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九年级语文下册-场面与细节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8
21*邹忌讽齐王纳谏【学问目标】1.驾驭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实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实力。
2.观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相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主动作用和在今日的借鉴意义。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他是一位美男子。
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日,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来找寻答案。
(引导学生巩固《战国策》相关学问)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探讨解决。
老师巡察,答疑解惑。
老师检查学生自读状况。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研习第一自然段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明确:与徐公比美。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
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镜”,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
这是引起他思索的缘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索得出的结论。
至此他豁然顿悟,相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
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课外古诗词四首》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课外古诗词四首》所选篇目为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以及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所选的四首词中有三首宋词,一首清词。
其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苏轼与《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作者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的代表,在本单元《词四首》中已有接触。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为北宋末、南宋初的著名文人陈与义所作。
陈与义被誉为某某诗派三宗之一,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的作者为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
其所著《纳兰词》广享盛誉。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
这四首词中虽然两首的作者和《词四首》相同,但总体来说这四首词的风格与《词四首》差异较大。
相比之下,题材上对是多人生的感悟,情感表达更加婉转细腻,情绪相对低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某某(今某某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是词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忽逢风雨。
但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表现出了苏轼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乐观性格和旷达胸怀。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作者陈与义生平跨越北、南两宋。
这首词是其晚年追忆二十多年前宋徽宗年间,在某某的安定、快乐的生活所作。
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
当时辛弃疾在建康(今某某)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词四首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X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X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某某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某某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某某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X仲淹被任命为某某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某某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和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
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12.词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场面描写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场面描写表达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场面描写的概念与作用2. 场面描写的技巧与方法3. 实例分析与演练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参加过的集体活动,如运动会、班会、节日庆典等,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活动的印象。
2. 讲解:(1)场面描写的概念:场面描写是指对一个特定时间、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进行描写的一种写作手法。
(2)场面描写的作用:通过场面描写,可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情感状态,渲染气氛,突出主题,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场面描写的技巧与方法:a. 选取典型场景,突出重点。
b. 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c.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d. 结合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
3. 实例分析与演练:(1)实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篇场面描写的文章,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场面描写技巧。
(2)演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场景进行场面描写练习,要求运用所学技巧与方法。
4. 学生习作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场面描写的基本技巧,能够运用场面描写表达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细节的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课后作业:以“校园一角”为主题,写一篇场面描写作文。
要求运用所学技巧与方法,突出场景特点,展现校园生活。
5孔乙己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这篇小说,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叙写了什么事。
明确:主人公是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2.请按照你对小说文体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13段):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及其悲惨遭遇。
第一层(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概述其人物形象和社会地位。
