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钧简介-中国讲师网
- 格式:pptx
- 大小:242.45 KB
- 文档页数:8
15名陶艺大师简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紫砂博物馆总工程师、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总工程师,中国陶瓷艺术评审第五届、第六届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级)大师作品展评评审委员。
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蜀山。
1959年从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
1962年又转师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任淦庭先生教泽,从事陶刻创作,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研修,后致力于紫砂艺术的创作研究。
善于设计,尤擅长陶刻。
对书法、绘画、篆刻、陶艺、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
注重诗、书、画、刻融紫砂陶艺术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在紫砂艺林中别树一帜,曾数十余次获国内、国际金奖。
作品被收藏于中南海紫光阁、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单位。
吕尧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
194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高塍镇,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吴云根学习紫砂技艺。
1970年进紫砂研究所从事紫砂造型设计。
70年代后期,他探索紫砂壶绞泥装饰技法,形成了一条新的紫砂装饰艺术之路。
他以优雅的壶体造型和优美的绞泥装饰艺术形成具有特色的个人风格。
创作的《碧波茶具》、《八方凌云茶具》、《银葵茶具》(合作)被故宫博物院收藏;1992年被收录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其精典作品还有:《玉带提梁壶》、《竹庐茶具》、《玉屏移山壶》、《华径壶》、《贵妃壶》、《逸者寿壶》、《大漠风情壶》、《听雨壶》等。
李昌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1937年生,1955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顾景舟大师。
熟知紫砂生产工艺全过程,与夫人沈遽华均为顾景舟在紫砂工艺厂的第一代人室弟子,历任紫砂厂技术辅导、副厂长、总工艺美术师、鸿成公司总经理、昌华公司董事长,。
1984年,与沈邃华合作“竹简茶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成为当代紫砂首次在国际上荣获大奖。
钧行天下·大师篇编辑|薛续友从河南禹州神垕镇政府往东前行至路口往右转,在一片红红绿绿的各色招牌中,一个以大大的玻璃窗和简约的门头构成的独特场馆极抓人眼球。
门头上写的“刘志军艺术空间”几个字表明了它的身份。
春夏之交,记者与刘志军大师相约做了专访。
刘志军艺术空间以白色为主色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简约、大气。
简单的展台上摆放的作品并不多,但每一件都极为出众,从器形到釉色,都是刘志军近年来的得意之作。
看着一件件端庄的钧瓷作品,记者感受到的是钧瓷的本源和古韵。
淡淡的檀香香气让人心情平静,得以静静地欣赏钧瓷之美。
“我们谈起宋代美学,一定会说到的词就是‘极简之美’。
在布置展厅时,我就是考虑到我作品的特点,使整个展厅的风格和我的作品风格一脉相承。
”在茶台前坐下后,刘志军一边沏茶,一边向记者讲述他的想法。
“一件好的钧瓷作品,一定能体现两个方面的美:一是必然美,就是说要融入创作者的设计之美,在创作时就要体现出美感。
二是自然美,就是我们常说的钧瓷‘天人合一’的窑变之美。
将自然之美融入钧瓷的设计中,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
”刘志军说,自宋代至今,钧瓷诞生了很多经典之作。
这些经典之作之所以能够传世,一定是因为经过了一个严苛的淘汰过程。
它们来源于生活,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内涵。
“自然、阴阳、会通、奇偶”,这是刘志军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刘志军:钧瓷的神韵在于极简之美本刊特约记者 王亚珂 通讯员 王增阳刘志军作品《道·玄》刘志军作品《太极》90钧行天下·大师篇时把握的四个大方向。
一直以来,刘志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极为推崇。
在刘志军看来,以钧瓷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一定要根植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
这在其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有着清晰的体现。
其作品《无极》的灵感源于他对大千世界的理解。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源无形无象、无始无终,从方到圆无穷变化。
而《无极》这件作品通过器物表面的装饰、肌理的形态、凸凹的不同、纹路的差异,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戴仰山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第十届~第十二届(1985-1994)届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会议(ISSC)技术委员会委员,任第二届~第五届(1985年~2002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委员会委员兼任载荷与响应学组组长。
长期从事船舶结构力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从“六五”开始连续承担多项重点预研项目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是船舶波浪载荷预报、结构可靠性能分析及船舶结构直接设计计算等。
