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写作 借物抒情》研讨课教案_13
- 格式:docx
- 大小:26.94 KB
- 文档页数:3
借物抒情写作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包含设计意图)1.知识和能力:借助所学散文诗学习借物(景)抒情写法,明确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选取与情契合的物(景),并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抒发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例文的感受,体悟不畏困境,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二、课型与课时写作课第一课时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步入成熟阶段,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本校学生素质不是很高,不善于观察景物,更无法很好的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抒情性语言来写作文。
所以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教材回顾,感受借物抒情写法,学会选取与情契合的景(物),并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最终达到“情”因“物”而具体,可观可触,“物”因“情”而生辉,人心动情。
四、教材分析借物抒情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写作课。
本单元的课文多用借物抒情的手法,抓住景物特征,展开具体生动的描写,将复杂的情感巧妙地表达出来。
本单元的写作,意在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写记叙文,帮助学生学会从事物的特点出发,借助联想和想象,以具体可感的形式,形象、生动、细腻地表达感情。
同时,借此培养学生精细观察、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提升认识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并丰富语言表达技巧。
五、教学创意借物抒情这一写作手法在第二单元课文中多有体现,作家很好的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最终将所要抒发的情感细致巧妙地表达出来,因此作为本单元末的写作课,我本着以课内文章的学习帮助指导学生写作的原则,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让自身从课文出发着手教学生,更容易了些,学生也易于接受。
六、教学过程(注意评测练习、布置作业,每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一)导语(设计意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正是借莺歌燕舞表达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诗文导入,引出课题借物抒情,尤其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学生学过,当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学生也是记忆犹新,自然对本课的借物事情这一课题的引出当然水到渠成。
写作——借物抒情教学目标1、通过教材回顾,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2、通过分析课文和例文,掌握借物抒情的具体技法。
3、通过片段练习,学会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作文。
学习重点通过分析课文和例文,掌握借物抒情的具体技法。
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学会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作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展示大树的图片,引出“借物抒情”:同学们,刚才播放的歌曲的名字叫《好大一棵树》,这首歌深情的赞颂了大树,实际上是借大树在赞颂像大树一样默默奉献的老师们。
其实,除了音乐作品,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借某种事物来表达情感,这种写作写法叫借物抒情。
二、新授:(一)理解借物抒情:借物抒情的写法在我们在刚刚学过的第二单元和以前学过的文章中出现过,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归纳的结果说说作者借什么物,抒什么情?例句:《月》描绘了充满寒光冷气的月亮,表达了作者改变这个冰冷的世界,追求光和热的愿望。
《雪》描绘了美艳之至的江南雪和如粉如沙的北方雪,抒发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斗争精神的赞颂。
《雨》描绘了如银线如珍珠滋润大地的雨,抒发了对无私奉献者的礼赞。
《陋室铭》描写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寄托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爱莲说》描写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小结:这些文章都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文章虽然展现的是“物”,可我们读者却读到了“志和情”。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抒情委婉,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复杂的细腻的情感,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回味、欣赏的空间,使文章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过渡:那我们在自己的作文中怎么借物抒情呢?是否有一定的技法呢?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作家是怎么做的。
(二)如何借物抒情1、回顾《海燕》,初探技法:问:作者如何描写海燕的?(暴风雨来临之际,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勇敢的叫喊,像个精灵,大笑,号叫。
借物抒情【预习指导】一、预习要求:1.自己阅读写作导引,注意圈点勾画。
2.了解借物抒情的相关知识。
3.质疑。
二、预习检测1.借物抒情的定义是什么?2.借物抒情的作用是什么?3.你知道哪些课文中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4.借物抒情要注意哪些问题?三、自学方法指导:1.自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并了解借物抒情的相关内容。
2.联系学过的课文中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如《月》《浪之歌》等。
