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板计算(简洁型)
- 格式:xls
- 大小:240.00 KB
- 文档页数:2
一、算量基本方法:板钢筋的计算(图集规定)一、受力筋1.长度计算:图集04G101-4第25页对有梁楼面和屋面板的受力筋进行标注,如上图,多跨布置的受力筋贯通布置,上部贯通筋在≤跨中l0区域进行连接。
负筋的长度按照设计的尺寸进行计算板受力筋端部支座做法如下图002~004:2.根数计算:受力筋根数计算,受力筋从梁边上开始排布,起始距离为1/2板筋间距(如上图001所示),然后按照间距排布。
根数=(板净距-2*起步)/间距+13.跨板受力筋计算与受力筋类似。
二、负筋:1.长度计算:L=La'+左(右)标注+左(右)弯折,弯折长度默认取计算设置第9项,当用户在负筋定义中输入弯折长度时,则计算时用输入的弯折长度替换此弯折长度,当标注长度遇到洞口时,需要扣减洞口的尺寸。
2.根数计算:负筋根数计算,即是按照负筋的布置长度,以间距进行计算。
根数=(布置线长度-2*起步)/间距+1三、分布筋:1.长度计算:根据计算设置第4项所设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遇到洞口时按伸至洞口边减保护层处理2.根数计算:N=(左标注-50)/分布筋间距+1+(右标注-50)/分布筋间距+1(分布筋数量需要扣除洞口尺寸)四、马凳筋:一型:长度:L=L1+2*L2+2*L3根数:若输入的钢筋信息为:数量+级别+直径时,直接取所输入的数量即可;若输入的钢筋信息为:级别+直径+间距*间距时,当该最小板块布置了温度筋和负筋或布置了面筋时,则马凳筋的数量按以下方式进行计算:马凳筋根据节点设置中所设置的马凳筋布置方式进行计算,(见下图所示)计算马凳筋时应根据间距算出各排的马凳筋数量,然后将各排马凳筋的数量累加即得出马凳筋的总数量;当该最小板块仅布置了负筋时,则马凳筋的数量按以下方式进行计算:使用负筋的布置范围(扣除范围两端与别的负筋相交的范围)除以马凳筋的间距(取最前面的间距)再乘以该负筋中马凳筋的排数信息即可得出马凳筋的总数二型:长度:单根马凳长度:L=L1+2*L2+2*L3马凳筋起步距离;该型马凳筋在计算每排数量时,不考虑起步距离,从支座边开始布置,按向上取整+1计算;但在计算排数时,第一排及最后一排距支座边的距离为s/2,按向上取整+1。
柱脚底
端板钢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 =
315N/mm^2端板的宽度b =250mm 加肋板的宽度bs =0
mm
螺栓中心至腹板的距离e w =
60mm
螺栓中心至翼缘板表面的距离ef =90mm 螺栓的间距a =
120
mm
1.伸臂类端板:
(7.2.9-1)
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0KN
按公式(7.2.9-1)计算的端板厚度t 1=
0.0mm
本表格已经设计好所有函数公式,只需在表格中填入相关的数据即可自动进行
计算
2.无加
劲肋类
端板:
(7.2.9-
2)
一
个高强螺
栓的拉力
设计
值,Nt=78.5KN 按
公式
(7.2.9-2)
计算的端
板厚度
t1=19.3mm 3.两边
支承类
端板
(1)端
板外伸
(7.2.9-
3a)
一
个高强螺
栓的拉力
设计
值,Nt=0KN 按
公式
(7.2.9-3a)
计算的端
板厚度
t1=0.0mm (2)端
板平齐
(7.2.9-3b )
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0KN
按公式(7.2.9-3b)计算的端板厚度t 1=
0.0mm
4.三边支承类端板:
(7.2.9-4)
一个高强螺0KN 按公式
端板厚度t =
0.0
mm
结论:
端板厚度t =
19.3
mm。
3 计算部分3.1浮头式换热器筒体的计算 3.1.1 计算条件1.6C P Mpa = 设计温度t=200℃ 内径700i D mm = 钢板负偏差 01=C 材料名称 16MnR腐蚀裕量 mm C 22= 设计温度下许用应力[σ]t =170MPa 设计温度下屈服点MPa s 345=σ 焊接系数85.0=ϕ有GB6654《压力容器用钢板》,GB3531《低温压力容器用低合金钢板》规定,压力容器专用钢板偏差不大于0.25mm ,因此使用标准钢板可取10C =.3.1.2 前端管箱筒体壁厚计算(1)厚度计算 计算厚度δ:设计厚度d δ: mm d 90.52=+=δδ根据管壳式换热器对于低合金钢板的最小厚度要求,当 mm D i 700=时,最小厚度为8mm ,又考虑此处有两个大开孔,利用多余的壁厚进行开孔补强,所以:名义厚度n δ: d 2116.0n C C mm δδ=+++=圆整 