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 湘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924.01 KB
- 文档页数:16
单元检测卷(一)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1~2题。
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匀称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千米范围内D.距河2千米内人口最多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水能资源分布②矿产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④取水便利程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人口洛伦兹曲线是指某区域人口累积百分比所对应的面积累积百分比的点所组成的曲线,假如人口的区域分布是均衡的,那么人口洛伦兹曲线是一条平分坐标轴的直线(见图中“确定均衡线”)。
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
据此完成3~4题。
3.在上图全国平均线中,M至N区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C.青藏地区 D.西南地区4.山东省近年来人口分布集中程度表现为( )A.极度集中 B.分布不均程度增加C.趋于均衡 D.与全国平均状况日趋接近读某年三大城市群人口迁移状况对比图,完成5~6题。
5.三大城市群中( )A.京津冀的人口增速最快B.长三角的人口增量最多C.珠三角的人口净迁入率最高D.长三角人口迁出率最高6.导致京津冀和珠三角人口净迁入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结构 B.环境承载力C.国家政策 D.科技水平下图为我国2010年各省份的人口迁入率空间格局图(人口迁入率=迁入人口数量/区域总人口数量)。
读图完成7~8题。
7.我国各省份的人口迁入规律主要表现为( )A.中部省份迁入率总体上高于西部省份B.南方省份迁入率总体上低于北方省份C.发达省份迁入率高于落后省份D.东北地区迁入率低于珠三角地区8.影响西藏与浙江人口迁移率的因素主要是( )A.旅游、教化 B.政策、经济C.宗教、资源 D.交通、气候由婚姻而引起的人们居住地的变动称为婚姻迁移,是人口迁移中的重要方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如图是“每隔5年世界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含预测)”.年龄分为未满15岁、15岁到65岁、65岁以上三个区间.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甲表示的是()A. 未满15岁的人口比重B. 15岁到65岁的人口比重C. 未满65岁的人口比重D. 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2)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世界人口老龄化使得人口总负担系数逐渐升高B. 在图示的时间内老年负担系数和人口负担系数呈正相关C. 人口负担系数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D. 人口负担系数的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升高2.《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9~2030年)》中指出,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表1为我国人口变化预测数据。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符合我国人口发展趋势的是()A. 出生人口性别趋于平衡B. 劳动力人口趋于年轻化C. 人均寿命增长,死亡率降低D. 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2)根据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推测其对我国农村的影响()①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②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变小③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④农村学校儿童上学平均距离缩短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如图是“台湾省不同年份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下题.(1)图示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A. 0﹣5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B. 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C. 人口从一开始就是负增长D. 处于人口增长减缓阶段(2)据图示信息,可知2031年台湾省人口问题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A. 就业困难B. 教育压力增大C. 社会赡养费用上升D. 人口素质下降4.下图为“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据此完成题(1)1950~2019年间,人口出生率最高年份的数值约为()A. 33‰B. 43‰C. 27‰D. 1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年份是()A. 1960~1961年间B. 1959~1960年间C. 1957~1958年间D. 1949~1950年间(3)根据图上曲线延伸的变化,未来10—20年内将会出现()A. 人口总量稳定B. 人口老龄化加速C. 人口自然增长率约在17‰左右D. 人口总量逐渐减少5.一家英国媒体撰文呼吁中国全面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应对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专家翟振武教授也表示,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时候已经到了.结合图a、b,回答下题.(1)翟振武教授认为“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时候已经到了”的主要依据是()A. 人口数量持续减少B. 0~14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C. 15~64岁人口比重有所下降D.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图b中,能够反映我国2019年人口年龄构成的是()A. ①点B. ②点C. ③点D. ④点6.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
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2.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A.① B.② C.③ D.④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
读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人口总量与高程分布图,完成3~4题。
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 B.0~400 m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增加C.5 000 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4.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农业密度是指单位农田面积上的农民人数;生理密度是指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
下表为四个国家人口密度、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单位:人/ km2)统计表。
读表,回答5~6题。
