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举 纲
- 格式:ppt
- 大小:4.93 MB
- 文档页数:48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类似的句子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这句古代名言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引用,它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指引。
1. 句子解析让我们来分析这句话。
"举一纲而万目张",意味着只要我们能够掌握一个总体的大纲或者核心,我们就能够洞察无穷的细节和可能性。
而"解一卷而众篇明"则说明了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个问题或者一本书籍的精髓,我们就能够理清其中的种种章法和要点。
这句话的意思简洁而深刻,启示着我们在学习、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应该以整体性和核心性为重点。
2. 学习与思考这句话对于学习和思考都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举一纲而万目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抓住知识的核心和框架,我们就能够轻松地理清其中的细节和支线。
这也意味着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应该注重对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而不是只注重零散的知识点。
"解一卷而众篇明"则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理解了一本书的核心思想或者一个问题的关键点,我们就能够深入地探讨和解决其中的各种问题,甚至可以进行扩展和应用。
3. 工作与生活除了在学习和思考中有着重要的启示外,这句话也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只要我们能够确立明确的目标和核心任务,我们就能够充分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
"解一卷而众篇明"也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和挑战时,只要我们能够找到核心问题并加以解决,我们就能够迎刃而解,不至于被问题的表面所迷惑和困扰。
4. 个人观点对于我个人来说,"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这句话启示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有着清晰的思路和目标,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更是如此。
我认为,只有在有了清晰的目标和核心思想之后,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创造,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就。
第22课《智取生辰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明确小说的双线结构及作用。
抓住细节描写,聚焦双方“智"的较量,感受人物形象。
结合社会背景,分析杨志丢失生辰纲的原因,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1.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明确小说的双线结构及作用。
2.抓住细节描写,聚焦双方“智”的较量,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结合社会背景,分析杨志丢失生辰纲的原因,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合作法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布置任务本节课我们将举行一场“智取生辰纲"的剧本杀活动。
剧情简介: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杨志受梁中书的派遣,押送生辰纲为当朝太师蔡京祝寿,不料中途被吴用等人劫取。
该涉案金额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作案手法之奇,轰动一时,人称“惊天大劫案”。
活动规则:活动分为两大阵营——杨志方和吴用方,请大家挑选各自的阵营,积极发言。
活动任务:任务一:筛选信息,重现案情任务二:群力群策,析智之举任务三:追根溯源,应果究因任务四:案件复盘,总结反思准备活动走近作者,认识《水浒》施耐庵: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博古通今,才华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36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书,搜集并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创作出《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白话小说),被后人归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鲜明地展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课前查找资料,制作水浒英雄卡人物绰号人物简介杨志青面兽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是杨老令公杨家将的后代。
本来是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获罪,在东京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
第33卷第2期2021年4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Vol.33No.2Apr.2021经典如何再生产:绘本中黄河文化元素的创新叙事郭枫(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绘本是儿童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和窗口。
从我国原创绘本的题材来看,主要源自于黄河流域所孕育的诗歌、民谣、神话故事、传统技艺等,绘本也已成为黄河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
选取具有民族特点的原创绘本,在对当前绘本中黄河文化元素的叙事表达及绘本的阅读模式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创作者、读者、媒介等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绘本创作中,实现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问题遥关键词:绘本;原创绘本题材;黄河文化元素;叙事分析;民间故事;传统民俗;传统技艺;绘本剧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B0引言绘本是儿童内心与整个世界连接的窗户,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同时其所描述的社会环境、传递的价值观、呈现的行为和语言模式,对儿童认知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品格塑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西方的舶来品,绘本在国内本土落地生根,蓬勃发展,涌现出了周翔、熊亮、蔡皋、姚红等一批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他们以具有特定文化底蕴的民间意象为题材,侧重于表达和建构传统和本土性的“文化记忆”,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绘本,国内称之为原创绘本。
目前,儿童绘本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在原创绘本创作中,黄河流域所孕育的诗歌、神话、民俗等,是其常用的艺术元素和表达形式,绘本从黄河文化中汲取创作智慧,黄河文化也因绘本的重新叙事而具有新的生命力。
本文试以绘本为切口,围绕绘本“如何对'沉睡的'黄河文化元素进行过滤、提炼、改造,使之焕发出超越时空的魅力?”“如何将久远、有限的黄河文化内涵扩展为更贴近现代生活的人文阐释,使之进入儿童日常生活中,实现黄河文化的创新性传承?”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摘要]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停留在以人民主权理论来理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此得出中国只有本质民主而无程序民主的错误结论。
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研究发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是基于本质民主理论即人民主权理论建立起来的,而且其构成单元和运行过程体现着代表制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因而是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统一体。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有普世性的民主理论内涵,又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创造。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主权;代表制;协商民主[作者简介]杨光斌: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冬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西方代议制政府的背后,有许多流行的民主理论作为基础,使代议制成为政治合法性的代名词。
