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人的化妆穿衣史
- 格式:doc
- 大小:361.00 KB
- 文档页数:11
宋元明清五朝妆容和服饰的变化中国历史上的妆容和服饰一直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话题。
即便是同一朝代,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宋元明清五朝的妆容和服饰同样具有各自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变化。
宋朝(960年-1279年)宋代的妆容和服饰非常注重修饰面容和线条。
女子们会化妆、梳发、束腰,以突出头部和身材的纤细曲线。
宋代的服装特点是麻、绢和布的使用,以及以皇宫和官员的服饰为基础衍生而来的流行服饰。
女子的服饰半臂衫、旗袍、长袍、针织鹅黄裙、弯腰裙、拖裾和宽袖子的绸缎袍等等。
对于妆容的话,唇色偏红,匀称的眉毛和淡妆范围是从眉毛到口唇。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代时期,中国的妆容和服饰逐渐开始受到蒙古族和西亚民族的影响。
妆容和服饰都更加露骨和豪放。
妇女的衣服和鞋子都变得更加宽松,肩部位置上强调着露红色棉花,袖子多半是扶风袖或折叠袖。
元代的女妆主要是以艳丽的面色和浓重的脂粉为主,一般都不化眉,睫毛和眼影是最为常见的妆容。
明朝(1368年-1644年)在明朝时期,妆容和服饰的流行又开始发生了变化。
早期女子的服装形式并不是很多,主要穿红色的半臂衫、青绿绫裙和朱红贴衫。
裙摆的长度不一,短一点的土裙和长一点的撩九裙。
而到了后期,穿着则更加注重与时俱进的符号。
一开始流行的长袍,是没有衫的。
再到明代末期到清朝初期,女子们强调皮肉匀称身形修长,薄荷绿、大红、玫红等花色流行,腰带则是宽大的、细长而有规律的状,呈现出一种修长优雅的感觉。
关于妆容的话,总体可分为两类:明代末期皮簇的“花脸”和清代初期白妆的流行。
清朝(1644年-1912年)从清代开始,中国的妆容和服饰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清代的女装以长袍为主,款式和颜色都比较丰富。
清朝的腰带偏重从上到下逐渐加宽,呈波浪状,鞋子高底而宽,面料多用缎子、丝绸和绸缎。
而妆容方面,清朝时期是白妆最为流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女子面目清隽,白脸红唇。
清代的妆容也被拱形眉所代表,以及高额头巍峨的发式。
中国古代女性的服饰与妆容中国古代女性的服饰与妆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社会地位以及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女性的装束和妆容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表达方式,更是彰显身份、地位与社会阶层的视觉符号。
一、服饰与妆容反映的社会阶层差异中国古代的社会分为上、中、下三个阶层,相应地,女性的服饰与妆容也存在着差异。
上层社会的贵妇人通常穿着华丽、质地考究的锦缎衣裳,头戴金饰,身着长袍,足踩绣花鞋。
而中产阶级的女性则更注重实用性和朴素的装扮,她们的服饰选择相对简洁,并没有过多的装饰。
下层社会的女性则有限地使用粗布料,相对较少的装饰物,体现了其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差异。
二、服饰与妆容的历史变迁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古代女性的服饰与妆容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性变化。
在早期,女性的服饰与妆容显得相对简单,以象征着天空和大地的黑白色为基调。
随着社会进步,隋唐时期的女性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华服的流行成为一种时尚,妆容也以白皙的肤色和红唇为主。
宋代时,束腰成为了一种流行,女性穿着独特的旗袍,容貌化妆以温柔、淡雅为主。
到了明清时期,女性的服饰变得更加庄重,色调较暗,呈现出一种优雅、文静的气质。
三、服饰与妆容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女性的服饰与妆容不仅仅是外表的表达,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服饰和妆容的选择与时节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季节和节日中,女性的装扮也在变化。
其次,服饰与妆容也反映了东方审美观念的特点,追求的是典雅、庄重、内敛的美感。
另外,通过服饰和妆容的选择,女性也表达了对家族和婚姻的忠诚与尊重,同时也展示了她们作为妻子、母亲和女儿的身份认同。
四、服饰与妆容的演变对现代的影响中国古代女性的服饰与妆容不仅仅停留在历史长河中,对现代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现代的服装设计师和化妆师们常常会从古代的元素中汲取灵感,将传统的服饰与妆容元素与现代的审美观念结合起来,创造出独具时代特色的作品。
同时,对于普通人来说,传统的服饰与妆容也是一种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致敬。
如何打扮古代美女打扮古代美女,服饰、首饰与化妆缺一不可。
商周时期的女性服装已经开始讲究色样和纹式,当时人们常穿的礼服,用黑色丝帛制成,上面缀饰了厚绢制成的五彩翠鸟形状的老纹。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刺绣达到极高的水平,刺绣成为衣饰的一个重要部分。
《国语》记载,齐襄公时,后宫已是“陈妾数百,衣必文绣”。
当时各诸侯国的妇女都在衣服上刺绣花纹图案,增强了衣料的美感程度。
到汉代时,刺绣在服饰中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班固诗曰:“刺绣被百领”,这也反映了刺绣在装饰上的普及性。
