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美术上册《化平凡为神奇》教案1 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为三年级美术上册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欣赏平凡事物的美,学习通过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将平凡事物转化为神奇的艺术作品。
学生将学习观察、想象、创作等美术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凡事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2. 学习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创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发现平凡事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2. 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将平凡事物转化为神奇的艺术作品。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示范作品、绘画工具、手工材料等。
2. 学生准备: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平凡事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平凡事物的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讲解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示范如何将平凡事物转化为神奇的艺术作品。
3.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手工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化平凡为神奇2. 课题:第13课3. 教学内容:欣赏平凡事物的美,学习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4.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凡事物的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5.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平凡事物的美,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业设计:1. 画一幅以“化平凡为神奇”为主题的画作。
2. 用手工材料制作一个神奇的小物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平凡事物的美,学习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化平凡為神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中物品。
培養收集能力。
2、通過製作活動,發展學生想像力,提高創新能力。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用自己的智慧美化環境。
教學重難點:重點: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難點:發揮學生的想像力,製作出創意作品。
課前準備:教師:各種廢舊物品製作的作品。
學生:水彩筆、蠟筆、彩紙、剪刀、固體膠、紙盒及其他生活廢棄物。
教學過程:一、激發情趣,魔術導入師:今天,能和咱們班同學一起上美術課,老師心理特別高興,所以想給大家變個小魔術,你們想看嗎?你們家廢舊的報紙都用來做什麼?看,老師這有一張舊報紙,經老師一卷變成了什麼?魔術棒。
再一卷又變成了什麼?蝸牛。
對,還需要再一擰,出來頭和角。
看,由一張廢紙箱裡的廢報紙變成了一個有生命的小蝸牛。
你們想變嗎?那麼大家仔細想:在你們家裡有沒有這樣可以拿來變一變的廢舊物品呢?細心的同學想一想來告訴老師和同學。
(指名答)只有既細心又有創意的人,才會發現生活中的很多材料都可以被巧妙利用,化平凡為神奇。
好,今天我們學習第13課:化平凡為神奇。
(板書課題)二、欣賞中展開想像,激情中投入製作師:老師收集了一些用廢舊物品變成的好東西,你們想不想看?老師有一個小要求:仔細看,認真想,這些好東西都是用什麼來製作的?用什麼方法來組裝的?請看大螢幕。
師:看了這麼多漂亮的作品,你喜歡嗎?說一說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麼?(生答)猜一猜,他們是用什麼材料來做的?想一想都是用什麼方法組裝的?師:現在你們是不是受到了一些啟發,又有了新想法?誰來告訴老師和同學們?師:咱們同學真聰明,老師也製作了幾個小東西,你們想看嗎?不過,老師有個條件:如果哪個做得好請你多鼓勵我,哪兒需要修改請你説明我,好嗎?首先,看這是什麼?用什麼做的?你們有沒有這樣的材料?你想用它做什麼?你認為老師哪兒做得好?(生答)請同學們鼓勵一下好嗎?哪裡做得不好?(生答)請同學們幫我提個建議好嗎?師:咱們同學可真了不起,個個火眼金睛,想不想做出比老師做得更好的東西來?老師滿足你們的願望。
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课为《化平凡为神奇》,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以生活中的平凡物品为题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如点、线、面、色)进行造型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造型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将平凡的物品转化为富有创意和美感的艺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平凡物品,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进行造型活动,创作出富有创意和美感的艺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平凡物品,并将其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素材。
2. 如何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进行造型活动,创作出富有创意和美感的艺术作品。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平凡物品经过创意改造后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
2. 新课学习:讲解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如点、线、面、色)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平凡物品,思考如何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进行创作。
3. 示范与讲解:教师示范如何将一个平凡的物品进行创意改造,边示范边讲解创作思路和技巧。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将平凡的物品进行创意改造,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进行造型活动。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从创意、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化平凡为神奇2. 课题:生活中的美3. 重点: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4. 难点:创意改造、造型活动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习、示范与讲解、学生实践、展示与评价、总结与拓展七、作业设计1. 课堂实践:将一个平凡的物品进行创意改造,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进行造型活动。
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的概念和景观设计的重要性;2.让学生明白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空间的利用和环境的因素;3.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景观设计。
二、教学重点1.景观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2.空间的利用和环境因素的考虑;3.创作出富有创意的景观设计。
三、教学准备1.白板、彩笔等教学用具;2.丙烯颜料、画笔、画布等创作用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本节课的主题是化平凡为神奇。
