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常见管道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44
妇产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胎产式: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称胎产式。
两轴平行者称纵产式,占妊娠足月分娩总数的99.75%。
两轴垂直者称横产式,仅占足月妊娠分娩的0.25%。
两轴交叉者称斜产式,属于暂时的,分娩过程中转为纵产式,偶尔转为横产式。
2.胎方位: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胎方位,简称胎位。
3.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在通过产道时,为适应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
4.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为6周。
5.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含有血液及坏死的蜕膜组织经阴道排出的液体。
6.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宫内有缺氧征象,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者。
是一种综合症状,主要发生在临产过程中,也可发生在妊娠后期。
发生在临产过程者,可以是发生在妊娠后期的延续和加重。
7.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一分钟后,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出生后常见的一种紧急情况,必须积极抢救,精心护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预防远期后遗症。
8.流产:凡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9.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之间分娩者。
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早产儿,出生时体重多小于2500g,各器官发育尚不成熟。
1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11.前置胎盘:正常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的后壁、前壁或侧壁。
孕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处,其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时,称为前置胎盘。
12.异常分娩:影响产妇分娩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及产妇精神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在分娩过程中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因素发生异常,或几个因素间不能相互协调适应,而使分娩过程受到阻碍,称为异常分娩,又称难产。
一女性解剖生理1外生殖器:又称外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
2大阴唇局部受伤,出血易形成大阴唇血肿3阴道前庭:两小阴唇之间的裂隙。
包括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口、阴道口处女膜。
4前庭大:又称巴多林腺。
若感染腺管口闭塞,可形成前庭大腺脓肿或囊肿。
5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二者称子宫附件。
6阴道:呈上宽下窄的管道,前壁短7~9cm,后壁长10-12cm。
其中后穹隆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相邻,为盆腔最低部位,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
7阴道壁:因富有静脉丛,故局部受损伤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8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重约5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容量5ml。
宫体与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2,成年妇女为2:1。
子宫峡部: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在非孕期长约1cm,上端为解剖学内口,下端组织学内口。
子宫粘膜层分功能层和基底层。
基底层:修复子宫粘膜。
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在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
9子宫的正常位置:呈轻度前倾前屈位,主要靠子宫韧带及骨盆底肌和筋膜的支托作用。
10子宫韧带:圆前主颈阔正中,宫骶韧带间接前倾。
12输卵管:卵子与精子相遇场所,可分为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4部分。
13卵巢:4cm、3cm,重5~6(10-16)g,呈灰白色;左侧略大于右侧.卵巢表面无腹膜。
皮质在外层,髓质在中心,无卵泡。
14内生殖邻近器官: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
15内生殖血管、淋巴及神经:动脉: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及阴部内动脉。
卵巢动脉:来自腹主动脉,左侧可来自左肾动脉。
其余来自髂内动脉分支。
供应外阴:阴部外动脉股动脉发出的分支淋巴:主要分为外生殖器淋巴与盆腔淋巴两组。
神经:外生殖器:由阴部神经支配。
来自:①骶丛分支②自主神经内生殖器:主要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所支配。
16骨盆:由骶骨:5~6块骶椎、尾骨:4~5块尾椎、髋骨:2块。
第三章分娩期妇女的护理分娩:孕满28周后,胎儿及其附属物全部从母体排出的过程。
足月产:孕满37周而不满42周分娩者。
早产:孕满28周而不满37周分娩者。
过期产:孕满42周及以上分娩者。
例题:妊娠37周至不满42周间分娩者称为A.早产B.足月产C.难产D.过期产E.滞产[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B第一节影响分娩的因素本节考点:(1)产力(2)产道(3)胎儿(4)精神心理状态影响分娩的四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
