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文学中的塑愚文化
- 格式:pdf
- 大小:226.37 KB
- 文档页数:2
51.文学常识填空。
(1)吴敬梓的《》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范进中举》是其中著名选段。
(2)《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觉得子路负米、等做法还能效仿,但对、等故事不但不明白,甚至心生反感。
【答案】(1)《儒林外史》。
(2)陆绩怀橘;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5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示谦称的一项是()A.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答案】A5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千里共蝉娟”里的“蝉娟”指月亮。
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
B.“朝服衣冠,窥镜”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
C.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淡泊。
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答案】A【解析】“曦和”非月亮的别称。
5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
B.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C.令尊、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家严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家母,是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D.五月初五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答案】A【解析】“河阳”指黄河北岸;“汉阴”指汉水南岸。
55.下列文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七年级上册一、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敬辞类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惠:惠顾惠存惠赠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赐:赐教赐复高: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贤:贤弟贤侄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谦辞类家: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舍:舍弟舎妹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愚:愚兄愚见敝:敝人敝姓敝校鄙:鄙人鄙见其他:寒舍见教见谅斧正二、文学常识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人,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2.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
4.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5.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
6.《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7.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
8.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9.林海音,台湾苗栗人,代表作《城南旧事》。
10.《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年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11.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12.蒲松龄,字留仙,清代小说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13.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14.《伊索寓言》,古希腊神话15.《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母题六:文学常识【母题来源】2019年中考广西柳州卷【母题原题】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也称“诗三百”,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关雎》《陈太丘与友期行》是其中的两篇。
C.古代祭祀的土地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D.古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称谓: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答案】B【试题解析】A、C、D表述正确。
B项,《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故说《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诗经》的说法错误。
故选B。
【命题意图】本题考核文学常识,识记名著和基本的文体知识,注意积累记忆。
【考试方向】此考点主要考核识记中外著名作家的生活时代、字号、国别;了解文学体裁和文体知识;了解教材中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化常识。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或连线题。
【得分要点】首先,要牢牢抓住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在此基础上适当向课外拓展。
其次,要抓住典型的文学样式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展开复习。
再次,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要从宏观上分门别类地加以梳理,概要识记。
让时间、国别、体裁穿针引线,将众多文学常识连成一体。
最后,我们还可将文学常识分成几块;形成小的系统来复习。
如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分类,形成四个小系统,掌握这几块知识。
另外,每一个作家,他的生活时代、代表作,也可以构成“扇面”进行复习。
还可以围绕教材,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体裁,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文学成就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进行识记。
【母题1】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腊八节是阳历12月8日,这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B.“足下”的意思是“你”,可以称同辈,也可以称晚辈。
统编版2019-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05:文学文化常识一、知识积累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谢道韫的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盛为人所传诵,后世便以“咏絮之才”称赞女子的文学才能。