请同学们思考,对于一个公园、花园或者小区,我们日常看到的东西有哪些?2. 学习新知(15分钟)1.什么是景观?景观是一片面积较大的土地,包括人工和自然的景色、植物、假山、湖泊、山丘等。
景观设计是规划、设计和营造露天的艺术活动。
2.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景观设计可以增加土地的功能性和价值,使土地产生更好的效益,并且提供一个美丽、活泼、平和的环境。
3.空间的利用和环境因素的考虑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和空间利用。
这些因素包括气候、植物适应性、太阳、风和其他自然因素以及土地形状和建筑物的位置。
3. 创作实践(30分钟)1.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公园或花园为创作对象,想象自己在进行景观设计。
可以画出场地图,标出想要建造的建筑物、景观和周边环境;2.利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创作出自己的设计,可以利用丙烯颜料、画笔、画布,或者其他多种材料;3.分享自己的创作,让其他同学评价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交流。
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师生共同评价同学们的创作作品,鼓励同学们创新并努力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扩展1.鼓励同学们参观一些实际的景观设计项目,了解更多的景观设计案例;2.结合实际项目,让同学们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如何结合环境因素去进行景观设计。
六、教学评价1.课堂上师生共同评价同学们的创作作品;2.考试时,可以要求同学们简单设计一个小区的景观图。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画图步骤和技法。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归纳、整理和选择,提高学生对造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提高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色彩感受能力。
二、教学内容1.学习《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的内容和相关知识。
2.学习用基本几何形体来构建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3.学习如何用色彩渲染创作作品。
三、教学重点1.学习如何用基本几何形体构建形象。
2.学习如何运用色彩表现想象中的场景和形象。
四、教学难点1.学习如何用色彩来表现想象中的场景和形象。
五、教学准备1.有关《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的课件和相关教学材料。
2.笔、笔记本、颜料、画刷等画画所需要的器材。
3.课堂讨论题目和讨论问题。
六、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1)让学生回想生活中的经历或想象自己所在的宇宙,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2)请学生谈论自己创造的外星世界和自己想象中的小动物、奇妙的太空生物等形象。
2.学习环节:(1)了解基本的画画技巧和基本几何形体的运用方法。
(2)讲解如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想象世界,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挑选出一种颜色,以此作为自己创作的基础。
(3)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创造的外星动物或景象,用基本几何形体构建出物品的形状,并用自己挑选的颜色来表现出自己的想象。
(4)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3.总结环节:(1)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中发言,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象世界,互相学习和探讨。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指出学生需要自我发挥的地方。
七、评价标准1.能运用基本几何形体构建物品形状。
2.能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想象世界。
3.作品具有美的审美价值。
八、拓展延伸1.让学生用自己创造的形象来编写有趣的故事。
2.组织学生在课后用天然素材创造想象世界。
九、教学反思这是一节比较创意和跨学科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发挥创意,同时也把对几何形体和色彩的运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化平凡为神奇》教案教案:化平凡为神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搜集各种废旧材料。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合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和创造,制作立体造型。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物的研究。
教学准备:废旧材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利用废品巧妙制作的小东西,提问同学们:这件工艺品漂亮吗?(学生回答:漂亮)这件工艺品表现的是什么形象?(学生回答:人物)你们能不能看出这件工艺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学生回答:废旧材料)那么,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自由猜)小结:这么精美的工艺品都是用废弃物做成的。
揭示课题——《化平凡为神奇》二、材料展示1.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多物品用旧之后都会被我们丢弃掉,你能举例来说一说吗?(学生交流)2.请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废旧物品,然后分析它们的形状和颜色。
3.构思练:出示几样大小不同的废弃物,请学生进行联想并画一个简单的草图。
交流构思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想法)谁来帮老师设计一下,这个形象的每一步我都该选择哪些材料最合适?(学生交流并可以动手来试一试)(鼓励学生大胆去研究、试验)三、制作步骤请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工艺品,看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研究。
小结:我认为在这些工艺品中,一些小的装饰运用的十分巧妙,真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们都可以运用什么材料来做小的装饰呢?(学生交流)请学生自由组合几个人完成一件作品。
能力弱的同学可以进行临摹制作,也可以制作的形象简单。
四、欣赏今天是我们工艺品商店开业的日子,请大家来当顾客选择你最喜欢的工艺品。
五、小结通过今天的制作,我们学到了如何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造,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创造精神和环保意识。
六、收拾与整理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来整洁。
化平凡为神奇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
•能够通过艺术创作实践,运用美学概念创作出具有神奇感的美术作品。
教学内容美学概念•认识“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
•探讨“化平凡为神奇”的艺术表现方式。
### 创作实践•运用色彩、造型等元素,创作具有神奇感的美术作品。
•分享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评价。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介绍“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示范一些具有神奇感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讨论其表现方式和效果。
3.开始创作:老师指导学生,通过使用鲜明的色彩、大胆的构图等手段,尝试创作能够体现“化平凡为神奇”的作品。
