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科学 第二单元《运动和力》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6
第2章知识归纳总结知识结构图:1. 力:(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单位:牛(N)(3)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速度大小改变运动方向改变⎧⎨⎩⎧⎨⎪⎩⎪(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5)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及原理正确使用⎧⎨⎩(6)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法起点(或终点)→作用点长度→大小箭头→方向力的示意图⎧⎨⎪⎩⎪⎧⎨⎪⎪⎩⎪⎪2. 力的种类:(1)重力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找重心的方法:支撑法;悬挂法。
G mg=<><>⎧⎨⎪⎩⎪⎧⎨⎪⎪⎪⎩⎪⎪⎪12(2)摩擦力:⎪⎪⎪⎪⎪⎪⎪⎩⎪⎪⎪⎪⎪⎪⎪⎨⎧⎪⎩⎪⎨⎧⎪⎩⎪⎨⎧有害的摩擦。
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摩擦力。
力大小的因素);滚动摩擦力(决定滑动摩擦种类:静摩擦力;滑动心上)可把作用点画在物体中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向相反。
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静)摩擦力)利用二力平衡计算滑动大小:(初中阶段只是三要素的趋势。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③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必须相互挤压。
②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接触。
①两个物体间必须相互产生条件种力就叫摩擦力。
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就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4. 二力平衡:平衡态→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应用5.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惯性的利用和防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惯性定律(条件: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6.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重点知识详解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能。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资料运动和力1、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位置发生了变化)。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因为地球本身在自转,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通常所描述的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个参照物而言的。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物体的能叫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物体由于势能两种3、化学能是物体发生化学反应时所释放的能量。
电功。
)4、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
在物理学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将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就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5、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该物体运动的速度。
计算公式:v=s/t。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6、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小、方7、性质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摆脱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相互性: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传递速度:力的传递速度是光速,力属于偶矢量。
同时性: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独立性:一个力的作用并不影响另一个力的作用。
7、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单位是N,但是表示符号为G.公式为:G=mg。
教案总第(21)课时教学预设调控对准备引入]在自然界中,万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中。
那么,运动有哪些形式?听说过能吗?能有哪些形式?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
课题揭示]一、机械运动〔讲解〕:“运动”是个“多义词”,凡有变化则可称之为运动,但有一种运动最为普遍。
讨论〕:以下几例中有无物体运动?物体的什么有了变化/没有这个变③.水在河里流动〔归纳〕:讨论后得出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关系:升一定高度,当放手后,你看到了什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讨论〕:学生讨论〔实验并提问〕:按课本图2-9所示,旋转吸管,将可乐瓶放在桌面上,瓶将会运动起来,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讨论〕:学生讨论〔归纳〕:钩码被举高时蓄积了一定的能,当它下落时会将这种能释放出来;橡皮筋发生形变时也蓄积了一定的能,当它恢复原状时也会释放这种能,这类能称为势能。
教案总第(22)课时课程资源的准备教学预设调控对准备引入][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场球赛中走过的路线画出来,则极为杂乱。
读图比较]:读图2-18和2-19,比较汽车的运动和过山车的运动,发现两者运动路线的形状不同,一个是直线,一个是曲线。
得出结论]:根据运动路线形状的不同,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读图比较]:读图2-20,比较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发现两者运动路线的形状相同,但是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变化情况不同,一个是相等,一个是不相等。
得出结论]:根据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教案总第(23)课时的准备教学预设调控对准备引入]首先说明,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个重要问题。
赛跑时,谁得冠军,看快慢。
汽车、火车、飞机运动的快慢也是人们所关心的。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围绕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进行思考。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章运动和⼒(复习提纲)第⼆章运动和⼒(复习提纲)⼀、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命运动等。
2、能(能量)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能(包括______和______)、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热能等。
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能;处于⾼处或发⽣形变的物体具有______能。
当物体运动和变化时,_______会发⽣转变。
⼆、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特征是物体的__________随时间发⽣变化。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总是先选取某⼀物体(_______)作为标准;选取的_______不同,判断的结果就可能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分为_____运动和_____运动;直线运动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分为______直线运动和_____直线运动。
4、⽐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法:①⽐较相同时间(或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短;②⽐较通过相同路程(或单位路程)所⽤的时间多少。
通常采⽤第①种⽅法计算物体运动速度。
5、匀速(变速)直线运动:路程⽤___字母表⽰,时间⽤___字母表⽰,速度⽤___字母表⽰。
公式(平均)速度(v)=__________s两个变形公式:①s=v t、②t=v⼀个重要的换算关系:1⽶/秒(m/s)=3.6千⽶/时(Km/h)练习:(1)根据天⽓预报,强热带风暴的中⼼距某地160千⽶处,正以20千⽶/时的速度沿直线向该地移动。
预计多少时间后强热带风暴的中⼼将在该地登陆?(2)下雷⾬时,如果我们看到闪电后2.5秒才听到雷声,则发⽣雷电的地⽅距离我们⼤约有多远?(光传播的时间忽略不计,声⾳在空⽓中的传播速度取340⽶/秒)(3)在⼀次爆破中,为了爆破安全,爆破员⾄少远离爆破点200⽶。
若炸药导⽕索燃烧的速度是0.8厘⽶/秒,爆破员跑离的速度是5⽶/秒,则爆破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跑到安全区?导⽕线的长度不得短于多少厘⽶?(4)⼩明站在⼀座⼭崖的前⾯⼤喊⼀声,经过3秒后,他听到了⾃⼰喊声的回声。
第2章运动和力知识提要知识结构图:1. 力:(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单位:牛(N)(3)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速度大小改变运动方向改变⎧⎨⎩⎧⎨⎪⎩⎪(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5)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及原理正确使用⎧⎨⎩(6)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法起点(或终点)→作用点长度→大小箭头→方向力的示意图⎧⎨⎪⎩⎪⎧⎨⎪⎪⎩⎪⎪2. 力的种类:(1)重力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找重心的方法:支撑法;悬挂法。
G mg=<><>⎧⎨⎪⎩⎪⎧⎨⎪⎪⎪⎩⎪⎪⎪12(2)摩擦力:⎪⎪⎪⎪⎪⎪⎪⎩⎪⎪⎪⎪⎪⎪⎪⎨⎧⎪⎩⎪⎨⎧⎪⎩⎪⎨⎧有害的摩擦。
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摩擦力。
力大小的因素);滚动摩擦力(决定滑动摩擦种类:静摩擦力;滑动心上)可把作用点画在物体中作用点:在接触面上(向相反。
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静)摩擦力)利用二力平衡计算滑动大小:(初中阶段只是三要素的趋势。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③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必须相互挤压。
②发生摩擦的两物体间接触。
①两个物体间必须相互产生条件种力就叫摩擦力。