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四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代表作有:《船舶在海浪中弯矩》、《Analysis of Wave Load Combination Inclu ding Slamming》、《对一个船体失败概率公式的讨论》等。
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
纪卓尚教授。
男,1938年1月生,山东即墨人。
中共党员主要学历及工作经历:1957.09-1963.07大连工学院本科1963.09-1978.10大连工学院助教1978.11-1983.06大连工学院讲师1983.07-1987.06大连工学院副教授1987.07-今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导)1988.01-1989.01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高级访问合作研究现任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造船》编委辽宁省造船学会副理事长研究领域(研究课题):船舶设计制造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船型论证及开发船舶CAD\CAM软件开发船体特种制造技术出版著作和论文:专著:《油船总体设计》教材:《船舶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论文:《油船主尺度确定》《船舶设计中的一个适用混数规划方法》等100余篇科研成果及所受奖励:“船体外板水火加工技术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油船初步设计系统”等项目分别获得省、部级奖共11项在读硕士、博士人数:15已毕业硕士博士人数:32金咸定[编辑本段]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 1.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的动力响应和控制,2.结构动力学个人简历:博士生导师。
【关键字】中国教科文卫名人时钧简介时钧:为我国化工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时钧,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
他在化工热力学、分离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中,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技术人才,为我国化工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钧,曾名时化霖,1912年12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莫城镇辛安乡刘巷村。
1917年人辛安初级小学读书,1924年毕业,跳班考进孝友初中二年级,1926年毕业。
1927年,随苏州工专附中班转入苏州中学高中部理科班。
他爱好文学,高三时,曾被《吴县日报》聘为业余编辑,负责副刊《冬青》的编辑并撰稿,每周1期,共编辑近20期。
1929年时钧高中毕业,被保送人东吴大学读书。
1930年,他报考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以成绩名列前茅被两校同时录取。
时钧决定进清华。
在填报系科志愿时,因化学考分最高,就报了化学系。
在清华4年,所学课程除两门之外,余均为“优”或“优十”,曾荣获“裴克”奖学金。
1934年大学毕业,随即报考清华第二届公费留学生,被录取。
发榜时规定学习造纸工程,先在国内实习1年,后由导师指定进美国当时唯一设有造纸专业的缅因大学深造。
1935年8月赴美,在缅因大学攻读两学期,于1936年5月获造纸专业工学硕士学位,随又赴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化学工程。
“七·七”事变后,时钧婉言谢绝了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主任怀德曼(whitman)教授的盛情邀请,放弃了良好的学习深造机会和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于1938年5月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6月抵达汉口,经清华同学推荐,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化学兵队任教官。
当时日本侵略军进攻武汉,时钧由长沙长途跋涉,经湘西、贵州,于1939年2月到达重庆,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执教生涯。
年仅27岁的时钧,先后受聘在中央工专、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兵工大学及动力油料厂研究生班任教,主讲“物理化学”、“化工计算”、“化工原理”、“工业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经济”等多门课程。
章伯钧[编辑本段]人物介绍章伯钧(1895年11月17日—1969年5月17日)中国当代政治家。
1895年阴历十月初一(即阳历11月17日),生于安徽枞阳县后方乡一个地主家庭。
6岁时其父章扬清不幸溺水而亡。
与二弟章伯韬、三弟章伯仁由两位叔叔抚养。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今武汉大学)英语系。
1920年毕业后即被聘为宣城师范英语教员并升任校长(宣城师范又名安徽省第四师范)。
1922年,以安徽省公费赴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黑格尔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与朱德同住一室,及后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11月脱离共产党。
早年武昌高等师范毕业,任安徽宣城师范校长。
1922年入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
参加北伐,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长、秘书长、副主任,第九军党代表。
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被任命为起义军总指挥部副主任,同年底脱离中国共产党。
1928年在上海与谭平山等酝酿成立中华革命党。
1930年同邓演达等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当选为中央干部会干事。
