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网络互联(第2讲)
- 格式:ppt
- 大小:713.00 KB
- 文档页数:51
第五章通信、计算机及其网络的保密管理第一节通信、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基本常识第二节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一节通信、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基本常识一现代通信通信是人类社会传递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知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现代通信技术从传输媒质上可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大类,包括以下常用的通信手段。
1 程控电话程控电话又叫“存贮程序控制电子交换机”,是指在有线电话通信网中使用程控交换机的电话。
特点:接续速度快,使用效率高,功能多,用途广。
应用:(1)通信范围划分:市内电话,郊区电话,国内外长途直拨;(2)使用对象划分:住宅电话,公用电话,办公电话;(3)使用方式划分:普通电话、磁卡/投币式公用电话,移动电话;(4)服务功能划分:缩位拨号,热线电话,三方通话等;程控电话的业务种类很多,每部电话机可同时具备多种功能,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
2 传真通信传真是一种新兴的图像通信手段,它具有传输速率高、通信费用低、接收质量好、使用方便等优点。
常用的是:传真三类机。
3 移动电话又称手机,大哥大。
大哥大实际是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手持终端的俗称。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台(手机、便携台、车载台)、基站、移动交换机等设备组成。
移动交换机主要用于处理信息的交换和整个蜂窝电话系统,同样可以通过多个基站与移动交换机实现整个服务区任意两个“大哥大”之间的通信,也可以经过中继线与市话局相连,实现“大哥大”与市话用户的通信。
4 数据通信数据通信是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扩展而产生的新兴通信手段。
我国目前在大中城市开通的数据通信,主要是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用电子信箱和再电话网上开放数据通信。
公用电子信箱优点: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价格便宜。
在公用电话网上开放数据通信,是指用户可以利用现有程控电话网或租用市内专线电路进行本地、国内、国际数据通信,不仅申请使用的手续十分方便,上网操作的方法也很简单。
第一章:网络概述第一讲:网络定义、功能、发展 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网络的定义2、掌握网络的发展及各阶段特点3、掌握网络的功能教学重点:网络的功能教学难点: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1、广义: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2、狭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互联必须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数据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协同工作等功能。
二、网络的发展:1、面向终端计算机系统21969年,美国的arpanet网络建立,四台计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标志计算机网络正式形成3、网络的成熟阶段(1)局域网的发展:lan操作系统的形成如:novell,nuix,windowsn nt 2000/2003及IEEE802体系形成(2)osi体系形成:Iso组织规定了网络规范,提出了osi模形4、网络的互联(internet)90年代,网络通过路由器相互联在一起够成了internet.5、信息高速公路21世纪,光纤作为一种传输介质,使用波分多路复用技术,使网络速度进入到了下全新时代,标志着进入信息社会。
三、网络的发展方向:1、三网合一三网合一就是电话网(也叫电信网)数字网(也叫计算机网)和电视网可以在一起使用,最常见的案例就是中国电信的 ADSL了,可以接电话电脑和数字电视“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分别在向下一代电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网络的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都可以为用户提供打电话、上网和看电视等多种服务2、“三金”工程形成1993年,朱镕基主持国务院会议时提出了建设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卡”“金关”工程。
金桥:属于信息的基础建设,是要建设中国的社会信息平台,建设国家的公共经济信息网。
网络组建和互联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网络组建的基础知识,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的功能与选型。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协议及其在网络互联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理解IP地址分配、子网划分和网络地址转换(NAT)的原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设备搭建小型局域网的能力,并能够进行基本的故障排查。
2. 让学生学会使用网络命令和工具进行网络测试和诊断。
3.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网络互联方案的能力,包括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和技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索网络技术奥秘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使其在网络组建和互联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其明白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性。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实际操作和设计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对网络技术的需求,具备一定的网络组建和互联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网络安全意识,使其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网络技术人才。
二、教学内容1. 网络基础知识:介绍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的功能与选型,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组成。
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2. 网络协议:讲解TCP/IP协议栈、以太网协议等,分析其在网络互联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协议与标准3. 网络组建与故障排查:教授如何搭建小型局域网,介绍常见的网络故障及其排查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局域网技术与组网方法4. 网络测试与诊断: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命令(如ping、tracert)和工具(如Wireshark)进行网络测试和诊断。
教材章节:第四章 网络测试与监控5. 网络互联方案设计:讲解IP地址分配、子网划分、NAT等原理,培养学生设计网络互联方案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五章 IP网络地址与互联技术6. 网络安全与道德:强调网络安全意识,介绍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3. 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5. 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和拓扑结构。
3. 讨论法:探讨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定义和功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网络类型和拓扑结构的认识。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网络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的掌握。
第二章:网络互联设备教学目标:1. 熟悉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及其功能。
2. 掌握网络互联设备的安装和配置方法。
3. 了解网络互联设备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网络交换机2. 路由器3. 防火墙4. 无线接入点5. 网络互联设备的安装和配置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演示法:展示网络互联设备的安装和配置过程。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网络互联设备,进行实践练习。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网络互联设备功能的了解。
2. 操作演练:评估学生对网络互联设备的安装和配置能力。
3. 小组讨论:探讨网络互联设备在工作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第三章: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教学目标:1. 理解网络协议的作用和分类。
2. 掌握常见的网络协议及其特点。
3. 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层原理。