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是什么?迄今为止,对于这个问题很少有过完整和系统的表述。
过去我们往往强调人民主权理论,实际上,人民主权论也是代议制政府的理论基础,并不能区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原则方面的差异。
为此,有必要对人大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重新加以讨论,以加深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认知。
国内学术界对人大制度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解释模式:从宪政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人大制度是一种宪政体制,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应朝宪政方向努力。
[1]从人民主权和代议制的角度分析,认为人大制度属于代议制的一种类型,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理论和马恩经典作家的民主共和国学说。
从代表制理论角度进行归类,有学者在研究代表和选民关系时,将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纳入其中某种类型之中,并分析中国制度的特殊之处。
当然,第三种路径与其说是对人大制度的整体理论解释,不如说是关照代表制度本身。
尽管代表制度是人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后者还包括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制度、工作程序制度等更广泛的内容,单纯的代表理论不足以解释整个人大制度。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西方学者一般侧重于从立法体系比较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过程、作用、变革以及人大和其他机构的关系,他们通常注重实证分析,很少从规范角度讨论人大制度的民主理论基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合肥八中教育集团安徽省肥西中学李雪华第一部分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设计一、分析课标和内容,淬炼单元大概念1.单元课标解读(1)课标分解(2)课标分析从知识范围来看,涉及中外历史上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情况,时空跨度大,政治概念多,侧重于制度演变脉络、特点;从能力要求来看,只有“了解”、“知道”等低层次要求。
所以,要在有限课时内充分培育核心素养,必须删繁就简、把握典型,适当引入学术资源,促进深度学习。
2.单元内容分析(1)内部结构本单元用3课的篇幅落实课标要求,叙述了中国古代至近代以来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以及西方的文官制度。
三课之间既有历史时序关系,也有空间的差异,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如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是民族国家出现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近代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在世界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对国家治理方式的一种调整,它们总体上都反映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历史分析方法。
(2)外部关联从与之前教材的关联看:初中教材和《中外历史刚要(上)》教材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都有所涉及,且侧重介绍科举制,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着墨较少。
选必1第二单元除了介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还提到监察制度、考核制度、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中国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等丰富内容。
显然,该单元是对之前教材内容的递进和拓展。
从选必一内容的设置看:选必1教材是围绕“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这一宏大且极具现实意义的主题而编写。
制度建设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
为了行使国家公共权力与国家统治,以及体现代表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就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如以权力分配、官员选拔、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体的政治制度与人事制度,以赋税征收、财政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以构建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制度,以及法律、外交、军事、民族等各方面的制度。
智取生辰纲人物描写作文虽是初夏时节,但天气却是闷热得很。
太阳毒辣的照着大地,晒得我有些晕。
而在这火辣的夏天里,何不去湖边走走呢?到了湖边,顿时感到有迎面的水汽扑来,使我倍感清凉。
清风吹着我额前细碎的刘海,一阵一阵的痒。
灌满我的衣兜,将上衣吹得鼓鼓的。
嗅一嗅,便能发现微风中充满了青草的香味。
还能听到风吹着青草的簌簌声。
深蓝色的湖面上也因起风而泛起了点点涟漪,不禁感叹,这么好的湖水,为何没了荷花呢?若荷花还在,便能欣赏到它悄然绽放的样子了吧,或许,还能有幸闻到它那淡淡的沁人心脾的香味了吧。
湖边堆满了圆润的巨石,我和小馨馨就坐在那形态各异的巨石上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着,还不时地向湖水中投掷一些小石子,不知为何,倒觉得这样十分有趣。
不由得抬头痴痴的仰望那碧蓝如水的天空,竟没有一丝云彩,只是偶尔有几只小燕子轻盈的飞过。
目光一不小心触及到了那耀眼的太阳,顿时觉得双眸有一种好似要被焚烧起来的灼痛感,让我迅速的微微眯缝起了那已经被双手捂住的眼睛。
闲暇的漫步,漫步在石子路上,不由得觉得好像缺少点什么似的,而这种感觉却久久,挥之不去······或许是因为,没能听到那宛如从天而降的阵阵寂寥而又忧伤的笛声吧;或许是没见到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花吧;又或许······夕阳如血一般的滴进了湖水中,颇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味,可这也预示着我要回去了,那么,就让我再看一看它吧。
于是,在灿烂的夕阳的照耀下,我回眸深深的的望了一眼这让我一直深深喜爱着的湖水。
六月初四,未及晌午,红日当天,十分大热。
晃盖、吴用一行七人潜伏在黄泥冈松林里歇凉。
“来也,来也。
”眼尖的,早见十五人沿着一条僻路,慢慢走上冈来。
内中一个,头载凉笠,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手持藤条挥舞。
众人知道,此人便是江湖具称“青面兽”的杨志。
十五人上得冈来。
第35卷第9期V o l .35,N o .9草㊀业㊀科㊀学P R A T A C U L T U R A LS C I E N C E2059G20679/2018h t t p :∕∕c yk x .l z u .e d u .c n D O I :10.11829/j.i s s n .1001G0629.2018G0098董世魁,任继周,方锡良,杨明岳,张静,祁百元.养殖业的农业伦理学之度.草业科学,2018,35(9):2059G2067.D O N GSK ,RE NJ Z ,F A N GXL ,Y A NG M Y ,Z HA N GJ ,Q I BY.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t h n i c d e g r e e o f 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P r a t a c u l t u r a l S c i Ge n c e ,2018,35(9):2059G2067.专论养殖业的农业伦理学之度㊀㊀㊀董世魁1,任继周2,方锡良3,杨明岳1,张静1,祁百元4(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2.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兰州730020;3.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20;4.青海省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青海共和813000)摘要:作为大农业的组成部分,以牧养(包括草原放牧和农区饲养)文化为主导的畜牧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尽显了 帅天地之度以定取予 的农业伦理学特质,从 时宜性 ㊁ 地宜性 和 尽地力 3个维度反映了农业伦理学之度.