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39.62 KB
- 文档页数:3
《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为避免金属异物永久留存体内,一种全降解或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理念应运而生。
自1998年日本研发出Igaki-TamaiBRS以来,因其能够避免金属支架长期存在造成的冠状动脉金属化,有利于恢复血管正常舒缩功能、便于二次介入干预及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具有磁共振/CT 相容性好等优势,被誉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领域的第4次变革。
一、BRS的循证研究二、BRS适用范围(一)适用范围目前BRS主要用于治疗原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的血管内狭窄,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预防发生球囊扩张后再狭窄。
BRS已经在简单及中等复杂程度病变中显示出良好的长期疗效,因此目前应将中等或以下复杂程度的病变作为BRS的主要适应证。
但某些特殊病变在置入BRS时需要具体分析和评估。
1. 稳定性冠心病或中低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2. 参考血管直径2.75~3.75mm之间的病变:3. 预扩张效果满意的无钙化或轻度钙化病变:4. 分支血管直径不超过2.0mm的分叉病变:5. 长度≤20mm的病变:(二)不建议使用的范围1. 左主干病变:2. 小血管病变:3. 严重钙化病变:4. DES内再狭窄病变:5. 高度迂曲病变:6.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7. 口部病变:8. 桥血管病变:9. 移植心脏冠状动脉病变:10. 其他临床情况:三、BRS临床使用流程1. 靶病变的预处理:在置入BRS前,必须对冠状动脉靶病变进行充分预处理。
2. 准确测量靶血管的尺寸:根据测量结果,选择与靶血管直径最相匹配的BRS直径尺寸。
3. 支架的输送和扩张释放:4. 后扩张处理:5. 术中补救措施:四、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DAPT)置入BRS的患者术后应当接受DAPT,以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本共识推荐在血栓高危的患者中采取个体化的DAPT时间,在权衡出血/缺血风险的基础上,DAPT 可延长至2年甚至更长时间,这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后决定。
血管支架临床应用指南最新血管支架是一种在血管内支撑并保持其通畅的装置,是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血管支架的临床应用指南也在不断更新,以确保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血管支架的临床应用指南最新动态,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1. 血管支架的适应症血管支架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等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临床应用指南规定了血管支架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冠状动脉狭窄:对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狭窄或闭塞,可以考虑介入治疗并植入血管支架。
- 外周动脉疾病:对于外周动脉疾病引起的狭窄或闭塞,尤其是下肢血管病变,血管支架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绞窄症:对于颈动脉或脑动脉疾病引起的狭窄,血管支架也可以发挥一定的治疗作用。
2. 血管支架的种类和选择血管支架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支架适用于不同部位和病变的血管。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变部位,医务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血管支架类型,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
- 药物涂层支架(DES):具有药物释放功能,可以有效预防再狭窄和血栓形成,适用于高风险复发的患者。
- 裸金属支架(BMS):不含药物涂层,主要起到机械支撑作用,适用于低风险复发的患者。
- 生物可降解支架(BVS):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完全降解吸收,减少长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患者。
3. 血管支架植入术前评估在进行血管支架植入手术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必要检查:包括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评估患者心血管系统的情况。
-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停止抗血小板药物等治疗,避免出现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
- 风险评估: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包括术后出血、栓塞等并发症的风险。
4. 血管支架术后管理血管支架植入手术之后,患者需要进行严密的术后管理,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
- 抗血小板治疗:术后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和支架再狭窄。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并发症预防护理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3种,即单纯药物治疗、手术搭桥、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置入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为一种创伤小、安全性强的介入手术,已成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冠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 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
但是它会引起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术后的并发症。
