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课件 (共28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5.00 MB
- 文档页数:28
选择性必修三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中古西欧文化、拜占庭、俄罗斯文化)讲述了古代欧洲文化形成的概况和主要成就。
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的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它融合了日耳曼人传统文化、基督教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
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影响,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理解较多,对拜占庭文化、俄罗斯文化理解较少,对中古文化与古典文化的关系不太清晰,对中古西欧文化的形成缺乏深入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目标1.掌握古希腊文化的相关史实,理解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2.理解古罗马文化是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理解中古西欧文化是日耳曼传统文化、基督教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融合、创生。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4.了解拜占庭文化与西欧文化同源异流,融汇东西方文化;了解俄罗斯文化对拜占庭文化的继承和俄罗斯特色。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欧洲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难点:认识欧洲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理欧洲(地图):欧洲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东南以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和黑海与亚洲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极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分界线为:直布罗陀海峡)。
文化欧洲(油画(意)提香《劫掠欧罗巴》,创作于1562年。
)什么是文化?一个历史时期内一个群体的集体生活所具有的各种特征。
——布罗代尔一个社会稳定的价值与规则,这个社会中历代人都具有的头等重要的思维模式。
——博兹曼文化上的欧洲由点到面,有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
学习任务:梳理文化欧洲发展时空脉络【学习新课】一、源头与底色——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关键问题:结合史实理解西方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成就及对欧洲文化形成产生的影响。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一、选择题1.关于古希腊教育思想的特征,学者们在研究中,有的概括为“人本化”特征,有的概括为“思辨性”特征。
这些概括( )【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古希腊教育仅仅教授辩论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表明古希腊教育的内容,故B项错误;“人本化”强调以人为本,“思辨性”强调人的思维,都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故C项正确;“人本化”“思辨性”不等于主观主义,故D项错误。
2. 柏拉图的“学园”的门上写着一行字:“不懂几何学者不许入内。
”这说明( )A.“学园”主要是研究数学的学校【答案】B【解析】柏拉图的“学园”不仅研究政治,传授进行政治活动的本领,还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因此才会有“不懂几何学者不准入内”的限制,故B项正确。
柏拉图的“学园”主要以研究政治哲学为主,故A项错误;柏拉图生活的时代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文化普及率较低,故C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自然科学与治国的关系,故D项错误。
3.古希腊《荷马史诗》中记载了在远古时期,希腊人在诸神的支持下,凭借智慧最终攻克了特洛伊城。
19世纪考古学家在土耳其发掘出了古特洛伊城的遗址及其在公元前12世纪遭受战争的痕迹。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B.《荷马史诗》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荷马史诗》的描述属于历史纪实【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涉及的考古结果,可知古特洛伊城在公元前12世纪曾遭受战争的破坏,从而证明了《荷马史诗》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记载有些可能是真实的,故B项正确;题干中虽涉及“希腊人在诸神的支持下”等字眼,但并不能体现古希腊的主流思想是神灵崇拜,故A项错误;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题干中的考古发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荷马史诗》的有些叙述可能是真实的,但不能由此断定《荷马史诗》的描述均属于历史纪实,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4.希罗多德认为“人民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苏格拉底则认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第4课欧洲文化的形成课标要求了解古代欧洲的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目标1.识记古典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中古西欧文化及拜占庭、俄罗斯文化的主要成就,认识不同地区的文化成果。
2.以唯物史观的视野认知各地区取得不同文化成就的原因,对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给予科学的历史解释。
3.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欧洲文化的源头及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
学习难点宗教、地理因素与欧洲两大区域文化的关系。
教学流程板块一激趣导新利用“柏拉图(左边站立者)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图片结合课前提示语导入。
板块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当堂自学,掌握必备知识,增强时空观念,培养分析能力)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基于六方面的认识:一曰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
”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二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曰依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程改革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检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教学质和量上的最低要求;四曰依据教材,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
五曰历史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认识,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基础。
六曰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体现。
出于三方面的考量:一是从高二学情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实质就是自身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共同作用和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