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就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4. 二力平衡:平衡态→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应用5.惯性及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惯性的利用和防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惯性定律(条件: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6.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重点知识详解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能。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5、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78、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
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原声和回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否则原声加强)。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七年级科学运动和力知识点科学是一个充满了知识和乐趣的学科,其中运动和力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部分。
了解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学科。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科学运动和力知识点。
一、力和质量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的作用。
例如,我们需要施加力才能将一个不动的物体移动。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质量,它是物体所含物质的量。
力和质量之间存在重要联系:当我们施加相同大小的力时,质量更大的物体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运动。
二、速度和加速度速度是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通常用米/秒来表示。
重要的是知道速度是标量还是矢量。
标量描述的是数量,而矢量描述的是方向和数量。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当物体加速时,速度会增加或减少。
三、牛顿力学牛顿是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三大定律是学习运动和力知识的基础。
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一个物体会保持所处状态(静止或运动)。
第二定律是F=ma,它描述了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三定律规定每个动作都有一个相等的反作用力。
四、势能和动能运动和力知识点中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势能和动能。
势能是一个物体由于其位置而具有的潜在能量。
放置在高处的物体具有更高的势能。
动能是一个物体具有的能够执行工作的能量,通常能够引起物体移动的能力。
五、摩擦力摩擦力可以影响物体的运动。
它是当物体沿着平面运动时与另一个物体的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是一种力,当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
静摩擦是指当物体在另一个表面上时保持不动时产生的力。
结论了解这些基本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七年级科学运动和力的知识。
同时,学生可以应用这些知识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例如物体的运动和停止。
提纲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1。
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2.物体被举高时所具有的能(重力势能)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弹性势能)称为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高的高度越高 ,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3。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各种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转化。
第二节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
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4.匀速直线运动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均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第三节力的存在一、力的作用效果(F)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第二章知识网络图见板书前记:这一章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动力学的相关内容,但是只是作为“动力学的初步内容”来进行学习和运用。
这一部分只是作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我们以后会不断地重复学习和不断地深入。
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大家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应用,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尽量去尝试解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希望大家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痛苦,能够联系实际,灵活应用,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附复习方法:做好两手准备:左手准备好教材、上课笔记、复习提纲、学案;右手看试卷、平时练习册中做错的题目,并且思考为什么错了,考查的是什么知识,涉及了什么技能或者方法,不懂的话去查左手的资料,如果还弄不懂,问老师或者同学。
看左手的目的是“四轮复习法”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不留死角的、地毯式的全面复习”。
看右手是“抓对于自己的难点”。
以下是要求大家学会和掌握的,期中、期末和中考要考的内容:一、动力学初步:1.运动;2.力;3.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运动:1.运动的形式;2.能的形式。
三、运动的形式:1.机械运动;2.其他运动形式: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四、机械运动:1.概念;2.参照物;3.相对运动和运动的相对性;4.运动的分类;5.速度。
五、能的形式:1.机械能;2.其他能量形式。
六、机械能:1.动能;2.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七、力:1.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三要素;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5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力的单位和力的测量,弹簧秤使用方法。
八、力与运动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2.二力平衡。
九、牛顿第一定律:1.发现过程及科学方法;2.内容;3.意义:惯性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十、二力平衡:1.受力平衡;2.二力平衡;3.平衡状态;4.二力平衡条件;5.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十一、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由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是一对平衡力;2.由一对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外一个力的大小或者方向。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1 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第2 节机械运动
第3 节力的存在
第4 节力的图示
第5 节物体为什幺会下落
第6 节摩擦的利和弊
第7 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8 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教学内容】
浙教版《科学》第二册第2 章第1 节“运动和能的形式”:运动的多种形式和能的多种形式。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从而确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能结合实例说明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光能的存在,从而确认能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通过事例让学生确认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
【教学难点】。
第 2 章知识复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关以往知识:( 1)介绍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使学生对物质的运动形式有一个初步的、较为全面的了解。
( 2)深入探究机械运动,包括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机械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的快慢描述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学习力的有关知识。
( 4)掌握力和运动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情感目标: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________________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力和摩擦力的学习。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二力平衡。
3、简单的机械运动。
运动的多种形式教学设计:运动和能的形式能的多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内容和方法:1、本章知识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和静止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械运动的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和运动快慢的描述45678910力速度和平均速度个性化教学思路及改进建力的作用效果议:力的相互性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弹动力的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的测量弹簧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摩擦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受力时的运动:牛一定律惯性2、基础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的分类( 1)运动有机械运动、光运动、生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形式。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 @新世纪教育网七年级力学专题二(运动与力基础)基础观点:1、力的观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由三因素构成: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图示:往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形象地表示力:选用好标度,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尾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表示图:往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形象地表示力,不必标卖力的大小。