4.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评价,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5.总结与反思: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指出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教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度;•学生对于“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理解程度;•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在作品分享和评价中表现出的美术素养。
教学拓展•继续探讨“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针对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题材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基于“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思想,开展绘画、摄影、装置等不同形式的美术创作。
教学注意事项•学生在创作时,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推崇鼓励学生互相欣赏、评价,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创意和表现方式;•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支持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重点,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教学资源•相关的美术教材和教辅材料;•美术作品展示;•艺术创作用具和材料。
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了美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解“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概念的同时,通过创作实践,加深对此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当然,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创作指导时需要更加细致,根据不同的需求和能力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是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美术创作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能够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通过美术的方式变得有趣和神奇。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案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他们对于色彩、线条和形状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
然而,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如何将平凡的事物变得有趣和神奇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美术创作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美术创作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美术创作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示范法:教师示范创作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3.互动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范图、画具、素材等。
2.学生准备:画具、素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平凡的事物,如石头、树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将这些平凡的事物通过美术的方式变得有趣和神奇?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作品中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平凡事物通过美术创作可以变得有趣和神奇。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创作过程,边示范边讲解创作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将平凡的事物通过美术创作变得有趣和神奇。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欣赏认识创意手工。
初步了解创意手工的基本方式,学习选择合适的材料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并尝试运用各种废旧物品的质感、颜色、形态等特点进行创作,激发学生“化平凡为神奇”的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用不同材料美化生活的能力,促进环保意识的养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探究、讨论,了解创意手工的基本方法,形成“化平凡为神奇”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材料特点进行创意联想并制作。
【教学准备】教具:电子课件,废旧材料制作的手工作品,手工工具,木片,树叶,石头树皮,树枝等等;学具:手工用具,各种乡土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微课,引出课题同学们,老师先带领同学参观一下我们的校园文化,同学们边欣赏边寻找看你发现什么?是呀,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乡土材料,如树枝,树叶,木片,木墩,石头遍地都是,你会用它做点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创意?一起看看我们学校同学的创意吧。
生活里像叶子一样平凡的东西太多了,你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东西变得神奇起来?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化平凡为神奇》(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从叶子这一孩子们最熟悉的素材入手,通过老师的问题引发最初的思考并渗透德育,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善于变废为宝。
然后通过欣赏同学的创意打开思路,引起兴趣并导入课题。
)二.师生互动,学习方法1.生活里老师是个特别喜欢收集的人,看到掉落的叶子,松球,树枝我都捡了回来。
猜,我用他们做了什么?看,今天老师把他带来了。
仔细看,我是怎么做的?谁能说一说(实物展示)?(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我会指着实物引导,这是什么?树枝,这是什么?松球,这是什么?树叶。
怎么把他们组到一起去的?用麻绳串起来)老师总结:恩,我正好利用了他们本来的样子,只是稍微做了装饰,让他更好看更容易保存,但是他们的外形没有变,这种方法我叫他:随型(板书)比如这个圆形的盘子,我就利用这个圆形去思考,这就是随型。
第十三课《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进行美术创作,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掌握美术创作的基本技巧,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术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构思、表现等环节。
2. 美术创作的要素:介绍美术创作中的基本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空间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作。
3. 美术创作的题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生活为题材进行美术创作。