但是,在当前草原牧区超载过牧㊁农区养殖带来的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畜牧业的伦理学思想,促进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关系畜牧业伦理学容量扩增的重要命题.本文在全面梳理中国传统畜牧业伦理观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畜牧业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生产㊁保护生态环境㊁实现畜牧业伦理学容量扩增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农业伦理学;伦理学之度;养殖业伦理;生态养殖业中图分类号:S 815;S 181.1;B 82G058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G0629(2018)09G2059G09∗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t h n i c d e g r e e o f 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D O N GS h i k u i 1,RE NJ i z h o u 2,F A NG X i l i a n g 3,Y A N G M i n g y u e 1,ZH A N GJ i n g 1,Q IB a i yu a n 4(1.S c h o o l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B e i j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875,C h i n a ;2.S c h o o l o fP a s t o r a lA g r i c u l t u r e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L a n z h o u730020,G a n s u ,C h i n a ;3.S c h o o l o f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o l o g y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L a n z h o u730020,G a n s u ,C h i n a ;4,T h e I m p r o v e da n dE x p e r i m e n t o fG r a s s l a n dS t a t i o n i nT i e b u j i a o fQ i n g h a i P r o v i n c e ,G o n g h e 813000,Q i n gh a i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sak e y c o m p o n e n to f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i m a lh u s b a n d r y b a s e do nl i v e s t o c kr e a r i n g (i n c l u d i n g bo t h g r a s s l a n dh e r d i n g i n p a s t o r a l e c o s y s t e ma n d f a r mr a r i n g i n a g r o Ge c o s y s t e m )h a s b e e n s u s t a i n e d b yt h e e t h n i c s i n a g r i c u l t u r e ,w h i c h i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d e m a n d Gs u p p l y w i t h t h e d e g r e e o f t h e n a t u r e i n l o n g ev o l u t i o n p r o c e s s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t h n i c d e g r e e o f 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 c a nb ed e f i n e d i n 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s ,t i m e s u i t a b i l i t y ,s pa c e s u i t ab i l i t y ,a n d l a n d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H o w e v e r ,t h e p r o t e c t i o n a nd s u s te n a n c e of t h e ag r i c u l t u r a l e th ni c o f a n i Gm a l h u s b a n d r y a n d p r o m o t i o no f h a r m o n y b e t w e e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m e n t a r e u r Gg e n t l y r e q u i r e d i n t h e e r a o f i n c r e a s e d g r a s s l a n do v e r g r a z i n g i n p a s t o r a l r e g i o n s a n de n h a n c e dn o n Gp o i n t p o l l u Gt i o no w i n g t o a n i m a lw a s t e s i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 r e g i o n s .T h i s i s ak e y is s u e r e l e v a n t f o r t h e e n h a n c e m e n t o f e t h n i c c a p a c i t y o f 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p o s s i b l e a p p r o a c h e s h a v e b e e n s u g g e s t e d f o r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e t h Gn i c c a p a c i t y o f 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 ,a n d p r o m o t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b a s e d o n t h e d o c u m e n t a t i o na n d e x a m i n a t i o no f 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 et h n i c s i nC h i n a .K e y w o r d s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t h n i c s ;d e g r e e o f e t h n i c s ;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 e t h n i c s ;e c o l o g i c a l a n i m a l h u s b a n d r y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u t h o r :D O N GS h i k u i ㊀E Gm a i l :d s k 03037@b n u .e d u .c n ∗收稿日期:2018G02G12㊀㊀接受日期:2018G06G1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2016Y F C 0501906);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17L 03E S P C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生态文明战略视域中的 中国农业伦理学 研究 (16X Z X 013)通信作者:董世魁(1973G),甘肃和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草地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E Gm a i l :d s k 03037@b n u .e d u .c n草㊀业㊀科㊀学第35卷h t t p :∕∕c yk x .l z u .e d u .c n ㊀㊀中华文化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还包括南方的海洋文化或渔业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 文化混血 凝结而成.尽管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但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我国农业系统中,豢养类(畜禽养殖)在汉代以前居于重要地位,绝大部分土地用作草地畜牧业.汉代以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步以耕地农业占主流地位,畜牧业转变成为种植业服务,养牛为耕田,养猪为积肥,豢养与农耕结合,其所具有的特定的家畜饲养方式,仍不乏伦理元素[1].