有效厚度e δ: 14mm 12=--=C C n e δδ (2)压力试验应力校核 压力试验类型:水压试验[]mm90.36.185.017027006.12=-⨯⨯⨯=-=CtiC PD P ϕσδ允许最大操作压力[]w P :水压试验校核:0.9MPa S 925.26334585.09.0=⨯⨯=σ满足要求⇒〈s t σσ9.03.1.3 后端管箱筒体壁厚计算:(1)计算厚度mm D i 800=根据管壳式换热器对于低合金钢板的最小厚度要求,当 mm D i 800=时,最小厚度为10mm,名义厚度n δ: min 212.0n C mm δδ=+= 有效厚度e δ: 10mm 12=--=C C n e δδ (2) 压力及应力计算及水压试验校核最大允许工作压力:水压试验校核:压力试验允许通过的应力水平:[][]()MPaD P e i te w 67.51470085.01701422=+⨯⨯⨯=+=δϕσδ[][]MPaP P tT 21701706.125.125.1=⨯⨯==σσ()()MPa D P ee i T t 600.1420.1470022=⨯+⨯=+=δδσ[]MPa P P D ctci 45.46.185.017028006.12=-⨯⨯⨯=-=ϕδδ[][]()MPaD P e i t e w 75.31080085.01701022=+⨯⨯⨯=+=δϕσδ[][]MPaPP tT 21701706.125.125.1=⨯⨯==σσ0.9MPa S 5.3103459.0=⨯=σ试验压力下圆筒的应力:s .90σσ〈T ∴ 合格3.1.4壳程筒体壁厚计算:C P =1.6MPa 设计温度t=200℃ 内径 mmD i 700= 材料名称 16MnR计算厚度 :名义厚度n δ:根据管壳式换热器对于低合金钢板的最小厚度要求,当mm D i 700=时,最小厚度为8mm,min 210.0n C mm δδ=+=有效厚度e δ: 8mm 12=--=C C n e δδ[]w P P 〈T 合格∴s .90σσ〈T =0.9×345=310.5mpa 所以 合格。
螺栓等级(1:8.8级;2:10.9级)2螺栓直径(16;20;22;24;27;30)24H型截面高度:700弯距:436.2KN*M315N/mm^21.伸臂类端板:31.3mm2.两边支承类端板(端板外伸):21.6mm3.三边支承类端板:17.4mm最大轴拉力设计值:183.7KN受拉承载力:180KN注意:螺栓偏小!螺栓预拉力:225KN螺栓排(对)数:4排假设对称布置螺栓间间距(依次输入):1~2:1502~3:5403~4:150(mm)第二排螺栓轴拉力设计值:118.1KN 端板厚度计算(根据CECS 102:98 7.2.9条编制)端板的宽度b=250mm加肋板的宽度bs=0mm螺栓中心至腹板的距离e w =72mm螺栓中心至翼缘板表面的距离ef =70mm螺栓的间距a =290mm2.无加劲肋类端板:24.1mm3.两边支承类端板:(1)端板外伸21.6mm√(2)端板平齐24.7mm√1.伸臂类端板: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按公式(7.2.9-1)计算的端板厚度t 1=31.3mm2.无加劲肋类端板:(7.2.9-2)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按公式(7.2.9-2)计算的端板厚度t 1=24.1mm3.两边支承类端板: (1)端板外伸(7.2.9-3a )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按公式(7.2.9-3a)计算的端板厚度t 1=21.6mm(2)端板平齐(7.2.9-3b )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按公式(7.2.9-3b)计算的端板厚度t 1=24.7mm4.三边支承类端板:(7.2.9-4)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118.1047 按公式(7.2.9-4)计算的端板厚度t 1=端板厚度t =21.7mm17.36502结 论:端板厚度t =31.3mmbfNet tf6≥fe a N e t w tw )5.0(3+≥fe e e b e N e e t wf f w tw f )](2[6++≥fe e e b e N e e t wf f w tw f )](4[12++≥fe b b e N e e tf s w tw f ]4)2([62++≥。