5.与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相比,人口密度未考虑( )①土地类型②土地面积③农业生产技术④人口总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根据材料可知( )A.生理密度大的国家农业密度大 B.荷兰的农业技术水平比日本高C.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比重 D.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总数读江苏省江阴市各种资源可承载规模上限示意图,完成7~8题。
7.江阴市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可能为()A.600万人B.200万人C.700万人D.400万人8.影响江阴市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A.水资源B.能源C.水环境D.大气环境读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澳大利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差不大B.地形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C.内陆地区水资源缺乏,资源环境承载力小D.人口密度大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10.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适宜的气候B.发达的农、牧、工矿业C.对外联系便利D.地域文化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半壁人口稠密,西北半壁人口稀少。
《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为2001年、2025年(预测)全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据(单位:百万人)。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001~2025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地区是A.北美和拉丁美洲B.非洲和拉丁美洲C.大洋洲和欧洲D.亚洲和大洋洲2.“人口数量及变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欧洲人口增长缓慢,导致欧债危机等一系列发展问题B.非洲资源丰富,经济增长快,人口压力将很快缓解C.北美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移民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很大D.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城市化迅速,人口压力变小读四种人口死亡率与出生率示意图,回答问题。
3.图中表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是()A.①B.②C.③D.④4.人口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的是()A.①B.②C.③D.④左图为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示意图,右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各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A.Ⅰ阶段人口总数变化大 B.Ⅱ阶段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C.Ⅲ阶段人口数量迅速减少 D.Ⅳ阶段老年人口比重上升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A.2000年江苏人口增长处于阶段ⅡB.2010年江苏人口增长处于阶段ⅡC.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D.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劳动力充足下图为“某城市2018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7.该城市2018年的人口容量为( )A.351万B.105.6万C.97.3万D.85.4万8.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 )A.土地资源B.市政C.教育D.劳动就业据我国学者考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的重要发源地。
姓氏作为一种遗传印记,使我们可以追踪世系并了解我国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9.李姓人在历史上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使河南成为我国李姓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造成这一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因素B.经济因素C.家庭因素D.文化因素10.近30多年来,我国不少省级行政区人口姓氏越来越复杂,下列省份中最典型的是( ) A.甘肃省B.河南省C.四川省D.江苏省11.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读下图我国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下面小题。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一、选择题A.天津市年净增人口数最低B.吉林省的人口死亡率最高C.湖南省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D.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密度最高2.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B.首要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答案】1.C 2.D【解析】:第1 题,根据表格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可知,吉林省年净增人口最少,湖南省死亡率最高,天津市人口密度较大,湖南省的人口增长模式符合现代型的特点。
第2题,环境人口容量与地区的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其首要的影响因素为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是区域供养最大的人口数量,因而大于目前的人口数量。
下图为某国甲、乙、丙、丁四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国死亡率最低的时期是()A.甲B.乙C.丙D.丁4、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A.甲→乙→丁→丙B.甲→乙→丙→丁C.乙→甲→丁→丙D.丁→甲→乙→丙【答案】3、B 4、D【解析】3、读图,根据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计算出人口死亡率的数值。
甲时期死亡率约为13‰,乙时期约为6‰,丙时期约10‰,丁时期约33‰,所以最低时期是乙,B对。
A、C、D错。
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化,首先从人口死亡率下降开始,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然后人口出生率下降,转变成现代型增长模式。
所以最初是丁,最后是丙,只有D对。
A、B、C错。
下图为某时期我国部分省区人口迁移率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人口迁入区B.江西省的人口净迁出率大约为8%C.西部各省区迁出率都高于迁入率D.北京市迁入人口数量大于广东省6.关于图中人口迁移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安徽省人口外迁,导致当地劳动力不足B.大量人口迁入福建会加大当地基础设施压力C.人口的迁入会进一步加剧上海市人口老龄化D.农民工大量迁入天津促进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答案】5、A 6、B【解析】5、由图中信息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省区人口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说明其为主要人口迁入区;江西省的人口净迁出率约为8%-2%=6%;图中并没有把全国各省区人口迁移情况都标出,我国西部个别省区由于资源开发或政策影响,人口迁入率高于迁出率;北京虽然人口迁入率高于广东,但由于其人口基数小,迁入人口数量仍可能小于广东省。