在中国漫长的农业历史发展过程中,以豢养(包括草原放牧和农区饲养)文化为主导的畜牧业,尽显了 帅天地之度以定取予 的农业伦理学特质,从 时宜性 ㊁ 地宜性 和 尽地力 3个维度反映了农业伦理学之度.1 畜牧业伦理观的时宜性在漫长的牧业生产历史中, 时宜性 一直是中国草原区牧民和农耕区家畜饲养者十分珍视的伦理学原则,这种 时宜性 的原则体现在家畜饲养㊁保健㊁育种管理等多个方面,如 故养长时,则六畜育 ㊁ 暑伏不热,五谷不结;寒冬不冷,六畜不稳 ㊁ 春放阴坡,夏放东西,秋放近坡,冬放高坡 ㊁ 先远后近,早阳午阴 ㊁ 春不啖(喂盐),夏不饱;冬不啖,不吃草 ㊁ 牲畜看季节,膘情看经由(管理) ㊁ 春放一条鞭,夏秋满天星 ㊁ 夏天给庄稼追肥,冬天给牲畜加料 ㊁ 与其冬天干熬,不如夏天抓膘 ㊁ 夏天赶着放牲畜,冬天拴着喂牛羊 ㊁ 秋来追膘冬不愁,春天羊羔满山游 ㊁ 春不吃盐羊无力,冬不吃盐饿肚皮 ㊁ 冬不吃夏草,夏不吃冬草 (藏族民谚)㊁ 春天牲畜像病人,牧民是医生;夏天好像上战场,牧民是追兵;冬季牲畜像婴儿,牧民是母亲 (藏族民谚)㊁ 开春羊赶雪,入冬雪赶羊 (哈萨克族民谚)㊁ 夏抓肉,秋抓油 (哈萨克族民谚)㊁ 早晨在向阳坡放牧,中午天热在背阴处放牧 (哈萨克族民谚)㊁ 春来剪毛两头落,冬来剪毛落两头 ㊁ 霜降配羊,清明分娩 ㊁ 马配马,一对牙(二岁就可配种) .这些基于时宜性的伦理学之度的把控,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国的畜牧业生产活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当前中国的可持续畜牧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古今畜牧业生产所强调的诸多伦理观中, 逐水草而居 是草原牧民高度凝练㊁概括和全面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原则,对维系中国国土面积40%以上的草原区的畜牧业生产和民族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在历代的民族史或传记中可得以印证,诸如:«史记 匈奴列传»记载 (匈奴)随畜牧而转移,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 [2],«后汉书 乌桓传»记载 (乌桓)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酪,以毛毳为衣 [3],«南齐书 河南传»称 (吐谷浑)多畜,逐水草,无城郭,后稍为宫室,而人民犹以毡庐百子帐为行屋 [4],«新唐书 吐蕃传»说 (吐蕃)其兽,牦牛㊁名马㊁犬㊁羊㊁彘, ,其宴大宾客,必驱牦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其畜牧,逐水草无常所[5].古人所指的 逐水草而居 就是草原游牧,实际上 逐 是循自然规律所动,按照牧草和水源的季节变化(时间节律)来移动放牧(家畜).当下以人类生态学的观点评价可得,游牧是人类适应自然并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㊁协同发展的结果.从生态学观点看,游牧是牧民㊁家畜和草场之间相互依存㊁相互影响的自然资源管理系统(图1),具有移动性㊁适应性㊁灵活性㊁多样性㊁有效保护和共同支持的特点.通过迁徙来适应水㊁草的季节变化就是草地畜牧业 顺天时 的伦理学最佳诠释, 逐水草而居 一方面满足了夏秋季畜群对食物和水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冬春季家畜繁殖和保膘的需求[6].㊀㊀在中国西部和北方地区,以牧业为生的蒙古族㊁藏族㊁哈萨克族和裕固族等草原民族具有悠久的游牧文化,形成了基于草地畜牧业 时宜性 的游牧生产方式,具体按照迁徙方式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多次迁徙,一年搬迁10次之多,这样的搬迁历史上曾经大量存在,而现代只有少数地区存在.2)一年之中搬迁4次,即春㊁夏㊁秋㊁冬四时营地,牧民迁徙各地营地的规律㊁时间的分配㊁路线和范围的划定,一般来说是比较固定的,但也要依水草是否充足而定.一般来说,春牧场为5-6月,夏牧场为6-8月,秋牧场为9-11月,冬牧场为12-2月.传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㊁哈萨克族都有四季牧场.3)一年之中迁徙2次,即冬营地和夏营地.哈萨克族的一些游牧群众,夏天到布尔加尔地区伏尔加河流域放牧,冬天到巴拉沙兖过冬.4)按照三季转场轮牧.在青藏高原地区,11月-翌年4月为冬春季节,牧民在各地避风定居;5-8月夏季转入高山牧场;9-10月秋季,畜群逐渐下牧,为秋季牧场.在高原东部的湿润和半湿润草原也是按照夏秋―冬春―春秋三季划分牧场的.5)走场游牧,除了季节固定的牧场之外,还选择其他的牧场放牧,目的是为了抓膘.从古至今的实践表明, 逐水草而居 的游牧生产方式不仅保护和维持了草原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而且0602第9期董世魁㊀等:养殖业的农业伦理学之度h t t p :∕∕c yk x .l z u .e d u .cn 图1㊀游牧草地畜牧业的组成要素(家畜㊁草地㊁牧民)及其特点F i g .1㊀T h e c o n s t i t u e n t e l e m e n t s (l i v e s t o c k ,g r a s s l a n d s ,a n dh e r d s m e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a s t o r a l h u s b a n d r y㊀根据文献[6]制作.㊀M o d i f i e db y [6].传承和发扬了悠久的草原民族文化.基于时宜性原理的移动和适应是草原民族在脆弱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前提与基础,不论是生产㊁生活方式,还是文化传统,都充满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智慧.正是由于 顺天时 的游牧传统和生态伦理,才使得这片神奇珍贵的土地得以保留至今.这也是我国现代放牧管理学原理之一 草原季节畜牧业 诞生的基础,它对科学利用草地资源㊁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水平具有指导意义.当前,人们不得不开始反思应该摈弃以 超载过牧㊁ 垦草种粮 为代价换来的G D P 增长,其导致草地生态环境严重退化㊁水资源减少㊁沙尘暴频发等恶果,此时古老游牧文化的伦理观愈加显示出了其重要性㊁科学性和合理性,更加彰显了其传承价值和持续发展的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在牧区推行草地家庭承包㊁牧民定居㊁草原围栏㊁退耕还林还草㊁退牧还草等政策措施,但是这些政策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生态㊁经济和社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区草地牧业生产㊁生态和生计功能的良性互动发展[7].这些政策的影响在草原区已经显现,部分学者认为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的土地荒漠化与草地承包到户㊁牧民定居㊁草原围栏建设等密切相关.正如草原生态学家刘书润[8]所讲: 人类社会由游牧到定居,到农业,到工业,到城市化,好像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草原也不应该例外,其实这是偏见,小农的偏见;游牧呢,就是它当地来讲,经过多年选择,利用草原最经济㊁最实惠,而且是效率最高的一种经营方式,却被我们消灭了.同处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的蒙古国牧民达娃[9]认为: 对于牲畜来讲,逐新鲜水槽而牧是非常重要的.放牧的草场是要精心选择的,为了给牲畜提供最好的采食条件,我们会经常更换草场, ,不以移动来更换饲养环境,牲畜是不会健康繁殖的, ;只有健康的牲畜才能提供健康的肉食和奶食,所以牲畜的健康是所有的前提,.这些观点正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现行的草原畜牧业政策的拷问,也是激发公众对强调 时宜性 伦理观的畜牧业进行重新审视和理性呼唤.2 畜牧业伦理观的地宜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传统思想之一,也是指导农牧业布局的基本依据.清代唐甄在«潜书 富民»中根据他所处时代的情况,作了 陇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鹜,湖滨缫丝 的真实描述[10].另据«周礼»记载 职方氏变方圆六畜以识物情,便其豢牧.但鬣有鬣之养,角有角之牧,毛有毛之刍,羽有羽之饲,畜于水者须知水,畜于山者须知山,飞着得其动,潜者得其动 [11].这些论述都是 因地制宜 的伦理思想在古代农耕区畜牧业(养殖业)生产中的具体反映,对发展区域特色畜牧业具有指导意义.这种 因地制宜 的畜牧业布局思想,对当今草地畜牧业生产的空间优化格局制定具有指导意义,中国主要优良家畜品种的空间分布和畜牧业区划便是最佳例证,如产自陕西省关中地区的秦川牛㊁山东省西南部的鲁西牛㊁河南省1602草㊀业㊀科㊀学第35卷h t t p :∕∕c yk x .l z u .e d u .c n 南阳地区的南阳牛㊁山西省西南部的晋南牛㊁吉林省延边地区的延边牛㊁内蒙古地区的蒙古牛㊁甘肃省天祝县的天祝白牦牛㊁湖北省恩施地区的恩施水牛㊁宁夏地区的滩羊㊁山东省南部的小尾寒羊㊁山东省西部的大尾寒羊㊁新疆地区的新疆细毛羊㊁山东省济宁地区的济宁青山羊㊁内蒙古地区的内蒙古绒山羊㊁山东省崂山地区的崂山奶山羊㊁广东和广西的两广小花猪㊁湖南省宁乡猪㊁江苏和浙江省的太湖猪㊁浙江省的金华猪等.从古至今的 逐水草而居 的草原游牧文化则更体现了草原区 地宜性 的畜牧业伦理观,根据地形㊁气候㊁水源㊁牧草(生长情况),合理放牧家畜,有效利用草地资源,提高畜产品产量[6]. 逐水草而居 是游牧民族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态智慧,其地宜性的伦理观在草地资源利用㊁家畜品种搭配㊁农牧生产耦合的空间格局优化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当今草原区的可持续畜牧业/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青藏高原牧区㊁蒙古高原牧区㊁西北内陆干旱牧区的藏族㊁蒙古族㊁哈萨克族和裕固族等典型的游牧民族草地畜牧业生产实践,可以诠释 逐水草而居 的地宜性伦理观的重要性,并可以为中国草原区可持续畜牧业发展提供借鉴.