【课堂建议】一、教师的教学预设学情预设:学生对于借物抒情的相关知识已经比较熟悉,但要灵活运用到作文中,还需进一步学习、实践。
教学课时:2课时二、重难点突破1.教学重点:(1)结合课文,深入学习借物抒情的相关知识;(2)学会在作文中运用借物抒情突出主旨。
2.教学难点:在作文中运用借物抒情突出主旨。
三、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环节一:自主学习1.自己阅读写作导引,了解借物抒情的相关知识。
2.收集运用借物抒情手法的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中借物抒情的运用。
技法突破:知识链接1——借物抒情的定义;知识链接2——借物抒情的作用;知识链接3——借物抒情要注意的问题。
环节二:合作交流1.选取一个大家都熟知的风景,试想:当自己心情愉快的时候,这片风景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又给你怎样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感受。
2.简单整理自己的感受,发挥想象,描写这片风景。
技法突破:要做到融情于景,切记描写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
四、作文实践结合“写作实践二”、“写作实践三”,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作文讲评】。
第二单元作文指导——借物抒情教案教学目标:1、感悟并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作文。
教学重点:掌握什么是借物抒情的写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借物抒情”这一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特点出发,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感知和理解世界,同时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了解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好坏,导入课题《借物抒情》。
二、明确概念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动物、植物、花草)的“形”进行形象具体的描绘,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三、描物(一)比习作悟要领比较阅读以下两段文字,说说哪段文字好?为什么?【甲】这房子可的确够老,算下来已年逾古稀,样子说不上古色古香,却质朴淳厚,老房子只有两层,四壁都是土墙,走近老房子,门前有高高的门槛,门也仅仅是木头做的,木头做门推开总有吱吱呀的声音。
进入老房子,里面只有一张木桌和几把木椅。
这样的老房子,可以用“简单”来概括了,但就是这样的老房子,沉淀着我纯粹的美好。
【乙】沿着满布青苔的石板路,一直延伸到尽头,便有一座古朴的老屋出现在眼前。
黛瓦青墙的老屋,常年被藤蔓攀附。
地上的苔藓浸润了多少时光的烟雨。
鹅卵石路上摆放着几盆碧绿的富贵竹还有劈完的柴火。
老旧的玻璃窗折射着太阳的光辉,屋子里陈设着红木家具,家具静静地待着,像是在等待着主人的回归。
时有几只小鸡仔走在地上,愉快地玩闹,给寂静的老房子增添了几点生机。
明确:【乙】好,描写生动形象。
(二)读名篇学技巧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朱自清《春》明确:运用多种感官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第二单元写作借物抒情【导学目标】1.掌握抒情的种类。
2.掌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能灵活运用这一手法写作。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学生围绕名师导航中的内容进行学习,自主写作。
2.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交流习作成果,小组内互改互评,推出最佳作品在全班交流,全班互评,教师点评总结。
学法指导:针对学法指导【记叙文中抒情的技巧】1.抒情要自然、真挚、不做作,以情织文,以情感人。
2.直接抒情可以同具体描述结合起来,同联想、想象结合起来。
3.直接抒情可以采用修辞手法,也可以采用富有语言色彩的句子或特色句型。
4.间接抒情可以通过叙事抒情,以情叙事,融情于景。
5.间接抒情可以通过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间接抒情可以通过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7.间接抒情可以用侧面烘托、环境渲染。
8.抒情散文要求语言优美、简练、富有哲理。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故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抒发情感,抒发情感的方式有多种:可借景,可借文,也可借物,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写法指导名师导航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描写来寄托某种感情、志趣、思想观点。
写景状物不是目的,它是为抒情做铺垫的。
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事物与所要表达的感情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感情要以事物的特点为核心,事物要能表达作者的意愿,使事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对事物的描写要具体,在进行具体描写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中心思想的需要,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与表现中心思想有联系的特征上,要善于选用词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描写事物时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
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要让读者读来字字都包含着真切动人的情感。
重庆市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借物抒情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重庆市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借物抒情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重庆市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借物抒情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借物抒情课题名称借物抒情三维目标1、感悟并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掌握借物抒情的方法。
3、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写作文。
