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名词解释(个人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正火:正火,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或Ac m以上40~60℃,保温一段时刻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往除材料的内应力,落低材料的硬度。
正火,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Ac₃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或Ac m(Ac 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刻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
正火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
另外,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产中尽可能采纳正火来代替退火。
正火的要紧应用范围有:①用于低碳钢,正火后硬度略高于退火,韧性也较好,可作为切削加工的预处理。
②用于中碳钢,可代替调质处理作为最后热处理,也可作为用感应加热方法进行外表淬火前的预备处理。
③用于工具钢、轴承钢、渗碳钢等,能够消落或抑制网状碳化物的形成,从而得到球化退火所需的良好组织。
④用于铸钢件,能够细化铸态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⑤用于大型锻件,可作为最后热处理,从而防止淬火时较大的开裂倾向。
⑥用于球墨铸铁,使硬度、强度、耐磨性得到提高,如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的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折折轴、连杆等重要零件。
⑦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前进行一次正火,可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以保证球化退火时渗碳体全部球粒化。
正火后的组织:亚共析钢为F+S,共析钢为S,过共析钢为S+二次渗碳体,且为不连续。
正火要紧用于钢铁工件。
一般钢铁正火与退火相似,但冷却速度稍大,组织较细。
有些临界冷却速度〔见淬火〕特殊小的钢,在空气中冷却就能够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这种处理不属于正火性质,而称为空冷淬火。
与此相反,一些用临界冷却速度较大的钢制作的大截面工件,即使在水中淬火也不能得到马氏体,淬火的效果接近正火。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热处理:在生产中,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钢发生固态相变,借此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从而达到改善力学性能的目的的操作被称为热处理。
正火:将工件加热至Ac3(Ac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从727℃到912℃之间)或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水冷或油冷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的熔盐中,等温保持足够时间,使过冷奥氏体恒温发生贝氏体转变,待转变结束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处理方法称为等温淬火。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或稍低于Ms的熔盐中,待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从熔盐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分级淬火。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直至转变结束。
双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先放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冷却介质冷却一定时间,当冷却至稍高于Ms后立即将工件取出并放入另外一种冷却能力缓一些的冷却介质冷却,使之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回火索氏体:淬火碳钢500~650℃回火时,得到粗粒状渗碳体和多边形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屈氏体:淬火碳钢350~500℃回火时,得到细粒状渗碳体和针状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马氏体:淬火碳钢在250℃以下回火时,得到的过饱和的α固溶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
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它是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工艺,不同种类的退火目的也各不相同。
等温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到A3以上20〜30°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Arl以下珠光体转变区间的某一温度进行等温,使之转变为珠光体后出炉空冷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金属学与热处理】41个必背名词解释汇总[1] 热处理在生产中,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钢发生固态相变,借此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从而达到改善力学性能的目的的操作被称为热处理。
[2] 正火将工件加热至Ac3(Ac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从727℃到912℃之间)或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3]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水冷或油冷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4] 等温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的熔盐中,等温保持足够时间,使过冷奥氏体恒温发生贝氏体转变,待转变结束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处理方法称为等温淬火。
[5]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或稍低于Ms的熔盐中,待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从熔盐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分级淬火。
[6]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直至转变结束。