教学内容:1. 网络协议的作用和分类2. 常见网络协议及其特点3.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4. 分层原理和协议栈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网络协议的作用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网络协议的特点和应用。
3. 讨论法:探讨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层原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复习提纲一、教材内容复习资料1.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将分散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起来,在网络协议和软件的支持下进行数据多个计算机系统,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1.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相互连接起来才能构成网络。
网络中的各计算机具有独立功能。
2.计算机之间要通信,要交换信息,彼此就需要有某些约定和规则,这些约定和规则就是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基础。
3.网络中的各计算机间进行相互通信,需要有一条通道以及必要的通信设备。
通道指网络传输介质,它可以是有线的(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线等),也可以是无线的(如激光、微波等)。
通信设备是在计算机与通信线路之间按照一定通信协议传输数据的设备。
4.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使用户能够共享网络中的所有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
⏹计算机网络分类按地理覆盖范围分类: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简称LAN)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简称M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 简称WAN)按通讯介质分类:有线网(双绞线网、同轴线网、光纤网)无线网(微波通信、激光通信、卫星通信、红外线按通信传播方式分类:点对点传输方式的网络:由一对对机器间的多条传输链路构成。
信源与信宿之间的通信需经过一台和多台中间设备进行传输。
广播方式网络:一台计算机发送的信息可被网络上所有的计算机接收。
按拓扑结构分类:常用络拓扑结构:总线、星型、环形、树型等其它分类方式(详见教材)按网络的传输速率分类按网络中使用的操作系统分类按网络带宽分类按交换方式分类⏹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数据通信: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
(1)传输文件(2)电子邮件、IP电话、视频会议、信息发布、交互式娱乐、音乐2.资源共享:组建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Computer Networks)一、课程简介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
是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手段,是教育技术领域最基础、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为理论体系,以TCP/IP体系为应用体系的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探讨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在内的TCP/IP体系结构各层次的主要功能、原理、协议和设备。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系的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主要的网络协议、主要的网络互连设备、主要的网络服务配置以及近年来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他们应用局域网、Internet网络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的应用,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计算机网络》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熟悉常用的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体系结构;了解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初步掌握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的配置方法;能独立组建较为简单的局域网;掌握常用的网络服务的构建与配置;具备初步的网络管理及维护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引入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拓展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前沿性;(二)规范课程实验、实训,完善课程实验及实训的考核体系,加大实验成绩在课程评价中比重,突出网络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三)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两种主要体系结构OSI和TCP/IP体系结构;(四)掌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等主要层次的功能及协议;(五)掌握常见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及特点,初步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互连设备的配置;(六)掌握VLAN、TRUNK的原理与配置,熟悉IP子网规划;(七)掌握DNS、WEB、FTP、DHCP等常见网络服务的原理、配置与应用;(八)了解无线网络、网络安全及网络管理的相关知识。
第5章⽹络层教案(计算机⽹络)第5章⽹络层教学⽬标:1、掌握⽹络层功能2、理解IP地址分类3、理解划分⼦⽹的⽅法4、了解路由器的功能5、掌握路由和路由协议的概念6、理解⽹络层协议和功能教学重点:1、IP地址分类2、划分⼦⽹3、路由和路由协议的概念教学难点:⼦⽹的划分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法:讲授法、讲解法、演⽰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及内容:第5章⽹络层5.2 ⽹络层功能⼀、⽹络层功能:完成数据包寻址和路由的功能⼆、⽹络层地址:1、⽹络层协议定义了识别⽹络中主机的地址2、地址包括⽹络部分和主机部分三、⽹络层协议:在TCP/IP 协议栈中,运⾏在⽹络层的协议主要有:IP (Internet Protocol )协议:负责⽹络层寻址、路由选择、分段及包重组。
? 地址解析协议(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负责把⽹络层地址解析成物理地址,⽐如MAC 地址。
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Reverse ARP ):负责把硬件地址解析成⽹络层地址。
? Internet 控制信息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负责提供诊断功能,报告由于IP 数据包投递失败⽽导致的错误。
Internet 组管理协议(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负责管理IP 组播组。
5.3 IP 地址⼀、IP 地址的概念: 1、 IP 地址的结构:IP 地址是32位的⼆进制数。
每个IP 地址被分为两部分,⽹络ID 和主机ID⾛哪⼀条?主机ID⽹络ID2、 IP 地址的表⽰⽅法:在计算机内部,IP 地址是⽤⼆进制数表达的,共32bit 。
例如:11000000 10101000 00000101 01111011;然⽽,使⽤⼆进制表⽰,很不⽅便我们记忆,通常把32位的IP 地址分成四段,每个8个⼆进制为⼀段,每段⼆进制分别转换为我们习惯的⼗进制数。
第二讲互联网基础知识1、Internet的网络定义:在英语中“Inter”的含义是“交互的”,net是指网络。
简单的讲,Internet是一个计算机交互网络,又称网间网。
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它的出现,是世界由工业化走向信息化的必然和象征,但这并不是对Internet的一种定义,仅仅是对它的一种解释。
从网络通信的角度看,Internet是一个TCP/IP网络协议连接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机构的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通信网。
从信息资源的角度来看,Internet 是一个集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供网上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网。
今天的Internet已经远远超过一个网络的涵义,它是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来概括Internet,但是这个定义应该从通信协议、物理连接、资源共享、相互联系、相互通信等角度来综合加以考虑,一般认为。
Internet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Internet是一个基于TCP/IP协议的国际互联网络。
2)Internet是一个网络用户的团体,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同时也为该网络的发展壮大力量。
3)Internet是所有可被访问和利用的信息资源集合。
归结起来就是说。
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
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互的数据通信网。
2、什么是网络网络,简单的说,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目的。
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而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