螺栓等级(1:8.8级;2:10.9级)2螺栓直径(16;20;22;24;27;30)24H型截面高度:700弯距:436.2KN*M315N/mm^21.伸臂类端板:31.3mm2.两边支承类端板(端板外伸):21.6mm3.三边支承类端板:17.4mm最大轴拉力设计值:183.7KN受拉承载力:180KN注意:螺栓偏小!螺栓预拉力:225KN螺栓排(对)数:4排假设对称布置螺栓间间距(依次输入):1~2:1502~3:5403~4:150(mm)第二排螺栓轴拉力设计值:118.1KN 端板厚度计算(根据CECS 102:98 7.2.9条编制)端板的宽度b=250mm加肋板的宽度bs=0mm螺栓中心至腹板的距离e w =72mm螺栓中心至翼缘板表面的距离ef =70mm螺栓的间距a =290mm2.无加劲肋类端板:24.1mm3.两边支承类端板:(1)端板外伸21.6mm√(2)端板平齐24.7mm√1.伸臂类端板: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按公式(7.2.9-1)计算的端板厚度t 1=31.3mm2.无加劲肋类端板:(7.2.9-2)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按公式(7.2.9-2)计算的端板厚度t 1=24.1mm3.两边支承类端板: (1)端板外伸(7.2.9-3a )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按公式(7.2.9-3a)计算的端板厚度t 1=21.6mm(2)端板平齐(7.2.9-3b )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按公式(7.2.9-3b)计算的端板厚度t 1=24.7mm4.三边支承类端板:(7.2.9-4)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118.1047 按公式(7.2.9-4)计算的端板厚度t 1=端板厚度t =21.7mm17.36502结 论:端板厚度t =31.3mmbfNet tf6≥fe a N e t w tw )5.0(3+≥fe e e b e N e e t wf f w tw f )](2[6++≥fe e e b e N e e t wf f w tw f )](4[12++≥fe b b e N e e tf s w tw f ]4)2([62++≥。
电容端电压计算公式在我们探索电学世界的奇妙旅程中,电容端电压的计算公式可是个相当重要的家伙。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它!先来说说啥是电容。
想象一下,电容就像是一个能储存电能的小仓库。
当电流流进这个“仓库”时,它就开始积累电能。
而电容端电压呢,就是反映这个“仓库”里电能积累情况的一个指标。
电容端电压的计算公式是:U = Q / C 。
这里的U 代表电容端电压,Q 是电容所存储的电荷量,C 则是电容的电容量。
为了让您更明白这个公式,我给您讲个我之前遇到的事儿。
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带着一群学生做电学实验。
其中有个小组在研究电容充电的过程,他们对电容端电压的变化感到特别好奇。
我就引导他们通过测量电荷量和电容值,然后运用这个公式来计算端电压。
那个小组的同学一开始手忙脚乱的,测量电荷量的时候不是读错数,就是忘记单位换算。
在测量电容值时,又因为仪器的操作不熟练,折腾了好一会儿。
我在旁边看着,心里也有点着急,但还是耐着性子给他们提示和鼓励。
终于,他们成功地测得了数据,开始用公式计算。
可是,算着算着又出问题了,有的同学加法算错,有的同学小数点位置点错。
我看着他们那认真又有点苦恼的样子,忍不住笑了。
我告诉他们别着急,一步一步来。
经过几次反复的计算和核对,他们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那一刻,他们脸上那种兴奋和满足的表情,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公式用处可大了。
比如说,在电子电路设计里,我们要根据需要的电压和已知的电容值,来计算应该存储多少电荷量,从而选择合适的电容。
又比如,在电力系统中,了解电容端电压的变化,对于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再深入一点说,电容的特性使得它在滤波、耦合、定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要准确理解和控制电容的这些作用,就离不开对电容端电压计算公式的熟练掌握。