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3导入示标请同学们观察两段文字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面对生活的浩荡大泽,直接抒情就好比从桥上飞驰而过,借物抒情就好比乘一叶扁舟,听耳畔琴声悠扬,看湖面云影飘摇,一路前行,一路欣喜。
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触动和感悟,让我们的生活之路多一些绿荫和花香。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领悟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什么是借物抒情导学:1、学生集体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考诗人借什么物抒什么情?诗人为什么会看着月亮就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诗又是借物的什么特点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导做:学生独立思考自选一首来展示借对月亮的描写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因为中秋月圆时正是万家团聚时,所以诗人看着皎洁的明月会情不自禁产生思乡之情。
第一句是借桃花潭水的千尺深抒发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导思:借物抒情: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借物抒情》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案编写者:教案编辑专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东西,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3.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教学内容:1. 借物抒情的定义和特点2. 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3. 优秀借物抒情文章的欣赏和分析4. 学生写作实践5. 作文批改和讲评教学准备:1. 相关借物抒情的文章素材2. 作文本3. 投影仪或白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叙述、说明等。
二、讲解借物抒情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借物抒情的概念:借物抒情是指通过对某个物品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分析借物抒情的特点:借物抒情通常通过对物品的细致描写,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三、讲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10分钟)1. 写作手法:通过对物品的外貌、性格、动作等方面的描写,赋予物品以生命和情感。
2. 技巧: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使内容清晰、有条理。
四、优秀借物抒情文章的欣赏和分析(10分钟)1. 选取一篇优秀的借物抒情文章,如《荷塘月色》。
2.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如对荷塘的描写、对月色的渲染等。
3. 分析文章如何通过借物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五、学生写作实践(15分钟)1. 布置写作任务:请学生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如一只笔、一本书、一棵树等,写一篇借物抒情文章。
2. 引导学生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并能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在今后的写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发现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
六、作文互评与自我修改(10分钟)1. 学生之间互相交换作文,进行阅读和评价。
借物抒情
学习目标:1.感悟并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作文。
教学重点:掌握什么是借物抒情的写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会运作“借物”抒情这一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特点出发,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感知和理解世界,同时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精彩开篇词
面对生活的浩荡大泽,直接抒情就好比从桥上飞驰而过,借物抒情就好比乘一叶扁舟,听耳畔琴声悠扬,看湖面云影飘摇,一路前行,一路欣喜。
后者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触动和感悟,让我们的生活之路多一些绿荫和花香。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领悟并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什么叫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种事物(动物、植物等)的“形”进行形象具体的描绘,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目的,它是为抒情言志作铺垫的。
三、古人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是一种十分美妙的写作手法,它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从古至今很多文章里面都有借物抒情的运用。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借什么物抒什么情?
借对月亮的描写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人为什么会看着月亮就会产生思乡情呢?
因为中秋月圆时正是万家团聚时,所以诗人看着皎洁的明月会情不自禁产生思乡之情。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诗又是借物的什么特点抒发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一句是借桃花潭水的千尺深抒发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第二句是说诗人的愁思就像这一江东流的春水绵绵不绝。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个诗句又是借什么物抒什么情?
这里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抒发人的悲欢离合之情。
景跟情感有什么联系?