在青藏高原牧区,以藏族为主体的草原民族世代传承着依自然规律而动的游牧生活,每年按牧草和水源的季节性变化在不同区域游动放牧家畜,这是一种典型的既能高效饲养家畜又能有效保护草原的生活方式[12].每年春末夏初(5月底到6月初),高寒草地牧草完全返青,牧民开始 出圈 (从低海拔或河谷地区的冬季草地开始向高山或高海拔地区夏季草地移动),此时高海拔地区(一般在3000m 以上)的高寒草地返青的牧草可以满足家畜采食,喜凉怕热的牦牛和藏羊等家畜适宜高山或高海拔地区的凉爽气候,可以充分采食牧草资源.夏季(6月中旬至8月中旬),牧民在高山或高海拔地区的夏季草场(俗称 夏窝子 ),早出晚归的游走式放牧(早晨和傍晚气候凉爽时一般在高山沼泽草地或灌丛草地放牧,白天气候炎热时一般在高山山顶上或湖畔㊁河边㊁泉水处放牧),让家畜充分采食快速生长的牧草.秋季(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高山或高海拔地区气候逐渐变冷,牧民开始驱赶家畜进入中山地段的秋季草地(或春秋草地),此时高寒草地的牧草已经结籽并成熟,家畜充分采食进行 抓膘 (育肥).冬季(10月下旬至来年5月),牧民驱赶家畜继续向下移动进入平地或山沟的冬季牧场(俗称 冬窝子 ),在离家较近㊁海拔较低㊁避风向阳的地段放牧,冬季牧场的牧草枯黄晚且经过半年多的累积,能够满足家畜的冬季生活维持需要.在放牧实践中,青藏高原的牧民总结出了 夏季放山蚊蝇少,秋季放坡草籽饱,冬季放弯风雪小 ㊁ 冬不吃夏草,夏不吃冬草 ㊁ 先放远处,后放近处;先吃阴坡,后吃阳坡;先放平川,后放山洼 ㊁ 晴天无风放河滩,天冷风大放山弯 等丰富的放牧经验.这既是青藏高原藏族牧民传统的生态智慧,又是朴素的草原畜牧业伦理.正是这种 地宜性 的伦理观所使,人畜都循一年四季按照气候与植物生长周期而移动游牧,成为自然规律的执行者㊁维护者[12].与藏族一样,生活在青藏高原北缘-东祁连山的裕固族也世代传承着游牧生活,主要采用冬春㊁春秋㊁夏秋3类牧场进行季节游牧,饲养牦牛㊁藏羊㊁蒙古羊等家畜.目前,裕固族的游牧方式由原始的 逐水草而居 的大迁徙改为季节性循环放牧.在游牧过程中,常常采用 先放远,后放近;先放山,后放川;早放阴坡,后放阳坡;公放远,母放近;公放山,母放川 等原则进行草地轮牧.在家畜饲养和保健管理上,一般在2-3月冬季牧场(冬窝子)完成接羔㊁育羔;5月中旬进入春秋牧场进行春季羊牛驱虫,紧接着开始拔牛毛㊁给牛羊去势,剪羊毛;6月中旬又进夏季牧场开始抓膘和育肥[13].正是 因地制宜 的伦理观支撑下的游牧文化,使得裕固族年复一年进行着草原畜牧业生产活动,续写着千年的游牧历史.在蒙古高原牧区,以蒙古族为主的草原民族世代以游牧为生,与畜群朝夕相处,积累了丰富的草地放牧管理经验,形成了 逐水草而居 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下,牧民根据一年四季的气温㊁降水和牧草资源的变化而进行移动放牧,即选择春㊁夏㊁秋㊁冬4个营地轮换放牧家畜.春季营地一般选择在避风遮寒㊁气候暖和的低山丘陵地带,从而使畜群(主要是羊群)保存体力并有利于接仔(羊羔㊁牛犊)和育幼(畜);夏季营地一般选择在山阴㊁山丘㊁山间平川的细嫩草地分布区,这一区域气候相对凉爽㊁牧草丰富,有利于放牧牲畜抓膘和保膘;秋季营地是低山丘陵地区以豆科㊁半灌木㊁蒿属类牧草为主的荒漠草原,牧草营养价值较高,有利于家畜固肥保膘;冬季营地主要以低山丘陵或山阳地带半灌木为主的草地为主,避风性很好,为保护家畜安全过冬奠定基础,冬营地一般特别注重牲畜的卧地(圈棚)建设,蒙古族牧民常说的谚语 三分饮食,七分卧地 ,说明冬天保膘的重要环节是卧地.在漫长的游牧历史中,蒙古族牧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逐渐确立了基于 地宜性 原理的四季牧场划分和利用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14].2602第9期董世魁㊀等:养殖业的农业伦理学之度h t t p :∕∕c yk x .l z u .e d u .c n 在西北内陆干旱牧区,以哈萨克族为主的草原民族牧民世代以家畜饲养和狩猎为生,形成了在山地㊁平原㊁盆地间随季节变化游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长期 逐水草而居 的游牧生产和生活中,这些草原民族逐渐掌握了牧草生产随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据此积累了什么时候进行转场㊁什么时候对羊群进行配种等等知识.一年四季中,牧民按照游牧区地形地貌㊁植被分布及气候特征的差异性(春旱㊁多风,夏短㊁少炎热,秋凉㊁气爽,冬季严寒漫长㊁积雪厚等特点),把放牧草地划分为四季牧场进行流动放牧:春季牧场一般分布在避风遮寒的低山丘陵地带,主要在3-5月放牧利用;夏季牧场一般分布在高山地带,主要在6-9月放牧利用;秋季牧场一般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主要在9-10月放牧利用;冬季牧场主要分布在平原或绿洲地带,一般在11月至来年的2月放牧利用冻干的牧草,辅以补饲少量储备的干草[15].这一区域的草原牧民在长期的游牧实践中总结出了高山-低山-平原-绿洲等不同系统间游动放牧的形式,甚至在一年之内游走上千公里进行放牧,以保证草地牧草和家畜的供需平衡资源供给和家畜饲草料需求的平衡.正是这种基于 地宜性 伦理观的游牧生产㊁生活方式,才使该区的草原文化延续至今,经久不衰.近年来,随着草原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逐渐得到重视,以草原禁牧为主的草原保护和恢复政策措施在牧区推广,包括 游牧民定居 ㊁ 围封转移 ㊁ 退牧还草 等工程.但是,多数草原和畜牧专家认为,完全禁牧并不是科学的决策,应 考虑民族习惯和人民生活,依据自然规律,遵循客观事实,不要轻易宣布绒山羊是草原罪人 ㊁ 生态建设不许养羊是错误的, ,是人破坏生态,不是羊破坏生态;农田种草,减轻天然草地压力,支持生态建设,对羊开刀大可不必 [16].从草地畜牧业发达的国家 新西兰的经验来看,草地生态保护应该是 人管畜,畜管草 ,建立了人-草-畜和谐共处关系;他们根据草地生长状况,决定什么时间㊁什么地点㊁放牧多少家畜;不仅获取经济优良的畜产品,也靠家畜放牧来控制杂草,改良草地,就是靠放牧来维护草地的健康.科学的放牧系统中,有不禁牧的禁牧 ,长期轮牧就是把草地分为若干轮牧分区(放牧单元),某一轮牧分区(单元)有一年到几年休牧;还有短期轮牧,在一年的放牧季内,按牧草在不同季节的生长状况,分区轮流放牧[16].这也是 逐水草而居 的游牧生产实践的集成㊁延续和发展,如«蒙古史»曾记载 各部落各有其地段,有界限之 [17],说明蒙古各部的牧场大体划分区域,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间,季节迁移㊁转换营地基本限于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哈萨克族的游牧也是以部落和阿吾勒(牧村)为单位进行的记载 轮牧区域由部落和阿吾勒头人㊁元老和比官会议协调划分,因而他人不能插手更不能随意改变,是固定的 .可见,中国草原民族 逐水草而居 的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强调放牧的时宜性和地宜性原则,体现了 季节畜牧业+划区轮牧 的原始思想,其伦理学价值应在重视生态文明的今天得以珍视.3 畜牧业伦理观的尽地力对于畜牧业生产,尽地力就是通过合理养殖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的最大牧业产量.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土地承载容量或承载能力,即土地承载的家畜数量不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的限值[18].对于草原牧区的草地畜牧业,这个限值就是家畜放牧不会导致草地退化的载畜量;而对于农区的舍饲畜牧业而言,这个限值就是养殖业不会导致面源污染的环境容量.显然,畜牧业生产潜力是有限的,必须保持在土地的承载力之内.尽地力的思想不仅强调土地的生产潜力和环境容量,而且强调人对自然的伦理关怀,可以理解为伦理学容量.古今草原民族尤其珍视草地畜牧业生产中的伦理学容量.汉代晁错在«守边劝农疏»中对匈奴游牧生活的描述 (胡人)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 [18],今天的蒙古族等以畜牧业为生的牧民经常强调 牲畜熟悉草场才会长膘 ㊁ 放牧牛马草地好 ㊁ 没有草场就没有畜牧 .这些都是尽地力的伦理学思想在草地畜牧业生产中的完美体现.在生态学㊁畜牧学㊁草业科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草地畜牧业 尽地力 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载畜量的制订和实施.载畜量的概念最早在1923年由植物生态学家S a m ps o n 提出,认为在草地牧草被(家畜)正常采食而不影响下一生长季草地产草量的条件下,一定面积的草地能够承载的一种或多种家畜的数量.1964年美国草原学会规定了载畜量的标准,即每年最长放牧时间内,一定土地面积上存活的最大家畜数量(并不意味着持续生产),在草原管理学中,它与载牧量的含义基本相同.1985年我国草原学家任继周提出了载畜量的综合概念:单位时间内单位草地面积可以正常养活的家畜数量,并由此提出了载畜量的表示方法,即时间单位法㊁面积单位法和家畜单位法[19].针对草地国家公园和野生动植物的管理,野生生物学家提出了平衡生产和生态关系的载畜量核算方法.1979年C a u g h l e y 给出了不同放牧密度下植物和草食动物的图示关系[20](图2):当植物的生长量和动3602草㊀业㊀科㊀学第35卷h t t p :∕∕c yk x .l z u .e d u .c n 物的采食量相等时,受食物供应量的限制,动物种群的数量不再增加(动物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植物和草食动物的关系处于平衡状态,草地的承载力最大,达到了生态载畜量(点D ).从生产角度讲,放牧系统达生态载畜量时,草地承载的草食动物数量最多,但其体况并非最好,生产力并非最高;同时与未放牧系统相比,草地植物的群落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此,1985年B e l l 在此关系图中引入了草食动物出栏率的变化,并强调指出,草食动物的数量应以动物健康状况和草地稳定程度而定,当草地载畜密度达生态载畜量的1/2或2/3时,草食动物的可持续出栏率最大,生产力最高(点F ),此时的载畜量为草地经济载畜量(点E ).当草地经济载畜量向生态载畜量增加(草地放牧率增大)时,草地资源的退化趋势也会随之增加[21].