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 格式:ppt
- 大小:4.62 MB
- 文档页数:28
昔者,炎武先生,博学多才,忧国忧民,其志如精卫填海,不屈不挠。
余闻其事,感其志,遂为之赋诗,以纪其行。
炎武先生,字宁人,号亭林,吴郡昆山人也。
生于明崇祯十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
先生少孤,家贫力学,博览群书,尤好经史,遂以经世致用为己任。
时值明末,国事日非,先生忧心如焚,遂弃科举,专事讲学,以图振兴中华。
先生尝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此言也,足以见其忧国之心。
先生自谓:“吾辈生于末世,不能为圣贤,当为天下苍生,尽一份力。
”是以,先生不辞劳苦,四处奔波,讲学传道,以启迪后学。
一日,先生游历江南,至精卫山,见山势险峻,林泉幽美,心生感慨。
遂赋诗一首,以寄其志:精卫山前水自流,千年怨气未曾休。
空山寂寂无人语,唯有精卫泣不休。
诗中之意,盖言精卫填海,虽千载如一日,然其怨气不散,志向不渝。
先生以此自况,虽身处乱世,然其忧国忧民之心,亦如精卫填海,无怨无悔。
先生平生,历尽艰辛,尝言:“吾辈读书,非为科第,乃为经世。
”是以,先生虽不热衷于功名利禄,然其学问深广,著作等身。
其中,《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皆为后世传颂。
先生之学,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主张“实事求是,不尚空谈”。
其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先生尝言:“天下之事,无不可为,惟在人为。
”此言也,足见先生之胸襟与气度。
然先生之志,未竟其全。
清兵入关,明室覆灭,先生悲愤欲绝,遂隐居于深山,以避世乱。
先生虽隐,然其忧国忧民之心,未曾稍减。
每当夜深人静,先生常独坐山巅,仰观星空,感慨万千。
先生尝曰:“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然吾辈当以天下为己任,尽一份力,方不负此生。
”此言也,足以见先生之豪情壮志。
今先生已矣,然其精神永存。
吾辈后人,当继承先生之遗志,奋发向前,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如精卫填海,虽千难万险,终不改其志,方为中华民族之脊梁。
翻译:昔日,顾炎武先生,博学多才,忧国忧民,其志向如同精卫填海,坚定不移。
我听闻他的事迹,感叹他的志向,于是为他作诗,以记载他的行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故事顾炎武生于1613年,卒于1682年。
原名绛,字忠清。
明朝灭亡后,他立志坚持抗清。
因为他平生十分敬仰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而文天祥有个弟子叫王炎午,于是,就把自己的名改为炎武,字宁人。
他的家乡江苏昆山有个亭林湖,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他的祖上三代都曾中过进士,是个官僚地主家庭。
顾炎武小时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和影响。
从10岁起,他就在祖父顾绍芾的指导下,读孙子、吴子等兵书,《左传》、《史记》、《国语》、《国策》和《通鉴》等史书,并作札记。
当清兵不断扩张势力,侵犯明朝边境时,他的嗣母王氏就选择许多历史上爱国者的故事讲给他听。
到15岁的时候,开始接触社会。
当时正是天启朝和崇贞朝更替的时候,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阉党的恶势力受到抑制,士大夫继东林党之后又组织了复社,顾炎武参加了复社。
他在广泛接触了一些士大夫之后,对于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病,社会的黑暗,政治的危机,认识得更清楚了。
他读实用的书,读五经,读二十一史,读大明一统志,读各州县的志书。
他认为,只有从这些书里,才能找到当时许多重要问题的具体答案如有关土地、国家税收、养兵、开矿、贸易,以及改革当时空疏的学风等。
在那样的时代,一个少年在开始接触社会时就注意这些重要的问题,是难能可贵的。
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南下攻破南京、进兵苏州时,顾炎武积极参加苏州人民自动组织的抗清义军,不幸这次起义很快失败,几乎半城的居民被清兵屠杀。
接着,顾炎武等人又在家乡昆山举事、杀死清朝派来的知县,焚烧了县衙门,并推举出守城的指挥官,封闭城门,准备抗拒清兵。
保卫昆山的战斗,坚持21天,终因势孤力单,被清军攻破了城池。
顾炎武由于掩护得好,没有遇难;但他的四弟和五弟,都被清兵杀死,他的生母何氏,也给清兵砍断了右臂。
清兵接着攻破常熟。
顾炎武的嗣母王氏得到消息,绝食15天后死去。
面临苏州和昆山百姓的灾难,国亡家破的遭遇,顾炎武痛心疾首,他的抗清思想更加坚定了。
顾炎武不释卷文言文解释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顾炎武不释卷这个事儿。
顾炎武,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啊!他对读书那叫一个痴迷。
不管走到哪儿,都书不离手。
你想想,别人出去玩,可能就是看看风景,吃吃喝喝。
可顾炎武不一样,他手里总是拿着书,一有空闲就赶紧看上几眼。
哪怕是在赶路的时候,坐在马背上,他也不忘读书。
有人就问他啦:“你这么辛苦读书,不累吗?” 顾炎武就会笑着说:“读书对我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怎么会累呢?” 他呀,把读书当成了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
他读书可不是随便翻翻,而是认认真真地思考,做笔记。
碰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明白,绝不放过。
正是因为他这种不释卷的精神,让他成为了一个大学问家。
咱们也得学学他,多读书,爱读书,说不定哪天咱们也能变得很厉害呢!小伙伴们,你们觉得顾炎武厉害不厉害?是不是也想向他学习呀?稿子二亲人们,咱们今天来讲讲顾炎武不释卷的故事哟!顾炎武这个人啊,简直就是读书的“狂人”。
无论啥时候,他身边都有书的影子。
比如说,大夏天热得要命,别人都在阴凉地儿乘凉,他倒好,拿着本书在那读得津津有味。
汗水滴答滴答地往下流,他都不在意。
冬天呢,冷得手脚都快僵了,他还抱着书,裹着被子在那看。
有人就好奇了,说:“顾炎武,你咋这么爱读书啊?” 他回答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让我明白好多道理,不读不行啊!”而且他读书特别认真,边读边思考,还在书上写满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一本书读完,那书都快被他翻烂啦。