本文总结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通过在临床中建立PCI术后严格的护理及观察程序,加强抗凝治疗,严格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和监护,严格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包扎、制动,注重术后的迷走反射及低血压的补液治疗,能预防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明显减少拔除股动脉鞘管时可能发生的血栓、出血、低血压等术后并发症。
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严格抗凝治疗:支架植入术最重要的并发症是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植入支架后24小时内及2周内。
术后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和合理的抗凝治疗。
①低分子肝素:术后6小时开始,下腹壁皮下注射0.3ml或0.4ml,每12小时1次,持续7~14天。
②有效抗凝指标是:术后24小时APTT要达到并维持在正常值的2倍。
根据APTT检测结果,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应严格控制肝素浓度800~1000U/H,使用肝素期间APTT为正常值(27.3~38.7)的1.5~2.5倍,当APTT高于2.5倍时,警惕有出血的危险,APTT低于1.5倍时,提示有血栓形成。
③在抗凝药物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a.注意观察症状的变化,尤其是胸痛是否得到缓解,胸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b.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及注射部位出血。
c.对于静脉应用,应注意输液速度,并注意观察输液肢体有无疼痛及异常感觉,皮下注射者注射部位选择腹壁脐周皮下,注射者用左手拇、食2指捏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固定注射器针头垂直插入,进针约1cm左右,回抽无回血,将药液缓慢注入皮下脂肪组织内,注射完毕后,顺进针角度拔针,局部压迫1分钟,每次更换注射部位,严格无菌操作。
程志清治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经验关键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再狭窄中医药疗法程志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I)是在球囊扩张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目前已成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虽然CASI的临床应用显著降低了靶血管的再狭窄率,但是,支架内再狭窄率仍高达20%~35%,严重影响其远期疗效。
由于再次手术危险性大,费用高,因此如何应对再狭窄的防治也已成为心血管病防治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现代研究证明联合中医药治疗可缓解症状,减少再狭窄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浙江中医药大学程志清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研究,对本病治疗颇具特色,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从气化立论,审察病机气化是人体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转化,而气化活动的特点,必须通过脏腑功能的运动来完成,其活动的形式是通过气机升降出入来体现。
生理情况下,脾升胃降,肝主升发,肺主肃降,心火宜降,肾水宜升,六腑以通降为顺;病理情况下,如肝失条达疏泄,肺失宣发肃降,脾胃升降失司,心肾水火失济,均是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程师认为冠心病多为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为心、脾、肝、肾亏虚,标实多为痰瘀、寒凝、气滞。
其发病与气化失司有关。
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可致津聚成痰,血滞成瘀,痰瘀互结,壅阻心脉而发病;或因肾气虚衰,肾阳不足,心阳失于温煦,运血无力,可致心血瘀阻;或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失升清,湿聚成痰,痹阻心阳,出现胸闷痞塞,甚则痰瘀互结、寒凝气滞,使疼痛加剧;或肾阴不足,不能济心火,以致心火独亢,煎熬津液成痰,痰浊阻滞,瘀滞心脉。
经CASI治疗后,虽然能使局部血脉瘀消络通,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但是由于脏腑虚损的本质并未因此而得到根本解决,痰瘀等病理产物难免会随着脏腑气化功能的逐渐衰退而不断产生,加上手术中血脉受到的机械损伤,导致冠脉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甚高。
如治李某某,男,70岁。
2006年6月28日初诊。
主诉:行CASI后,反复再发胸闷、气急3年,加重1月,伴夜间不能平卧。
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操作规范(2022 年版)目录一、前言 (2)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 (3)(一)基本情况。
(3)(二)半顺应性球囊。
(11)(三)非顺应性球囊。
(13)(四)修饰性球囊。
(16)(五)整体交换球囊。
(20)(六)药物涂层球囊。
(22)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25)(一)基本情况。
(25)(二)药物洗脱支架。
(33)(三)生物可吸收支架。
(35)附录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操作规范编写专家委员会 (40)参考文献 (41)一、前言自 1977 年世界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成功完成,以PTCA为基础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和器械快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国从1984年开始开展PTCA技术,20世纪90年代开展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从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到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BRS),一代又一代中国心血管医生不断探索进步,无论是在冠心病介入技术上,还是在治疗策略,新器械研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开展PCI数量最多的国家,部分相关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2002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编写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2009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修订了指南,对于PCI成功的定义、开展PCI的医疗机构资质及术者的要求、血管重建策略选择,包括PCI方法的选择等相关内容做了详细的阐述,对开展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冠脉支架的专科情况书写一、冠脉支架的专科情况概述冠脉支架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治疗中,通过介入手段在冠状动脉内植入的一种金属支架,用以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血供。