图2㊀草地生态载畜量和经济载畜量的关系F i g .2㊀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e c o l o g i c a l c a p a c i t y of g r a s s l a n d s a n d e c o n o m i c c a p a c i t y㊀㊀草地载畜量是草畜供求关系 的测度标准(阈值),但是实际生产中由 供求关系 估算的生态载畜量无法准确反映草地的实际载畜能力,且不能明确判定草地的超载程度,因此,必须监测草地的放牧率(实际载畜量),根据放牧率与载畜量的平衡关系,结合草地植被㊁土壤和动物的表观特征说明草地的放牧利用程度.放牧草地的土壤状况㊁植被组成和动物产量的变化与草地的放牧率密切相关,草地超载与否取决于放牧率与载畜量的平衡关系.从放牧率与载畜量的关系可以看出,载畜量是放牧率的额定标准(阈值).当放牧率高于载畜量时,放牧压力和植物再生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草地超载过牧,草地基况变差或出现退化现象.因此,放牧适宜度理论是牧场合理利用和高效管理的基本原则.放牧率过高,草地没有特殊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出现退化现象;放牧率过低,草地收益不抵成本,导致经营者破产,只有基于草地载畜量调控放牧率才能实现草地的合理利用和健康发展[21].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草地管理策略违背了放牧适宜度理论.解放初期,在 以粮为纲 的方针政策误导下,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放牧草地被大面积开垦,造成了家畜数量较多㊁放牧草场面积较小的草畜 供需矛盾 ,引发了北方草原的大面积退化.改革开放后,随着家畜和草地的 双承包 责任制的落实, 头数观念 驱动牧区群众盲目扩大畜群数量,从而进一步加深了 草畜矛盾 ,加速了放牧草地的退化进程.退化草地的经济载畜量和最佳放牧率降低,草地的经济收益并未随放牧家畜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反而随草地生产力的下降而下降.当前,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为主导的政策背景下, 草地禁牧即为保护 的极端做法与草地畜牧业 草畜协同发展 的伦理观相左.因此,草地管理者和经营者应根据放牧适宜度理论对草地管理策略进行调整,实现放牧草地的最大经济收益和生态功能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广大牧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的伦理学容量扩增.尽管从面积来看,草地畜牧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从产量来看,农区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主体.统计数据表明,98%以上的猪肉㊁鸡肉㊁鸡蛋,95%以上的牛肉和80%以上的羊肉都是由农区提供的[22].由于农区的家畜饲养方式主要为舍饲,因此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并不受制于耕地及草地资源,而主要受制于饲料的投入水平.从生产潜力或尽地力的原则来看,只要有市场需求,饲料㊁兽药等投入品供给充足,农区畜牧业的规模及家畜饲养量就能迅速扩大.尽管农区畜牧业规模化和家畜数量增加满足了人们对动物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高度集约化的家畜饲养容易造成养殖空间不足㊁环境容量超载的问题,进而产生动物福利受损㊁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集约化畜牧业生产往往在有限的空间内圈养成千上万只单一的畜禽,并将大量动物装在拥挤车厢中从饲养场长途运输到屠宰厂,动物不得不忍受严重的饥饿和其他病痛,这严重损害了动物福利或对自然生命内在价值的尊重.另外一方面,集约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污染经常超过环境容量,在处理设施和技术落后的状况下容易产生环境污染.据农业部统计,中国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38亿t ,40%的畜禽粪污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已经成为农村的突出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下,不少地区实施了 一刀切 的畜禽禁养政策,甚至将已经纳入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的各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的保种场和保护区等也列入禁养和关停范围.这种为防止农区家畜畜禽粪便污染而 一刀切 的 禁养 政策和为防止牧区超载过牧引发草地退化而 一刀切 的 禁牧 政4602。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2期(总第498期)中国人地关系目前正处于一个较为严峻的状态,尤其体现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方面,供需矛盾突出。
其中,农村宅基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现象尤为普遍,由房屋继承、户口迁移等原因形成的“一户多宅”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明显阻碍作用。
因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农村部屡次提出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
但在执行“一户一宅”过程中,诸多问题阻碍政策落实,这些问题必须在立法和实践中加以解决,并不断完善现有制度,以达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农村土地。
1 “一户一宅”实施存在的问题“一户一宅”政策实施多年来,暴露出了诸多阻碍政策落实的问题,经过研读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大致可归为以下三类:1.1 政策缺陷岳永兵就针对“一户一宅”制度做了一些辨析。
首先,对于“户”如何界定,我国法律中没有明文规定,而是各地根据情况以乡规民约或者立法进行了界定,而分户条件亦是由各地考虑到其风俗习惯来决定。
其次,对于“一宅”的面积标准,也是由地方结合实际通过立法或规范性文件进行明确,存在多宗宅基地为“一宅”的情况,但执行中常把“一宅”理解为“一宗”,只对一宗地确权,损害农民利益。
此外,申惠文另提出了“农村村民”即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普遍只是以户籍制度为依据,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约束,在司法实践上起不到保障作用。
而宅基地退出或流转的相关政策机制也相当匮乏,退出补偿少、渠道繁琐或无法保护传统民居等原因导致农民拥有多余宅基地而无法或不愿退出,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户改善居住型需求。
1.2 行政因素在行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阻碍了“一户一宅”制度的落实。
学者何长虹曾提到宅基地的登记发证过程中没有体现自愿申请原则。
由于集体土地使用证本身在法律和现实中作用不大,农民申请宅基地登记的积极性不高。
但有些地方存在通过鼓励或要求农户进行宅基地登记的现象,这不符合自愿申请原则,难以发现“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等问题。
什么举什么的四字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举案齐眉送饭时把托盘肖得跟眉毛一样高。
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举世混浊举:全。
混浊:不清明。
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清不白。
比喻世道昏暗。
举目无亲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
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举国若狂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
举世无敌世界上没有能胜得过的。
举手之劳一举手那样的辛劳。
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举止娴雅娴:文雅。
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
形容非常著名。
举一反三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举目千里放眼远眺,可以见到很远之处。
形容视野广阔辽远。
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举手加额拱手与额相齐,是古人表示欢庆的意思。
举止言谈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
指人的外在风度。
举重若轻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
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举手投足一抬手,一动脚。
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举足轻重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一举两得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
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不可枚举枚举:一一列举。