(开端、发展)第二层(10~12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高潮) 第三层(13段):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结局)目标导学二:分析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1.阅读上述第二部分,说说作者围绕孔乙己的出场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挨打做辩解;(2) 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用“之乎者也”来搪塞;(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我”不耐烦;(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5)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喝酒。
2.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上述所分析的事件,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下列句子的提示,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并对孔乙己性格成因做简要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的人。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4.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了解文学常识。
1.《左传》简介。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结构。
二、能力目标:1.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学习本文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2.学会乐观地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地下森林坚忍顽强、沉着谦逊的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上面图片展示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 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2.作者简介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
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略)三、具体分析,讨论鉴赏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19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第7
课-索道车
一、课前准备
-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准备好教学素材:教材《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索道车》。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索道车的起源和作用。
2. 掌握相关的生词和词组。
三、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以复课文《空地原来是如此动人》。
新课研究(30分钟)
1. 通过观看图片和听教师介绍,引导学生了解索道车的起源和作用。
2. 教师解释生词和词组,并帮助学生掌握其用法和意义。
3. 分组小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索道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
用场景,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同步练(15分钟)
1. 发放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核对答案,并解释答案错误的原因。
拓展延伸(10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索道车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交
通工具的比较。
2. 学生自主撰写一篇关于索道车的短文,突出它的优势和特点。
四、课堂总结
1. 教师简要复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表现。
2. 确认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中未做完的题目。
2. 预下节课课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做好课前准备。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细节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适当调整。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场面与细节教案新人教版课前预习:对本单元所学课文进行再阅读,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的写法。
相关课程标准:“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教学目标1、体会阅读:学习本单元人物描写的精华。
2、写作指导:训练写好人物之间交往交流的场面,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方法活动法。
以活动承载知识,培养能力。
评价任务:1.实践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练习用场面描写展现人物活动的空间。
2.互读文章,相互评价,推荐参加班级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分四组归纳出《范进中举》、《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乞丐》中涉及的精彩场面和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设计:本单元以小说为主,写人物是小说及一些叙事文体的主要任务。
同学们知道最能表现人物的是什么吗?是故事的情节和细节。
有作家说,故事情节是比较容易虚构的,而细节却很难。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那些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一般又是在场面中出现的,它往往渗透在人物和场面描写中,而场面和人物一样也离不开细节。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解一下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掌握描写的基本方法,并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二、初步认知细节描写1、名人谈细节著名作家赵树理说过:“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细节描写顶得上千言万语。
一两个生活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亮点和得分点。
2、什么是细节描写?明确: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
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
三、学生交流归纳出本单元精彩的细节描写。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组内交流找出的精彩的细节描写。
2、小组负责人做好交流记录及发言准备。
3、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同学发言精华(两三例即可)。
4、学生探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5、教师点拨:(投影)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有特点的、能细腻展现人物的品质个性的描写。
细节描写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一般是在场面中出现的。
运用细节描写,可以成功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血肉丰满,进而给人以逼真形象之感。
四、探讨细节描写的方法。
1、学生思考: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
”他还说:“小说在细节上不真实的话,它就毫不足取了。
”屠格涅夫也说:“谁要是写出全部细节——那就失败了;必须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节。
天才即在于此”那么,我们在进行细节描写时应注意什么?可借鉴的细节描写常见的方法有哪几种?(投影)2、小组讨论。