B. 古时,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知命之年”,50岁称“耳顺之年”。
C.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 赞人见解说“高见”,言己见解说“拙见”;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说“惠存”。
2.下列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在古代表示降职贬官。
B.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称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自己的父母则为家严、家慈。
C. 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字是指在本名以外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例如孔子字仲尼。
D. “寒舍”“晚生”“拙笔”“阁下”都是谦辞。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诗人笔下所描绘的画面或事件与诗人的主观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B. 法国作家雨果是享誉世界的文豪,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C.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D. “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4.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先生,他是我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B. 当代作家莫怀戚以“散步”来表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C.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
“愚见”“鄙人”“家父”“贤弟”是谦辞,“惠顾”“赐教”“寒舍”“垂问”是敬辞。
D.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的教育引导下,懂得“什么是爱”。
古诗陶者的原文及注解《陶者》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是一首由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诗歌。
以下是《陶者》的原文以及相关的注解。
陶者发地生香积水流,白玉无瑕信非愚。
幽芳逸味众人美,落日暮霞赋予初。
竹声彻夜随凉月,琴韵缠绵度春疏。
应知此物凭谁作,自古知音贵有余。
注解:在这首诗中,刘禹锡通过描述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表达了对陶器艺术的赞美和对纯粹才华的崇敬。
下面对每一句进行逐句解析:发地生香积水流:这里描述了陶器从土地中开花结果,并且通过火烧、釉烧等工艺制成后散发出的气味,这种气味在文人士大夫中颇受欢迎。
白玉无瑕信非愚:这句话中的“白玉”指的是陶器洁白无瑕的质地,而“信非愚”则是指陶器这种美好品质是有信仰和智慧的人创造出来的,而非愚昧之人。
幽芳逸味众人美:这句话中的“幽芳”意指陶器的独特芳香,而“逸味”则是指其它器物所不具备的特殊气息。
刘禹锡通过这句话表达出大众都欣赏陶器的美。
落日暮霞赋予初:这句诗中的“落日暮霞”是用来形容晚霞落日的美景,而“赋予初”则是指造型的初始给予陶器一种美的质感。
竹声彻夜随凉月:这里通过描述夏夜里竹叶的声音跟随着凉爽的月光,来表达人们在欣赏陶器时的愉悦和宁静。
琴韵缠绵度春疏:这句话中的“琴韵”代指柔和和谐的音乐,“缠绵”则表示陶器的独特风格承续了整个春天。
通过此句表达陶器的音乐之美。
应知此物凭谁作:这句话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出对陶器的赞美和对陶匠的崇敬,暗示着陶器深厚的艺术造诣。
自古知音贵有余:这句话以“自古”为引子,表达出对能够理解陶艺的人的珍视和推崇,强调知音之难得和珍贵。
通过这首诗《陶者》,刘禹锡展现了他对陶器艺术的真挚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崇敬,同时也点明了陶匠们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人,更是一位具有艺术才华的创作者。
这首诗词在表达上较为优美流畅,语句通顺,诗意丰富,形象生动。
同时,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陶器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纯粹才华的推崇。
唐代的艺术审美与社会思潮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活动极为繁荣,艺术审美也达到了高峰。
唐代的社会思潮对艺术的审美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唐代艺术的审美倾向唐代艺术的审美倾向是“丽而不俗、雅而不深”的。
当时的文人雅士对于艺术表现形式十分讲究,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精美绝伦的造型和深刻的内涵,艺术家也必须有着高超的技艺和娴熟的表现手法。
唐代艺术也讲究意境,体现了一种深刻而又空灵的精神境界。
二、唐代主流艺术形式唐代的主流艺术形式有诗歌、绘画、音乐、舞蹈、工艺品等。
唐代的诗歌以唐诗为代表,优美的韵律、精妙的表现手法、深刻的内涵,让唐诗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唐代的绘画有中国古代花鸟画的鼻祖韩干、山水画的代表人物王维、张旭等,他们的画作在技法和意境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音乐方面,唐代有着广泛的音乐活动,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都有着卓越的表现。
而唐代的舞蹈艺术也十分精彩,以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为代表,多样化的舞蹈形式和优美的舞姿令观众赞叹不已。
此外,唐代的工艺品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唐代工艺品以青花瓷、景泰蓝、唐三彩等出色著称。
三、唐代的社会思潮唐代是一个社会变革频繁、风气多样的时期,社会思潮也异常活跃。
唐朝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对于人类思维影响了很长一段时间。
唐代的社会思潮主要有:1.儒学思潮:儒家思想在唐代得到了深入发展与推崇,儒家经典的《论语》《大学》等书被奉为经典,儒家思想在先进阶层的中产阶级、孔庙学校、官职考试、武科进士考试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影响。
2.佛教思潮:随着唐朝对印度及西域的影响,佛教思潮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中原地区各地都建有佛寺,佛教和民间宗教也深入影响了唐代人的信仰观念和文化立场。
3.道教思潮:道教在唐代也十分活跃,道家思想在唐朝天子唐玄宗的庇护下得到了广泛的推崇。
道家思想旨在寻求目的、遵循自然规律,单纯追求内心的平等与健康。
四、唐代思潮对艺术的影响唐代的文化和社会思潮对于唐代艺术的审美观念有了深刻的影响。
中考试题荟萃之文化文学常识1.(十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内容体制分为“赋、比、兴”,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二者合称“诗经六义”。
B.《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著作《战国策》,这部史书长于议论和叙事,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高峰。
