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8课 登高
- 格式:doc
- 大小:180.00 KB
- 文档页数:8
备战2022高考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提升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不分版本第8课(一)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基础知识1.以下字词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为哪一项( )A.栗.(lì)澹.(dàn)剡.(shàn)溪暝.(mínɡ)B.屐.(jī) 渌.(lù)水訇.(nōnɡ) 天姥.(lǎo)C.霓.(ní) 扉.(fēi) 瀛.(yínɡ)洲长嗟.(jiē)D.鸾.(luán) 悸.(jì) 渚.(zhǔ)清恍.(huǎnɡ)然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瀛洲剡溪渌水荡漾猿啸哀B.层颠列缺丘栾石扉水澹澹C.倚石青冥訇然魂悸烦霜鬓D.长嗟作客霹雳崩崔谢公屐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B.天姥连天向天横.横:横亘C.熊咆龙吟殷.岩泉殷:震动D.渚清沙白鸟飞回.回:盘旋4.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对此欲倒东南..倾C.訇然中.开 D.古来万事东.流水5.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云霞明灭..新停浊酒杯..或可睹 B.潦倒C.百年..多病独登台 D.青冥浩荡..不见底6.以下各句中“之〞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我欲因之梦吴越(代词,指代前面越人的话)B.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助词,的)C.失向来之烟霞(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音节助词,无实义)7.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一石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余因.得遍观群书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②年且.九十D.①迷花倚石忽已.暝②是亦不可以已.乎8.以下诗句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9.以下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
8-2《登高》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说教材《登高》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八篇课文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说学情从对诗词的学习来说,在《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杜甫的许多诗歌,学生对杜甫的诗歌风格有了一定了解。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还需要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从而深层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新课标指出:了解诗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因此设置下列目标:1、朗读诗歌,积累重点字词,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深层情感,体会诗人的深沉苦痛与无尽哀思。
3、理解诗歌的主要意象。
4、培养对中国古典诗文的兴趣,提升自身的诗歌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讲授法:《登高》是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应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但学生对杜甫的生平经历不太了解,需要教师进行补充。
2、说学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2)讨论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登高》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八课。
二、教材解析:在新旧教材转变的过程中,《登高》作为经典律诗依旧占据了一席之地,其秋江景色和高浑悲情以及沉郁顿挫的诗风都是值得审思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阅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并带着收获和新的思考走出来,解决更多同类型的文本。
本课以“反差”为依托讲解《登高》,学生通过“反差”能够感受的作者晚年诗作中的情感、沉郁顿挫的诗风,对杜甫“诗圣”的称号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与鉴赏能力,但是缺乏将鉴赏结果整合起来获得新认识的意识,对沉郁顿挫这一诗歌风格的理解也还停留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更无法运用”的阶段。
四、教学目标:1.探究诗歌中的“反差”,把握情景,体会诗歌内涵。
2.从“反差”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思考杜甫“诗圣”之称的内涵,领会杜甫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由“反差”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六、思维导图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人生足迹图吗?明确:“诗圣”杜甫。
在这幅足迹图中,我们能够读出少年杜甫的足迹和老年杜甫足迹分布的不同,中原足迹密集,晚年则不断向西南呈线性延伸,这一“反差”背后暗藏了“诗圣”杜甫由踌躇满志走向漂泊落寞的一生。
当老年杜甫行至西南地区的夔州,写下“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会蕴含怎样的思绪和内涵呢?一生足迹的“反差”又会以怎样的方式体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登高》,感受“诗圣”杜甫的情与思。
(二)环节一:于情景中见反差1、寻“反差”之面思考:晚年诗人漂泊西南,写下了不少佳作,这些作品含茹了诗人一生的经历。
请结合诗词说明《登高》是如何体现“反差”的。
明确:①广漠与渺小的反差提示:关注视角的变化。
明确:从视角发现广漠——从意象发现渺小远近、俯仰、纵横之间,时空的广漠尽显;在广漠的时空中,却有在急风、高天中哀鸣的猿;在清渚白沙中盘旋的鸟。
登高课前自主预习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作品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评价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了抒发心中深沉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①限字句。
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
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
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
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2.悲秋对萧瑟秋景而伤感。
