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 格式:ppt
- 大小:9.24 MB
- 文档页数:21
八年级地理会考知识重难点2024八年级地理会考知识重难点归纳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1、位置与范围: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临东海和南海。
(识图)2、地形: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
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南方地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4、土壤:“红土地”,四川盆地有紫色土。
云贵高原被称为“喀斯特高原“5、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
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小麦。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1、位置: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2、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3、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核心城市,是我国的城市和最重要的综合型工业城市。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目前我国已经识别认定的民族共有56个。
2、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3、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4、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情况,是经过数千年间民族的人口迁移、调动而逐渐形成的。
5、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多、长、大、广、穷。
6、“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7、“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是同志提出的。
8、同志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9、“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间也互相离不开”。
10、“三个不容”的重大论断是“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优势不容削弱。
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知识点1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地理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地形特征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气候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黑土地和黄土地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3、“黑土地”与“黄土地的自然差异”五、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一)自然条件1、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主要作物1、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自然灾害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1、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八年级下地理第六章知识点2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位置、气候、地形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2.东北三省包括:A黑龙江省,B吉林省和C辽宁省3.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
4山环:由D大兴安岭E长白山F小兴安岭如马蹄形分布着K东北平原,5.水绕:1黑龙江2.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3.图门江4.鸭绿江与朝鲜为临,5辽河,河流6松花江注入黑龙江6.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1. 读“北方地区位置和地形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数字和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检测目标1)
山脉: A B
河流: C D
海域: E F
地形区:①
②③
⑵界线BD与等温线、等降水量吻合,由此判断北方地区冬季气温 0℃,降水量大部分在
mm~ mm。
(检测目标1)
⑶③地区北部土壤肥沃,被称为,盛产、农作物,作物熟制是。
(检测目标2)
【设计意图】
该作业主要检测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基础知识和识图析图的能力。
通过分界线的地理意义判断北方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并说出自然环境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把基础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有利于理解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区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地图素养,提高区域认知力。
2.2022年寒假期间,家住成都的王语准备和家人去北方旅游,路线是从成都-石家庄-哈尔滨,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检测目标2、目标3、目标4)
⑴王语一家到达北方地区后,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
B.椰林婆娑菠萝香
C.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甘蔗扯起青纱帐
⑵从长远来看,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考点一】草原和荒漠(一)位置与范围1、位置: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2、范围:F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C昆仑山-E祁连山以北。
(二)自然环境1、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是内蒙古高原。
西部自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降水较少,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 400 毫米以下,超过一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 200 毫米。
原因是: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②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候难以到达。
3、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
水量小、含沙量大、有结冰期、汛期短。
4、植被:由于降水自西向东逐渐减少,自然景观自西向东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成因及措施:(1)自然:气候干旱,植被少—植树种草;(2)人文:过度放牧、开垦—合理放牧、开荒【考点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1、畜牧业为主2、灌溉农业区(1)发展条件①不利条件:西北地区天然降水较少。
②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2)灌溉农业区 灌溉农业区高山山麓绿洲 河西走廊 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 灌溉水源地下水、高山冰雪融水 引黄河水 发展农业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水源稳定 特色作物瓜果(如:哈密瓜、葡萄等)、长绒棉 引水工程地下水渠—坎儿井(减少水分蒸发)(3)西北地区瓜果甜的原因: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的积累。
(4)新疆种植长绒棉的原因: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
牧区新疆牧区 分 界 | 贺 兰 山内蒙古牧区 畜种 新疆细毛羊 三河马、三河牛成因 降水稀少,地表多戈壁沙漠,山地降水较多,形成高山牧场 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丰富草场 山地牧场 温带草原牧场。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掌握本地及中国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2. 了解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影响,如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和表达的能力,提升其空间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本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农业的积极作用。
2. 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综合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多方面因素。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1. 地理教材、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地理信息。
3. 准备相关农业发展的数据资料,包括农业产值、作物分布等。
4. 预先布置学生搜集本地区自然特征的相关信息,以便课堂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将通过展示一段有关本地自然特征和农业活动的短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视频内容应包含本地的自然景观、气候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场景。
随后,教师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如:“同学们,你们看这段视频时注意到了哪些自然特征呢?”“大家知道我们这个地方的气候类型吗?”“这里农业的主要生产内容是什么呢?”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好奇心,还能帮助学生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新课展开1. 自然特征分析首先,教师将详细讲解本地区的自然特征。
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PPT展示和口头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本地自然环境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地图,标出本地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地形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 农业发展概况接着,教师将介绍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概况。
包括主要农作物、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值等。
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图表和统计数据来展示,使学生对本地农业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2.北方地区的地形(1)地形特征: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2)主要地形区: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还有辽东半岛的辽东丘陵和山东半岛的山东丘陵。
方法总结1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脉,太行山脉以东是华北平原,以西是黄土高原;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东北平原居中。
如图所示:3. 北方地区的气候(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温: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3)降水: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1)黑土: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
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
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挟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1)主要煤矿:山西省的大同、阳泉、西山和平朔,陕西省的神木,河北省的开滦,黑龙江省的鸡西、鹤岗,江苏省的徐州。
(2)主要铁矿:辽宁省的鞍山、本溪,河北省的迁安。
(3)主要油田:黑龙江省的大庆,辽宁省的辽河,河北省的华北,山东省的胜利,山东、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中原。
要点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农业发展条件(1)优势: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2)劣势: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②东北平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2. 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分布(1)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2)主要农作物及分布:北方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问题: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第六章北方地区_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资源。
(2)掌握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北方地区的土壤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资源。
(2)掌握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教学难点(1)了解北方地区的土壤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掌握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与热身通过课堂展示北方地区的农业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北方地区农业的探索欲望。
2.学习活动(1)学生阅读课本P32—P35的内容,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资源。
(2)教师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资源,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
(3)学生分组讨论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并进行小结。
(4)教师讲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
(5)学生观察和分析北方地区的土壤特点,并讨论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6)教师讲解土壤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
(7)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撰写调查报告。
3.归纳与总结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4.拓展与应用学生通过互联网资料,了解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拓宽视野,培养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