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曹刿论战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61
曹刿论战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自会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间:参与。
谋:谋划。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远谋:深谋远虑。
)5.乃入见。
问:“何以战?”于是他请求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人。
”(衣:衣服。
食:食物。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徧:通“遍”普遍,遍及。
惠:恩惠。
从:听从,服从。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夸大数目。
一定对神说实话。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玉帛,玉和丝织品。
加:虚报。
信:信用。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必:一定。
以:根据。
情:(以)实情判断。
11.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曹刿论战左丘明〔先秦〕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遍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胡善山一、词语理解①遂逐齐师(驱车追赶)②公问其故(缘故)③望其旗靡(倒下)④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⑤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⑥小大之狱(案件)⑦齐师败绩()⑧又何间焉(参与)⑨忠之属(类)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神情于苏黄不属(zhu 相类似)⑩神弗福也(保佑)(11)既克(战胜)(12)公将鼓(击鼓)(13)彼竭我盈(满这里指士气旺盛)(14)(1)弗敢专也( 独自享有) (15)小惠未徧(同“遍”遍及)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
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9)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这是做好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3】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①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政治上懂得取信于民②在实战过程中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所以课文中的“我”指鲁国一方。
二、语音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三、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四、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案件——监狱2.必以情实情——感情3.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4.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5.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6.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7.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能愿动词五、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六、一词多义1、师:遂逐齐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属: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3、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4、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5、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6、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可以一战(凭借)7、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公将驰之(代词,齐师)七、重点词语解释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2、望其旗靡靡:倒下3、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初三语文第1 页共2 页4、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5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八、特殊句式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句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
中考语文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一、文学常识1.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理解性默写1. 故事发生的背景: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2. 鲁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3. 鲁军追击齐军的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忠之属也”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的句子: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6. 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 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战,勇气也。
10.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说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 文中叙述了利于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12. 文中还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13. 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的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15. *的线索:远谋。
三、简答题1. 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2. 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写战前。
记叙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写战中。
记叙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2024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曹刿论战是《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战国时期孟尝君与荆轲进行辩论的故事。
该故事展现了曹刿才智过人、口齿伶俐、机智过人的形象,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情况和辩论技巧。
曹刿论战的中心思想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核心,通过群众路线,辩证思维,战胜个人主义和独断专横的观点。
知识点梳理如下:1.故事背景:战国时期是一个兵荒马乱、诸侯割据的时期,荆轲是秦国的刺客,孟尝君是赵国的主上。
2.辩论的起因:荆轲被秦王派遣暗杀孟尝君,孟尝君察觉到了他的目的,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以利于秦国并为我们赵国所用?”荆轲回答不上来,于是孟尝君请曹刿辩论。
3.曹刿的观点:1)辩论应以真理为根据,不能为个人主义作支持。
2)以实际利益为依据,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和具体情况。
3)辩论应该通过辩证思维,既关注自己的利益,又兼顾他人的利益。
4)以群众路线为导向,辩论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核心。
4.曹刿的论证:1)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每个时代需要不同的政策和利益来满足人民的需要。
2)现在是战国时期,各国相争,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如果我们赵国能将力量和秦国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3)辩论应该以实际大局为重,不能一意孤行,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4)声望和利益可以相互影响,如果我们能保持声望并为秦国做出贡献,我们也能赢得秦国的支持。
5.荆轲的观点:1)辩论不应关注实际利益,而是要追求道义和荣誉。
2)秦国是大国,赵国是小国,如果我们趋附秦国会失去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3)辩论应该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不应该为了其他人或国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
4)如果我们追求利益,而不是追求道义和荣誉,那我们就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
6.辩论结果:曹刿的论点更加合理和现实,荆轲无法继续辩论下去。
孟尝君为了取得曹刿的支持,表示将会和曹刿一起为秦国做出贡献。
通过梳理上述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曹刿论战的核心思想和辩论技巧,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备考中。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选自《曹刿论战》)【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
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
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
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
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
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 ②夺心:动摇决心。
心,指决心。
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
锐,旺盛. 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
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惰,懈怠. 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
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
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
治,掌握。
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
治,治理、有序。
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
哗,喧哗,指躁动不安。
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
心,指心理。
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
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邀,邀击、迎击.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堂堂,壮大的样子。
阵,阵容。
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
变,指机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公将驰.之驰. (2)望其旗靡.靡.(3)三军可夺气.气. (4)朝气锐.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第6篇曹刿论战《左传》知识盘点一、易考实词梳理1. 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古义:________ 今义:称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2)又何间.焉古义:________ 今义:隔开,不连接(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________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4)牺牲..玉帛古义:________ 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5)弗敢加.也古义:________ 今义:增加(6)必以信.古义:________ 今义:信用(7)小大之狱.2015.15C古义:________ 今义:监狱(8)忠.之属也古义:________ 今义:忠诚(9)可以..一战古义:________ 今义:能,行(10)战则请从.古义:________ 今义:由,自(11)一.鼓作气古义:________ 今义:最小的正整数(12)再.而衰古义:________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13)三.而竭[F]古义:________ 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2.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①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15B②公将鼓.之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伐[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肉食者谋.之谋[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15D (3)未能远.谋远[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4.15C (4)何以.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再 (5)衣食所安. 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弗.敢专.也 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曰 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惠未遍. 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玉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信未孚. 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虽不能察.,必以情.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忠之属.也 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齐师败绩.. 败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公将驰.之 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视其辙. 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登轼.而望之 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遂逐..齐师 遂[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既克.. 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一鼓作气.. 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彼竭.我盈. 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夫大国,难测.也 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惧有伏.焉 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望其旗靡. 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F](《河中石兽》) 衣食所安.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安.求其能千里也[F](《马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与之乘.虽乘.奔御风[F](《三峡》) 公将鼓.之 一鼓.作气 小惠.未遍[F]2.安 4.鼓3.乘6.见 8.信7.师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大王加惠.(《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请见.[F]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 请以军礼见.[F](《周亚夫军细柳》) ____________ 下见.小潭[F](《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马说》)____________ 十年春,齐师.伐我 ____________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 必以信. ____________ 小信.未孚 ____________ 忌不自信.[F](《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____ 则是无信.[F](《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____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 愿陛下亲之信.之[F](《出师表》) ____________ 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三、重点句子翻译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 文学常识、文章主题。
2. 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
3. 重点句的默写、翻译。
4. 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
一、文学常识速记《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叫《左氏春秋》。
二、字音字形辨析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三、重点词语识记1. 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2. 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2)必以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今义:感情)(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4)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5)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6)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7)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可以..一战(古义: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3. 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2)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7)安:安身(衣食所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夸,夸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四、重点句子翻译1.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