王充在《论衡》中说,齐都临淄有刺绣的传统,凡是妇女都会刺绣。
再贫寒的女性也能在衣服上绣上一点花色。
唐宋时期,刺绣仍为衣饰的首选方法,那时,除了传统的丝绣之外,人们又开始使用珍珠绣、金银线绣的手段,让衣料上产生珠光宝气的效果,其风格更显富丽堂皇。
在唐代的诗歌中,有很多刺绣的吟咏,如罗隐有“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的诗句;章孝标有“宝髻巧梳金翡翠,罗裙宜著绣鸳鸯”之句。
这些都是女性衣绣的生动描述。
宋朝时,珍珠绣缀衣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有的衣服能缀上几百颗小珍珠,就连纽扣也用宝石打制而成。
说完服饰,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发型也是非常重要的装饰。
这里的发型指的是发髻的形状,因为古代妇女很少有短发一说,而如果留长发,就要梳拢成髻,不可披头散发,尤其是端庄稳重的大家闺秀更应如此。
那时的女子以长发为美,将长发梳成各种各样的发髻。
唐代诗人常常在诗句中描述女子发型,“峨峨秦氏髻”(韦庄),“时世高梳髻”(白居易),都是在夸咏高髻式样。
宋代妇女比较喜欢高髻,有的髻高得出奇,如南宋的宋理宗时期,有一种叫“不走落”的高髻,又称“朝天髻”,特别受欢迎。
当时也有不少人喜欢盘髻,这一类的髻式是大而扁,因为髻扁,对睡眠不妨碍,所以盘此髻者甚多。
在宋代,未出嫁的少女,以梳双髻者为多。
双髻是指在头上或额旁梳成两个中空如环形的发髻,看起来活泼可爱。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丰厚的长发,头发往往不够用,当时,假髻也就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爱美是人类的天性,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开始用一些特别的东西来装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美丽。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化妆发展史1、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 。
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夏商周时期便已经兴起。
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沐”字。
《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
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
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经广泛使用锌粉擦脸。
以白为美,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审美意识。
眉形虽有宽窄之分,但长眉也已经成为了主流审美意识。
人们普遍追求红唇。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商周时期,化妆似乎还局限于宫廷妇女,主要为了供君主欣赏享受的需要而妆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
殷商时,因配合化妆观看容颜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盛行。
2、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化妆的习俗得到新的发展,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阶层的妇女都会注重自身的容颜装饰。
汉桓帝时,大梁冀的妻子孙寿便是以擅长打扮闻名。
她的仪容妆饰新奇妩媚,使得当时妇女争相模仿。
那时的妆型,已出现了不同样式,而化妆品也丰富了很多。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会,加上世俗习风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洒脱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巧在此时期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加大胆,妆态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为美。
这时期妇女的发型以各种髻为主,如百花髻、富荣归云髻、富人家的妇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宝等制成的簪钗,而鲜花都受各阶层欢迎。
这时期妆态没有太多变化,主要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
中国历代女子妆容鉴赏中国历代女子的妆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时尚潮流,还展示了中国女性的优雅和美丽。
以下将从不同朝代的角度,介绍中国历代女子妆容的特点与演变。
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女子妆容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主要以简朴为主。
古代女子会用朱砂涂抹在唇上,以突显其红润的色彩。
眉毛则以淡淡的墨色勾勒,形状较为简单自然。
这种妆容注重自然与素雅,体现了古代女性的质朴与端庄。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女子妆容的发展高峰期,也是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这个时期的女子妆容以浓艳为主,注重眉、眼、唇的修饰。