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中国诗人很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而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秋风凛冽,天高云淡,猿猴的啼叫声显得十分悲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鸟儿在空中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落叶萧萧飘落,漫天无际,不尽长江滚滚来。
望不到头的江水,奔腾而来。
层解:前四句写登高所见。
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万里悲秋常作客,远离故乡悲对秋景,感慨自己长期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历尽艰难,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潦倒新停浊酒杯。
衰颓失意偏又刚刚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层解:后四句写登高所感。
叙述长年作客、衰病潦倒之苦,表达悲哀之情。
1.古今异义(1)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百年的时间。
(2)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苦和恨。
(3)万里..悲秋常作客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路程遥远。
(4)艰难..苦恨繁霜鬓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艰苦困难。
答案(1)晚年(2)极其遗憾(3)指远离故乡(4)指一生颠沛流离2.词类活用(1)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2)无边落木萧萧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下)课堂任务学习1.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颈联和尾联紧扣一个“悲”字,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请分析“悲”的内涵。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深秋叶落猿啼之悲;长年漂泊他乡之悲;衰老多病之悲;孤独无依之悲;忧国伤时之悲;因病断酒,悲愁无以排解之悲。
3.分析《登高》首联和颔联中的几个关键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及所表达的感情。
答案①猿声给人凄凉感②用猿这个意象来表达悲情③漂泊的诗人却因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让人感慨万端④与漂泊的境遇相似,更添一层羁旅生活、思念家乡的悲凉之情⑤联想到自己的生命的流逝,年过半百,而自己还未完成自己的抱负和理想4.《登高》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象:全诗通过对诗人肖像、身体状况、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壮志未酬的爱国诗人形象。
(2)情怀:诗人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
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5.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诗人。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
你是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的?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人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沉郁,正是感情的博大;顿挫,正是感情的深沉。
观点二:沉郁,应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应指感情抒发得深沉含蓄。
如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观点三: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如《登高》,前两联意境雄浑,后两联感情深沉,正体现了沉郁的特点;全诗情感表达沉着蕴藉,正体现了顿挫的特点。
读写能力提升『读写能力』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表面写景,实质写情。
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其中又都暗含着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如《登高》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前后四句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全诗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描绘了江边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
『针对练笔』请借鉴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景物或者事物,要体现出特色,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这一天我走在街上的花坛旁,忽然发现,这干渴得如同水泥灰的泥土里,居然萌生出几点新绿,且自信地开出几朵小花,黄灿灿的。
它们在春天阳光的照耀下,竟透着那么一份欣喜,它们的根就扎在这块毫不湿润的土地上。
它们,是以怎样的毅力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啊?我索性停下脚步,俯身凝视着一朵小花,它向我微笑着。
这样一朵小花,两片小小的叶子,像两只举起欢呼的小手,一根小茎,极绿,在春风吹拂中战栗不止。
它微小而精致,令人不忍触碰。
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一朵开放在春天里的小小花朵,猛然地让我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
在如此干燥的土地上,扎根,吸收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养分,极顽强地生长出来,还绽开小小的花朵,即便是捧起这样微小的喜悦,但它终是这春天里的花朵啊!它的呈现,妩媚了枯燥的北国的春天。
随堂任务作业一、基础检测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名词,水中的小洲)B.潦倒新.停浊酒杯(副词,刚刚)C.惟觉.时之枕席(动词,感觉)D.势拔.五岳掩赤城(动词,超出)答案 C解析觉:音jiào,动词,醒。
2.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B.无边/落木/萧萧/下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答案 C解析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独”应单读,“登台”是一个词,需要连读。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飞回:盘旋飞舞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答案 D解析潦倒应指衰颓,失意。
4.与“万里悲秋常作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多病独登台B.无边落木萧萧下C.锦瑟无端五十弦D.一弦一柱思华年答案 A解析与例句都是省略句,省略主语“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