1933年参加“闽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土地委员会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抗日和民主活动,受聘为第一届、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1年参与筹组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委兼组织委员会主任。
1947年民盟被迫解散后,同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香港恢复民盟总部和与中共的合作。
1947年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任主席。
1948年响应中共“五一”号召,从香港到东北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长,《光明日报》社社长。
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7年在“大鸣大放”中提出批评共产党的政治见解,被指为要搞“政治设计院”。
【图林•史志】刘国钧先生著译系年目录(增订版):导言•顾烨青吴薓年陶岚张路路殷环环(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摘要]刘国钧先生是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代宗师,著述丰富,成果涵盖图书馆学、文献学和文史哲等多个学科领域。
文章回顾了《刘国钧先生著译系年目录》的编制历程,介绍了增订版目录的组成部分、著录方式、编号系统,并对刘国钧先生的著述进行了简要统计。
[关键词]刘国钧刘衡如图书馆学家著述目录[中图法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03-7845(2021)05-0053-04[引用本文格式]顾烨青,吴薓年,陶岚,张路路,殷环环.刘国钧先生著译系年目录(增订版):导言[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5(5)43-57刘国钧(字衡如,399.31.3—382.26.27)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图书馆事业家和图书馆学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之一,与杜定友先生并称“北刘南杜”,是图书馆界公认的一代宗师。
刘国钧先生不仅在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成就卓著,还在哲学、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多有建树,留下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1《刘国钧先生著译系年目录》的编制历程为便于广大图书情报界的同行、学子和相关研究者了解和学习刘国钧先生丰富的著述,研究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继承其严谨治学的优秀学风和精湛的学术,指导今后的研究和工作实践,《情报科学》杂志在先生逝世后不久,即刊出了由张雨生和戴龙基所编的首部公开印行的《刘国钧先生著译系年目录》(以下简称《384版目录》)5]。
两位编者在编制前曾专程访问了尚在世的刘国钧先生,得以聆听教诲,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之前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资料室施雅珩编制的《刘国钧著作年表》,得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帮助,目录编成后还由侯汉清予以校订。
《1982版目录》收集了刘国钧先生自1019年至1982年公开发表的著作(包括编、译、校、撮等,主要是图书馆学方面)35余篇,未收录刘先生撰写的讲义、手稿和其晚年抱病翻译介绍的国外先进的图书馆技术和情报处理技术方面的文章和译稿。
浅析刘大钧的统制经济思想作者:张华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1年第8期●张华20世纪30年代初,在苏俄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危机的双重影响下,国家干预主义盛行。
为适应国民党专政统治的现实需要,中国出现了“统制经济”的思潮,刘大钧的“统制经济”思想就是其中的代表。
刘大钧的“统制经济”思想应分为30年代和40年代两个时期,前期以统制国内贸易理论为主,后期则将国营限定在国防、铁路、有发行权的银行等方面,尽量减少国家干预。
为此,本文以“统制经济”为出发点,阐述刘大钧的经济思想。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为寻找自由经济的出路,出现了法西斯主义、罗斯福新政等。
另外,苏联十月革命后,实行计划经济,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此时,中国广大知识分子为摆脱日本的侵略,苦寻救国大计,目光移向“统制经济”。
于是,1933年以后,在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统制经济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总之,整个30—40年代,统制经济俨然成为一种主流,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统制经济的解释大不相同,因此,本文以刘大钧为切入点,来阐述其统制经济思想。
刘大钧(1891—1962),字季陶,号君谟,江苏丹徒人。
1911年入美国密西根大学,专攻经济学与统计学,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校讲席;又与马寅初等人创办中国经济学社,并长期担任该社的领导职务。
同时,刘大钧还涉足政界,担任政府经济方面要职,如任北京政府经济讨论处调查主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统计处处长、国民政府主计处主计官兼统计局长、军事委员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
1962年病故于纽约。
著有《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建设》等书(张宪文等,2002)。
一、“统制经济”思想的提出及实施原因“统制经济”在中国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概括起来如下:1.苏俄计划经济和英美干预主义盛行的影响。
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又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由传统的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教育培训联盟郑州春季年会