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冠脉支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CHD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二、冠脉支架的临床应用1.适应症冠脉支架适用于以下情况:(1)稳定性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氧,表现为心绞痛发作。
(2)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狭窄加重,伴有心肌缺血发作,如心肌梗死。
(3)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心肌死亡。
2.禁忌症冠脉支架的禁忌症包括:(1)严重出血性疾病患者。
(2)严重过敏体质,对支架材料过敏者。
(3)严重心功能不全,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者。
(4)严重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者。
3.临床效果评估冠脉支架的临床效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评估:(1)术中成功率:指手术过程中支架植入成功率。
(2)术后即刻效果:指手术后心肌血供改善情况。
(3)远期疗效:指术后长期随访,患者生活质量、心肌梗死复发率、死亡率等方面的改善。
三、冠脉支架的护理与管理1.术前护理(1)评估患者病情,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护理。
(2)完善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等。
(3)控制患者血压、血糖在合适范围。
2.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2)观察患者术后胸痛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术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
3.康复护理(1)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床上活动、步行等。
(2)康复训练强度逐渐增加,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3)康复期间注意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四、冠脉支架的并发症及预防1.支架内血栓形成:是支架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卒中等。
预防措施包括:规范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目的探讨冠脉支架介入的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STENT)冠心病3 0例植入支架共48枚,术期严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并给予患者周密护理。
结果本组30例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时间1.8h,术后穿刺点出血和皮下血肿10例、低血压患者1例、静脉血栓(程度较轻)1例、恶心呕吐4例、腹胀2例、尿潴留4例,经对症处理后并施周密护理后,并发症消失。
结论冠脉支架介入术为一种创伤性小、安全性强的介入术,本文通过对30例冠心病患者施予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前、术中、术后注重加强专业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对于减少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十分重要。
标签: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后;并发症;护理随着诊断与治疗技术的提高,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三种方法:①单纯药物治疗,②手术搭桥,③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STENT)中,其中,PTCA+ STENT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1]。
该手术可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冠脉急性闭塞,并能减小PTCA后冠脉再狭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由于该手术方法属于创伤性治疗方法,又由于手术应用各种导管、血管鞘以及抗凝药;患者术后多需卧床休息;还必须饮大量水以利于血管造影剂排出;手术费用相对较高、患者焦虑等多方原因,所以是一项风险较大,难度较高的手术,易引起手术并发症,所以,加强护理工作,对冠脉支架手术的患者提高其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STENT)患者30例,植入支架共48枚,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5.4岁。
入院后首先冠状动脉造影术+PCI。
结果显示:30例冠心病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狭窄达35%-40%、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狭窄长约15~20mm处达97%,前降支中段闭塞、回旋支远端长约30~35mm处达85%~90%。