单元检测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1~2题。
1.西欧、东亚和北美东北部是世界人口分布的密集区,其成因的共同特点是( )A.矿产资源丰富 B.经济相对发达C.气候高温多雨 D.开发历史极其悠久2.图中丁为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区,主要气候缘由是( )A.纬度高,干冷 B.海拔高,寒冷缺氧C.热带沙漠,热 D.热带雨林,湿热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量人才纷纷涌向南方,称为“孔雀东南飞”。
近年来,北方“候鸟老人”到海南岛购房居住的越来越多,出现了人口流淌新现象。
据此完成3~5题。
3.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口流淌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打工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C.学问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安排形成的人口迁移4.影响北方“候鸟老人”到海南岛购房的人口流淌新现象,其缘由是( )A.经济因素 B.自然因素C.政策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5.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基础 B.文化教化C.消费水平 D.商品经济青藏高原与全国大部分城市之间的人口互动强度持续增加,并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更规律。
下图示意2015~2024年青藏高原人口流淌相对量(流入人口数量-流出人口数量)的季节划分。
据此完成6~8题。
6.青藏高原在高值季的人口流淌相对量大,其人口流淌的主要目的是( )A.旅游观光 B.经商沟通C.科学考察 D.务工务农7.影响青藏高原人口流淌相对量大小最重要的条件是( )A.地理位置 B.气候相宜度C.国家政策 D.经济发展水平8.在低值季,兰州与西宁之间的人口流淌量仍旧较高,主要是因为兰州( )A.是出入西宁的交通中转枢纽B.与西宁的生活习俗相像C.海拔高度比西宁更相宜居住D.工作机会比西宁多近十多年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发表全球风险报告,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社会、技术风险,这些风险都与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当活动有关。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评(两套)第一套 (1)第二套 (13)第一套(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下表(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完成1~2题。
1.表中()A.天津年净增人口数最低B.吉林的人口死亡率最高C.湖南人口增长表现为“三低”D.广西年净增人口数最高2.北京市人口最高容量()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B.首要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答案:1.C 2.D解析:第1题,结合湖南省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可判断出其人口增长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在五省级行政区中吉林省的净增人口数最低,湖南省的净增人口数最高,湖南省的死亡率最高。
第2题,北京市人口最高容量大于现有的总人口数,小于人口合理容量,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其首要影响因素是资源。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4.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A.①B.②C.③D.④答案:3.A 4.D解析:第3题,由图中信息及图名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第4题,由图可知,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最大。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人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
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
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B人类大陆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达B.自然条件优越C.城镇化水平高D.工业发展最早6.D处没有形成人类大陆,但却形成了一个人口孤岛,其原因是()A.位于太平洋中部B.降水丰富,农业发达C.位于亚欧大陆中部D.位于日本群岛上答案:5.B 6.C解析:第5题,B为南亚地区,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化中心之一,人类在此居住的历史悠久,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热带季风气候),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一、选择题1.2000年日本的人口出生率为0.94%,人口死亡率为0.82%,则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0.12%. B-0.12% C.1.76% D.0.94%2.读世界各国人口发展模式图,下列对人口增长在各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Ⅱ阶段,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变大B.在Ⅰ阶段,人口没有增长C.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和发达国家一样,基本上进入Ⅲ阶段D.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处于Ⅲ阶段,有少数还处于Ⅰ阶段3.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正确叙述是()A.为某地环境最大的人口容量B.人口数量应低于合理容量值C.可随生产力发展而无限扩大D.等同于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形成原因的是( )A.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 B.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C.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发生较大变化 D.艾滋病患者的不断增加5.下列原因中不是促使中国出生率迅速下降因素的是( )A.社会经济因素,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B.制度因素.国家的人口制度、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了出生率下降C.计划生育因素。