作用成效:1.力能够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牛顿第必定律:全部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类状态为止。
l)牛顿第必定律指了然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本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本来运动的物体保持本来的速度向来运动下去。
2)牛顿第必定律的意义在于:①指出了全部物体都有惯性。
②揭露了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保持自己的运动状态其实不需要力。
外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由。
3)牛顿第必定律不像其余定律是由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
它是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总结古人的研究成就,以靠谱的事实为依照,加之丰富的想象而提出来的。
这个理想的实验实质是永久没法做到的,但它是有事实基础的,又是靠谱的。
4)牛顿第必定律所描绘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即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状态。
可是,任何物体都和四周的物体有互相作用,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但我们却能看到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这与牛顿第必定律能否矛盾呢?物体遇到几个力的作用,假如协力为零,即几个力互相均衡,这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其实不发生改变,实质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物体遇到互相均衡的力的作用结果。
这与牛顿第必定律其实不矛盾,也就是说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和物体不受力在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上是等效的。
3、惯性物体保持本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l)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全部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拥有的保持自己本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征。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运动和力》2.7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说课稿浙教版一、教材分析1.章节的地位及主要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7节的内容。
初中阶段所学习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学习机械运动和力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
学习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将为后续的二力平衡,乃至整个力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教材内容从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出发,引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验证,最后由动力学奠基人英国的科学家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2.课程目标科学课程目标是科学教学中应达到的基本目的,根据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配合课本教材,确立三维培养目标如下: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推理过程,知道其实验的思想及实质,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概括、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
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经历的实验过程。
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会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述,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学习科学家的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的长时间的认识过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3.重难点分析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起着非常重的作用.其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加深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因此,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作为本节的重点。
科学史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得出,因其抽象难懂而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及学法分析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关键是如何加深学生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理解。
提纲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1.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2.物体被举高时所具有的能(重力势能)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弹性势能)称为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高的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各种形式的能可以互相转化。
第二节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4.匀速直线运动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均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第三节力的存在一、力的作用效果(F)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但是不一定接触,比如电磁力,重力)。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A 力的图示(精确表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画法:“四定两标”,一定:受力物体,二定:作用点(一般画在物体几何中心)三定:标度,四定:根据标度画出力的线段长度,一标:在线段末端标出箭头,即力的方向,二标:标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B 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只关心力的方向,不关心大小,即在物体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力。
9. 弹力(1)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
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属于弹力。
(2)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假设弹簧原长为L1,发生形变后的长度为L2,则弹簧的伸长量为△L= L2- L1)成正比(F=k△L,k为胡克常数,了解)。
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3)方向: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第四节力的图示(略)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下落1. 原因: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即重力作用。
2. 重力: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受到的力,即重力,简称物重,用符号G(gravity)表示。
注意: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
3. 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g,g为常数(重力加速度)=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 重力大小还和位置(如纬度,星球,海拔)有关系。
4. 方向:唯一,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5.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重心是一种模型,不是实际的点。
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比如空心球。
一般分析中,把物体的重心画在近似几何中心。
第六节摩擦的利与弊1. 摩擦力(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friction)。
摩擦力的形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摩擦力普遍性: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动摩擦)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方向相反!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既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大小: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2.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更粗糙 b. 增大压力 c. 滑动代替滚动(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使接触面光滑 b.减小压力 c.滚动代替滑动 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
第七节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斜面实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越大,运动的距离就越短,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
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⑷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第八节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词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