总之,电容端电压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和运用好它,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希望您通过我的讲解,对这个公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梁柱顶端单边刚接端板竖放”节点计算一.节点基本资料设计依据:《钢结构连接节点设计手册》(第二版) 节点类型为:梁柱顶端单边刚接端板竖放梁截面:H-502*470*20*25, 材料:Q235柱截面:^650*300*11*17, 材料:Q235节点示意图如下:端板信息:板采用:宽(mm)X长(mm): 572X675,厚(mm): 16螺栓采用:10.9级・M14端板从上到下的零件排列为:第1排:螺栓,距边缘距离为:35mm第2排:翼缘,距前一个零件的距离为:63 mm第3排:螺栓,距前一个零件的距离为:67 mm第4排:螺栓,距前一个零件的距离为:345 mm第5排:翼缘,距前一个零件的距离为:67 mm第6排:螺栓,距前一个零件的距离为:63 mm二.荷载信息设计内力:组台工况内力设计值组台工况1200.0 115.4 0.0 三.验算结果一览端椒阜度(mm) 16.0 最小16.0 满足腹板厚度(mm) 20 不需验算满足1号栓端距(mm) 35 最小31 满足1号栓-翼缘(mm) 50 最小35 满足3号栓-翼缘(mm) 54 最小35 满足3号栓-4号栓(mm) 345 最小47 满足4号栓-翼缘(mm) 54 最小35 满足6号栓端距(mm) 35 最小31 满足6号栓-翼缘(mm) 50 最小35 满足最大栓距(mm) 345 最大400 满足最大压应力(MPa) -7.26 最小・205 满足综台应力(MP R) 24.8 最大160 满足腹板焊即高血㈤7.00 最大24.0 满足腹板焊脚高(mm) 7.00 最小6.71 满足板件宽厚比13.8 是大14.9 满足板件剪应力(MM) 5.43 最大180 满足焊缝剪应力(MM) 16.5 最大200 满足焊脚高度(mtn) 6.00 最小6.00 满足焊脚高度(mtn) 6.00 晨大19.2 满足板件宽厚比10.3 昙大18.0 满足板件剪应力(MM) 0 最大125 满足焊缝剪应力(MPa) 0 最大160 满足焊脚高度(mm) 6.00 最小3.67 满足焊脚高度(mtn) 6.00 是大7.20 满足四.端板验算1受力伯息控制工况:组台工况1轴力N=(-200)kN,剪力V=115.4kN,弯矩M=0 kN - m2端板螺栓群验算单个螺栓抗拉承载力计算:N=0.8P=0.8X75=60kN受拉翼缘螺栓拉力承担系数:M=2+2Z y r2/h"=3.48001弯矩作用下螺栓的最大拉力:T m=| M |/(xh)=0/(3.48001 X 479.379) X 10^=0 kN 忽略垂直端板方向分力的作用,赛栓是大拉力:T d=T m=0kN 单个螺栓抗剪承载力计算:N v=0.9n4iP=0.9 X 1 X0.45 X 75=30.375kN受压翼缘螺栓个教为:n=4个单个螺栓所承受的剪力为:V d=| V |/n= 115.4/4=14.425 kN螺栓强度验算:T d/N t + V d/N v = 0/60 + 14.425/30.375 = 0.474897 < 1 满足!3端板厚度验算一个螺栓的受拉承载力设计值为:60kN第1排螺栓受拉为两边支承类(端板外伸)T mifl=[6 X 50X284X60X10^/(284 X 572+2 X50X (50+284))/215]^>5= 11.018mm 第2排球栓受拉为两边支承类(端板外伸)T m m=[6 X 54.4377 X 284 X 60 X 10^/(284 X 572+2 X 54.4377 X (54.4377+284))/21 习11.397mm第3排螺栓受拉为两边支承类(端板外伸)T mul=[6X54.4377X284X60X1 (P/(284X572+2X54.4377X (54.4377+284))/21 习11.397mm第4排球栓受拉为两边支承类(端板外伸)T mul=[6 X 50X283X60X10^/(283 X 572+2 X50X (50+283))/215严=n.oiSmm 最小限值为16 mm 当前板厚为16mm, 满足!4腹板厚度验算受拉端翼缘内受拉螺栓仅一排,腹板厚度不雲验算,满足!5螺栓间距检査螺栓端距为35,黒小限值为31,满足!1号螺栓到翼缘距离为50,最小限值为最小35,满足!2号螺栓到翼缘距离为54,最小限值为最小35,满足!螺栓间距为345,舅小限值为46,满足!4号螺栓到翼缘距离为54,最小限值为最小35,满足!螺栓端距为35,最小限值为31,满足!5号螺栓到翼缘距离为50,最小限值为最小35,满足!晨大螺栓间距为345,昙大限值为400,满足!五.节点域验算六.