[7] 双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先放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冷却介质冷却一定时间,当冷却至稍高于Ms后立即将工件取出并放入另外一种冷却能力缓一些的冷却介质冷却,使之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8] 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9] 回火索氏体淬火碳钢500~650℃回火时,得到粗粒状渗碳体和多边形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10] 回火屈氏体淬火碳钢350~500℃回火时,得到细粒状渗碳体和针状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11] 回火马氏体淬火碳钢在250℃以下回火时,得到的过饱和的α固溶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
[12] 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第一部分材料结构的基本知识原子结合键:材料在凝聚态(液、固态)下其原子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键。
结合键的强弱可用键能的大小表示,一次键的键能较二次键大得多。
一次键:通过原子外层电子的转移或共享而形成。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离子键:由原子通过相互得失价电子形成正、负离子,正、负离子的相互吸引而形成的键。
一般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如NaCl、MgO等。
(无方向性)共价键:通过相邻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的方式使每个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稳定的八个,其形成的键为共价键。
一般在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如金刚石、SiC等。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金属键:金属很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价电子而形成正离子和自由电子,当许多金属结合时,失去价电子的金属正离子常在空间整齐排列,而自由电子则在正离子之间自由运动,依靠这种方式结合起来的键称金属键。
二次键:通过原子间的偶极而使分子之间结合在一起的键。
(氢键,范德瓦尔斯键)范德瓦尔斯键:1.分子间的作用2.具有普遍性3.键能非常小。
氢键:1.氢键一般表达式:X--H----Y 2.与氢的特殊作用有关,不具普遍性3. 并非所有含氢的分子都存在氢键4.本质上为范德瓦尔斯键,但键能要大得多。
晶体:其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原子团等)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重复排列的材料。
具有各向异性。
可分为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和分子晶体四种。
非晶体:其基本粒子的排列处于无序状态,实际为一种过冷液体。
(具有各向同性)结晶:由液体转变为晶体的过程。
有体积的突变。
通过形核和长大两个过程实现。
凝固:由液体转变为非晶体的过程。
无体积的突变。
单晶体:由一个晶核生长而形成的晶体称为单晶体。
多晶体:由许多个晶核同时生长而形成的许多个微小单晶体组成的。
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具有伪各向同性。
第二部分材料中的晶体结构晶格与晶胞:为表达空间点阵排列的几何规律,人为地将点阵用一系列相互平行的直线连接形成空间格架,称为晶格。
正火:正火,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或Ac m以上40~6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去除材料的内应力,降低材料的硬度。
正火,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Ac₃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或Ac m(Ac 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 )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
正火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
另外,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正火来代替退火。
正火的主要应用范围有:①用于低碳钢,正火后硬度略高于退火,韧性也较好,可作为切削加工的预处理。
②用于中碳钢,可代替调质处理作为最后热处理,也可作为用感应加热方法进行表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
③用于工具钢、轴承钢、渗碳钢等,可以消降或抑制网状碳化物的形成,从而得到球化退火所需的良好组织。
④用于铸钢件,可以细化铸态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⑤用于大型锻件,可作为最后热处理,从而避免淬火时较大的开裂倾向⑥用于球墨铸铁,使硬度、强度、耐磨性得到提高,如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的曲轴、连杆等重要零件。
⑦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前进行一次正火,可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以保证球化退火时渗碳体全部球粒化。
正火后的组织:亚共析钢为F+S,共析钢为S,过共析钢为S+二次渗碳体,且为不连续。
正火主要用于钢铁工件。
一般钢铁正火与退火相似,但冷却速度稍大,组织较细。
有些临界冷却速度(见淬火)很小的钢,在空气中冷却就可以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这种处理不属于正火性质,而称为空冷淬火。
与此相反,一些用临界冷却速度较大的钢制作的大截面工件,即使在水中淬火也不能得到马氏体,淬火的效果接近正火。
热处理工艺学2.1 钢的热处理原理一.加热时转变(P94-)(一)奥氏体(A)形成的基本过程.奥氏体(austenite)--- 铁中溶入碳和(或)其他元素构成的固溶体。
它是以英国冶金学家R.Austen的名字命名的。
通常呈等轴状多边形晶粒、内有孪晶] 奥氏体形成的四个过程:P.941奥氏体晶核形成2.奥氏体晶核长大(向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方向长大)3.未溶(残余)渗碳体的溶解4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相对均匀化)(钢以非平衡组织加热奥氏体化,将发生异常长大和组织遗传现象)(在以非平衡组织作为原始组织加热时,常可在奥氏体形成初期获得*针状和颗粒状奥氏体.见陆兴:热处理工程基础P31或徐光:金属材料CCT曲线测定及绘制P17)。
(二)影响奥氏体等温形成速度的因素:P94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2.碳量3.原始组织4.合金元素(三)奥氏体晶粒大小及其影响因素1. 奥氏体晶粒度晶粒度(grain size)---意指多晶体内晶粒的大小。
可用晶粒号、晶粒平均直径、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晶粒数目定量表征。
晶粒号(grain size number)---由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制定,并被世界各国采用的一种表达晶粒大小的编号。