描写的这个景物和要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四、课文中的借物抒情
《雪》中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日》一文作者借飞蛾和夸父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
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雷电颂》这篇散文诗,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海燕》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组歌》
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诗人歌颂的是那些无私奉献的人。
五、例文引路
难忘家乡小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周末了,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我忽然想起家乡的小巷——那个曾留下我童年记忆的地方。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小巷是美丽无比的。
它四通八达,幽深曲折,宛若一张脉络分明的网。
每一条小巷都铺着青石板,两边是低矮而拥挤的小阁楼,屋檐向前挑着,显得古朴、典雅,似乎与外面的喧闹、繁华极不协调。
当你独行在小巷,听着脚踏青石板发出的“啪啪”声和水滴敲击石板的声音,向前望,小巷尽头透着时隐时现的灯光,你会忽然感到一阵舒畅,一阵温馨。
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没有任何修饰。
小巷里的热闹景象是永远让人怀念的。
每到傍晚,当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时,听吧,小巷会奏出一首锅碗瓢盆交响曲。
接着,一股夹杂着各种味道的气味便弥漫在狭窄的小巷中了。
孩子们在天井里追逐打闹:有的逗着小狗乱窜,有的不亦乐乎地斗蛐蛐,有的蹑手蹑脚地偷摘老头们的鸟笼……嬉笑打闹一时间为平静的小巷注入了活力。
主妇们在低矮的阁楼里做饭,不一会儿,肉香、蛋香以及混杂的香气一起一个劲儿地侵入你的口鼻,令人馋涎欲滴。
老头们仰面躺在太师椅上,悠然地听着收音机里传出的戏曲,不时地哼上几句……此时,小巷又像一幅风情画,没有什么大红大绿,却透着一股朴实——朴实的人,朴实的生活。
我小时候安静地躺在奶奶怀里乘凉的情景又不知不觉地浮现在眼前。
晚上,人们大都要歇了,小巷一时显得很寂静,只有一些小虫仍然不闲着。
我依偎在奶奶怀中,望着黑洞洞的小巷,似乎没有尽头。
这时,月亮已不知不觉地爬上来,淡淡的月光泻在石板路上,像一盆水泼在上面,静静地流淌。
奶奶一边轻轻摇着蒲扇,一边哼着儿歌。
一阵微风和着花儿淡淡的清香拂过面庞,我真要醉了。
小巷仿佛是大海中漂着的一叶小舟,而我就躺在它的怀抱中。
月光为我盖上一层薄被,船在轻轻摇动,我的心也随之微微荡漾……
窗外虫声啾啾,拉回了我那遥远的思绪。
我离开家乡已好几年了,再也听不见那熟悉的声音,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小巷了。
小巷还在吗?奶奶依旧在月夜下哼着儿歌吗?小巷还在,不过奶奶更老了;小巷还在,不过我已难得再见了,只有月光依旧皎洁明亮。
我什么时候再回到家乡的小巷呢?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的佳作。
文章由表及里,由物到人,抒发了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染力极强。
这篇文章写作上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描写细腻优美,给人以非常形象具体的感受。
文章描写小巷既调动了各种感觉来展现小巷的特点,又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突出小巷的特征,读来我们也仿佛置身于小巷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板书设计
立意要明确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描写要具体
议论要恰当
作文训练
六、题目:《仰望那棵树》或《节日里》
请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写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
七、写作导航
借物抒情,也称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感情、志趣或思想观点。
通常可以运用象征和联想达到借物抒情的目的。
写好这类文章,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立意要明确
写好这类文章,关键要把握好“物”与“情”之间的对应点,即二者要有密切联系,彼此契合。
这类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从物的自然属性中发现了某种与人的社会属性——感情、品德、行为等相通或类似的东西,从而通过对物的人格化的描绘,或通过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由物及意的联想,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表达作者的思想、志趣或人生哲理等。
如纪伯伦的《浪之歌》,作者紧紧围绕海浪对海岸的爱情来写,实际上是为了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
二、描写要具体
借物是虚,抒情是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抽象的“情”只有借具体的浅近的“物”来表现,才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领悟理解。
因此,要善于以所寄之“情”的形态、性质、情境等方面的特征,对“物”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情”表现自然恰当。
描写“物”时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物的特征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能见其形闻其声;要满怀真情,使人能受到感染;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与表现中心思想有联系的特征上;要善于选用词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等。
三、议论要恰当
在记叙、描写中插入作者的看法,或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议论。
所谓恰当,一是议论不能没话找话,生拉硬扯,要做到确有见地;二是要以叙述、描写为基础,前后内容和谐统一;三是内容的深浅轻重要恰如其分,避免随意拔高;四是议论要从实际出发,当长则长,当短则短,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