柱截面组合焊缝承载力验算焊缝群分布和尺寸如下图所示:角焊缝焊脚高度:hf=7 mm;有效高度:h c=4.9 mm i内力分se对接焊缝面积:A b=236.17cm"角焊缝有效面积:A w=0.7X 7X (828.51-4X 7)=39.22 cm^2对接焊缝承受轴力:NLAb/(Ab+AJN=236・2/(236・2+39・22) X (-200)=(-171.5)kN角焊缝承受轴力:N2=A w/(A b+AJ*N=39.22/(236.2+39.22) X (-200)=(-28.49)kN腹板塑性截面模長:h=20 X (504.5-2 X 25.12尸/12二 1.562c+004 cnf°翼缘塑性截面模長:】f=470X 504・「/12・470X(504・5・2X25・⑵:?/12=1.352+005 cnC1翼缘弯矩分担系数:1.358c+005/(l .562c+0()4+1,358c+005)=0.8968翼缘对接焊缝分担弯矩:Mf=0.8968X0=0 kN*m腹板角焊缝分担弯矩:叫=(1 -0.8968) X 0=0 kN*m2对接焊缝验算焊缝受力:N=(・171.5)kN; M K=0kN ・mM=0kN • m抗拉强度:F=205N/mm"抗压强度:F c=205N/mm"A=236・2cnf2=:N/A=(-171.5)/236.2 X 10=(-7.262)N/mm^as弯矩Mx为零,g=0 N/mm 2弯矩My 为零,a Mv=0 N/mm^2截面上下翼缘对接焊缝均不受拉,满足最大压应力:ac=a s-o>h-OM =(-7.262)-0-0=(-7.262)N/mm" >(-205),满足3角焊缝強度验算焊缝受力:N=(-28.49)kN; V K=0kN; V v= 115.4kN; M T=0kN ・ m; M v=0kN • m; T=0kN ・ m 未直接承受动力荷载,取正面角焊缝强度设计值增大系数卩尸1.22有效面积:A=39.22 cm^2Vy 作用下:a n=V v/A= 115.4/39.22 X 10=29.42 MPa角点平面内综合应力:轴力下正应力:a N=N/A=(-28.49)/39.22X 10=(-7.262) MPa角点平面外正应力:a±=| as 1=7.262 MPa角点最大综合应力:%=[(。
目录1.1标准及规范1.1.1标准1.1.2规范1.1.3参考资料1.2主要材料1.3设计要点2横断面布置3汽车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冲击系数的计算3.1汽车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3.1.1跨中横向分布系数3.1.3车道折减系数3.2汽车荷载冲击系数μ值计算3.2.1汽车荷载纵向整体冲击系数μ3.2.2汽车荷载的局部加载的冲击系数4作用效应组合4.1作用的标准值4.1.1永久作用标准值4.1.2汽车荷载效应标准值4.2作用效应组合4.2.1基本组合(用于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4.2.2作用短期效应组合(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4.2.3作用长期效应组合(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4.3截面预应力钢束估算及几何特性计算类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受拉区钢筋面积估算4.3.2换算截面几何特性计算5持久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5.1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5.2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5.2.1验算受弯构件抗剪截面尺寸是否需进行抗剪强度计算5.2.2箍筋设置6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6.1预应力钢束应力损失计算6.1.1张拉控制应力6.1.2各项预应力损失6.2温度梯度截面上的应力计算6.3抗裂验算6.3.1正截面抗裂验算6.3.2斜截面抗裂计算6.4挠度验算6.4.1汽车荷载引起的跨中挠度6.4.2预制板是否设置预拱值的计算7持久状态和短暂状况构件应力计算7.1使用阶段正截面法向应力计算7.1.1受压区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力7.1.2受拉区预应力钢筋的最大拉应力7.2使用阶段混凝土主压应力、主拉应力计算7.3施工阶段应力验算8桥面板配筋计算8.1荷载标准值计算