少生、优生、优育政策逐渐深入人心D.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6.关于近100年来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A.按照等差数列增加B.从40亿人口猛增到60亿C.在人口增长曲线图上表现为“J”形D.人口按照两种级数呈波浪式增长7.中间派学者认为地球的人口容量应在( )A.10亿B.60亿C.100亿D.500亿8.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原因是()A.扩大宗教势力B.加快生产发展C.养老送终D.加快城市化进程9.下列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B.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了移居东南亚D.在我国参观、旅游的美国人10.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的是( )A.区域的大规模开发B.洪涝灾害的发生C.严重的水土流失D.恶劣的气候11.近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范围、跨度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C.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D.经济地区差异不断增大12.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18.作为一个新的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煤炭和石油开始于( ) A.产业革命后 B.青铜器时代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年图7A.立足于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B.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C.发展中国家不能走城市化道路D.开垦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生产23.下列说法不属于人口容量特点的是( )A.临界性B.相对性C.警戒性D.有限性据1999年10月13日《中国环境报》报道:1997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1亿多人,占总人中的10%,到2040年预计将达2.5亿以上,占总人口的23.79%,60岁以上的人口数将是20岁左右人口数的2~3倍。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是“每隔5年世界人口年纪组成变化图(含展望)”.年纪分为未满15岁、15岁到65岁、65岁以上三个区间.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甲表示的是()A.未满15岁的人口比重B.15岁到65岁的人口比重C.未满65岁的人口比重 D.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A.(2)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纪人口数与劳动年纪人口数之比,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B.世界人口老龄化使得人口总负担系数渐渐高升C.在图示的时间内老年负担系数和人口负担系数呈正有关D.人口负担系数的变化趋势是先高升后降低E.人口负担系数的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高升第1页/共10页2.《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9~2030年)》中指出,将来十几年我国人口发展进入重点转折期。
表1为我国人口变化展望数据。
据此达成以下各题。
(1)以下说法切合我国人口发展趋势的是()A.出生人口性别趋于均衡B.劳动力人口趋于年青化C.人均寿命增添,死亡率降低D.人口自然增添率不停上涨(2)依据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推测其对我国乡村的影响()①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②乡村劳动力均匀年纪变小③有益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改良④乡村校校小孩上学均匀距离缩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如图是“台湾省不一样年份人口金字塔图”,读图达成下题.(1)图示过程能够显然反应台湾省()A.0﹣5岁人口比重不停上涨B.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不停上涨C.人口从一开始就是负增添D.处于人口增添减缓阶段(2)据图示信息,可知2031年台湾省人口问题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A.就业困难B.教育压力增大C.社会奉养花费上涨D.人口素质降落第2页/共10页4.以下图为“新中国人口自然改动图”,据此达成题(1)1950~2019年间,人口出生率最高年份的数值约为()A.33‰B.43‰C.27‰D.15‰(2)人口自然增添率为负值的年份是()A.1960~1961年间B.1959~1960年间C.1957~1958年间D.1949~1950年间(3)依据图上曲线延长的变化,将来10—20年内将会出现()A.人口总量稳固B.人口老龄化加快C.人口自然增添率约在17‰左右D.人口总量渐渐减少5.一家英国媒体撰文号召中国全面放宽计划生育政策以应付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专家翟振武教授也表示,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时候已经到了.联合图a、b,回答下题.(1)翟振武教授以为“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时候已经到了”的主要依照是()A.人口数目连续减少B.0~14岁人口比重不停上涨C.15~64岁人口比重有所降落D.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不停上涨(2)图b中,能够反应我国2019年人口年纪组成的是()A.①点B.②点C.③点D.④点6.以下图表示某地域人口增添模式的转变过程。
《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读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复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该区域西部的平原地区,地势西高东低A .该区域地形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部以山地丘陵为主B .图中干流的西部支流主要补给水源是西部高山的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C .该区域降水量总体上自南向北递减D) ( A.图中、B两城市都是世界名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2 A.都是所在国家最大的港口.气候类型都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B .都是所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C D.影响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都是在河流入海口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二、cba下图是四个国家三大产业结构百分比图,如果、、分别表示第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3 D.④ C.③.①A B.②有关②、③叙述正确的是4.若②、③代表世界上的两类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②国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A .③国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B .②国城市化起步早,目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 .③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速度较慢D.下图为该城市沿东西方向“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分布曲线图”。
若甲、乙、丙、丁为四个5 )功能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区人口密度小,工业区位条件最差A B.乙区土地价格高,以仓储和绿地为主 C.丙区住宅用地为主,人口密度大 D.丁区基础设施完善,土地价格低) 6.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措施有(A.尽可能发展大城市,减少中小城市的数量.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集中布局在一起B .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C.D.将城市建在山区,景观中有山、河、植被等。
