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栽培技术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8.70 MB
- 文档页数:39
大豆栽培技术一、地块选择大豆在连续种植3年以上时,应采取秋季耕翻,使土壤熟化加速,有利于养分的充分利用。
创造一定深度的疏松耕层,翻埋农肥、残茬、病虫、杂草等,为提高播种质量和出苗创造条件。
黑土耕深25~35厘米;黄土、白浆土、轻碱土或土层薄或下层土壤含有害物质耕深不宜超过肥土层。
耕翻后打垄,实行垅作,能提高地温,加深耕作层,增强排涝抗旱力。
二、种子选用在当地能正常成熟、具有抗病虫、产量高的品种。
正茬注重品质好、产量高的品种;重迎茬大豆应该采用抗线虫能力较强的品种,如黑农35、垦农5和绥农10。
在播种前,种子必须进行精选,剔除病粒、虫食粒及杂质。
要求种子纯度、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3%。
筛选,去掉硬粒、杂粒、病粒、虫蛀粒等。
1、种子处理为防治蛴螬、地老虎、根蛆、根腐病等苗期病虫害,常用种子量0.1%~0.15%辛硫或0.7%灵丹粉或0.3%~0.4%多菌灵加福美双(1:1),或用0.3%~0.5%多菌灵加克菌丹(1:1)拌种。
药剂拌种与钼酸铵微肥拌种同时进行时,需在钼酸铵拌种阴干后进行。
要注意采用根瘤菌拌种后,不能再拌杀虫剂和杀菌剂。
2、播种要求在肥沃土地,种植分枝性强的品种,亩保苗0.8~1万株为宜。
在瘤薄土地,种植分枝性弱的品种,亩保苗1.6~2万株为宜。
高纬度高寒地区,种植的早熟品种,亩保苗2~3万株。
在种植大豆的极北限地区,极早熟品种,亩保苗3~4万株。
三、需肥规律及施肥要求营养元素是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合理施肥是实现高产高效的主要措施之一。
要做到合理施肥,必须了解大豆的营养特点、各种肥料元素的性质和作用,掌握科学的施用技术。
1.大豆的营养特点:据测算,大豆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量如下:150公斤大豆需氮素10公斤,五氧化二磷2公斤,氧化钾4公斤。
大豆需肥量比禾谷类作物多,尤其是需氮量较多,大约是玉米的2倍,是水稻、小麦的1.5~2倍。
此外,大豆还要吸收少量钙、镁、铁、硫、锰、锌、铜、硼、钼等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