正是因为他一直不释卷,不断地学习,才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让后人都佩服得不行。
咱们也得有他这种劲头,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说不定咱们也能成为有学问的人呢!你们说是不是呀?。
顾炎武简介_顾炎武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
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
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代表作品:《精卫》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廉耻》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其古诗全文如下:原文: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古北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
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他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
社会的危机,家境的窘迫,逐渐孕发为学以救世的思想。
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愤世疾俗,有“归奇顾怪”之称。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明亡,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获授兵部司务之职。
次年清军南下,他在苏州从军抗清,兵败,避居常熟。
继弘光政权之后建立的隆武政权,复授以兵部职方司主事。
此后十余年间,他频繁往来于太湖沿岸一带,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
后为豪绅所迫,于顺治十四年(1657)弃家北游。
康熙七年(1668),在山东济南为文网罗织,身陷囹圄。
出狱以后,更决意不与清廷合作。
十七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拒不就荐。
次年,更誓死不入《明史》馆。
此后,即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都。
康熙二十年在山西曲沃病逝。
在北游的二十余年中,顾炎武遍游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并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行了万里路,亦读了万卷书。
他的《日知录》、《音学五书》等近五十种著作均写成于这一时期。
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
明末,宋明理学已入末路。
入清,顾炎武承继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他断然摈弃“性与天道”的空谈,力倡“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之道,一生为学,实事求是,不立门户,不分畛域,一归于经世致用。
终其一生,皆以“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为怀,大声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一句话概括顾炎武读书的故事
摘要:
1.顾炎武简介
2.顾炎武的读书方法
3.顾炎武的读书成果
4.顾炎武读书故事的意义
正文:
【一】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明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成年后,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转而投身学术研究,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实学。
【二】顾炎武的读书方法
1.注重实践:顾炎武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献计献策。
2.独立思考:顾炎武提倡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
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勤奋刻苦:顾炎武一生勤奋,手不释卷。
他曾在严寒的冬天,用火盆烧炭取暖,把脚泡在热水里,以防冻伤。
这就是著名的“火盆足浴”的故事。
【三】顾炎武的读书成果
顾炎武的著作等身,主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
他的学术成果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哲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
被誉为“一代儒宗”。
【四】顾炎武读书故事的意义
顾炎武读书故事传颂千古,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他的读书方法强调实践、独立思考、勤奋刻苦,对当代青年学子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当学习顾炎武的精神,立志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通过介绍顾炎武的简介、读书方法、读书成果以及读书故事的意义,本文旨在传承和弘扬顾炎武的读书精神,激励广大读者立志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原文】顾炎武,字宁人,明末清初之大学者也。
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以经史为宗。
每读书,必究其源流,辨其得失,考其真伪。
故虽在异域,犹能博通古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炎武读书,不泥古而求真。
尝谓:“古人之言,有可取者,有不可取者。
吾辈读书,须识其大义,而不泥其小节。
”故于经史子集,无不究心。
于《十三经》中,尤好《周易》、《尚书》、《诗经》三经,以其博大精深,义理丰富,故研究最深。