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多不可胜举无法一一列举。
形容数量、种类很多举不胜举不胜:不尽。
列举也列举不完。
形容数量很多举措失当举措:举动,措置;失当:不恰当。
举动措施不得当举棋若定下棋子好像有预断。
比喻行事沉着果断包含“举?”的成语:举重若轻举一反三举世闻名举世无双举足轻重举案齐眉举世瞩目举棋不定举手之劳举手投足举不胜举举目无亲举要删芜举国上下举步生风举止言谈举手加额举踵思慕举鼎绝膑举十知九举目千里举直错枉举直措枉举措失当举止不凡举世无敌举善荐贤举国若狂举止娴雅举贤使能举首戴目举世混浊举动荆棘举鼎绝膑举止大方举措不当举世皆知举鼎绝脰举枉措直举手相庆举眼无亲举国一致举贤任能举鼎拔山举一废百举棋若定举首奋臂举例发凡举无遗策举踵思望举止失措举直厝枉举纲持领举止自若举首加额包含“?”的成语:一举两得纲举目张轻举妄动一举成名百举百捷一举一动龙举云兴百举百全风举云摇包举宇内一举千里一举三反毛举细故一举万里一举两全毛举缕析龙举云属飙举电至风举云飞毛举细务高举远蹈高举深藏轻举远游轻举绝俗轻举绝俗包含“?”的成语:画眉举案拔山举鼎齐眉举案祁奚举午束缊举火笃近举远言谈举止以言举人时诎举赢时绌举盈时绌举赢提纲举领称觞举寿袖然举首选贤举能延颈举踵道不举遗以党举官包含“?举”的成语:不胜枚举轻而易举举不胜举百废待举众擎易举祁奚之举百端待举按兵不举多此一举百堕俱举百务具举百废咸举百废具举轩然霞举不识抬举兔起凫举百废俱举不遑枚举高蹈远举百凡待举龙兴凤举兔死凫举不可胜举人存政举不可枚举高飞远举瞽言妄举飙发电举在此一举言扬行举管窥筐举超然远举轻徙鸟举知情不举。
含举的成语68个,带解释例句百废待举bǎi fèi dài jǔ成语解释: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
例句:百废待举,他不出头做主,实在令人着急。
(吴晗《海瑞罢官》)百举百全bǎi jǔ bǎi quán成语解释:每次行动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应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郭嘉传》:“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举世瞩目jǔ shì zhǔ mù成语解释: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飙举电至biāo jǔ diàn zhì成语解释:飙:疾风、暴风。
风起云涌闪电到。
形容声势猛烈。
成语出处:汉·桓宽《盐铁论·世务》:“匈奴贪狼,因时而动,乘可而发,飙举电至。
”不胜枚举bù shèng méi jǔ成语解释: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例句:祖国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不胜枚举。
一举手之劳yī jǔ shǒu zhī láo成语解释:比喻不费力,只是一抬手那样。
包举宇内bāo jǔ yǔ nèi成语解释: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
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多此一举duō cǐ yī jǔ成语解释: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
例句:问起北京人来,只知道《三侠五义》,而南方人却只见有曲园老人的改本,此老实在可谓多此一举。
(《鲁迅书信集·致胡适》)纲举目张gāng jǔ mù zhān g成语解释:纲:鱼上的总绳;举:提起。
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眼就都张开。
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
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成语出处: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若罗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
”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含纲字的诗句先生壮志神龙骧,欲跨八表提天纲《题陈抟题壁图》宋·艾性夫竹杖芒鞋俗纲疏,每逢绝胜更踟蹰《与同僚游栖霞,洞极深远,中有数路,相传有》宋·范成大话休絮繁,却说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了十万贯庆贺生辰礼物完备,选日差人起程,当下一日在后堂坐下,只见蔡夫人问道:“相公,生辰纲几时起程《智取生辰纲》·施耐庵归来晒纲斜阳外,欸乃数声烟树秋《渔村夕照》宋·杨公远河图历九圣,万化始有纲《反太玄诗》宋·宋祁竹苞未翦山虽纲,福庭胜概难穷搜《游淡山岩》宋·彭从虎一朝脱尘纲,决若飞鸟惊《次韵政老夜坐有怀》宋·王洋且举其纲,若不怕伤时务,他日陈言终细数《【正宫】端正好_上高监司众》元·刘时中受福无疆,四方之纲《假乐》先秦·佚名渺渺笙歌散石筵,霓旌吹断纲蛛悬《废宫》宋·释永颐大学入德门,纲条备无遗《谨所之赠王氏子》宋·陈淳吾道无若人,孰能相维纲《送杭州使君苏内相先生某用先生旧诗方丈仙人》宋·李廌幞被从谁起,持纲自此新《投寄韦右丞》唐·罗隐持纲起万目,鲂鳟皆可止《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一》宋·苏辙不要你护雕,阑花甃香,荫苍苔石径纲《【商调】集贤宾_咏柳忆别恨》元·乔吉南来本恃清河粟,不意偏师夜绝纲《破虏凯歌二十四首其一》宋·周麟之朝容欣旧则,宸化美初纲《答魑魅代书寄家人》唐·沈佺期世纲连天天地窄,君乃对人眼青白《赠吕德璋道人》宋·员兴宗宣赐龙焙第一纲,殿上走趋明月璫《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宋·杨万里公有旷达识,生死为一纲《祭退之》唐·张籍恺悌君子,之纪之纲《上耿泉生朝》宋·杨简人怜世纲苦易缚,我悲古道迂难售《答杨霖用韵见赠》宋·孙应时有鹈兮在梁,鸿何为兮离纲《欸乃辞》宋·高似孙一纲而今都打尽,庐陵人且说庐陵《再作十绝寄胡伯负兵侍仲方尚书》宋·李元实天家顿纲极详延,果见鸿风颂得贤《送苏祠部通判洪州》宋·余靖安得相从尘纲外,快将如意碎青珊《次赵贵方九里松独行韵》宋·杜范宏纲若谓无人举,谁听孤猿月下啼《灵山听猿斋祖首座号无传》宋·释智愚一新受经重其本,三主法社持其纲《照讲师赞》宋·释大观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石犀行》唐·杜甫黑精青女杀气重,终握斗柄持天纲《长至寿广西提刑吴大卿》宋·曾丰迨此泉扃掩,空悲尘纲牵《祁国正献公挽歌三首其一》宋·司马光欲挽游丝纲春住,归鞍催我又匆匆《丙戌春过梓潼即事》宋·李曾伯因风老叶闲粘纲,久雨新苔巧占墙《台城杂诗七首其一》宋·曹勋乃知诗书传,要在明三纲《送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宋·梅尧臣拟借从君新句看,试寻黄帽寄纲船《送史主簿之鄂就辟》宋·乐雷发坤道存终始,乾纲正古今《輓苏黄门子由》宋·王鞏乃知世纲外,宇宙皆空同《送喻舜举归寿乃翁七十》宋·林景熙谓言冥飞鸿,四郊绝纲罟《古兴》宋·李新授钺筑坛闻意旨,颓纲漏网期弥纶《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唐·杜甫游丝千尺纲春色,掣电一抹收远霄《虚飘飘》宋·曹勋潦倒固久矣,犹涉世纲深《和王倅见惠十篇》宋·曹勋檐外蛛丝纲落花,也要留春住《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宋·高观国肩上纲常千古重,眼前荣辱一毫轻《和叠山先生韵》宋·蔡正孙振声谓我分纲宗,今兮古兮何匆匆《送倧禅者》宋·释重顯拟欲进前,纲在头上《偈颂八十五首其一》宋·释妙伦曾是谬政纲,曾是滥囚犴《仲夏愆雨穉苗告悴辄按先帝诏书总龙请雨兼祷》宋·宋祁谁能牵世纲,汩汩苦劳生《五言》宋·王志道奔胜千里羞贡篚,天应不数金钱纲《谢人寄茶》宋·王洋风头策起罗生纲,更向无风暖处张《颂古十一首其一》宋·释普济珠纲帘深尘不到,静闻燕子引雏声《宫词》宋·王仲修布重纲无明山上,荡一楫恼海中《若楫请赞》宋·释妙伦逡巡若遇头纲品,感激方明壮士肝《丞相宠示白羊御酒之作》宋·张舜民豺虎犯天纲,升平无内备《睢阳感怀》唐·韦应物闭门杜系谒,上殿肃朝纲《寄申屠御史》宋·陆文圭纲常尽斁沦,天日忍欺诳《寿方右史德顺大琮生朝》宋·五迈忽欲逃尘纲,遥登选佛场《游上天竺》宋·魏了翁梦怀谏纸立前厢,梦觉披衣起纲详《和后村刘甫纪梦》宋·王迈蝶纲犹翩翾,蚓断更菌蠢《东斋杂书》宋·陆游纲罗卷轴三千余,欲儒非真类迂愚《跋北齐校书图》宋·韩元吉天纲本不疏,贷汝亦已久《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宋·陆游岂弟君子,四方为纲《卷阿》先秦·佚名九渊探珠岩采璞,天地为纲置群贤《送葵定夫提举正字使广东》宋·杨万里愿絜乾纲奠坤轴,罢兵宽赋家给足《书怀》宋·程公许素风出韬略,貔貅禀闳纲《送子威兄钤兵池阳》宋·曹勋非惟纲令清岩,下下要分缁素《偈颂二十五》宋·释智遇坠典固尝深探讨,颓纲犹未许弥纶《和鲍倅》宋·吴芾幽人只合卧林邱,不觉心幽境更纲《冬窝夜语》宋·钱时太平天子厌弊旧,尽解纲条重结纽《送南康刘道纯秀才起应新诏》宋·陈舜俞头纲别样建溪春,小璧苍龙浪得名《送新茶李圣喻郎中》宋·陈仲谔仙芽龙水办头纲,百草山中不敢香《谢饶计使遣饷头贡余》宋·赵汝腾推迁堕尘纲,世味终然薄《东归留别幕中同舍》宋·孙应时独木盘九龙,欲以铁纲漉《古兴》宋·敖陶孙柏台峩豸肃朝纲,贤关向风士气扬《送颜希圣尚书守泉南》宋·楼钥造谤端平岁,时髦一纲空《送林师道似之赴宁都尉二首其一》宋·王迈天纲运转三元净,地脉通来万物生《七言》唐·吕岩若将此语定纲宗,敢保老兄犹未彻《偈颂十一首其一》宋·释了演地善人差逸,天高纲寖宽《偶书》宋·宋祁败坏多年笤箒樁,等闲拈起定宗纲《送化主》宋·释崇岳扰扰夸健捷,纲堪一噱耳《奉和族祖紫严翁谩兴十首其一》宋·汪炎昶外台持权纲,才具必美好《送京西转运李刑部移京东转运》宋·梅尧臣愚公纵有移山力,不入当年花石纲《和邓至宏咏桂》宋·崔中一桡提起定纲宗,直得乾坤大地空《颂古十八首其一》宋·释宝印我来涨潦渔者稀,罾纲高悬钓竿掷《沌中即事》宋·孙应时权纲复归,如日宣精《明禋进戒诗》宋·程公许踏断纲宗开活眼,笑听山鸟话家风《偈颂十九首其一》宋·释绍昙吾道无纲纽,熙朝乏鼎梅《挽吕东莱先生》宋·黄人杰。
从《四库全书总目》看四库馆臣的术数类书籍纂修观
于子强
【期刊名称】《贵州文史丛刊》
【年(卷),期】2022()2