唐有大小李杜,宋有豪放之“苏辛”,元有四大家。
正如赵翼《论诗》中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为了夺取生辰纲,晁盖等人进行了周密分工,其中阮小二负责卖酒,白胜扮作贩枣子的客商。
2.(咸宁)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来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家》《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水浒》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白话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精彩故事,如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
D.《伊索寓言》中不少故事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的人,《蚯蚓和狐狸》嘲讽吹牛皮说大话的人。
3.(娄底)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郭沫若《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
B.宋朝词人范仲淹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融梦幻与真实、历史与现实为一体,构成了气度恢弘、格调雄奇的意境。
C.《朝花夕拾》是鲁迅留给我们的优美的散文珍品,出自这部散文集中的篇目有《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D.《水浒传》写的是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英雄,聚义梁山水泊、杀富济贫、抗拒官府、造反起义的故事。
4.(日照)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中庸》《论语》《尚书》合称为“四书”。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学界既有学者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学景观的理论建构,也有不少学者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学景观或者一个朝代一种文体中出现的文学景观,而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
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既可以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苏州的寒山寺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垂千古;也可以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声中外,比如绍兴的沈园因陆游与唐婉的爱情而代代相传,惠州西湖因苏轼贬惠州之后才盛传其名。
当然,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途的文学景观。
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登楼所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会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
岳阳楼的名气也是在不断累积和提升的,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后定名,继之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明代袁中道的《游岳阳楼记》等,岳阳楼的大名历久弥新。
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与文学景观内涵的不断丰富。
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
这些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并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而这一集体记忆又唤醒了对该城该地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故文学作品不断得以传播,在古今读者和游人中形成广泛的影响。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文化常识过关训练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B.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C.《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D.《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 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凝心聚力”“振兴乡村”“诵读经典”“生态文明”“接种疫苗”这五个短语中,有三个是动宾短语。
B.“吴孟超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书写了济世苍生的传奇。
”这句话的主干是“吴孟超书写传奇”。
C.“始龀”“而立”“加冠”“鲐背”,这些词在古代都代表年龄,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D.《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是由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故事引申而来的,它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B.古代的记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写景、叙事、状物。
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运用的表达方式虽不同,但目的多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政治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C.《岳阳楼记》是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写的。
岳阳楼与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D.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来用“骚人”泛指文人。
4.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人们常说的新闻“六要素”是指“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和“如何”,所有的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
塑文雅之唐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唐代文学史上,塑文雅之唐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风格充满了精美细腻的艺术表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塑文雅之唐不仅仅是一种文学风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并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塑文雅之唐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以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以及塑文雅之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将介绍本文关于塑文雅之唐的主题;文章结构将介绍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部分的内容;目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 正文部分包括塑文雅之唐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和影响与意义三个小节。