8.1.1计算跨径8.1.2跨中弯矩计算8.1.3支点剪力8.2极限状态承载力计算8.2.1荷载效应组合计算8.2.2正截面抗弯承载力8.2.3斜截面抗剪承载力8.3抗裂计算9铰接板的混凝土铰缝剪力验算附录1:跨中截面横向分布系数计算预应力混凝土公路桥梁通用设计图成套技术通用图计算示例(20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计算依据与基础资料1.1标准及规范1.1.1标准跨径:桥梁标准跨径20m;计算跨径(正交、简支)19.3m;预制板长19.96m设计荷载:公路-Ⅰ级桥面宽度:(路基宽23m,高速公路),半幅桥全宽11.25m0.5m(护栏墙)+10.25m(行车道)+0.5m(护栏墙)=11.25m桥梁安全等级为一级,环境条件Ⅱ类1.1.2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桥梁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简称《通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简称《预规》)1.1.3参考资料《公路桥涵设计手册》桥梁上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3)《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人民交通出版社1977.12)1.2主要材料1)混凝土:预制板及铰缝为C50、现浇铺装层为C40、护栏为C302)预应力钢绞线:采用钢绞线15.2s φ,1860pk f Mpa =,51.9510p E Mpa =⨯3)普通钢筋:采用HRB335,335sk f Mpa =,52.0104S E Mpa =⨯ 1.3设计要点1)本计算示例按先张法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 类构件设计,桥面现浇层100mmC40混凝土中,考虑50mm 参与活载阶段的结构受力; 2)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值0.68con pk f σ=,预应力张拉台座长假定为50m ,混凝土强度达到85%时才允许放张预应力钢筋;3)计算预应力损失时计入加热养护温度差20℃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4)计算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传力锚固龄期为7d; 5)环境平均相对湿度RH=70%; 6)存梁时间为90d 。
理论塔板数的计算一、逐板计算法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相平衡方程: 或第一板:第二板:…… 第m 板:第m+1板: (1)11+++=+R x x R R y D n n w m m x R f x R R f y 1111+--++=+nn n x x y )1(1-+=ααnn n y y x )1(--=ααD, V, L, xD F,xx y m m-逐板计算示意图 111)1(y y x --=ααDx y =11112+++=R x x R R y D 222)1(y y x --=αα111+++=-R x x R R y D m m F m m m x y y x ≤--=)1(αα第m 板为进料111)1(+++--=m m m y y x ααw m m x R f x R R f y 1111+--++=+第N 板:在计算过程中, 每使用一次平衡关系, 表示需要一层理论板. 由于一般再沸器相当于一层理论板.结果: 塔内共有理论板N 块, 第N 板为再沸器, 其中精馏段m-1块, 提馏段N-m+1块 (包括再沸器), 第m 板为进料板。
二、图解法图解法求理论板层数的基本原理与逐板计算法的完全相同,只不过是用平衡曲线和操作线分别代替平衡方程和操作线方程,用简便的图解法代替繁杂的计算而已。
1、操作线的作法首先根据相平衡数据, 在直角坐标上绘出待分离混合物的x-y 平衡曲线, 并作出对角线.W NN N x y y x ≤--=)1(ααw N N x R f x R R f y 1111+--++=-在x=xD 处作铅垂线, 与对角线交于点a, 再由精馏段操作线的截距xD /(R+1) 值, 在y 轴上定出点b, 联ab. ab为精馏段操作线.在x=xF 处作铅垂线, 与精馏段操作线ab交于点d.在x=xW 处作铅垂线, 与对角线交于点c, 联cd. cd为提留段操作线.2、求N 的步骤自对角线上a点始, 在平衡线与精馏段操作线间绘出水平线及铅垂线组成的梯级.当梯级跨过两操作线交点d 时, 则改在平衡线与提馏操作线间作梯级, 直至某梯级的垂直线达到或小于xw为止.每一个梯级代表一层理论板. 梯级总数即为所需理论板数.3、梯级含义:如第一梯级:由a点作水平线与平衡线交于点1(y1, x1), 相当于用平衡关系由y1求得x1;再自点1作垂线与精馏段操作线相交, 交点坐标为(y2, x1), 即相当于用操作线关系由x1求得y2。