7.下图表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该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并不是呈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造成局部地租分布等值线,向城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行政干预 DB.交通运输 C.人口分布A.地形条件下图为某城市规划图和三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第一章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下图是我国甲、乙两省级行政单位人口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省级行政单位可能是( )A.辽宁、山东B.湖南、宁夏C.新疆、四川D.西藏、内蒙古2.影响甲、乙两省级行政单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可能是( )A.甲气候、乙地形B.甲地形、乙水源C.甲水源、乙地形D.甲气候、乙植被答案:1.C 2.C解析:第1题,依据图示信息甲省级行政单位人口稀疏,可解除辽宁、山东与湖南。
新疆与西藏人口稀疏,人口沿绿洲或河谷呈带状分布。
图示乙省级行政单位人口分布东部多,西部少,且东部人口非常稠密,解除内蒙古的可能性;四川西部为川西高原和山地,人口稀疏,东部为成都平原,人口稠密。
故C项正确。
第2题,利用第6题结论甲为新疆、乙为四川进行分析。
新疆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气候干旱,水源短缺;四川西部的高原、山地海拔高,地势起伏大,人口稀有;东部的成都平原,古来既有“天府之国”美誉。
故C项正确。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3~4题。
3.影响图中乙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水资源D.矿产资源4.图中甲省级行政区域面积广阔,人口密度很小,却不能实行激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其主要缘由是( )A.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小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给太多人口C.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答案:3.C 4.A解析:第3题,图中乙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其人口的分布主要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第4题,甲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低,应限制人口的增长。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5~6题。
5.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更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更以机械增长为主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6.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缘由正确的是(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削减C.由于人口迁出地区经济的发展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答案:5.A 6.C解析:由图分析可知,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数量始终呈上升趋势,但自然增长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人口大量迁入的因素以经济因素为主。
《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率之和。
下图甲、乙为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和“人口增长率曲线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如该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只受自然增长率影响,则该城市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2.根据图乙判断该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是A.②B.③C.④D.⑤下表是我国“某城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C.以老年人口为主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4.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状况B.制约了该市经济的发展C.减少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内迁人口增量,即净增人口数量,是指一个地区当年迁入人口的数量与迁出人口的数量之差。
常住人口增量是指一个地区当年常住人口增加的数量。
下图为1994—2010年东京市内迁人口增量和常住人口增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2005—2010年东京常住人口增量、内迁人口增量相差不大,说明东京A.老年人口比重在降低B.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C.劳动力需求数量减少D.人口机械增长率下降6.1994—2010年东京内迁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政策B.环境C.经济D.交通读“韩国历年生育率和抚养比变化预测图如下”,完成下面小题。
注:总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0~19岁、65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20~64岁)人口之比,包括儿童抚养比(0~19岁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和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7.韩国社会总抚养比呈持续上升趋势的时期是A.1950-1970年B.1970-1990年C.1990-2010年D.2020~2050年8.有关韩国社会总抚养比的说法合理的是A.和出生人口成正相关B.和儿童抚养比成正相关C.和劳动人口成负相关D.和老年抚养比成负相关9.2020年后,韩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出现失业潮B.出现婴儿潮C.养老设施不足D.幼教师资不足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一、选择题(2015·辽宁模拟)读下面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比较图(单位:‰),回答1~2题。
1.黑龙江省得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同期相比差异最小得年份就是()A.2012年B.2010年C.2000年D.1995年【解析】读图,左侧分别就是全国与黑龙江得人口死亡率,右侧分别就是黑龙江与全国得人口出生率。
可以计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黑龙江与全国同期得差异大小。
1995年相差2、6,2000年相差3、6,2010年相差2、4,2012年相差3、6,故2010年相差最小。
B项对。
【答案】 B2.目前,黑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得特点就是()A.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B.总量呈下降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总量呈增长态势【解析】根据图中数据可以判断,黑龙江省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模式,A 项错。
但就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故总量仍呈增长趋势,B、C两项错,D项对。
【答案】 D(2015·广州检测)某地区2012年人口总量2 443万,城镇人口1 452万(外来人口有520万),农村人口991万。
下图为该地区部分人口资料图。
读图回答3~4题。