在历史背景部分,将介绍唐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以及塑文雅之唐的兴起背景;文学特点部分将详细描述塑文雅之唐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特点和风格;影响与意义部分将分析塑文雅之唐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 结论部分包括总结、展望和结束语三个小节。
在总结部分将对本文进行概括性总结;展望部分将展望塑文雅之唐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价值;结束语将为全文做出合适的结束概括。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塑文雅之唐的探讨,深入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通过分析塑文雅之唐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以及影响与意义,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和思想脉络,进一步探讨唐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塑文雅之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深入思考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提升我们对文学的欣赏水平和理解深度。
愿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发更多关于唐代文学的思考与讨论,为中华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唐代文化中的神秘主义与艺术特点唐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神秘主义和艺术特点成为当代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唐代文化的神秘主义和艺术特点是相互交织的,难以分离,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寻唐代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和艺术特点。
首先,唐代文化的神秘主义表现在宗教信仰上。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佛教与道教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土佛教。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有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表达了他对哈利路亚(意为“赞美上帝”)的信仰。
此外,佛教在唐代的文化中还表现在壁画、工艺美术等方面,如大唐西域记中所述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青铜佛像等,无不展示出唐代文化的神秘主义。
其次,唐代文化中的艺术特点表现在诗词、绘画等方面。
唐代的诗词以风雅脱俗、质朴豪放而著称,如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唐代的绘画则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其中以五代十国时期的北宋初年绘画家郭熙与梅花奇士的“南渡五老图”最为著名,该画将五位隐士置于山水之中,把中土的自然景观、隐逸精神与人伦情感融入到了一幅巨画之中,凸显了唐代绘画的艺术特点。
再次,唐代文化的神秘主义表现在科学技术上。
唐代在农业、医学、数学、物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其中自然科学的探索更是渗透着一股神秘主义的因素。
例如,《太平御览》中记载了河南洛阳一位卜星术士韩赞求,制作了“飞香铜铃”来测察东方,又用“流月精”、祈祷等方式观测星象,推算天文事件。
唐朝数学家祖冲之提出的“筒干平差法”,建立在天文观测基础之上,充满了中土数学家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神秘主义的精神。
最后,唐代文化的艺术特点表现在雕塑、音乐等方面。
唐代雕塑以石刻为主,在石灰岩、花岗岩等石材上琢刻出了佛像、皇帝、名人等形象,代表作有长安大雁塔的石窟和龙门石窟中的千佛洞等。
唐代音乐则以丝竹乐为主,著名的《大唐乐府》就是唐代流传下来的音乐宝库,留存至今。
综上所述,唐代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和艺术特点是相互交融的,共同形成了唐代文化的灿烂辉煌。
从唐代变文看唐代文学中的宗教意识作者:刘玉峰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12期摘要:在唐代,佛与道的发展对文学的影响更为直接,文学对佛教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佛经故事的说唱(变文)就是明证。
唐代达到了诗与宗教的对立统一,宗教意识与审美意识也达到了对立统一。
关键词:唐代变文宗教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12-0038-01《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地,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虽八歌已失,但我们经常引用它来说明文学的起源,我认为以此来论证文学起源于巫术是有道理的,从这些歌中可看出葛天氏是在祭祀用不同的歌在不同场合对自然进行崇拜。
从中可以证明文学从一开始就与宗教分不开。
到了唐代,宗教与文学结合得更紧密,一方面由于道教等传统宗教文化的盛行,另一方面佛教在魏晋时期传入了我国从玄奘西天取经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佛教的盛行,连皇帝李世民都钦点玄奘去取经,至少说全国信奉佛教的人太多,为了民心,皇帝都能亲为。
玄奘的目的是为了大乘教法,说明小乘教法已不能满足信徒们的需求,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研究佛学的人很多,以至于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对这一点的一个有力证明就是唐代的变文,其中有出现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维摩诘经变文》等,人们用韵散结合的方式来说唱佛经故事,诗与禅达到了统一。
正是由于道家传统,佛教盛行,于是宗教观念对审美情感形成了强大的规训,宗教文化与儒家审美意识达到了对立统一,王熙元说:“诗与禅本来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诗是一种精粹的文学作品,而禅是一种特殊的宗教哲理,但在中国文学史和禅学史上,正当唐宋诗学与禅学并盛的时代,两者却自然巧妙地融合,形成以诗寓禅或以禅入诗的互助功用,于是诗使禅意美化,而禅使诗意深化,禅趣因诗而耐人寻味,诗境因禅而深融超脱。
唐传奇读后感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唐传奇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以故事情节为主线,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风貌,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有着重要意义。
读完唐传奇,我深受触动。