蒸馏塔的简化逐板计算法
简化逐板计算法是指对蒸馏塔进行逐板计算的一种简单方法,它可以简
便地计算出每一个区域的分 find 。
简化逐板计算法的基本原理是:把一个
蒸馏塔分成几个不同高度的区域,每一个区域都可以用一个平均温度来表示,每一层也可以比较简单地用一个温度值来表示。
因此,首先,我们可以把蒸馏塔分割成几个不同高度的区域,比如将蒸
馏塔分割成五层:上层、中层、下层、底层和过滤床层。
然后,在每一层上
给出一个平均温度,比如,上层的平均温度可以是550℃,中层的平均温度
可以是400℃,下层的平均温度可以是250℃,底层的平均温度可以是100℃,而过滤床层的平均温度可以是50℃。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它计算出中间区域中每一层的实际温度,比如计
算出第二层的实际温度。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第二层的低压
和高压的平均温度,比如第二层的低压平均温度是550℃,高压平均温度是400℃,然后,我们可以利用低压和高压的平均温度来求出第二层的实际温度。
求出第二层的实际温度后,依次计算出其他层的实际温度,同时可以计
算出该蒸馏塔的分配系数。
以上是简化逐板计算法的基本原理,它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它
可以为蒸馏塔计算定制化结果,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使单位时间内更多的处
理量来节省成本。
工程名称:风神注塑车间RB3和SC3(B 轴)2015-3-16一. 输入已知条件:压力N 463Kn 拉力F 110Kn 剪力Q58.38Kn输入柱脚型号BH BH600*196*6*20h 600bf 196tw 6tf20加劲板至翼缘间距离a300锚栓中心至底板支承边的距离l ai 77柱底板材料Q235选用高强螺栓型号:M22高强螺栓预拉力 P190KN 高强螺栓允许剪力 V t = 0.9n f u(P-1.25Nt) =63.0KN 输入高强度螺栓数目4二. 锚栓抗拉检验一个高强度螺栓所承受的拉力Nta=F/n27.5KN 一个高强度螺栓抗拉承载力设计值Nt=0.8P 152.0KNOK!三. 水平抗剪承载力验算水平抗剪力 Vtb=58.4kn <63.0kn OK!四. 底板边缘受弯计算计算柱底板长D =h+50650mm 计算柱底板宽B =b+50246mm 计算底板压应力Fp =N/(B*D) 2.90N/mm^2柱底板面积A1=D*B159900mm^2五. 计算板厚t a 悬臂板M 1=0.5*fp*a12904.9N*mm b 三边支撑板计算系数=(bf-tw)/(2*a)0.317查表6-4得q2=0.03M 2=q2*fp*a227818.0N*mm c 四边支撑板计算系数=2*a/(bf-tw) 3.158查表6-4得q3=0.125M3=q3*fp*(bf-tw)^2/43266.6N*mm Mmax=q1*fp*a2^27818.0N*mm铰接柱端板计算计算板厚 t>=(6*Mmax/f)0.514.8mm>=(6*Nta*lai/(D+2*lai)/f)0.50.6mm 确定底板厚t20.0mm 六. 柱与端板连接焊缝采用全熔透焊。
端盖板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端盖板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学生能掌握端盖板的分类、结构特点及相应的力学性质。
3. 学生能运用相关公式计算端盖板的承压能力和稳定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端盖板。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端盖板结构,并进行力学性能分析。
3. 学生能运用计算工具,进行端盖板承压能力的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端盖板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对工程学科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分享、交流和互助。