嘉宾——孙殿钧
孙殿钧: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现任某大型国企企业管理、人力资源部长。
业余时间创建并掌管海贝教育连锁机构;天津大学EMBA、澳门国际公开大学EMBA,5年读一次MBA 以更新观念和技能;国家职业经理人、高级经济师、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师;专心研究教育成功学20年,已有成熟的理论应用于各个领域;热衷于指导中小培训机构快速成长。
对学校发展战略制定、核心竞争力打造、人力资源管理及师资培训、教学质量控制、学校特色创建、市场拓展有成熟易学的经验。
成功格言:坚定目标、持续改进、愈挫弥坚、敢于胜利!。
黄埔儒将钱大钧
丁云
【期刊名称】《现代苏州》
【年(卷),期】2014(000)020
【摘要】同为蒋介石手下的八大金刚,来自苏州的钱大钧在战场上的功勋略显平淡。
然而,能够位居其中,自有其过人之处。
近日,钱大钧的孙媳妇接受《现代苏州》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他有六个儿子,六个女儿。
六个儿子皆为黄埔学生。
退居台湾后,两个儿子留在了大陆。
【总页数】4页(P20-23)
【作者】丁云
【作者单位】《现代苏州》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2
【相关文献】
1.钱大钧日记中的西安事变
2.黄埔建校90周年国历沙龙热议"黄埔,谁之黄埔"
3.《钱大钧日记》捐赠幕后
4.铁血黄埔——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黔籍师生篇)——何应钦:黄埔系的保姆
5.到黄埔去:黄埔军校的招生
——以黄埔一期生为主的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出版物刊名: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社会主义思想史;博士生导师;近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部;暨南大学;对外关系
摘要:陶季邑,1964年出生,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人,历史学博士,广州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国际关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
陶季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圜对外关系、中外社会主义思想史等领域。
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侧重于以孙中山为主要代表早期国民党人的政治思想和邓演达研究。
开国大校陶庸 陶庸,原名姚甫圣,字子清,男,汉族,1915年8月出生于荣成市荫子镇前荫子夼村,曾任27军政治部主任。陶庸1933年毕业于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县立师范讲习科(三年制)。“九·一八”事变,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残暴统治、凌辱杀害中国人民的悲残情景,无比愤恨和痛绝,决不甘心当亡国奴,于1934年毅然回到山东老家。从1935年起,陶庸先后在荣成五区垛山姜家村和岭后村当小学教员。1938年6月经姜新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党支部组织委员。教学期间,他利用教员职业和教育这块阵地,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除向学生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教育外,还成立民众夜校,妇女识字班,宣传抗日救亡活动。陶庸在所在村庄成立抗日救国自卫团、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和儿童团等群众抗日组织,在曹漫之、李耀文组织的“烟台河山话剧社荣成分社”的影响下,他在岭后村组织夜校青年农民排演抗战话剧,到周围许多村庄演出,很受群众欢迎。这些活动对于宣传抗日救亡,组织群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40年2月,陶庸参加了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陶庸任荣成2区队5中队政委,东海军分区独立第8营2连连长。1941年,陶庸任山东纵队第5支队1团3营9连政治指导员,1营副政治教导员,胶东军区16团3营副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副股长。1942年12月,陶庸调任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政治处政治教导员。期间,他参加了回龙山、邢村、南黄、万家、兰底及胶东五个月反投降和多次反“扫荡”的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陶庸任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独立团副政委,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16团副政委。1947年,胶东成立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警备3旅归9纵建制改为27师,16团改为79团。他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7师79团副政委、政委、政委兼团长。1948年他任9纵27师、81师政治部副主任。他参加了平度、胶高即、南麻、临朐、周村、潍县、济南、淮海、渡江、淞沪等战役战斗。在1948年的攻打潍县战役中,协助团长组织指挥79团率先突破潍县西城攻入城内,为兄弟部队攻城首开通道。79团被中共华东局、华东野战军授予“潍县团”光荣称号。战斗中他曾4次负伤,一目失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庸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81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二、五次战役和金城防御作战。1953年他任27军81师副政委。1954年1月,陶庸任27军干部部部长。1956年2月,陶庸任27军79师政委。1962年任27军政治部主任。1964年6月,陶庸调任中共中央华东局财贸政治部主任兼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华东局撤销后,他任海军7院11所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7年3月他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党总支书记,同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校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党组副书记。1984年6月,陶庸离职休养,任上海市委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委员。2000年,陶庸因病逝世。陶庸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纪念章。