眉毛常常画得弯而长,眼妆则以浓眉、淡妆为主,通过粉黛和胭脂的运用,使眼部更加明亮、有神。
唇部则常用朱砂或胭脂来涂抹,突显唇色的鲜艳。
这种妆容强调女性的妩媚和娇艳,体现了女子的妖娆与柔美。
3.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女子妆容逐渐朝着淡雅和自然的方向发展。
这个时期,女子妆容注重白皙肌肤的展示,妆容更加清淡。
眉峰较为挺拔而自然,眼妆则以淡雅为主,不再过分浓艳。
唇部则以淡淡的红色或粉色为主,强调淡雅与柔美。
整体妆容以清透自然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温文尔雅和内敛之美。
4. 现代时期进入现代时期,中国女子妆容逐渐受到西方化的影响,追求更多的时尚与个性。
妆容形式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古典妆容,也有西方的流行元素。
眉妆多样化,有传统的弯眉、粗眉,也有西方的细眉、高弓眉。
眼妆则更加多样,从淡妆到浓妆,从简单到复杂,各种不同风格的眼影、眼线、睫毛膏等产品都被广泛使用。
唇部则有丰富的颜色选择,从传统的红色、粉色到西方的橘色、紫色,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总结起来,中国历代女子的妆容演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从先秦时期的简朴自然,到隋唐时期的浓艳妩媚,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淡雅自然,最后到现代时期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每个时期的女子妆容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展示了中国女性的美丽与智慧。
宋代的时尚与美容文化妆容服饰的变迁与演变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时尚与美容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于妆容与服饰的要求和品味一直在变化与演变。
本文将从妆容与服饰的变迁两方面,为读者呈现宋代时尚与美容文化的精彩故事。
一、妆容的变迁与演变妆容是女性美容文化的核心,它在宋代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早期的宋代,女性妆容注重自然与素雅,更注重皮肤的养护与保养。
当时的女性追求白皙的肌肤,常常使用草本植物提取的粉末来增白面部。
同时,女性追求弯且有神的眉形,并使用眉笔来勾勒眉毛的线条,增强面部轮廓的立体感。
此外,粉黛也是宋代女性妆容中的重要部分,女性会在面部施以胭脂,使面色红润动人。
这种妆容的特点是注重轻盈自然,体现了宋代女性强调内外兼修的美学思想。
然而,到了中晚期的宋代,女性的妆容开始有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她们追求更加丰盈的妆容,体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时尚风格。
这个时期的女性开始追求浓妆艳抹,一些心仪的女性人物甚至会刻意画上浓重的眉峰和粉红色的胭脂。
同时,女性唇部的妆容也发生了变化,她们开始使用以朱砂为主要成分的唇脂来增加嘴唇的红亮度。
这种丰盈浓妆的妆容风格,不仅展现了女性充满自信和魅力的一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新追求。
二、服饰的变迁与演变服饰是人们时尚品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服饰也在不断变迁与演变中展现出不同的魅力。
在早期的宋代,封建礼制的影响使得服饰偏向保守和古朴,女性的主要服装是跌落肩的长袍,腰间束带,给人一种温婉端庄的感觉。
而男性则主要穿着绸缎制成的袍服,并在胸口佩戴玉佩,体现其高贵与尊贵。
然而,到了中晚期的宋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服饰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女性的服饰逐渐出现丰富多样的款式和造型,例如唐装和胡服等的影响,使得女性的服饰更加张扬和奢华。
同时,织锦和丝绸等高档面料的广泛应用,也为女性服饰的装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而男性的服饰也逐渐从简朴向精致转变,出现了像衫、子母领和花袍等各种新款式的衣服。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妆容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服饰与妆容一直以来都备受世人关注。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的服饰与妆容经历了多次演变,呈现出了多样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探讨中国古代的服饰与妆容。
一、夏商周时期的服饰与妆容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服饰与妆容主要以黄金、玉石、贝壳等珍贵物品为装饰,展现了贵族阶层的繁荣和奢华。
男性的服装多为鞍鞯、单衣、黻冕等,而女性则穿着长袍、腰带、褶裙等。
这些服饰通常以明亮的颜色和精致的绣花为特点,突显出主人的高贵地位。
至于妆容,夏商周时期的妇女喜欢红唇和淡雅的眉毛,注重精致的脸部装饰,以凸显出自身的美丽和魅力。
二、秦汉时期的服饰与妆容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服饰与妆容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服饰逐渐朝着简约、实用的方向发展。
男性常穿着襦袢、马褂等宽松舒适的服装,女性则流行着束腰衣、对襟衫等。
这些服饰注重剪裁和纹饰的巧妙搭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品味。