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增强对工程质量的意识。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工程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端盖板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对工程实际问题有较高的关注度。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端盖板概述:介绍端盖板的定义、作用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列举:端盖板的分类、结构特点、应用领域。
2. 端盖板的力学性质:分析端盖板的受力特点、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内容列举:端盖板的受力分析、稳定性计算、影响力学性质的因素。
3. 端盖板的设计与计算:讲解端盖板的设计原则、计算方法和步骤。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 内容列举:设计原则、承压能力计算、稳定性校核。
4. 端盖板的工程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工程中端盖板的应用实例,总结设计经验和注意事项。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 内容列举:工程案例、设计经验、注意事项。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端盖板设计与计算的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螺栓等级(1:8.8级;2:10.9级)2
螺栓直径(16;20;22;24;27;30)24
H型截面高度:700弯距:436.2KN*M
315N/mm^2
1.伸臂类端板:31.3mm
2.两边支承类端板(端板外伸):21.6mm
3.三边支承类端板:17.4mm
最大轴拉力设计值:183.7KN受拉承载力:180KN
注意:螺栓偏小!
螺栓预拉力:225KN
螺栓排(对)数:4排假设对称布置
螺栓间间距(依次输入):
1~2:1502~3:5403~4:150(mm)
第二排螺栓轴拉力设计值:118.1KN 端板厚度计算(根据CECS 102:98 7.2.9条编制)
端板的宽度b=250mm
加肋板的宽度bs=0mm
螺栓中心至腹板的距离e w =72mm
螺栓中心至翼缘板表面的距离ef =70mm
螺栓的间距a =290mm
2.无加劲肋类端板:24.1mm
3.两边支承类端板:
(1)端板外伸21.6mm√
(2)端板平齐24.7mm
√
1.伸臂类端板:
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按公式(7.2.9-1)计算的端板厚度t 1=
31.3
mm
2.无加劲肋类端板:
(7.2.9-2)
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按公式(7.2.9-2)计算的端板厚度t 1=
24.1
mm
3.两边支承类端板: (1)端板外伸
(7.2.9-3a )
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按公式(7.2.9-3a)计算的端板厚度t 1=
21.6
mm
(2)端板平齐
(7.2.9-3b )
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按公式(7.2.9-3b)计算的端板厚度t 1=
24.7
mm
4.三边支承类端板:
(7.2.9-4)
一个高强螺栓的拉力设计值,Nt =183.7KN 118.1047 按公式(7.2.9-4)计算的端板厚度t 1=
端板厚度t =21.7
mm
17.36502
结 论:端板厚度t =
31.3
mm
bf
N
e
t t
f
6≥
f
e a N e t w t
w )5.0(3+≥
f
e e e b e N e e t w
f f w t
w f )](2[6++≥
f
e e e b e N e e t w
f f w t
w f )](4[12++≥
f
e b b e N e e t
f s w t
w f ]4)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