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核心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具有内在矛盾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既要注重经济建设,又要注重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强调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穿了中国发展进程的始终。
它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导。
科学发展观强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注重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相互促进。
它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民福利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它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科学发展观还提出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推进党建设,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同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民主化水平和法治化水平,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59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阐释康立厚(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一脉相承。
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支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 代表” 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这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同时科学发展观是对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 胜利的重要保证,这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理论基础 实践基础 阐释科学发展观是与时惧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支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从而一起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同时科学发展观是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这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它是观察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辨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把辨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定义“社会”时曾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它是观察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辨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把辨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定义“社会”时曾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他反对把社会看作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主张把社会看作是个人相互联系的总和,是由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有机体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他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
第一、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共产主义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
1在《共产党宣言》中,做出“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2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强调“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3在《资本论》中,更明确地把共产主义表述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③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动体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动体现一年多以前,如果说“科学发展观”还是一个名词的话,那么经过一年的理解与实践,这个词已成为人们可知可感,用于指导实际工作的准则,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令人折服的深刻哲理,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机会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以指导各项工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两部分组成:一部是“以人为本”这是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另一部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内容或者叫三个基本点。
一、“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这就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他们又应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完全是这样,大家都知道,随着我国的GDP迅速增长,三无(土地、岗位、保障)农民也在不断增加,如果单纯追求扩大数量,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忽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发展的真正含义是人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如果增长方式不正确就可能导致“一地致富,八方遭殃”的局面。
对一个山区、丘陵、平川各占三分之一的翼城来说,我们要想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加快经济发展,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近几年来,翼城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人均GDP超过了一千多元,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但这样的小康是不是就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是全面小康,答案是不完全的。
为此,县委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上。
但2005年,翼城一下子就铺开了80项工程如:村村通工程、饮水解困工程、解放路扩建工程、沼气工程、南环路工程等都是“民心工程”,这些都是以民为本的工程,还有社会保障干部待遇、旧城改造、社会风气等社会问题的解决,都体现了这一点。
三.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
②发展凝结着事物运动、变化的成果,反映着事物的新陈代谢的规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在社会领域,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
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又好又快)。
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正是回答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参见十七大报告)。
(3)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科学的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就是矛盾学说。
本质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②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③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④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体体现了辩证法的过程论。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创造性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从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内容摘要: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每一个细节都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唯物主义辩证法统筹兼顾正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是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从我国实际出发,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做出的科学回答什么是发展?国际学术界认为发展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简言之是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在中国邓小平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摆脱贫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主要是指实现工业化及其在工业化基础上所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但是,在21世纪到来之际,人类社会正在加速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我党紧跟时代进步潮流,对发展和现代化问题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回答: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
发展是第一要义,这一思想是对发展重要性的强调,是对为什么要发展的回答。
虽然,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但我国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必须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我们的根本目标,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对我国国情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做出的科学判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个问题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个问题关于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我觉得既好回答,⼜难回答。
说好回答,是因为⽤⼀句话就可以概括,即“坚持以⼈为本,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说难回答,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常深刻,意义⾮常重⼤,⼜不是⽤⼀两句话所能概括的了的。
下⾯我从四个⽅⾯对这⼀问题进⾏简要描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它是在我国全⾯建设⼩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核⼼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实际和改⾰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种新的发展观。
2003年10⽉党的⼗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为本,树⽴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的全⾯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也是推进全⾯建设⼩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要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发展”(即发展的⽅向、⽬的等)、“发展什么”(即发展的内涵)和“如何发展”(即发展的要求)。
从这⼀⾓度来理解,可以把科学发展观分解为以下五个⽅⾯:(1)本质和核⼼内容:坚持以⼈为本。
这⾥的“⼈”,是⼈群众;“本”,是⼈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为本,就是以最⼴⼤⼈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它的着眼点和最终⽬的是⼈。
这⼀要求规定了“为什么发展”和“发展什么”这两个科学发展观的核⼼问题。
发展的根本⽬的是为了“⼈”,为了满⾜⼈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们的切⾝利益,提⾼⼈的素质,发挥⼈的潜能,最终实现⼈的全⾯发展。
发展的内容是满⾜⼈们的现实需要。
当⼈们的⽣活从⽣存阶段上升到发展和享受阶段后,就要求在发展中不能只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还要追求经济、社会和⾃然的协调发展,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
(2)重要⽬的:促进全⾯发展。
全⾯,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全⾯加强经济、政治、⽂化建设,推动物质⽂明、政治⽂明和精神⽂明齐头并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进步。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的探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这一重大的战略思想。
本文试图把科学发展观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使我们从理论的高度上更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一、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过程的整体性、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人与历史关系的层次性来考察人类历史的创造者问题时,提出了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和,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那样:“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在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同时,也为人类自身的发展与解放创造了各种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充分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社会历史主体论的观点。
以人为本主要指的是以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为根本,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树立群众观点和走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为本。
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具体到实践当中去就是: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各自实际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由此可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历史唯物论有关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创造者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和运用。
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和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自然界是自在的存在,人类社会是自为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存在依赖于自然界,但又不同于自然界。
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调节、更新等功能的有机整体。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Journa l of Chongqing Unive rsity of Sc i ence and Technol ogy(Soc ial Sciences Editi on) No.62008试论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哲学基础张灿全摘 要:“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三个基本问题对应着当代社会三大矛盾:人和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
这三大矛盾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中国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之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中国哲学;矛盾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8)06-0005-02作者简介:张灿全(1963-),男,四川达州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思政部教师,硕士。
收稿日期:2007-10-02 受天人合一思维模式的影响与制约,中国哲学主要关注三个基本问题:天人关系、人我关系、身心关系,主张“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矛盾:人和自然的矛盾,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
实质上,这三大矛盾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而这三大矛盾与中国哲学关注的三个基本问题契合了。
一、天人之学中国哲学认为,形而上学(哲学)就是“天人之学”,它就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究天人之际”。
就是说,形而上学不仅仅以天道为对象,也不仅仅着眼于人道,而是要研究二者的关系。
它包括的问题有:天道与人道能否合一?天道与人道如何合一?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具体途径如何?等等。
在中国哲学中,主导思路就是主客交融,天人合一,人与外在的世界处在和谐一体、相互交融的状态,协调发展,这是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
孟子说“尽心知性则知天”,只要保持这个天生的善良本心,并不断地扩充它,就可以知道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也就可以知道天的本性,就可以打通心性与天道的关系,与天道相遥契,与天道融为一体。
试论哲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党的十七大科学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和问题的理论典范,具有深厚的、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此,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用相互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彼此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比如,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再比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
这些都完全符合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原理上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科学发展观从上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就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与作用,但人的主观能动性,总是受客观规律和客观物质的制约和决定。
人的行动、目的、主张、计划等产生和实现的原因,只能从客观现实中去寻找;人们的目的、主张、计划等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同时,还要看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
科学发展观依据上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主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建设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吸收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应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所实现的新飞跃。
我们应当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姓名:王超
学号:094303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