至于妆容,秦汉时期的妇女喜欢饰以白粉和红唇,注重对眉毛的修饰和眼部的描绘,这种妆容给人以明艳动人的感觉。
三、唐宋时期的服饰与妆容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也是服饰与妆容发展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服饰以宽袍大袖、褶子丰盈为特色,展示了社会的富裕和繁荣。
男性多穿长袍、衣袍,女性则着裙衫、绣花挂带。
这些服饰注重面料的选择和色彩的搭配,以及细腻的刺绣工艺,彰显出时代的华丽与风雅。
至于妆容,唐宋时期的妇女偏爱白妆,喜欢用白粉涂抹全脸,注重红唇和亮眼,给人一种清纯娴静的感觉。
四、明清时期的服饰与妆容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与妆容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服饰多以袍袖的宽大和衣袂的长短为特点,男女装束开始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异。
男性的服饰偏向宽松,女性的服饰则更注重细节和装饰品的使用。
至于妆容,明清时期的妇女喜欢以白粉、红唇为主,修饰眉毛和画眼线的方式多种多样,给人一种娇美丰盈的感觉。
唐朝女子的妆容历史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妆容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唐朝女子的妆容历史丰富多彩,充满了魅力和艺术性。
本文将从唐朝女子的妆容特点、妆容的演变以及妆容的意义等方面来探讨唐朝女子的妆容历史。
唐朝女子的妆容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唐朝女子妆容重视白皙肌肤。
在唐朝,白皙肌肤被视为美的象征,女子们会使用各种方法来保持肌肤的白皙,如使用白粉、胭脂等。
第二,唐朝女子妆容注重眉目的修饰。
唐朝女子常常会修剪眉毛,使其呈现出弯曲的形状,以增加眼睛的神采。
同时,她们还会使用黑色的眉笔来勾勒眉毛的形状,使之更加清晰。
第三,唐朝女子妆容偏重眼妆。
唐朝女子会使用黑色的眼线笔来勾勒眼线,以突出眼睛的轮廓。
她们还会使用眼影来修饰眼睛,使之更加明亮动人。
第四,唐朝女子妆容偏重唇妆。
唐朝女子常常会使用胭脂来涂抹嘴唇,使之呈现出红润的颜色,以增添嘴唇的美感。
唐朝女子的妆容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初唐时期,由于汉族文化的传承,唐朝女子的妆容还比较简单,主要注重眼妆和唇妆的修饰。
而到了盛唐时期,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唐朝女子的妆容逐渐丰富多样。
她们开始使用更多的化妆品,如胭脂、白粉、脂粉等,以增加妆容的艳丽程度。
同时,唐朝女子的妆容也开始注重细节的修饰,如眼线的勾勒、唇线的描绘等。
到了晚唐时期,唐朝女子的妆容更加注重艺术性,妆容的色彩和形状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一种华丽而典雅的感觉。
唐朝女子的妆容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妆容是唐朝女子展示自己魅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精心打扮自己的妆容,女子们可以展现出自己的美丽和气质,吸引他人的注意。
其次,妆容也是唐朝女子社交场合的必备装饰。
在宴会、舞会等场合,女子们会化上精致的妆容,以展现自己的高雅和品味。
同时,妆容也是唐朝女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富贵的女子常常会使用更多的化妆品,并注重妆容的细节修饰,以显示自己的高贵和富足。
总结起来,唐朝女子的妆容历史丰富多彩,充满了魅力和艺术性。
古代美女如何化妆?以宋代为例,了解古代女性妆饰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都有“女为悦己者容”的说法,无论哪个时代的女性都是爱美的,就如同李白《清平调》中所说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正因为一个女人的倾城容貌,才让一个男人把她写进了诗里,对她念念不忘;正因为女人们对美丽的追求,使得我国古代的女性妆饰方面的文化,得到了很好发展;而宋代是我国古代妆饰文化发展比较繁盛的时期,所以,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看看宋代女性妆饰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
一、女性妆饰文化的起源女性的妆饰分为:发饰、面饰、服饰、佩饰等,并且中国古代的女性妆饰文化由来已久,早在原始时期,女性们就会用一些色彩艳丽的东西来装饰自己,使自己变得更美丽,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而后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张,女性真正开始会化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期的女性对美丽的追求,不光是为了追求自己的青春美丽,还把会化妆,会打扮自己,当做是一种增加砝码,取悦君王的一种手段,这是女性们最开始学化妆的初衷。
后来,随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女子的地位开始有了细微的提高,别小看这细微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个细微的变化,女性们对化妆的追求,不再是单单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对美丽的追求;慢慢的女性们开始从只对面容的追求,到向头饰,服饰方面转换。
等到了宋朝,女性的妆饰文化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宋朝的女性妆饰文化。