晶粒号(N)与放大100倍的视野上每平方英寸面积内的晶粒数(n)之间的关系为n=2N-1。
实际检验时一般采用放大100倍的组织与标准晶粒号图片对比的方法判定。
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P952.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P95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速度、钢的成分(碳量、合金元素)、第二相、原始组织(*元素Mn、P加速;元素Ti、Nb、V、Al、W、Mo、Cr、Si、Ni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生产中如何控制奥氏体晶粒度的大小?(500问11)二.冷却时转变(P96-)(一)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 diagram TTT curve)----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等温保持时,温度、时间与转变产物所占百分数(转变开始及转变终止)的关系曲线图。
正火:正火,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或Ac m以上40~6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去除材料的内应力,降低材料的硬度。
正火,又称常化,是将工件加热至Ac3(Ac₃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或Ac m(Ac 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 )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
正火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
另外,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正火来代替退火。
正火的主要应用范围有:①用于低碳钢,正火后硬度略高于退火,韧性也较好,可作为切削加工的预处理。
②用于中碳钢,可代替调质处理作为最后热处理,也可作为用感应加热方法进行表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
③用于工具钢、轴承钢、渗碳钢等,可以消降或抑制网状碳化物的形成,从而得到球化退火所需的良好组织。
④用于铸钢件,可以细化铸态组织,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⑤用于大型锻件,可作为最后热处理,从而避免淬火时较大的开裂倾向⑥用于球墨铸铁,使硬度、强度、耐磨性得到提高,如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的曲轴、连杆等重要零件。
⑦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前进行一次正火,可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以保证球化退火时渗碳体全部球粒化。
正火后的组织:亚共析钢为F+S,共析钢为S,过共析钢为S+二次渗碳体,且为不连续。
正火主要用于钢铁工件。
一般钢铁正火与退火相似,但冷却速度稍大,组织较细。
有些临界冷却速度(见淬火)很小的钢,在空气中冷却就可以使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这种处理不属于正火性质,而称为空冷淬火。
与此相反,一些用临界冷却速度较大的钢制作的大截面工件,即使在水中淬火也不能得到马氏体,淬火的效果接近正火。
热处理的名词解释
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将金属制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进行处理的工艺,目的是改变金属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以提高其力学性能、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热处理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加热、保温、冷却和清洗。
根据处理的目的和金属的特性,可以采用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如退火、正火、淬火、调质、沉淀硬化等。
退火是最常见的热处理方法之一,通过加热金属至一个适当的温度,然后缓慢冷却,以减少金属的硬度和提高其塑性。
退火可以改善金属的加工性能,减小内应力,并提高材料的韧性。
正火是一种使金属充分加热到适当温度后迅速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正火可以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但会降低其塑性。
正火常用于钢材的热处理,例如生产弹簧、刀具等。
淬火是一种迅速冷却金属的方法,使其快速形成马氏体组织。
通过淬火,金属可以获得高硬度和高强度,但会导致金属变脆。
油淬、水淬和盐淬等是常用的淬火方法,不同淬火介质的选择会对金属的性能产生影响。
调质是一种在淬火后加热金属至适当温度后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调质可以提高金属的韧性和耐磨性,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硬度和强度。
调质常用于制造机械零件、汽车零件等。
沉淀硬化是一种通过加热金属至适当温度后冷却,使其产生弥
散分布的沉淀物,从而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的热处理方法。
沉淀硬化常用于合金材料的处理,例如高强度铝合金。
热处理工艺对于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至关重要。
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金属的晶粒结构、调整相的比例和分布、消除内应力、提高金属的机械性能和抗腐蚀能力。
热处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等行业,对于改善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热处理:所谓金属热处理,是借助于一定的热作用(有时兼之以机械作用、化学作用或其他作用)来人为地改变金属合金内部的组织和结构,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的工艺操作。
均匀化退火:扩散退火,是用于消除或减少铸态合金非平衡状态的热处理。
基于回复、再结晶的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会发生回复、再结晶,变形织构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冷变形造成的亚稳定状态,使金属材料获得所需组织、结构和性能。
基于固态相变的退火:这是一种以固态金属合金经高温保温和冷却所发生的扩散型相变为基础的热处理。
淬火:将金属合金从固态下的高温状态以过冷或过饱和形式固定到室温,或使高温相在冷却时转变成另一种晶体结构的亚稳状态,称为淬火。
淬火过程中晶体结构不发生变化叫无多型性转变的淬火,若淬火时金属合金的晶体结构类型发生改变,则称为有多型性转变的淬火。
时效或回火:室温保持或加热使过饱和固溶体分解的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将热作用和化学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热处理。
形变热处理:是一种将塑性变形的形变强化和热处理时的相变强化结合,使成型工艺与获得最终性能统一起来的一种综合工艺。