4. 美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介绍不同的美术表现手法,如写实、夸张、抽象等,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美术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进行美术创作,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美术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2. 理论讲解:介绍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要素、题材和表现手法,为学生创作奠定基础。
3. 示范与指导:教师进行示范,展示美术创作的具体步骤,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生活为题材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化平凡为神奇》2. 课题:美术三年级上册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美术创作能力。
4. 教学内容: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要素、题材和表现手法。
5. 教学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美术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进行美术创作。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化平凡为神奇-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简单的色彩知识,掌握简单的色彩组合技巧。
2.学会使用不同的画笔、画材进行创作,提高绘画技能。
3.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作能力,培养观察美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意会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心灵与艺术的沟通。
二、教学内容1. 色彩基础通过对色彩的了解和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颜色的特点和效果,以及色彩的组合与搭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
(1)颜色纸片拼色让学生亲手体验各种颜色的拼合,探究出不同颜色、不同颜色组合搭配在视觉上的效果差异,引导学生的色彩敏感度。
(2)观察颜色变化让学生观察颜色的深浅、明暗变化,促进学生对不同色彩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2. 绘画技巧(1)画笔掌握练习不同笔触的描绘,并用线勾勒图形和物体的外形,熟练运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2)水彩绘画了解水彩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练习运用水彩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创作实践(1)创意发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鼓励学生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情感表达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与艺术的沟通。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活动1:选择颜色拼图1.教师准备各种颜色的纸片和白纸。
2.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颜色纸片进行拼合,每个学生都可以拼出自己心目中的搭配。
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谈论出色彩的效果和搭配。
活动2:颜色变化1.教师拿出颜色相似但不同深浅的色块进行展示。
2.让学生观察,并将所看到的颜色进行绘制。
3.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究颜色的深浅、明暗变化,提高色彩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2. 基础技能活动1:画笔掌握1.让学生拿起不同笔形的画笔,让他们自由地描绘线条,并尝试使用不同笔触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2.指导学生运用画线和素描勾勒出简单的图形和物体,掌握如何用线条精准地描绘出视角和比例感。
活动2:水彩绘画1.教师先讲解水彩的特点和技巧,并通过纸张和颜料让学生了解如何稀释、调配颜色、清洗画笔等方法。
第13课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的基本元素,发挥创意,将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转化为具有艺术美感的作品。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本课以"化平凡为神奇"为主题,教学内容包括:1. 基本元素介绍:色彩、形状、线条等基本美术元素;2. 创意激发:通过展示一些将平凡事物转化为艺术作品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意;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将生活中的平凡物品转化为具有艺术性的作品;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美术元素,发挥创意,将平凡事物转化为艺术作品。
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将基本美术元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美术教材;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将平凡事物转化为艺术作品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基本元素介绍:简要介绍色彩、形状、线条等基本美术元素。
3. 创意激发:通过讨论、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意。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主题:化平凡为神奇基本元素:色彩、形状、线条创意激发:案例展示、讨论、游戏实践操作:分组创作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选择一个平凡的事物,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进行艺术创作;2. 下次课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美术元素,发挥创意,将平凡事物转化为艺术作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意,将基本美术元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同时,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作品,提高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能力。
创意激发1. 案例展示在创意激发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将平凡事物转化为艺术作品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创意。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化平凡为神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表现手法,能够运用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创作出具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1. 线条的运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线条,了解不同线条的特点和表现力,学习运用线条描绘事物。
2. 色彩的搭配:讲解色彩的冷暖、明暗、对比等基本概念,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和氛围。
3.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创作能力,创作出具有深度的美术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粉笔、黑板、PPT、实物展示等。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笔、水粉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 新授:讲解线条和色彩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3.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板书设计1. 化平凡为神奇2. 内容:包括线条、色彩的基本知识,创作步骤和要点。