二、宋代女性“妆饰”的发展因宋代,是我国经济大发展时期,国家繁荣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也因前代带给我们的影响,导致宋朝民风开放,对女子的要求不再那么的苛刻,女性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宋代的女子享有继承权,如果她们家中的长辈死去,她们会和她们的兄长一样,有继承财产的权利,同时在她们的夫家死去的时候,她们也会有权继承夫家的财产。
所以,宋代的女性是很富裕的,这也间接导致女性对妆饰的需求更高,对女性妆饰的投资也就更多,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古代妆饰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女性化妆及发展历程化妆,作为中国女性日常生活习俗,有着久远的历史,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内涵,它的盛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更替、风尚之变迁。
追溯历史,徜徉其间,在捧抚山项洞人的砾石串饰之时,你能感到蛮荒时代雄浑屮的一股文明清风’驻足历代色彩纷呈、工艺精绝的化妆用品之前,你不能不由衷赞叹先人的智慧。
你会从历代后妃、命妇的服饰制度上看到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也能从汉唐以来“啼妆”、“愁眉”的流行中体味出“阴阳殊性,男女易行,……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的封建社会意识。
在古代女性的梳妆中,面容的化妆至关重要。
古人之所以妆点脸面并予以特别注重,因为它处于人体的最上端,作为躯体最重要的部分头部——引人注目。
李笠翁说得明白:“面为一身之主相人必先相面,人尽知之”。
而且对面部的妆饰不像对肢体的装饰那样时会带来行动和生产劳动(包括家务劳动)中的某种不方便感,或者被衣物所遮蔽。
还有,面部的裸露范围大,五官各具特色,堪供多种妆饰。
然而,更重要的则是因为面部是人类情感表现的集中所在,一颦一笑,一嗔怒,无不显示心灵意念。
在情感交流和异性吸引过程中,面部往往成为双方注目的重点。
另一方面,随着古代社会由野蛮向文明的转化,人的审美意识的还在慢慢发展,关于人类自身美的观念也还步形成并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对于能够集中显示一个人精神风采的面部容貌的美自然更为注重了。
在情感交流和性选择的过程中,容貌的美丑好恶在决定成败得失方面往往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成为关键因素。
这种情形在男性(特别是富有和拥有权势者)选择女性时表露得更明显。
《左传》有云:“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由于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和社会地位的低下,古代女性相对于男子来说,更多地是作为性对象被加以选择。
在这种状况下,女子的容颜之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古人对于女子容貌的美感是令人惊讶的。
大约二千七百多年前,人们在描述卫庄公的夫人庄姜时,这样与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中国民俗史.隋唐卷》【女子篇】唐朝的女子十分爱美,尤其是上层贵族以及宫中的女子。
因此,唐朝流行于市井的时尚,都是从宫中流传开来的,所以说,那个时候宫中的嫔妃、皇族是引领时尚的先锋。
一、妆容一般妇女面部化妆是搽白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为底,显得皮肤白皙细嫩,两腮涂胭脂红,搽胭脂后白里透红,使女性更加妩媚动人。
(一)花钿、额黄、面靥1、花钿她们在眉间贴花钿,俗称“花子”,亦称为面花、贴花,是贴在脸上、眉间的小装饰,所谓“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
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
在唐代,花钿的样式颇多,有菱形、圆形、月形。
各种美丽的花钿,如下:在唐朝制作花钿的材料,可以是纸、锡箔、鱼鳞、茶油花饼等,以梅花最为多见。
而以蜻蜓翅膀最为特别。
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参考百度2、额黄额黄妆盛行在南北朝和唐朝,用黄颜料画月形,宫中尚鸦黄和蜂黄。
额黄是在额头涂上黄粉。
这种黄粉应该是以植物或矿物原料制成的化妆品,涂抹在额头成为风尚,涂黄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到唐朝蔚为时代风尚。
唐朝诗人笔下将涂黄称为“粉蝶蜂黄”之美。
李商隐诗云:“何处拂胸资粉蝶,几时额黄籍蜂黄。
”黄装可涂于额头、眉间、眉上。
据文献记载,妇女额部涂黄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染画,一种为粘贴。
染画是用毛笔蘸黄色染画在额上。
其具体染画方法又分两种:一种为平涂法(额部全涂);一种为半涂法,在额部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由深而浅,呈晕染之状。
粘贴法较染画法容易,这种额黄是用黄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状饰物,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即可。
由于可剪成星、月、花、鸟等形,故又称“花黄”。
《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
”3、面靥面靥是用丹红或墨色在脸颊上点痣状圆点,或钱状、星形的一种流行化妆方式。