3.目前,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特点为()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B.低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解析】该地区得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低于1%,所以应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答案】 D4.影响该地区城镇与乡村人口老龄化差异得直接因素就是()A.人口政策B.医疗条件C.人口迁移D.经济水平【解析】城镇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小于农村,就是因为农村劳动力人口,即15~59岁得人口向城市迁移,而导致城镇得老龄化小于农村。
【答案】 C(2015·南昌调研)下图示意江西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X表示初期,Y表示末期。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50分)下面四幅人口变化曲线图中,横轴表示时间,读图回答1~2题。
1.若纵坐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四图中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变化趋势是( ) A.①B.②C.③D.④2.若纵坐标表示人口总量,目前人口增长控制较为合理的是( )A.①B.②C.③D.④1~2.解析第1题,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治上的独立、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上世纪70年代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①图体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第2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数值过大,会使新增长人口过多,阻碍经济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过小、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会导致本国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严重、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也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较为合理的人口增长为人口总量稳定在某一数值。
答案 1.A 2.B城市人口增长率是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地区城市年平均人口数之比,它是反映城市人口增减速度的指标。
读1980—2010年世界不同区域年均城市人口增长率统计图,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中,198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增长数最多的是( )A.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B.北美洲C.拉丁美洲D.东亚4.1980—2010年欧洲年均城市人口增长率最低,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速度快B.逆城市化现象明显C.外来移民少D.城市环境污染严重3~4.解析读图可知,中国的年均城市人口增长率为4.15%,为图中各区域最高,而中国城市人口数量较大,因而可确定中国所在的东亚(人口约16亿)是世界城市人口增长数最多的地区。
第4题,欧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发展到了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趋缓,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答案 3.D 4.B下表为“2014年某四国发展程度四项指标”资料,分析回答5~6题。
国家指标总人口数(百万)面积(千平方公里)人均收入(美元)婴儿死亡率(‰)甲296.9 9 364 43 560 6乙22.3 36 16 291 5丙83.1 300 1 290 25丁28.8 236 280 79A.面积与人均收入B.人均收入与婴儿死亡率C.总人口数与婴儿死亡率D.总人口数与人均收入解析本题考查读表分析能力,从表中可以读出,人均收入越高,婴儿的死亡率越低,故此两项指标相关程度最高。
答案 B6.丁国最可能位于( )A.北美B.中东C.东非D.西欧解析丁国人均收入低应为发展中地区,故为东非。
答案 C下图是每隔5年世界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图(含预测)。
年龄分为未满15岁、15岁到65岁、65岁以上三个区间。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表示的是( )A.未满15岁的人口比重B.15岁到65岁的人口比重C.未满65岁的人口比重D.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8.人口负担系数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老龄化使得人口总负担系数逐渐升高B.在图示的时间内老年人口数量和人口负担系数呈正相关C.人口负担系数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D.人口负担系数的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升高7~8.解析第7题,世界人口的年龄构成应该是15岁到65岁的人口比重最大。
第8题,读图可知,人口负担系数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7.B 8.C读美国本土人口潜力面图(人/平方千米),回答9~10题。
9.美国东北部人口潜力面指数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B.气候适宜C.军事部署D.工业发达10.图中A地区人口潜力面指数比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崎岖B.开发较早C.光热条件差D.矿产短缺9~10.解析本题组以美国本土人口潜力面图为背景,考查了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美国东北部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该地区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形成了美国重要的工业区,工业特别发达。
美国西部A处地处落基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答案9.D 10.A下图所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矿产丰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12.解析第11题,从题干及图中提取信息,“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说明这里土地辽阔,森林、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从图中可看出这里人口密度大部分不足5人/km2,说明这里地广人稀、矿产丰富。
该地区由于纬度高、天寒地冻,因此气候条件较差,交通落后(和俄罗斯欧洲部分不能比),综上选D。
第1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河流均为自南向北流,可知南部地势高,应为高原和山地地形,所以②错误。
答案为C。
答案11.D 12.C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
读我国东部某省(市)2006—2014年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含预测),回答13~14题。
13.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A.持续上升B.持续下降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14.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镇房价增长快B.经济水平持续下降C.产业升级和转移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3~14.解析第1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由图可知,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和开始为正数,说明总人口是增加的,到了后期两者之和为负数,说明总人口在减少。
