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综合实力评价的探讨及实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3.21 KB
- 文档页数: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引言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对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本报告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农业科技的整体发展情况1. 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不断提高。
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不仅培养了大批本科、硕士、博士等各级别科技人员,而且不断提升科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2. 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投入越来越多,农业科技研发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也逐年提高。
3. 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丰硕。
我国在作物种质资源、农业生物技术、农药、肥料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
4.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不断加强。
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三、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均衡。
各地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一致,中西部地区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农业科技发展不平衡。
2. 农民科技水平相对较低。
一些农民科技意识薄弱,对新技术接受度低,导致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效果不理想。
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应用,导致农业科技发展中的一些成果无法形成真正的经济效益。
4. 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机构之间合作不足。
由于各机构之间相互封闭,缺乏合作精神,导致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四、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建议1.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投入要更加重视,以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均衡。
2. 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提升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
3. 鼓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成效与思考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方面,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了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增加了研发人员数量,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
另一方面,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积极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并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提高了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还加大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为农业产业提供了一些新的科技支撑。
然而,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研投入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地方财政,经费有限,限制了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其次,科研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偏大,年轻人才的流失严重。
这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活动的持续发展。
另外,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还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资源共享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建议。
首先,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科研经费的占比,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
其次,加强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增加年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科研人员结构。
同时,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外,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共享资源,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撑。
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综述随着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目前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对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及内涵1.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业效益和农村发展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2.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农业高质量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产能,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包括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营养价值和品质等;提高农业产能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包括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等。
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挑战1. 资源环境压力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包括土地资源的减少、水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农业科技进步滞后国内农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农业科技进步滞后成为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
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其中包括农药残留超标、兽药滥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4.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国内农业产业结构以传统农产品为主导,行业发展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三、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路径1. 创新科技驱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依靠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研发能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包括农业机械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
2. 优化品种结构通过选育优质高产品种和适应性强的品种,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3. 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监管措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深入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推动我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首先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总结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对未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推动我国农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投入持续增加: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技术进步明显: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领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在内的多元化创新主体逐渐形成。
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尽管科研投入不断增加,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比例仍然较低,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脱节。
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尽管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仍显不足,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之间的科技资源配置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地区和领域存在资源短缺现象,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整体效果。
农业科技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2、农业科技创新网络特性分析3、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分析及防范探究4、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与形成原因5、档案管理工作农业科技论文全文总字数:16082 字篇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简单来讲是把新知识、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合理有效地应用资源并将最新农业知识和技术与生产要素转变成农产品的长期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它是关系农业科学技术面向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如今,科学技术早已成为农业领域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靠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推广来实现。
该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期为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借鉴和参考。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涉及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高低、品质优劣以及转化环境条件的好坏,譬如政策体制、管理水平、农业经济状况、农民喜好程度、市场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以及它们之间能否协同配套的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就农业领域而言,每年通过技术鉴定、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仅为30%~40%,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
2010年的一项农业科技成果供需调查也指出:仅从科研机构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1%,与“十五”期间相比,虽然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有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滞留在计算机、实验室、试验田、展览馆或档案库中,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距遥远。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能已经突破50%,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较大。
因此,转化率低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现状。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农业现代化不仅关乎粮食安全和农民福祉,更对经济社会全局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实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准确评估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分析。
文章首先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接着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构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本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原则,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构建了包括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科技进步、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发展等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测算分析方面,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
通过测算结果,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优势与不足,以及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差异和趋势。
这对于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政策、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还对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时,我们遵循了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原则,以确保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际发展状况。
我们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出发,确定了包括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农业资源环境、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支持保护六个方面的核心指标。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一系列积极的态势。
首先,科研投入持续增加。
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资金投入逐年上升,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这使得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能够开展更多深入的研究项目,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其次,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例如,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的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以及高性能农业机械的研发等,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再者,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
各地纷纷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等,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和示范场所。
这些平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速了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然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短缺。