江苏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候选人简介(一)江苏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候选人简介(一) (4)南京大学王德滋同志 (4)东南大学王志功同志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正同志 (5)南京理工大学郭治同志 (5)中国药科大学吴梧桐同志 (6)南京林业大学周定国同志 (6)南京工程学院熊志卿同志 (7)南京晓庄学院陶勑恒同志 (7)江南大学姚淦铭同志 (8)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刘淑芬同志 (8)徐州师范大学赵兴勤同志 (9)江苏大学周孔亢同志 (9)江苏科技大学王渝生同志 (10)扬州大学薛元龙同志 (10)苏州大学薛鸣球同志 (1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沈良生同志 (11)盐城师范学院吴中江同志 (12)淮阴师范学院尹起范同志 (13)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李家骥同志 (13)江苏工业学院裴峻峰同志 (14)江苏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候选人简介(二) (14)南京农业大学侯喜林同志 (15)中国药科大学孔令义同志 (16)南京林业大学张金池同志 (1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朱伟军同志 (17)南京师范大学侯晶晶同志 (17)南京医科大学孔祥清同志 (18)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明艳同志 (18)南京体育学院庞进同志 (19)南京艺术学院袁熙旸同志 (19)金陵科技学院葛军同志 (20)中国矿业大学刘炯天教授 (20)徐州医学院徐开林同志 (21)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卢经扬同志 (21)江苏科技大学葛世伦同志 (22)南通大学邱一华同志 (22)淮海工学院朱凌云同志 (23)江苏工业学院陈群同志 (24)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王效忠同志 (24)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段修军同志 (24)江苏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候选人简介(三) (25) 南京大学孙海涛同志 (2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铃心同志 (27)南京农业大学董莎萌同志 (27)南京林业大学张寒同志 (28)南京工业大学朱忠祥同志 (28)南京体育学院肖爱华同志 (29)江苏警官学院汤慧同志 (29)江苏教育学院陈海飞同志 (30)江南大学杨伟同志 (30)中国矿业大学龚语同志 (31)徐州师范大学曹乾坤同志 (31)江苏大学吴强同志 (32)扬州大学魏海燕同志 (32)南通大学李甜甜同志 (33)苏州大学蒋詹同志 (34)常熟理工学院黄健飞同志 (34)盐城师范学院周晶晶同志 (35)淮阴工学院浦莉娜同志 (36)江苏工业学院邹莹梅同志 (36)江苏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候选人简介(一)(50岁以上教师党员)南京大学王德滋同志王德滋,男,1927年6月生,大学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1月在中央大学加入中共地下党。
国民革命军上将钱大钧,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及武装起义活动,致力于孙中山倡导的国民革命运动。
其军事生涯发迹于黄埔军校,曾任黄埔军校第一期教官、代理总教官、教育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教育长,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在黄埔军校创建时期有过重要作用和影响。
其戎马从政纵横捭阖民国军政界二十余年,在“黄埔嫡系”高级将领中,系蒋介石最亲信干将之一和高层军事幕僚,被称为蒋之黄埔嫡系“八大金刚”之一。
一、早年投身革命党:数度参加武装起义钱大钧(1893-1982)别字慕尹,原籍江苏吴县人。
1893年7月26日(一说6月14日)生于昆山县正仪乡一个农户家庭。
钱大钧自幼受私塾启蒙,六岁起由长兄诵尧教读,十岁读完四书五经,入苏州英华学校就读,后转入新创初等小学堂学习,1906年考入长洲高等小学堂,其间因父逝无经济来源辍学。
1909年仍得长洲小学堂保送投考江苏陆军小学堂,录取入第四期续学。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陆军小学堂停顿,钱大钧遂赴上海加入学生军,参加反清军事活动,入钮永建创办的淞江军政分府淞军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任弁目队班长。
后陆军小学堂复校,返回完成学业,1913年春陆军小学毕业后,任淞军别动队排长等职。
“二次革命”发生时,随学生军敢死队攻打上海龙华和江南制造局,失败后遭追捕,辗转乡间隐匿。
后应钮永建资助,钱大钧于1914年初潜往日本东京,入“浩然学社”听讲。
其间经钮永建介绍晋见孙中山,并入大森浩然学社军政训练,亲聆孙中山教诲,与当时在东京的蒋介石一同加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其与蒋介石系当时最早加入中华革命党的青年军事人才。
1914年12月回国,考入武昌陆军第三预备学校,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反袁(世凯)军事活动,因被追捕而辍学。
潜回上海后,先任《时事新报》日文翻译,后往淞江协助钮永建组织新军。
1916年6月袁世凯病亡后,返回武昌陆军预■陈予欢钱大钧与黄埔军校备学校续学,同年12月毕业,继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入伍生炮兵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