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创作一幅以“化平凡为神奇”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2. 小组作业:小组合作,创作一幅大型的“化平凡为神奇”主题作品。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品的创作情况。
2.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和创意的美术作品,实现“化平凡为神奇”的目标。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化平凡为神奇-人教新课标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图像的呈现和视觉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并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培养学生对不同表现形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模块:模块一:绘画基础•掌握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
•学习基础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了解不同绘画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模块二:创意绘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探索创意绘画的可能性。
•让学生通过创意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提倡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风格,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表现形式。
模块三:艺术鉴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表现形式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增强学生对艺术家的尊重和敬意,鼓励学生关注当代艺术和创新艺术。
3.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认识画材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了解各种绘画材料的名称和特点。
•掌握画笔、颜料、画板等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
•熟悉几种绘画的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不同的绘画材料,介绍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它们带来的色彩和形式的变化。
2. 展示教师准备了一些作品,并让同学们对比不同材料的效果。
例如,涂鸦纸和水彩纸,毛笔和铅笔,水彩和饱和颜料,彩笔和油画颜料等。
3. 实践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并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目标,例如画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象、一朵花、一只小狗等。
第二课时:色彩和光影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辨别色彩的魅力和意义,能正确使用几种常见色彩。
•学习画家运用光影表现事物的表现手法,能够实践运用。
1. 导入教师发放几张塑料薄片,并让学生观察它们颜色呈现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色彩的特点和变化。
2. 画法教学教师以两个样本为例,采用长方形,然后让学生区分怎么个长方形。
《化平凡为神奇》教案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废旧材料。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
3. 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评价建议1. 是否在课前仔细观察了物体的颜色,外形收集了相关废旧材料。
2. 能否合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和创造,制作立体造型。
3. 能否体会到变废为宝和保护环境的乐趣。
4. 能否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合理的回收和整理。
5. 在美术教学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物的研究。
6. 如何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开发新的教学内容的研究。
教学活动过程第一节施教时间:11月15日——11月16日活动一:1. 启发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能对各种物体的外形,颜色等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
2. 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旧挂历,易拉罐,吸管等。
活动二: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更仔细地观察各种物体,根据其外形,颜色等,讨论用那些废旧材料可以将它表现出来,并使其具有立体感。
可适当分析几种物体的立体造型,示范几种基本制作方法,如卷,插,支撑等,教师还可通过半立体的圆等较特殊的立体造型,让学生领会多种立体造型表现法。
“奇思妙想阶段”,启发深长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打破物体的原有形态,充分发挥身边废旧材料的作用,进行组合或创造,制作一伯立体的工艺品。
“情感升华阶段”,引导学生懂得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立体的工艺品来美化身边的环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环保好方法。
收拾与整理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来整洁。
课后拓展1. 我们是否可以用更多的材料的方法来表现各种物体的立体造型。
2. 在生活在,我们应仔细观察,将各种废旧材料变废为宝。
札记:我向学生们展示了历届学生们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工艺品,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
我告诉他们这也是三年级的同学做的,只要肯动脑,你们会做出更好的。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美术第13课
化平凡为神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材料可以巧妙的利用;
技能目标:能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新形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新形象;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彩纸、剪刀、胶棒、彩笔、油画棒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生活中由很多常见的材料可以被人巧妙的利用;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化平凡为神奇》;
二、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课本第24页的几幅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说一说,这些作品都是用哪些
材料制成的?
生: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大家说的很好,说明大家刚才观察的很认真;
三、作品鉴赏:
师;课件出示课本第25页的几幅学生作品;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这些作品是有什么特点?创作步骤有哪些?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说明你们都是十分具有观察能力的小朋友!