若四因素均正常并能相互适应,胎儿顺利经产道自然娩出,为正常分娩。
例题:胎儿能否顺利通过产道取决于A.产力、产道B.产道及胎儿的大小C.产力、产道与胎儿,包括胎位、胎儿大小及有无发育异常D.产力、产道及会阴盆底的情况E.产力、产道及胎儿大小[答疑编号5]『正确答案』C一、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
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
子宫收缩力为分娩的主要力量,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中,使子宫颈口开大,迫使胎儿下降娩出。
腹肌、膈肌和肛提肌在第二产程时起辅助作用。
(一)子宫收缩力:临产后的正常宫缩具有以下特点:①节律性:宫缩具有节律性是临产的重要标志之一。
正常宫缩是子宫体部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
临产后随着产程进展,每次子宫收缩的强度由弱到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间(极期),随后由强到弱(退行期),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间歇期子宫肌松弛。
如此反复,直至分娩全部结束。
在全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的频率逐渐增加,强度逐渐加强,子宫腔内压力逐渐加大。
临产开始时,宫缩持续时间30秒,间歇期约5~6分钟。
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持续时间逐渐延长,间歇期逐渐缩短。
当宫口开全后,宫缩持续时间可长达60秒,间歇期可缩短至1~2分钟。
②对称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向中央集中,左右对称③极性:宫缩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
④缩复作用:宫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时肌纤维放松,但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而较前略短。
不同管道护理常规
管道护理是医院日常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的管道护理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不同的管道需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以下是各种管道的护理常规:
1. 导尿管护理
导尿管护理是一项关键性的护理工作。
常规护理包括:洗手后戴无菌手套,清洁和尿道口,用无菌液体清洗导尿管,保持导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导尿管。
当发现患者有腹痛、尿频等症状时,要及时检查导尿管是否存在并发症。
2. 胃管护理
胃管护理的目的是保持胃的通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常规护理包括:洗手后戴无菌手套,检查胃管位置,定期排空胃管内的余食和胃液,保持胃管畅通,定期更换胃管。
3. 气管插管护理
气管插管护理是一种高危护理,误操作易导致严重并发症。
常规护理包括: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定期检查气管插管位置,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吸痰,避免插管脱落。
4. 静脉输液护理
静脉输液护理是最为常见的管道护理。
常规护理包括:洗手后戴无菌手套,选择适当的静脉穿刺部位,定期更换输液器和静脉针头,避免感染。
5. 留置针护理
留置针护理是一种常见的需长期使用的管道护理。
常规护理包括:洗手后戴无菌手套,保持接口干燥和清洁,避免留置针移位和感染。
总之,不同的管道需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医护人员要详细了解每种管道的特点,并严格按照护理常规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1、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系统及其相关组织。
2、骨盆由左右两块髋骨和1块骶骨及1块尾骨组成。
骨与骨之间有三种4个关节:耻骨联合、1对骶髂关节、骶尾关节。
以上关节均有韧带附着,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较为重要,骶尾关节活动度最大。
3、骨盆作用:保护内脏;承受并传导重力;(在女性)构成骨产道。
4、骨盆分界: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以上为假骨盆(大骨盆),以下为真骨盆(小骨盆)。
测量假骨盆的某些径线,可作为了解真骨盆大小的参考。
真骨盆的标记有:○1骶岬:第一骶椎向前凸出,是骨盆内测量的重要依据点;○2坐骨棘:坐骨结节内上方,坐骨后缘中点突出的部分,可经肛门或阴道检查触到;○3耻骨弓:夹角为耻骨角,正常为90°~100°。
5、骨盆的平面:○1骨盆入口平面:横椭圆形,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线,后方为骶岬,测量前后径,平均正常直径11cm;○2中骨盆平面最狭窄,纵椭圆形,前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为骶骨下端,测量横径(坐骨棘间径)10cm;○3出口平面由两个不在同一平面的三角形组成,前三角形的顶端时耻骨联合下缘,两侧是耻骨联合降支,后三角的顶端是骶尾关节,两侧是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间径为两三角形的共同底边,9cm。
6、骨盆的类型:女性型最常见、男性型、类人猿型、扁平型。
7、骨盆底分三层:1)外层为一层筋膜(会阴浅筋膜)、三对肌肉(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组成。
这层肌肉的肌腱会合于阴道外口与肛门之间,形成中心腱。
2)中层即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一层薄肌肉(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形成。
3)内层即盆膈,由肛提肌及其筋膜组成,每侧肛提肌由耻尾肌、髂尾肌和坐骨肌三部分组成。
8、会阴:又叫会阴体,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及筋膜,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
会阴体厚3~4cm,呈楔状,内层为会阴中心腱。