一日,炎武读《周易》,见其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遂深思其义。
认为此乃宇宙万物之根源,人生哲理之所在。
于是,潜心研究,欲究其奥妙。
又览《尚书》,见其中有“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怀川,滔滔怀海”,遂感悟天地之大,人生之渺小。
于是,更加努力读书,以求通达天地之理。
炎武读书,注重实践。
尝曰:“读书而不行,如饭不消化。
”故于所学,必求其用。
一日,读《左传》,见其中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遂感悟知行合一之重要。
于是,力行实践,于经世致用上有所成就。
炎武读书,不畏艰辛。
尝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故虽年事已高,犹勤奋不辍。
一日,炎武于病榻之上,犹手不释卷。
友人问之:“先生何故如此?”炎武答曰:“吾辈学者,当以天下为己任,岂可因年老而懈怠?”其言辞恳切,令人感动。
炎武读书,博采众长。
尝谓:“吾辈学者,当以博学为志,以求真知。
”故于诸子百家,无不涉猎。
于《老子》、《庄子》、《墨子》等,均有研究。
于《老子》,认为其博大精深,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于《庄子》,认为其超然物外,追求自由自在;于《墨子》,认为其兼爱非攻,主张公平正义。
总之,顾炎武读书,既博学多才,又注重实践;既不泥古,又求真务实;既博采众长,又勇于创新。
其读书精神,实为后世学者之楷模。
【译文】顾炎武,字宁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
自幼热爱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以经史为学习的主旨。
每当读书时,必定要深入研究其源流,辨别其得失,考证其真伪。
千灯顾炎武故居的介绍
千灯顾炎武故居是顾炎武的出生地,位于千灯千灯镇区西约
1公里处。
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建筑十余座,占地面积约1.5
万平方米。
顾炎武是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
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经历了由明入清、由清入明两个阶段,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对封建社会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著述甚丰,在史学、经学、文学、音韵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为中国古代着名学者之一。
顾炎武故居为清代建筑,是一座三进四合院落,现存建筑包括两厢、正房和前天井。
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结构;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结构。
整个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布局。
据《顾氏宗谱》记载:“(顾氏)祖于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自无锡迁居无锡城东南十五里之千灯镇(今千灯)”。
顾炎武在这里生活了29年,直到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去
世后才迁回无锡。
—— 1 —1 —。
顾炎武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1682)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
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生平】早年求学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
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
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
”(《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
顾炎武著名的诗拟唐人五言八韵·其二·高渐离击筑朝代:清朝|作者:顾炎武神州移水德,故鼎去山东。
断霓夫人剑,残烟郭隗宫。
身留烈士后,迹混市儿中。
改服心弥苦,知音耳自通。
沈沦馀技艺,忼慨本英雄。
壮节悲迟晚,羁魂迫固穷。
一吟辽海怨,再奏蓟丘风。
不复荆卿和,哀哉六国空。
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哀恻依韵奉和·其二朝代:清朝|作者:顾炎武帝后登遐一忌辰,天雠国耻世无伦。
那知考妣还同日,从此河山遂不春。
宏演纳肝犹报主,王裒泣血倍思亲。
人间若不生之子,五岳奔颓九鼎沦。
济南朝代:清朝|作者:顾炎武湖上荷花岁岁新,客中时序自伤神。
名泉出地环岩郭,急雨连山净火旻。
绝代诗题传子美,近朝文士数于鳞。
愁来独忆辛忠敏,老泪无端痛古人。
顾炎武著名的诗10首(精选篇1)朝代:清朝|作者:顾炎武侍中祠下水云昏,有客悲歌叩郭门。
古木夜交贞女冢,光风春返大夫魂。
先朝侍从多忠节,当代科名一状元。
莫道河山今便改,国于天地镇长存。
顾炎武著名的诗10首(精选篇2)朝代:清朝|作者:顾炎武自分寒灰即溺馀,非君那得更吹嘘。
穷交义重千金许,疾吏情深一上书。
大麓阳飙回宿草,岷江春水下枯鱼。
丁宁未忍津头别,此去防身计莫疏。
顾炎武著名的诗10首(精选篇3)朝代:清朝|作者:顾炎武转蓬枯质自来轻,绕树孤栖尚未成。
守兔江湄迟夜月,饮牛涧底触秋声。
孤单苦忆难兄弟,薄劣烦呼似舅甥。
今日燕台何邂逅,数年心事一班荆。
顾炎武著名的诗10首(精选篇4)朝代:清朝|作者:顾炎武落日天边见二峰,平临湖上出芙蓉。
西来水窦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
积气苍茫含斗宿,馀波瀺灂吐鱼龙。
还思北海亭中客,胜会良时不可逢。
顾炎武著名的诗10首(精选篇5)朝代:清朝|作者:顾炎武寄食清江院,从秋又涉冬。
水侵慈姥竹,风落孝陵松。
野宿从晨钓,山居傍夕烽。
相逢徐孺子,多谢郭林宗。
顾炎武著名的诗10首(精选篇6)朝代:清朝|作者:顾炎武居然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度此生。