面靥起初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
唐朝妆容及服饰特点大唐帝国开放的民风,以及丰厚的经济条件支撑下对美丽的追求,造就了唐代女性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
唐朝是浓墨重彩的年代,追求人生灿烂如繁花的理念在唐代女性的妆容和服饰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唐朝妆容唐代女性化妆的七个步骤分别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
1、敷铅粉在《齐民要术》的记载中,最早的底妆是由米粉完成的,将挑选出的梁米或者粟米磨成细粉之后,留下的汁水沉淀发酵,最后在太阳下晒干。
有时候还会把各类花草辅料揉在米粉里,制成一种洁白细腻的“粉英”。
但是米粉它不持久,为了美,为了白,在探索中发现了铅粉,质地细腻,色泽白润,易于保存还不容易脱妆,深受当时女性追捧。
但铅本身是一种重金属,长期使用会对人的皮肤造成损伤,脸色变得发青发黄。
2、抹胭脂过于白的铅粉遮住了原本皮肤自带的红润气色,为了看上去不显得病态,胭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鲜花汁水做底液,经过几道工序后做成胭脂,颜色鲜艳,味道清新。
浓艳的红妆是唐代女性面妆的主流,其中以“酒晕妆”的颜色最为浓艳。
取大量胭脂涂抹脸颊两侧,不管什么身份的女子都以此妆为美,更有甚者将两颊全部涂红。
虽然胭脂价格昂贵,但也抵不住唐代女性对艳丽的“酒晕妆”的喜爱。
唐朝诗人王建的《宫词》中“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
”就从侧面描绘了唐代一位宫女浓厚的胭脂。
3、画黛眉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眉形最丰富的时期,从初唐开始就不停的在发展变化,现今有迹可寻的眉形也有十几种之多。
长眉,短眉,蛾眉,阔眉都是曾经流行过的眉形。
在唐玄宗时期有过的《十眉图》,记载了当时的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等十种眉形。
为了驾驭多种多样的眉形,唐代女性多将眉毛剃掉之后再画。
唐代女子用来画眉的工具称之为“黛”,不像现在的眉笔一样方便,画眉时要先将黛磨碎,再用水化开,一点点在脸上描绘。
最高级的黛就是影视剧中常出现的“螺子黛”,按照不同的需固定成了一定的形状,不需要碾碎,蘸水即用。
明朝的化妆品与服饰美丽的仪式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也是一个对美丽追求的时代。
在明朝,化妆品与服饰被广泛使用,并且有特定的仪式与礼仪。
本文将介绍明朝时期常用的化妆品和服饰,以及与之相关的美丽仪式。
一、化妆品1.面部化妆品在明朝,面部化妆是女性美丽的重要环节。
她们使用各种化妆品来改善肤色和妆容。
最常用的是粉底,明朝的粉底由研磨的柏木或白石灰制成,质地细腻,色泽自然。
此外,红粉、胭脂和腮红也是常用的面部化妆品,用于增添红润的颜色。
明朝的女性还常用脂粉,可以调整妆容的亮度和细腻程度。
2.眉妆在明朝,女性眉妆非常注重。
明朝妇女擅长修饰眉形,她们会使用眉笔或深色眉粉来勾勒完美的眉形。
在明朝时期,流行的眉形有状如鸽子翅膀的“鸽子眉”和状如仕女眉的“仕女眉”,这些眉形被认为是高雅而美丽的象征。
3.唇妆明朝女性的唇妆也非常重要。
她们使用唇膏、胭脂和红粉来增添唇色的鲜艳度。
明朝时期,红唇被视为女性的美丽标志,而且会使女性的面部妆容更加生动而迷人。
二、服饰美丽的仪式1.穿衣仪式在明朝,穿衣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活动。
当时的贵族和士人注重穿戴的品质和礼仪。
他们会按照特定的顺序穿戴服饰,例如先穿内衣,再穿襦裙或衫裙,最后穿上衣裳。
衣物的颜色、花纹和款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彰显社会地位和个人品味。
2.饰品的选择明朝女性非常喜爱配饰,她们会选择各种各样的饰品来点缀自己的服饰。
例如,明朝时期,女性会佩戴发髻,发髻的形状和材质有着特定的规范,在贵族社会中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此外,珠宝、头饰、腰带以及各种各样的首饰也是女性装扮的重要组成部分。
3.更衣仪式明朝贵族女性的更衣仪式非常庄重,充满仪式感。
她们不仅会在更衣时寻找合适的场所和照明条件,还会亲自操办整理衣物并进行脱穿。
在明朝,合适的更衣仪式被视为贵族教养和修养的表现。
总结:明朝的化妆品与服饰美丽的仪式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美丽的追求和重视。
明朝女性通过使用各种化妆品和精心选择服饰来展现自己的美丽。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古代女子化妆奇史一个寻常的清晨,院墙高耸的庭院里春莺啾鸣。
刚起床的少女梳洗完毕,慵懒地坐在铜镜前,旁边站着垂首待侍的丫鬟。
镜前女子玉手芊芊,兰花指微翘,打开妆奁,描红点唇。
香炉氤氲,微风习习。
这就是约两千年前中国古代女子化妆的场景。
化妆,在中国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女子已经开始化妆。
在夏商周时期,受诸子百家“重德轻色”思想影响,人们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视为美的最高境界,这一时期的女子除了扑点粉以外,基本上是不化妆的。
秦代是红妆之始,“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后代妆容色彩化、造型各异的时尚风潮。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为大胆,此时出现了比较著名的“晓霞妆”(又称斜红)。
这种化妆方法从魏文帝宫中传出,相传魏文帝曹丕的妃子薛夜来眼角碰伤流血,血痕使之越发美丽,后人效仿,用胭脂涂画,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这一时期另一极具特色的妆容是“额黄妆”,《木兰辞》中花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这种妆容。