首先,我被它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唐传奇中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各不相同。
有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有的则反映了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冲突。
这些故事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富有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唐传奇,我明白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性,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
其次,唐传奇通过细腻的艺术描写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特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刻,这也体现在唐传奇的作品中。
无论是绚丽的宫廷生活,还是市井小民的百态人生,都被唐传奇生动地描绘出来。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给读者,使我们得以亲近那个繁荣而充满活力的时代。
此外,唐传奇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或勇敢坚定,或柔弱忧郁,或机智聪慧,或愚笨可笑。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在眼前活动。
他们的形象不仅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也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最后,唐传奇中的语言表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传奇运用了丰富而瑰丽的语言,更加凸显了其中的艺术美感。
每一个用词措辞都充满了诗意和寓意,每一句话都能使人产生共鸣。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展示了唐代文人的才华横溢,也使我们对唐代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总之,唐传奇作为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时的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阅读唐传奇,我对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唐传奇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细腻的艺术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瑰丽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使我对文学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的感受。
唐传奇的魅力将一直伴随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审美观念。
唐代的艺术理论与审美观念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其中艺术理论与审美观念对于唐代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唐代的艺术理论和审美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儒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唐代积极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之一,儒家提倡道德、仁爱和自律等价值观念。
在艺术方面,儒家理论强调了人文意义和社会价值的作用。
儒家学说对于当时的文人墨客的清新、淡泊和高风亮节等审美追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诗歌的审美观念唐代的诗歌是当时文学艺术的代表。
在诗歌中,表现了唐代文人的审美追求。
唐代诗歌追求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的统一,它不局限于意象、诗句、意境、节奏、韵律等技巧方面的追求,更重要的在于审美主题的建立。
唐代诗歌大多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三、绘画的审美观念唐代绘画亦是当时文人艺术的代表,而且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
唐代绘画主张“意在笔先”、“心在墨上”,强调筆墨的丰富表现力,绘画的审美意境和精神境界是唐代绘画的一大特点。
唐代绘画形式丰富多样,抽象和写实并存,表现出艺术家强烈的个性和视觉追求。
唐代画家以“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三大类画作为主,勾勒出山水山川、人物人生、花鸟风景。
四、音乐的审美观念唐代的音乐很受文人、贵族喜爱。
音乐在唐代不仅限于厅堂,还使人们在田野、山林、水边舞动起来。
唐代音乐强调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时空审美,注重音乐的节奏、谐调、旋律、和声等方面的完美结合。
同时,唐代还有很多种风格的音乐形式,如雅乐、宫廷乐、俗曲、大合唱等,都反映出当时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唐代艺术的理论和审美观念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艺术理论和审美观念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化审美。
同时,唐代艺术理论和审美观念也启示我们,形式和内容的协调和统一是任何艺术家和文化创作者努力追求的方向,使我们不断开拓新的审美领域,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文情怀和审美精神。
唐代的文学盛世与思想启蒙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被誉为“文学盛世”。
这一时期,文学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与此同时,唐朝也是思想启蒙的时代,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家思想等各种思想文化交汇融合,为唐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支撑。
文学盛世的显著特点唐朝文学盛世的显著特点是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广泛深刻。
对于诗歌、散文两大文学门类而言,唐朝的成就无人能及。
唐朝诗歌流派繁荣。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是唐代最著名的诗歌代表。
他们的诗作洋溢着强烈的现实感、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邃的哲理意蕴。
他们的诗歌不仅表现了社会现实,也表现了对人性、生命、意识等深刻的思索。
唐代散文成就丰硕,题材广泛,文体多样。
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等散文大师,都对唐代散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散文探讨了生活、人生、道德、艺术等多方面的主题,富有思辨性、文学性和人文价值。
思想启蒙的重要意义唐代的思想启蒙,不仅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也对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思想启蒙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使得唐代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唐朝,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家思想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彼此切磋,产生出了不少新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