四、进行实践: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学习的知识,进行作品的制作;
师:并积极举手上台进行展示;
生:认真进行制作;
师:巡视指导,指出同学们作品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积极举手上台进行展示;。
《化平凡为神奇》教案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废旧材料。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
3. 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评价建议
1. 是否在课前仔细观察了物体的颜色,外形收集了相关废旧材料。
2. 能否合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和创造,制作立体造型。
3. 能否体会到变废为宝和保护环境的乐趣。
4. 能否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合理的回收和整理。
5. 在美术教学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物的研究。
6. 如何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开发新的教学内容的研究。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11月15日——11月16日
活动一:
1. 启发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能对各种物体的外形,颜色等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
2. 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旧挂历,易拉罐,吸管等。
活动二:
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更仔细地观察各种物体,根据其外形,颜色等,讨论用那些废旧材料可以将它表现出来,并使其具有立体感。
可适当分析几种物体的立体造型,示范几种基本制作方法,如卷,插,支撑等,教师还可通过半立体的圆等较特殊的立体造型,让学生领会多种立体造型表现法。
“奇思妙想阶段”,启发深长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打破物体的原有形态,充分发挥身边废旧材料的作用,进行组合或创造,制作一伯立体的工艺品。
“情感升华阶段”,引导学生懂得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立体的工艺品来美化身边的环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环保好方法。
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来整洁。
课后拓展
1. 我们是否可以用更多的材料的方法来表现各种物体的立体造型。
2. 在生活在,我们应仔细观察,将各种废旧材料变废为宝。
札记:我向学生们展示了历届学生们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工艺品,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
我告诉他们这也是三年级的同学做的,只要肯动脑,你们会做出更好的。
受到了鼓励,孩子设计的思路非常广,效果图画得很好。
我很庆幸自己积攒了这么多的学生作品,这些积累工作永远有效。
第二节
施教时间:11月17日——11月20日
活动一:
(出示范例)
l 同学们,这件工艺品漂亮吗?(漂亮)
l 这件工艺品表现的是什么形象?(人物)
l 你们能不能看出这件工艺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可让学生用手摸一摸]
[学生小结]
那么,这些材料是从哪里来得呢?[学生自由猜]
小结:这么精美的工艺品都是用一些废弃物做成的。
活动二:
1.材料展示:
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多物品用旧之后都会被我们丢弃掉,你能举例来说一说吗?[学生交流]
你今天都带来了哪些废旧物品?[学生展示]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废弃物都是什么形状?都有哪些颜色?[分析造型与色彩]
3.构思练习
[讨论形象的组合与材料的选择]
出示几样大小不同的废弃物,请学生进行联想并把自己的想法画一个简单的草图。
交流构思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鼓励学生大胆的谈出自己的感想]
[出示形象]
谁来帮老师设计一下,这个形象的每一步我都该选择哪些材料最合适?[学生交流并可以动手来试一试][鼓励学生大胆去研究、试验]
4.制作步骤
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是否也能将自己手中的废弃物来设计一下使其变废为宝呢?
我们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去进行制作呢?请同学们分组交流拿出制作方案来。
请学生进行小结。
5.欣赏
课本中就有许多运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的工艺品,请大家来欣赏一下,看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小结:我认为在这些工艺品中一些小的装饰运用的十分巧妙,真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们都可以运用什么材料来做小的装饰呢?[学生交流]
活动三:
我要开一个工艺品商店,我这个工艺品商店出售的可不是一般的工艺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废弃物来制作而成的。
而你们就是这些作品的设计师,好,就请大家快动手吧。
l 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几个人完成一件作品。
能力弱的同学可以进行临摹制作,也可以制作的形象简单。
[放音乐]
小结:
今天是我们工艺品商店开业的日子,请大家来当顾客选择你最喜欢的工艺品。
[评析] 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废旧材料。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和创造,制作立体造型。
2、合理运用各种材料。
教具学具:各种废旧材料,如旧挂历,易拉罐,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更仔细地观察各种物体,根据其外形,颜色等,讨论用那些废旧材料可以将它表现出来,并使其具有立体感。
可适当分析几种物体的立体造型,示范几种基本制作方法,如卷,插,支撑等,教师还可通过半立体的圆等较特殊的立体造型,让学生领会多种立体造型表现法。
2、发展阶段
“奇思妙想阶段”,启发学生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打破物体的原有形态,充分发挥身边废旧材料的作用,进行组合或创造,制作立体的工艺品。
“情感升华阶段”,引导学生懂得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制作出立体的工艺品来美化身边的环境,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环保好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收拾与整理: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来整洁。
五、课后拓展
1、我们是否可以用更多的材料的方法来表现各种物体的立体造型。
2、在生活在,我们应仔细观察,将各种废旧材料变废为宝。
札记:
评价时我说:“如果不知道我真不相信这些工艺品是利用废弃物制作而成的,由此可见每一样东西只要我们能留意加以精心的设计就能将其变废为宝。
”这句有些夸大事实的话学生却很爱听,因为老师肯定了他们的努力。
所以说,有时教师的一句话,可能成为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催化剂,也可能成为毁灭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