《精卫》清·顾炎武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卫》清·顾炎武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卫》[清]顾炎武原文: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释:山海经北山经:发鸠山有鸟名精卫,是炎帝女女娃所变。
女娃游东海,溺死;后化为精卫,卫西山的木、石,往填东海。
明亡后,顾炎武立志复国;诗以精卫为喻,写他的抗清复明的决心。
作于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
“万事”四句:问精卫。
尔:指精卫。
“终古”永远。
“我愿”四句:精卫答。
“呜呼”三句:讽刺当时托名遗民,而实为自己利禄打算的人。
鹊、燕:比喻无远见、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
翻译我知道,世上万事万物原本就不都是均衡的,你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凭你这径寸之身,就算能长生不老,你也无法将汪洋大海填平。
我也不止一次想过,决意要填平这汪洋大海,即使身沉大海淹死,填海之心也不会悔改,如果大海填不平,我填海的决心就不会终止。
教人伤心哪!你没看见吗?那西山上的鸟雀们都在各忙各的,为自己铸造安乐的巢穴呢。
赏析顾炎武(1613 - 1682年),汉族。
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顾炎武从二十七起开始编纂两部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这首诗是顾炎武在36岁时根据《山海经》关于精卫鸟的故事写成的。
相传,精卫鸟是炎帝的女儿,被大海吞噬了生命。
她的灵魂变成了一只精卫鸟,锲而不舍不知疲倦地从高山采集石子和树枝衔在嘴里丢向东海。
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原文及翻译译文1、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原文及翻译译文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原文及翻译顾炎武原文: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
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
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
”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①。
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
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
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
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
廷鑨得之,则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
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遂梓行之。
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
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
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
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
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
”遂谢之荣。
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
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
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
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
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
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
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
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
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
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
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
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
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
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
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注】①矻矻:kū,勤劳不懈的样子。
顾炎武简介
简介
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 -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
著作
《日知录》三十二卷.
一至七卷,论经
八至十二,论政治
十三卷论世界风气
十三四卷论礼制
十六十七卷论科举
十八至二时一卷论艺术,文学
二十二至二十四卷论名义
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
二十六卷论史法
二十七卷论注书
二十八卷论杂事
二十九卷论兵事,外国
三十卷论天象术数
三十一卷论地理
三十二卷论杂考
顾亭林自认日知录是生平得意之作: "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音韵学著作《音学五书》,三十八卷前后三十年,修改过五次《古音表》三卷
《易音》三卷
《诗本音》十卷
《唐韵正》二十卷
《音论》三卷
《金石文字记》六卷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