这些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基本围绕着“人性”、“生命”、“人类命运”等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面临的重大文化变革。
由于唐代思想启蒙的推动,促进了唐代文学创作的发展。
唐诗、唐散、唐曲等多种文学形式都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唐代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在唐朝文学历史发展中,文学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作为不可分离的整体,互为影响、互为推动,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风貌和思想文化内涵。
正因为如此,唐代的文学和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了特殊的地位,成为后人学习研究的重要对象。
唐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和审美标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个顶峰,而且还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影响到了后世的艺术发展。
唐代文化艺术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具有多元性和审美标准的特点。
多元性是指唐代文化艺术具有多元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唐代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代,为了探究唐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我们需要重点考察唐代前期和后期的不同特点。
唐代前期由于长期的动乱和政治不稳定,文化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但是,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唐代中期开始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艺术表现。
早期的唐代文化艺术主要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复兴的影响,强调“气质”、“神韵”和“境界”,以意境深远、含蓄隽永为主要特点。
而到了唐代中后期,文艺复兴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国传统艺术中,唐代文化艺术正式开始出现各种新的表现形式,比如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呈现出多元的艺术形态,这些形态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变化,而且在风格、技巧、表现手法上也有不同的发展。
唐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还表现在其审美标准的多元性上。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标准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
在唐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催生下,各类审美标准得以共存。
文艺复兴的精神一方面强调形式美,并追求“涵蕴”、“气韵”和“境界”,另一方面强调内容美,以描绘人物、山水、花鸟等大自然为主题,充分表现普遍性和价值。
这一审美标准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中,同时也体现在新型舞蹈和音乐等艺术活动中。
具有代表性的是“广陵散”,它是唐代最著名的琴曲之一,强调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以情感、意境为核心,标志着唐代文化艺术审美标准的巨大变化。
总的来说,唐代文化艺术具有多元性和审美标准的特点,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多元性和审美标准的存在,为中国文化艺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人们仍然持续着对唐代文化艺术多元性和审美标准的研究,这不仅是尊重历史,也是推动未来文化的发展。
各文化中的讽刺文学在各文化中的讽刺文学讽刺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流派,通过夸张、讽刺、讥讽等手法,对社会现象、人物特征进行批判和揭示,以达到娱乐、教育、启发读者的目的。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讽刺文学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探讨各文化中的讽刺文学,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一、西方讽刺文学西方讽刺文学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许多著名的讽刺作品。
其中,荷马的史诗《奥德赛》中对人性的揭示和讽刺,被认为是西方讽刺文学的开端。
在中世纪,欧洲的讽刺文学主要体现在寓言故事中,如《伊索寓言》等,通过动物和自然的形象,讽刺人类的弱点和愚蠢。
文艺复兴时期,讽刺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如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等,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荒谬。
近现代西方讽刺文学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从启蒙时代的讽刺小说到现代的讽刺漫画、讽刺电影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和《1984》揭示了政治体制下的腐败和专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则讽刺了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
西方讽刺文学以其犀利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文学创作,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方讽刺文学东方讽刺文学在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讽刺文学主要体现在讽刺诗歌和讽刺小说中,如唐代的讽刺诗人白居易、元代的讽刺小说《警世通言》等,通过对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的揭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荒诞。
近现代中国的讽刺文学则更多地表现为讽刺小说、讽刺漫画等形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等,对封建礼教、官僚体制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日本的讽刺文学主要体现在讽刺小说和讽刺漫画中,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手冢治虫的《阿基拉》等,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社会现实的揭示,展现了日本社会的多面性和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