临界浓度:凡组元浓度大于k的合金,在该种铸造的冷却条件下均会出现非平衡过剩相。
k浓度称为临界浓度。
聚集与球化:所谓聚集就是过剩相质点粗化过程,其特征是小尺寸质点溶解而大尺寸质点长大。
球化是聚集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非等轴的过剩相质点转变为接近于等轴的形状。
淬火效应: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
冷变形储能:冷变形后金属的自由能增量,它是冷变形金属发生组织变化的驱动力。
回复:回复过程的本质是点缺陷运动和位错运动与重新组合。
原位再结晶: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或退火时间延长,多边化和胞状亚组织形成的亚晶会通过亚晶界迁移和亚晶粒合并的方式逐渐粗化。
在一定条件下,亚晶可长到很大尺寸,这种情况称为原位再结晶。
低温退火的硬化效应:某些金属及合金在回复退火温度下,硬度、强度特别是屈服极限和弹性极限不仅不降低,反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低温退火的硬化效应。
平衡转变;固体材料在缓慢加热或冷却时得到平衡组织的相变称为平衡转变。
非平衡转变;固体材料在快速加热或冷却时,由于平衡转变得到抑制,可能得到某些在相图上不能反映的非平衡(或亚稳)组织的转变称为非平衡转变。
同素异构转变;纯金属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多形性转变;在固溶体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成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称为多形性转变。
钢在加热或冷却时发生的铁素体向奥氏体或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即为多形性转变。
平衡脱溶沉淀;在缓慢冷却条件下,由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过剩相的过程称为平衡脱溶沉淀。
共析转变;合金在冷却时由一个固相分解为两个不同的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析转变。
调幅分解;某些材料在高温为均匀的单一固溶体,当冷却至某温度时,分解为两个与原固溶体结构相同、成分不同的微区的转变为调幅分解。
即α→α1+α2有序化转变;固溶体(包括以中间相为基的固溶体)中,各组元原子在晶体点阵中的相对位置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转变称为有序化转变。
伪共析转变;以较快速度冷却时,非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将同时析出铁素体和渗碳体。
这种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类似于共析转变,但转变产物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比值不是定值,而是随着奥氏体碳含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称为伪共析转变。
马氏体转变;若进一步提高冷速,使奥氏体来不及进行伪共析转变而被过冷到更低温度,则由于在低温下铁和碳原子都难于扩散,奥氏体只能以不发生原子扩散、不引起成分改变的方式,通过切变由γ点阵改组为α点阵,这种转变称为马氏体相变,转变产物为马氏体(为区别平衡相变形成的α相,称其为α′),成分与母相奥氏体的相同。
共格界面;界面上的原子所占位置恰好是两相点阵的共有位置时,两相在界面上的原子可以一对一的互相匹配,这种界面为共格界面。
非共格界面;当两相界面处的原子排列差别很大,即错配度很大时,原子的匹配关系不能维持,这种界面为非共格界面。
半共格界面;两相界面上原子间距的相对差值,即错配度δ越大,弹性应变能越大。
起始晶粒度:钢在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接触时的晶粒大
小称为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
实际晶粒度:钢在某一具体的加热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本质晶粒度:标准实验的方法,即将钢加热到(930+-10)℃,保温3-8小时,冷却后测得的晶粒度
固态相变:金属和陶瓷等固态材料在温度和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会发生变化,即发生从一种相状态向另一种相状态的转变,这种转变称为固态相变。
伪共析转变:过冷奥氏体将全部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但合金的成分并非公析成分,并
且其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对含量也与共析成分珠光体不同,随奥氏体的碳含量变化而变化。
这种转变称为“伪共析转变”
魏氏组织:在奥氏体晶粒较粗大,冷却速度适宜时,钢中的先共析相以针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的复相组织。
热稳定化:淬火时因缓慢冷却或在冷却过程中因停留而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使马氏体转变迟滞的现象。
形变诱发马氏体:在Ms点以上,一定温度范围内因塑性变形而发生的马氏体
二次淬火:在冷却回火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现象叫二次淬火
二次硬化:当钢中含有较多的碳化物形成元素时,在回火第四阶段温度区形成合金渗碳体或者特殊碳化物。
这种碳化物的析出,将使硬度再次提高,称为二次硬化现象
脱溶沉淀:从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第二相(沉淀相)或形成溶质原子聚集区以及亚稳定过渡相的过程称为脱溶或沉淀
淬火时效:含有Mo,W,V,Cu,Be等元素的铁基合金淬火后进行时效时产生时效硬化现象应变时效:纯铁或低碳钢经形变后时效时产生的硬化现象
碳势:纯铁在一定温度下于加热炉气中加热时达到既不增碳也不脱碳并与炉气保持平衡时表面的含碳量
淬透性:钢材被淬透的能力或者说是钢材淬火时获得马氏体能力的特性
淬硬性:淬硬性是指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以超过临界冷却速度所形成的马氏体组织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也称可硬性
热应力:工件在加热(或冷却)时,由于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导致热胀(或者冷缩)的不一致所引起的的应力
组织应力:工件不同部位组织转变不同时而引起的内应力
纯扩散:渗入元素原子在母相中形成固溶体,在扩散过程中不发生相变或者化合物形成与分解的扩散称为纯扩散
反应扩散:由浓度较低的固溶体转变为浓度更高的化合物的扩散行为
奥氏体:碳在γ-Fe中形成的固溶体
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固溶体
珠光体:F和Fe3C的机械混合物
贝氏体:α相和碳化物的混合物
淬火:把钢加热到临界点Ac1或者Ac3以上,保温并随之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c)冷却,以得到介稳状态的马氏体或者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把钢材加热到Acm以上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以得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调质:淬火和高温回火的综合热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