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女子盛行追求时髦。
元代伊世珍《琅嬛记》说唐代著名美女杨玉环必备唇膏、眉黛、妆粉、胭脂、加上首饰衣服作为装扮之需:“膏神曰雁娘,黛神曰天轶,粉神曰子占,脂神曰兴赘,首饰神曰妙好,衣服神曰厌多。
昔杨太真装束,每件呼之,人谓之‘神妆’”。
宋代女子妆扮属于清新、雅致、自然的类型,崇尚淡雅的风格。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就偏爱菱花淡淡妆,她在《丑奴儿》中写道:“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元明清时期,女子的妆容逐渐转为以清淡、朴素为主。
纵观中国古代化妆史,唐代那样的极致毕竟只是一时的时尚。
古代女子化妆的步骤俗话说:“人面桃花还须粉黛妆”,古代女子的化妆步骤一点也不亚现代,不仅化妆步骤繁琐,而且古人的化妆品还都是“无添加”的纯天然制品。
古代美人的化妆穿衣史作者:夏丹来源:《投资与理财》2018年第03期现今的流行趋势是西方人发布的,每到年底,各大国际时装周就会陆续发布次年的流行趋势,全球的奢侈品牌、名星、名流、媒体趋之若鹜,共同造就一股全世界时尚潮流。
今天的流行趋势是少数人决定的,从中间到四方,上行下效。
而在中国古代,正好相反,无论妆容、发型、穿衣、搭配,几乎都是从四方到中间,从平民到贵族,它是来源于生活,并凌驾于生活。
女子旗袍上的开衩竟来自于胡人马夫,最初是利于上马骑射,进而到了中原,到了女装,到了贵族妇女身体两畔的大腿边上;今天女人化妆,其实是画妆,眼影、腮红都是用一各种粉晕染上去的,而在中国南北朝以来,女人的腮红都是贴上去的,用纸剪成花形或蝴蝶,对镜贴花黄。
中国女人的打扮,隆重虽是隆重,但都是近自然的,花开之季,重温古代美人的化妆穿衣史。
孟晖张生为赶考到了长安,一时半会的还不能忘旧情,于是托人给远在他乡的崔莺莺送去了书信,附带着还捎了一点小礼物,这是崔莺莺在给张生的回信中提到的:“惠赐花胜一盒,口脂五寸,致耀首唇膏之饰”。
“胜”、“华胜”在汉代本来是贵重首饰的名称,到了唐代,“胜”这个词还被沿用着,但一般多是指用彩绢、彩纸等剪、刻成的小饰物,如立春日的“春胜”、人日的“人胜”等等这类花饰通称为“彩胜”。
彩胜因为是用绢罗、彩纸剪、刻成的,所以呈薄片状、平面化,很接近后世的“剪纸花”。
因此,莺莺这里所说的“花胜”,作为一种“耀首之饰”,应该是指唐代女性贴在脸上或鬓上的小花片。
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这类用于装点脸、鬓的小花片一般是被叫做“花子”、“花钿”、“面花”等等,而以“花钿”一名比较常用。
可崔莺莺是才女,给才子回信自然是文辞博雅,提到日常用的小装饰,也要借用古称。
大概从南北朝起,一直到宋初,在这么漫长的时段里,对于女性来说,脸庞的功能更像是一个底板。
描眉擦粉涂口红这些工序,当然是不能免除的,可是完成了这些例常的程序,化妆的任务还只是进行了一半。
在自己这张底板上,还要装饰上一些新奇的彩色花纹,甚至花鸟图案,才算大功告成。
装饰底板的主要方法,一是“画”,二就是“贴”。
“画”的功夫,这里且搁下不表,只谈一谈“贴”出的风光。
“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
鸳鸯比翼人初帖,蛱蝶重飞样未传。
”王建《题花子赠渭州陈判官》,按我们的经验,会以为这几句诗是在品题工笔设色的小品册页,或者彩绣贴绫的团扇面,其实呢,这里是在描写男人注视之下的贴满“花子”的女人脸庞:“况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
”诗人还真没夸张,在敦煌第61窟壁画中,五代时期曹义金家族的贵妇们,一张张脸庞上就不但有红有绿,而且有花有鸟,在额头上、眉梢、眼角、双颊、嘴角、两腮都要贴上或红或绿或金色,呈花鸟或圆点形的小片花钿,这些花钿几乎覆盖了整个脸孔。
而且,按照中国古代的审美习惯,女人的打扮要遵循“对称美”的原则,因此,花钿都是一对对地贴在面庞两侧,呈左右对称分布,所以,在人面上就出现了“鸳鸯比翼”、“蛱蝶重飞”的局面。
诚然,正如沈从文先生等专家指出的,像这样的贴一脸小花片,乃是晚唐五代的作风,更早的时候,女人脸上还不至于如此热闹。
如新疆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初唐时代的彩绘女俑,是在嘴角附近相当笑靥的地方贴一对小圆钿。
在新疆出土的《弈棋仕女图》、相传为张萱作品的《捣练图》等艺术品上,则可以看到盛、中唐时代的女性,一般只是在额头上正对眉心处贴一朵花钿。
总之,都不像后来那样琐碎和铺张。
不过,不管一张脸上使用的花钿是多是少,这些小饰物一般都是非红即绿,在诗文中,红的花钿被叫作“朱钿”,绿的叫“翠钿”,此外还有金色的就叫“金钿”,黃色的则称为“花黄”。
《金瓶梅》中虽然谈到女人贴花钿的地方并不多,但每次提起的时候,都暗含着欣赏的气,显然是觉得这样装扮的女人特别“性感”。
在唐人的诗文里,这样的面孔更是显得具有无限的魅力,男性对之凝视玩味的目光,简直就是痴痴迷迷的。
这也足见,审美习惯更多是所谓“文化建构”,关于“美”或“性感”之类观念的定义,不一定有多客观的标准。
“须怜纤手是良工”、“能生丽思千花外”都言明花子是女性巧手亲自制作。
唐人成彦雄《柳枝辞》比喻新生的柳叶是“鹅黄剪出小花钿,缀上芳枝色转鲜。
”诗人这一个信手拈来的比喻,正说明花钿是剪制而成的。
这就让我们联想到唐代某些节日中的一项特定风俗,即妇女用绢罗剪彩胜这一项内容。
在过立春、人日等节日的时候,唐代女性要用绢罗剪、刻出数量不少的彩花,也就是“彩胜”,家中男女老幼,人人都要把彩胜簪戴在头上,还要黏贴在房门等地方。
唐代妇女在剪刀头上的功夫似乎都十分了得,一到节日,个个都能咔咔地剪出花、叶、人、燕、鸡等形状的彩胜来,装扮一家大小,屋里屋外。
这样深厚老到的功夫,说明用绢罗剪彩花,在当时是很常见、很流行的风气,是“女红”的一种。
显然的,女性们平日就经常利用自己的这一剪刀功夫,自制花钿。
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所以,诗人在作诗的时候,才会自然地想到以剪制花钿这个动作来比喻柳叶的初吐嫩芽。