简述腹腔引流管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腹腔引流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械,用于排出腹腔内的液体和血液。
它广泛应用于胃肠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领域,对于术后患者的恢复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腹腔引流管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不正确使用或护理,可能会导致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
因此,本文将简要介绍腹腔引流管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
一、观察要点1. 引流量引流量是观察腹腔引流管是否正常工作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引流管的引流量应该是稳定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
如果引流量过多或过少,可能意味着存在问题。
引流量过多可能是因为管道堵塞或者出现内脏破裂等问题,引流量过少则可能是因为引流管位置不正确或者管道被压迫等原因。
2. 引流液性质引流液的性质也是观察腹腔引流管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
引流液应该是无色或淡黄色的,呈透明或微浑的液体。
如果引流液变得浑浊或者有异味,可能意味着存在感染或其他问题。
此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更换引流管或者加强消毒。
3. 引流管位置腹腔引流管的位置也需要进行观察。
正常情况下,引流管应该被固定在患者的身体上,并且不能被移动。
如果引流管位置变化,可能意味着存在管道脱落或者被患者移动等问题。
此时需要及时重新固定引流管,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4. 出血情况腹腔引流管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出血。
因此,观察引流液中是否有血液是非常重要的。
正常情况下,引流液中可能会有少量血液,但如果出现大量的血液,可能意味着存在内脏破裂或者出血等问题。
此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重新固定引流管或者进行手术治疗。
二、护理措施1. 定期更换引流袋定期更换引流袋是保证引流管正常工作的重要措施。
引流袋应该每天更换一次,并且需要注意消毒和清洗。
同时,引流袋需要固定在患者的身体上,避免被患者移动或者扯掉。
2. 定期清洗引流管定期清洗引流管也是保证引流管正常工作的重要措施。
引流管应该每天清洗一次,并且需要注意消毒和清洗。
同时,引流管在清洗时需要注意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护理管道的管理制度一、前言护理管道是医疗机构中不可或缺的设施,它承载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良好的管道管理制度对于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管道的分类和使用规范、巡查与维护、事件报告和风险评估等方面,探讨护理管道的管理制度。
二、护理管道的分类和使用规范1. 护理管道的分类根据用途和性质的不同,护理管道可以分为输液管道、吸引管道、氧气管道、排泄管道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管道在使用中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护士在使用时应当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
2. 护理管道的使用规范(1)严格执行医院相关管道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到人。
(2)在操作前要对管道进行检查,确保无严重损坏或异物。
(3)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消毒、严密贮藏等操作,确保管道的清洁卫生。
(4)使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以及整理收纳,避免混乱导致污染或丢失。
三、巡查与维护1. 建立巡查机制医院应当建立护理管道的巡查机制,确定巡查的频率和标准,确保管道的完好无损。
护士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巡查,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 维护护理管道在日常工作中,护士应当对管道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管道,确保管道的正常使用。
对于长期使用的管道,还应当定期更换,避免导致感染或其他问题。
四、事件报告和风险评估1. 事件报告护理管道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管道损坏、失效、感染等,在发生问题时,护士应当及时进行事件报告,记录情况和原因,并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 风险评估护理管道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包括感染、滑脱、误用等,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对管道的使用和管理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患者的安全。
五、结论护理管道的管理制度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管道管理可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管道管理制度,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和监督,确保管道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同时,护士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妇产科产科护理常规第一章正常孕产妇护理常规第一节妊娠期护理常规第二节妊娠期常见症状护理常规第三节正常孕产妇分娩期护理常规第四节产科特殊药第五节正常产褥期护理常规第二章异常分娩孕妇护理常规第一节胎膜早破护理常规第二节子宫收缩乏力护理常规第三节子宫收缩过强护理常规第四节产道异常护理常规第五节胎位及胎儿发育异常的护理第六节胎儿窘迫护理常规第三章分娩期并发症的孕妇护理常规第一节产后出血护理常规第二节羊水栓塞护理常规第四章异常产褥期护理常规第一节产褥期感染护理常规第二节晚期产后出血护理常规第三节产褥期中暑护理常规第四节高危妊娠期护理常规第五章妊娠病理