冠状动脉内可吸收金属支架的研究进展刘艳青【摘要】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冠心病治疗手段,但支架内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影响冠状动脉支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经济上给患者造成的负担,这些都限制了冠状动脉支架的进一步应用.生物可吸收金属支架具有与裸金属支架相当的支撑力及良好生物相容性,可有效降低再狭窄率和血栓形成,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Currently, coronary stent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owever, the major limitations of stents are in-stent restenosis and late thrombosis. These , which effect the long-term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the stents. Moreover, prolonged antiplatelet therapy can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and economic burdens for a patient , and these factors limi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tents. The use of a bioabsorbable metal stent which could provide the same mechanical properties compared to the bare metal stent and but with good bio-compatibility, could reduce the rate of restenosis and thrombosis. It owns a bright future in clinical coronary stents.【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2(033)005【总页数】3页(P638-640)【关键词】可吸收支架;金属支架;再狭窄;血栓形成【作者】刘艳青【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云南昆明 65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5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应用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与金属裸支架(BMS)相比,DES显著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发表时间:2012-02-01T09:01:08.1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8期供稿作者:邓锡芳[导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非常有效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手段[2]。
邓锡芳(北海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广西北海 536000)【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193-02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适应证的不断扩大和治疗病例的积累,急性闭塞率和远期再狭窄逐渐增加,且越来越多成为制约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的重要因素[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非常有效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手段[2]。
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经桡动脉途径成功地为68例患者施行PTCA+PCI。
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心内科在介入室从桡动脉途径为68例冠心病患者实行PTCA+PCI,男43例,女25例,年龄40~82岁。
其中1支病变35例,2支病变20例,3支病变13例,手术均获成功。
1.2方法局麻下,经皮右或左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用球囊导管扩张病变部位,再将带有支架的球囊导管送至病变部位。
扩张球囊植入支架。
然后用高压球囊加压,可保证支架均匀扩张。
支架将永久嵌入患者冠状动脉内。
1.3结果本组68例患者,穿刺点出血及皮下血肿5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例,严重心律失常1例,低血压1例,经及时发现处理后,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关,术后恢复良好。
2 术前护理2.1心理护理冠心病患者对介入检查和治疗的理解和反应能力低,护士应在尊重患者的前提下,细致耐心地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想法和顾虑,及时给予心理的帮助和支持。
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的解释,尽量满足其心理需要。
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心理刺激,使其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接受治疗,配合医生手术。
尽管对支架内再狭窄(ISR)的认识不断完善,各种冠状动脉内影像技术提高,新的治疗冠状动脉ISR 设备在不断更新。
但是ISR 治疗有策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其机制异质且复发率相对较高。
大多数ISR 患者存在稳定型心绞痛,因此应仔细计划干预的类型和时机。
对于原发冠心病,当ISR的血管造影严重程度不明确时,应使用血流储备分数或非充血指数的生理指导来确定血流动力学的严重程度。
应仔细审查原始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手术的详细信息,包括病变复杂性、使用的支架类型和植入技术,以确定可能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潜在技术问题并制定较佳治疗策略。
普通球囊(BA)历来是金属裸支架相关支架内再狭窄(BMS- ISR) 和药物涂层支架相关支架内再狭窄(DES- ISR)治疗的中流砥柱。
然而,由于ISR的高复发率,现在已证明BA不如其他治疗方式[1-2]。
然而,由于扩张不足,使用高压BA 在治疗DES-ISR 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
高压BA通常使用短的非顺应性球囊进行。
较长的球囊可用于减少球囊滑动,特别是在长病变中。
随后可以植入第二个DES(如果是1 层ISR)或药物涂层球囊(DCB)(特别是在2 层ISR中 ) 。
1990 年代引入了切割BA,目的是提高普通BA的疗效,特别是在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中[3-5]。
切割球囊是血管成形术球囊,具有3~4 个纵向连接的切片机,旨在在动脉粥样硬化纤维化/钙化斑块组织中形成离散的纵向切口或通过这样做,切割BA 可以在较低的充气压力下实现更大的管腔直径,并减少天然病变中的弹性回缩[6]。
诸如AngioSculpt 设备(飞利浦医疗保健)的削减球囊由一个双腔导管和一个半顺应性尼龙球囊组成,该球囊被外部镍钛合金包围-基于螺旋得分边缘。
在ISR 的设置中,已在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中评估了刻痕(scoring)BA 。
RESCUT 试验入选了428 例BMS-ISR 患者随机接受切割BA 或刻痕BA。
在7 个月的随访中,切割BA 和刻痕BA并没有降低血管造影ISR 的复发率,但它与使用较少的球囊和降低球囊滑脱的发生率有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