【摘要】对《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的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但专门研究《总目》术数类的并不多。
清代中叶,四库馆臣重新审查为数甚巨的古代术数书籍,在术数类小序与各书提要中,从作者、源流、版本、流传、辞章义理、史料价值等角度对术数书籍考证论述,顺应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将天文、医学、兵法与术数划定界限,他们纂修无疑存在时代局限性,但所进行的整理考证勘误,客观上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历史资料。
【总页数】8页(P54-61)
【作者】于子强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7;B992
【相关文献】
1.《四库全书总目》与王渔洋诗学——兼论四库馆臣诗学观
2.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类》中的经学观
3.从《四库全书总目》看四库馆臣的辞赋批评
4.从《四库全书总目》看四库馆臣的辞赋批评
5.从《四库全书总目》看四库馆臣的诗歌注释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一课时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谈到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管理,同学们都知道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的时候,中国古代的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实际上就影响着国家治国理政的效果。
如果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的话,不同国家它的国情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古代官员的选拔的管理方式自然也就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逐渐懂得了“官人国之己也,天下治必贤才”的道理,建立起来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古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讲到这里,很多同学要说了老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内容了。
没错,我们在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之中,了解到了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有隋唐的科举制。
今天这节课就是要在大家此前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更迭的过程,我们来分析一下各阶段的不同的特点,并且在这个过程之中呢,我们要去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选拔官员之中蕴含的政治智慧。
首先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
谈到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我们要知道要从哪找呢?要从考古发现之中。
考古发现表明,金文中有很多关于西周选官制的记载,像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之中,就记录了周王命令贵族去继承祖上旧职。
那么这个记录说明了什么呢?哦,原来他们是按照血缘关系来世世代代为官,世世代代享受俸禄,这就叫做世官制。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王室的官员由贵族来担任。
其他诸侯国的官员同样也由贵族来担任,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效果:“文王子孙,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丕)显亦世。
”什么意思啊?周文王的子孙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凡是在周能够担任卿士的这些人,世世代代都享受光荣和尊显。
很多同学发现了这不就是世官制的真实写照吗?通过刚才我们的讲述,你发现西周时期选官制度的两大特点了吗?好,第一个特点就是官位是世袭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贵族垄断了。
到了战国时期,时代背景就不一样了。
怎样做演讲稿开场白一、出语惊人如果你想迅速吸引你的听众,那么在演讲开场白,你可以描绘一个异乎寻常的场面,或透露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或栩栩如生地描述一个耸人听闻的事情,造成此言一出,举座皆惊的艺术效果,这样,听众不仅会蓦然凝神,而且还会侧耳细听,更多地寻求你的讲话内容,探询你演讲的原因。
二、设置悬念人都有好奇的天性。
在开场白中制造悬念,能激发听众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使听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使演讲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三、巧用修辞精彩的演讲必须有精美的语言包装,要想语言生动活泼,就要发挥修辞的作用。
在意境方面,用比喻、夸张、设问、反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调剂语言韵味,让听众听得有趣;在形式方面,用对偶、排比等整齐的句式来增强演讲的气势,让听众听得振奋。
四、引用名言典故演讲开场白如果恰到好处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人语录,不失时机地抛出寓意深刻的典故,演讲就会有声势有威力。
五、讲述故事演讲稿的开头通过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将听众引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并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不动声色地溶入到故事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真正达到讲故事的目的。
关于演讲稿开场白的设计,很多书籍(包括卡耐基)说演讲不需要演讲稿,关于这一点,我的观点是要看针对什么样的演讲。
第一、如果是非常正式的演讲,你是主讲嘉宾,比如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主席国庆阅兵上的讲话或者演讲比赛等,是必须要有演讲稿的,因为有些精彩的语句你是发挥不出来的。
不仅要写演讲稿,而且要设计演讲稿。
演讲稿是设计出来的,不是写出来。
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语言、用什么手势,用什么语调,什么地方应该有掌声。
都可能需要提前设计好。
第二、如果你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说高手,在你的脑海里面已经有很多相关的源码。
或者你本身是某方面的专家,而今天讲的主题就是你非常熟悉并且天天讲的内容,那么你只需要列好提纲就可以了。
注意,不是不写演讲稿,而是写的比较简单,只要列提纲就可以了。
善为理者举其纲疏其网的意思
善为理者,举其纲,疏其网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策林》。
元和元年(806年),为广揽人才,朝廷举行了制举考试,白居易和元稹为应考作了精心准备,相约在华阳观中“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篇”。
试毕,白居易将所拟策目“次而集之,分为四卷”,命名为《策林》。
该书内容丰富,针砭时弊,所拟问题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方面,展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命、客观理性的辩证思维。
善为理者,举其纲,疏其网”,这句话便是借古人捕鱼作比喻,说明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总能抓住总纲,照顾好全局,抓住问题的关键与要害。
尽管这句话出自白居易之手,但其所表达的道理,却早已多次出现在此前多部典籍中,如《吕氏春秋》中有“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晋代杨泉《物理论》中有“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汉代《白虎通义》中有“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等等。
和“提纲”类似,还有一个词叫“挈领”,《荀子·劝学》中说:“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就是说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无数的毛就完全顺了。
由此组合而为成语“提纲挈领”,意思就是抓到了要领。
可以看出,古人很早就从结网捕鱼穿衣等日常生产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纲举目张、执本末从”这一重要方法和原则,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反复的认识锤炼,成为广为人知的实践智慧和哲学思想。
由此,古代军人打仗,知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农民耕田,懂得“牵牛要牵牛鼻子”。
不管干什么事,能够取得成功、获得胜利的,都是善于抓住重点、解决关键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