护理常规第一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护理常规第二节前置胎盘护理常规第三节胎盘早剥护理常规第四节母儿血型不合护理常规第五节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护理常规第六节胎儿生长受限护理常规第七节羊水过多护理常规第八节羊水过少护理常规第九节过期妊娠护理常规第十节死胎护理常规第六章妊娠合并症护理常规第一节妊娠合并心脏病护理常规第二节妊娠合并糖尿病护理常规第三节妊娠合并肝炎护理常规第四节妊娠合并贫血护理常规第五节妊娠合并肺结核护理常规第六节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常规第七节妊娠合并慢性肾炎护理常规第八节妊娠合并急性肾孟肾炎护理常规第七章妊娠合并性传播疾病护理常规新生儿护理常规第一节正常新生儿护理常规第二节高危儿的护理常规妇科疾病的护理常规第一节一般护理常规一、腹部手术前后护理常规二、阴道手术前后护理常规第二节化疗病人护理第三节非特异性外阴炎第四节外阴尖锐湿疣第五节淋病第六节梅毒第七节前庭大腺脓肿第八节慢性宫颈炎第九节急性盆腔炎第十节外阴癌第十一节子宫肌瘤第十二节卵巢肿瘤第十三节宫颈癌第十四节子宫内膜癌第十五节葡萄胎第十六节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第十八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第十九节围绝经期护理第二十节子宫脱垂第二十一节外阴、阴道创伤第二十二节尿瘘第二十三节粪瘘第二十四节先天性无阴道第二十五节妇科急诊第二十六节妇科外伤第二十七节性强暴受害者的监督和治疗工作流程第一部分产前护理工作流程一、孕(产)妇入院工作流程二、听诊胎心音操作流程三、测量宫高、腹围操作流程四、骨盆外测量操作流程五、胎儿电子监护操作流程第二部分产时护理工作流程一、无菌技术操作流程二、产时会阴冲洗操作流程三、阴道检查操作流程四、铺产台操作流程五、会阴侧切开、缝合术流程六、接产操作流程七、剖宫产接产处理流程第三部分产后护理工作流程一、产妇(顺产)转入病房工作流程二、产妇(剖宫产)转入病房工作流程三、剖宫产术后护理流程四、产褥期护理流程五、产后会阴冲洗(擦洗)操作流程六、会阴TDP灯照射操作流程七、会阴湿热敷操作流程八、母婴出院工作流程第四部分母乳喂养工作流程一、卧位的母乳喂养操作流程二、坐位母乳喂养(摇篮式)操作流程三、坐位母乳喂养(环抱式)操作流程四、母乳喂养辅助器哺乳操作流程五、手法挤奶操作流程六、人工喂养(配奶)操作流程七、人工喂养(奶瓶喂养)操作流程八、人工喂养(杯子喂养)操作流程第五部分新生儿护理工作流程一、新生儿身份核实操作流程二、新生儿入室工作流程三、新生儿油浴操作流程四、新生儿体温测量操作流程五、新生儿盆浴操作流程六、新生儿体重测量操作流程七、新生儿脐部护理操作流程八、新生儿臀部护理流程九、新生儿游泳操作流程十、新生儿抚触操作流程十一、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操作流程十二、新生儿红臀护理流程十三、新生儿蓝光治疗工作流程应急预案一、产后出血应急预案与流程二、急产应急预案及程序三、脐带脱垂的应急预案与流程四、妊娠高血压疾病应急预案与流程五、输卵管妊娠破裂应急预案与流程六、脱落产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七、新生儿抢救应急预案与流程八、羊水栓塞的应急预案与流程九、子痫应急预案与流程第一章正常孕产妇的护理常规第一节妊娠期护理常规一、概念妊娠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
护理工作中的管道护理技巧在护理工作中,管道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管道包括尿管、静脉导管、气管导管等,在护理过程中,正确的管道护理技巧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感染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下面将介绍一些在护理工作中常用的管道护理技巧。
一、注意个人防护在进行管道护理时,护士首先要注意个人防护。
护士应佩戴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防护装备,避免接触污染物质,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保持清洁在进行管道护理时,要保持手部和工作环境的清洁。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经常洗手,并使用消毒液清洁工作台面和器械,确保整个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
三、注意换药质量在更换导管时,护士要注意导管的质量,确保导管的材质符合规定,避免因导管质量问题导致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四、规范操作流程在进行管道护理时,护士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避免因错误操作导致患者不适或感染。
护士要仔细阅读医嘱,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导管的使用方法,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五、注意导管位置在进行管道护理时,护士要注意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
导管位置不正确可能引起导管堵塞、渗血、尿液外流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
六、妥善固定导管在进行管道护理时,护士要妥善固定导管,避免导管移位或脱落。
导管固定方法应当科学合理,既要保证导管的稳定性,又要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七、做好导管清洁在使用导管过程中,护士要定期对导管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导管滋生细菌和病毒,导致感染。
护士要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和清洁方法,确保导管的清洁度和卫生性。
八、监测导管情况在进行导管护理时,护士要及时监测导管的情况,观察患者导管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导管并发症的发生。
九、避免导管拔除在进行导管护理时,护士要避免导管的不合理拔除。
导管的拔除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拔除导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并发症。
十、关注患者反馈在进行导管护理时,护士要关注患者的反馈意见和感受,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予以适当的护理和照顾,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