农业科技领域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导致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许多优秀的科研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其他领域,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缺乏足够的智力支持。
二是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脱节。
部分科研成果未能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导致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遇到困难。
一些新技术、新品种在实验室中表现良好,但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却难以落地,无法真正为农民带来实惠。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
虽然总体投入增加,但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
同时,区域之间的投入不平衡,导致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缺乏有效的中介服务机构和转化平台,使得科研成果难以快速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第1章引言 (2)1.1 农业科技发展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第2章农业科技发展概况 (3)2.1 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3)2.2 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及支持措施 (3)2.3 农业科技发展主要成就与问题 (4)第3章农业生物技术 (4)3.1 分子育种技术 (4)3.1.1 分子标记技术 (5)3.1.2 基因定位与克隆 (5)3.1.3 转基因技术 (5)3.2 转基因技术 (5)3.2.1 转基因作物研发 (5)3.2.2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 (5)3.3 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 (5)3.3.1 生物农药 (5)3.3.2 生物肥料 (6)3.3.3 生物防治技术 (6)第4章农业信息技术 (6)4.1 农业大数据 (6)4.2 智能农业 (6)4.3 农业遥感与无人机技术 (7)第五章农业机械技术 (7)5.1 精准农业机械 (7)5.2 智能化农业机械 (8)5.3 农业机械装备发展趋势 (8)第6章农田水利技术 (8)6.1 农田灌溉技术 (8)6.1.1 灌溉技术的发展概况 (8)6.1.2 灌溉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8)6.1.3 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9)6.2 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利用 (9)6.2.1 水土保持技术发展现状 (9)6.2.2 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 (9)6.2.3 水土保持与水资源利用的协同发展 (9)6.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 (9)6.3.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9)6.3.2 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升级 (9)6.3.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的对策建议 (9)第7章农业生态环境技术 (10)7.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10)7.1.1 农业减排技术 (10)7.1.2 农田氮磷拦截技术 (10)7.1.3 农业生态补偿技术 (10)7.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0)7.2.1 秸秆还田技术 (10)7.2.2 秸秆生物质能源技术 (10)7.2.3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 (10)7.3 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创新 (11)7.3.1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11)7.3.2 低碳农业模式 (11)7.3.3 生态景观农业模式 (11)第8章农产品加工技术 (11)8.1 传统农产品加工技术改进 (11)8.2 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 (11)8.3 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趋势 (12)第9章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 (12)9.1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12)9.1.1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概述 (12)9.1.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组织架构 (12)9.1.3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13)9.2 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 (13)9.2.1 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应用 (13)9.2.2 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作用 (13)9.2.3 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13)9.3 农业科技推广政策与措施 (13)9.3.1 农业科技推广政策体系 (13)9.3.2 农业科技推广主要措施 (13)9.3.3 农业科技推广政策与措施的实施效果 (13)第10章农业科技发展前景与趋势 (14)10.1 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14)10.2 农业科技发展挑战与机遇 (14)10.3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策略建议 (14)第1章引言1.1 农业科技发展背景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村稳定及农民增收。
农业科技应用和发展调研报告根据农业科技调研要求,下面就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农业科技重大需求报告如下:一、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农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也是优势产业。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立足资源禀赋,按照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要求,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入手,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产业推动机制作用,着力推进农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研发、引进、示范推广应用步伐,全面提升特色农业、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一特三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粮食生产连创新高。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全面推进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水稻、玉米、小麦最高亩产分别达到980公斤、1357公斤、649.89公斤,均创宁夏历史最高记录。
2016年,粮食总产370.6万吨,实现“十三连丰”。
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556公斤。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以设施蔬菜、马铃薯、优质粮食、生态渔业产业带,特色产业区域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市肉牛饲养量260万头、肉羊饲养量1760万只,牛羊肉产量30.7万吨,人均牛羊肉占有量43.8公斤,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43%、45%。
全市瓜菜生产面积314.5万亩,总产量691万吨,其中:蔬菜551万吨、西甜瓜140万吨,人均蔬菜占有量822.4公斤。
全市创建蔬菜标准园105个,建设永久性蔬菜基地35.4万亩,全市优质粮食播种面积1167.5万亩,平均单产317.4公斤,建成一批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围绕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积极发展适水、制种、小杂粮、油料等地方板块产业。
全市粮食、瓜菜、马铃薯等作物制种面积64.6万亩,产量达到4.8亿公斤。
适水产业面积75.6万亩,产量17.5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25公斤。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与效率评价》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资源配置成为了各国提升综合国力与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需要优化的地方。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评价其效率,并探讨优化策略。
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一)科技资源配置的总体情况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从国家到地方,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科研机构到企业,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资源配置网络。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科研设施、高水平科研团队等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利用。
(二)科技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尽管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地区间仍存在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好,科技资源配置相对丰富;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教育等发展相对滞后,科技资源配置相对不足。
此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科技资源配置也存在差异。
(三)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在科技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效率问题。
一方面,部分科研资源的分配不够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和领域对科技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效率。
三、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一)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包括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四个维度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投入维度主要评价资源投入的合理性和充分性;过程维度主要评价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产出维度主要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效果维度主要评价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评价结果分析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对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了评价。
总体上,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
但在某些地区和领域仍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
此外,部分科研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比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四、优化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策略建议(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科技创新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间科技资源的均衡发展。
农业现代化评价及实证分析吴喜连;张岚冰;姜永【摘要】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及当前农业现状,探究农业现代化影响因素.以2006—2015年我国相关统计数据,建立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并对国内近十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十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稳速上升趋势,目前处于初步实现阶段,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最后在对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期刊名称】《浙江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58)012【总页数】4页(P2279-2281,2284)【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因子分析【作者】吴喜连;张岚冰;姜永【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3.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换方式、调整结构、促进改革等方面不断地积极探索,开始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有了些进展。
但我国农业现代化仍在初步发展阶段[1],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鉴于此,本文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目标上,探讨农业现代化评价问题并提出有关建议。
农业现代化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2]。
中国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梅方权[3]认为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也随之发展,并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做了阐述:建国初期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到改革开放时期发展为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再是90年代中后期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其影响因素扩大为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
农业科技企业投资风险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研究摘要:借鉴首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评选实例,构建了农业科技企业投资风险评价体系,并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影响两个企业最终分值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创新能力。
该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评选机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风险投资Risk Evalu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 Investment and its Empirical StudyAbstract:Based on examples selected from the first competi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a risk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 investment was constructed. Empi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AHP-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reap Key words: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AHP-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risk investment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但历史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状况依然存在,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差距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