第14题,由图可知,该省(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0,说明该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该省(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一直降低,说明人口不断向外迁出,这最可能是由于本地不断地进行着产业升级和转移,从而使普通劳动力向外迁移。
答案13.C 14.C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各地将启动实施单独两孩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国不设统一的时间表。
如图是我国甲、乙、丙、丁四省(区)不同时期人口年龄构成图。
据此完成15~17题。
15.从图中数据来看,最有可能首先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省(区)是( )A.甲B.乙C.丙D.丁16.单独两孩政策逐步实施后,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B.人口老龄化加剧C.城市化水平得以提升D.男女比例出现较大波动17.从图中可以看出,10年来甲省(区)( )A.人口数量明显增多B.省(区)内人口流动量大C.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D.劳动力充足,就业压力大15~17.解析第15题,从图上可以看出,2000年和2010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丙省(区)最低,且丙省(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最有可能首先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第16题,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将使得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城市化水平主要与城乡人口所占比重有关;男女比例不会出现太大波动。
第17题,由图可知,甲省(区)在2000年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25%,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7%,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68%;在2010年,甲省(区)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21%,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9%,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70%。
由此可知,甲省(区)10年来劳动力充足,就业压力大。
答案15.C 16.A 17.D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1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回答18~19题。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19.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高的收入D.更优越的自然环境18~19.解析本题组是递进式选择题。
本题组以联合国预测报告中世界移民趋势为背景,综合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以及根据数据资料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
答案18.A 19.C读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变化图,回答20~21题。
20.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比低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称为人口红利。
我国人口红利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A.2000年至2004年B.2008年至2012年C.2024年至2028年D.2048年以后2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近30年来人口增长模式没有转变过B.2015年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增加,但相对数量下降C.我国劳动力总数与人口总数同比例增加D.人口老龄化将导致人口抚养比提高20~21.解析第20题,分析图中人口抚养比曲线图可知,2010年前后为最低值。
第21题,人口抚养比是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老龄人口增多会造成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增加,从而导致人口抚养比提高。
答案20.B 21.D读漫画,回答22~23题。
22.甲、乙两图反映出我国生育观念的变化是(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好”③从重男轻女到“男女都一样”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3.该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降低城市化水平B.提高人口素质C.减轻环境污染D.促进经济快速发展22~23.解析甲图反映了生男孩而多育,在此背景下,人口素质难以提高。
乙图反映了“只生一个好”和“男女都一样”的生育观,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答案22.C 23.B下图为“我国城乡15—64岁各种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图”。
读图回答24~25题。
24.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的特征有( )A.农村人口中文盲人口占一半以上B.城市人口以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为主C.县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大于城市D.农村人口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25.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有( )A.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B.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C.有利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读下面两图,回答24~25题。
24.以下关于该城市迁入人口的正确叙述是( )A.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会产生婚育方面的社会问题B.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C.该市因人口迁入而改变了就业结构D.迁入人口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这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解析从迁入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分析,该市2010年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且女性多于男性,可以判断该市人口迁入受经济因素影响,且与当地产业结构有关。
随着青壮年女性增多,可能会出现婚育方面的问题。
答案 A25.人口迁入对该市的负面影响可能有( )①减轻了该市的就业压力②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③加强了该市的环境问题④加大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解析劳动力的大量迁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增大就业、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