有一些特殊材料制成的花钿,恐怕就不能全靠个人的一双手了。
比如唐人崔液《踏歌词》中有云“鸳鸯裁锦袖,翡翠帖花黄”,元人白朴《端正好·秋香亭上正欢浓》套曲有句“做一个面花儿铺翠缕金描,欢喜时粘在脸上”,说明花钿中的翠钿一类,是用翠鸟翡翠毛贴成的。
讲究的翠钿,还要用金泥、金粉描出花纹来。
另外,像“金钿”,自然应该是以金箔或金泥纸制成。
宋代绘画中,后妃、宫女们还流行使用装缀珍珠的立体型花钿。
最神奇的是,到了宋代,甚至发明出了高级香料制成的面花。
宋人陈敬所撰《陈氏香谱》中记录反复提炼龙脑香的方法,“取脑已净其杉板,谓之脑本。
与锯屑同捣碎,和置瓷盆内,以笠覆之,封其缝,热灰煨煏,其气飞上,凝结而成块,谓之熟脑。
可做面花、耳环、佩带等用。
”用龙脑木料最后一次提炼出的香料,称为“熟脑”,宋人就用这“熟脑”做女人用的面花。
在唐代,花子——面花的制作,好像还没有达到后代那样的豪华程度,还没有用龙脑香直接做的花钿,长安、洛阳的商业贸易,也还不及宋代东京、临安的发达。
但是,从唐代文学中可以看出,当时如长安等大城市中“时尚业”是颇成了一点气候的,张生送莺莺“花胜”这一细节,正是传达了这一信息。
这位滑头情人从来都是以“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自诩的,想来他不会有贾宝玉淘胭脂膏子那样的兴致,亲手制作花钿这种女人的小玩意儿。
他孤身一人到了长安,要弄到一盒花钿送给心上人,也就只能到市面上去买。
实际上,在唐代,女性,包括贵族女性,都很习惯于到市场上去买女人用的物品。
在这方面,所透露信息最惊人的,要算沈既济的《任氏传》。
传奇中说,在长安的西市中,有“衣肆”男主人公郑子第二次见到心上人任氏,就是在衣肆中“瞥然见之”,当时任氏只有一个婢女陪伴。
换句话说,女人们可以在没有男性的监督、陪伴下,自己结伴去逛市场。
更神的是,听到郑子的呼唤,任氏竟然“侧身周旋于稠人中以避焉”,这固然说明衣肆生意发达,顾客众多,另一方面,也显示“男女有别”的规则,此时好像不起作用。
稍微有些身份或财力的女性,就不会像任氏那样在男女混杂的人群中去挨挤,但是,她们照样也会去市场上买各种女人用的时髦物品,不过是坐着车去。
《太平广记》卷二九八“赵州参军妻”条讲述说,一位女性要去洛阳的市场上购买端午节所必须要用的“续命缕”,结果是“车已临门,忽暴心痛,食傾而卒。
”接下去就展开了一个灵怪故事——这位女性的灵魂竟然被泰山神“三郎”抢去了。
所有的鬼怪故事都一定要采用一个最日常不过的场景作为开始,以此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
唐代文学中涉及女性坐车到市场买东西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李廓《长安少年行》中描写一位贵公子:“游市慵骑马,随姬入坐车。
楼边听歌吹,帘外市钗花。
”这位富贵闲人起了逛街的兴致,可是懒得骑马,于是索性跟着爱妾一起乘车出游,逛街的内容之一,就是买“钗花”。
孟晖许多古代仕女画,还有诗文中的描写,给我们造成一个印象,以为古代的女性都是把一头长长的青丝盘来绕去,做出许多形状奇妙惊人的发髻来,什么灵蛇髻、坠马髻、惊鹄髻,犹如乌云出岫,其势巍巍,高耸在女人的头顶上。
其实在很多时代,女性们并不总是这样处理头发的,至少在明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女性不是如此。
明代女性最通行的做法,是用髻、云髻或冠,把头发的主要部分即发髻部分包罩起来。
出了嫁的妇女一般都要戴髻,它是女性已婚身份的标志。
未婚女子就不能戴髻,要戴一种叫“云髻”的头饰,如《金瓶梅》中的春梅,在只是通房丫鬟的时候,就戴银丝云髻儿、翠花云髻儿,其他三个通房大丫鬟也都戴同样的云髻。
不同材料做的髻,则暗示着不同的社会内容。
家境一般的女性只能戴用头发编的髻,比如西门庆第一次看到的潘金莲,就是“头上戴着黑油油头发髻”,作为家人媳妇的宋惠莲,也是“戴着头发壳子儿”,即人发做的髻。
有钱人家的妇女,则戴银丝编的髻,也有金丝髻,但不如银丝的普遍。
到了重要喜庆场合,这金、银丝髻上要插满成套的首饰,即“头面”。
头面的名目、位置、安插方式,孙先生的文章中解释得极详。
比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这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所以,“戴珠冠”在当时就成了做诰命夫人的代名词。
《金瓶梅》在二十九回里,就因为吴神仙看相时说春梅将来“必戴珠冠”,吴月娘心里便十分的不舒服起来,后来,西门庆由副千户“转正”,吴月娘也就戴上了“翡白绉纱金梁冠”,“五梁冠儿”,而潘金莲等偏房还是只能戴银丝髻。
再后来,孟玉楼因为嫁给了知县的儿子,春梅因为做了周守备的正房,也都戴上了“金梁冠”。
此外,还有乔太太的“叠翠宝珠冠”、林太太的“金丝翠叶冠”等,似乎在当时的习惯中,这类冠是地位更高的妇女才戴的,西门庆家的女人没一个有福气戴上。
女人可以为之闹出人命来的这些重要头饰,在今天人的眼里可很难谈上美感。
冠一般呈扁矮的椭圆形状,而髻的基本形状则是圆锥体。
女性要把这种小帽子似的东西扣在发髻上,而冠、髻内的空间都是很有限的,所以发髻当然就不可再做成什么奇特恣肆的形式,只能用最简单的方法盘在一起。
所以,绘画或诗文中的那些奇妙髻样,一般来说,在明代女性头上是看不到的,她们的头顶或扣着一顶扁沓沓的冠,或戳着一顶尖耸的髻。
潘金莲一生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她人生的顶点,只达到了戴银丝髻这个段位。
从出土实物和明代写实艺术品上看,明代的髻多半是下圆上尖,有点像窝头的形状,看来潘金莲就是把这么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成天罩在头顶上。
而据兰陵笑笑生看来,戴上银丝髻的潘金莲,“打扮的就是个活观音”,真是美极了,迷人极了。
不过,从有限的艺术表现中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明代女性的造型基本呈“金字塔形”。
这是因为她们下面的裙子一般都追求宽松,有时还穿下摆宽大的喇叭型裙,上衣的衣摆、袖管也是喇叭形,这就使得人的外形在裙底部位最宽,越往上越向内收缩,而金字塔的顶尖,就收在髻的尖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