3、教师点拨:A、进行细节描写时应注意:(1)细节描写要真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为了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必须对生活中某个具体、细微的情况,具体、细小的动作,作逼真、生动的描写,这样才富有真实感。
所以,文章中的细节是从生活中来的,是靠我们平时细致的观察选取来的,而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
从生活中选取的细节才生动,才有真实感。
如果不重视细节的真实,文章中往往容易出差错,虚假失实,苍白无力。
(2)细节描写要典型什么叫典型呢?通俗地说,就是有“代表性”,要服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中心思想的表达的需要。
选用典型细节,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细节描写要紧凑细节要“细”,要以小见大。
描写时要紧扣全文,使细节描写和与整个故事的情节紧密结合起来。
烦琐、冗长、游离文章主题的细节描写,不仅会模糊主题思想,读者看了也会枯燥乏味。
B、常见的细节描写方法有(课件展示要点):(1)简笔勾勒。
鲁迅的《孔乙己》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
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碎,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
(2)动态造型。
运用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如课文中所举的例子:“屠户见女婿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低着头”、“扯”这一举止,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媚态。
(3)对比展示。
《孔乙己》、《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刻画主人公形象的时候都采用了前后对比描写的手法,在前后差异的对比中,读者清楚地了解了人物的内在和文章的主题。
(4)运用修辞。
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细节描写中也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作家采用较多的是夸张、比喻和反复等修辞手法。
如《孔乙己》一课作者反复写到掌柜的那句话“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强调突出了掌柜的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同时也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和世态炎凉。
五、实战演练1、扩展句子补充细节句子:她骂他混蛋。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
范例:A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语言)B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动作)C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目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神态)D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心理)2、捕捉精彩瞬间,留心观察生活,张开想象的翅膀,用你的妙笔生出“细节”之花。
(将最令你感动的瞬间写下来)范例:今天教室里安静极了。
只听见飒飒飒记笔记的声音,有的时候就有一点哗哗的翻书的声音,老师讲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窗外有的时候还传来两声鸟叫,有一个同学一不小心把铅笔盒碰得掉在地下,大家很吃惊地回过头来看着他。
3、修改短文。
同学们,我们在学校里常开展一些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
这些活动犹如一串串闪光的珍珠,把我们的校园生活点缀得丰富多彩。
如果我们做个有心人,把这些活动用笔生动地描绘下来,那该是多么的有意义呀!可有些同学写的时候过于简略,不能把作文写具体。
①(出示投影)如某位同学的《拔河比赛》这样写到: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两班选手便开始疯狂地把绳子往身边拉。
绳子上的红布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向后,一会儿停在那,都快不知道向“哪”走了。
我拉着绳子,不由地想到:前两局我们已经2:0领先了,就算这一局输了,也是2:1!赢,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我们要赢得漂亮,要争取3:0!于是,我更用力地拉了起来,终于,绳子往我们这边移了,我们赢了!我们个个欢呼雀跃!②找学生对这位同学写的这段话进行点评。
③教师点拨:这位同学写的这段话写出了当时比赛的情景,但没能让人进入比赛的场面,感受到同学的紧张和比赛的激烈程度。
究其原因,主要是小作者没能细致地描写出当时人物的神态、动作。
④请同学们小组交流后,对这段文字进行细节改写范例: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两班选手便开始疯狂地把绳子往身边拉。
有的人涨红了脸,好像要把全部的力气都使出来;有的人脚站在那巍然不动,身子却一直往后面倒;有的人把脚用力往后蹭,鞋子都快磨坏了。
可绳子上的红布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向后,一会儿停在那,都快不知道向“哪”走了。
我攥着绳子,鼓起腮帮子奋力往后拉,一会儿手心便觉得火辣辣的痛,可我全然不顾。
眼看绳子在中间停滞不动,陷入僵局,我不由地想到:前两局我们已经2:0领先了,就算这一局输了,也是2:1!赢,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我们要赢得漂亮,要争取3:0!于是,我更用力地拉了起来,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
啦啦队也在一旁拼命地为我们加油。
终于,绳子往我们这边移了,我们赢了!我们个个欢呼雀跃,而七班同学却像霜打的茄子似的蔫了。
点评:这段文字小作者注意了细节描写,写出了拔河时的动作、神态,把当时比赛的激烈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了身临其境。
六、教师总结:在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是细节描写的要点。
①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瞬间②选用典型细节,真实再现情景③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修辞④运用联想想象,揣摩人物情感第二课时一、初步认知场面描写1、什么是场面描写?场面,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各类人物聚集活动的总面貌.是人物和环境的紧密结合,是人物和事件的紧密结合。
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即对特定时间、地点内各类人物聚集活动总的面貌的描写。
既有人物活动的描写,又有客观环境的描写,而以人物活动的描写为中心,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而以动态描写为主。
场面描写在表达方式上往往是记叙、描写、对话等的综合运用。
2、学生回顾本单元经典的场面描写。
3、学生结合经典的场面描写及其定义试分析构成场面的要素有哪些?人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明确:构成场面的三要素事人物的活动内容自然环境境社会环境场面中的人、场面所处的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展开的情节是描写中的三要素。
正确处理其中人物、环境、情节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场面描写最基本的技巧。
二、探讨交流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场面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感情与情绪的渲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明确: (一)、场面描写的一般方法①交代场面的内容(事件):可以在首尾介绍、可以通过人物对话提示、可以在叙述中交代等等。
例文:快到放学时间了,宁静的教室开始躁动起来。
铃声一响,几位“飞毛腿”夹着早已收拾好的书包,一马当先冲出门去踢球了。
住校生们拿着叮当作响的碗勺争先恐后地奔赴他们的战场——饭堂。
其余的正噼里啪啦地叫拾文具盒、书包;几位女生一边不紧不慢地走出教室,一边叽叽喳喳地谈论着什么;后排的几位“大侠”又操起扫帚练起武来,喊杀声不绝于耳;这边几位“尖子”正为一道题而争得面红耳赤;旁边的“眼镜”正埋头演算,如入无人之境,好一会儿,才伸个懒腰,如释重负地说:“总算做完了。
”他看看四周已无人,这才慢慢吞吞地走出教室。
点评:这段文章的叙述一开头,就向读者交代了下文要描写的是放学后教室内的学生反应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