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北区域的空间界定与演变
- 格式:pdf
- 大小:172.17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届华北区域史学术研讨会征文尊敬的研讨会组委会:我谨以此函向您投稿我所写的一篇关于第二届华北区域史学术研讨会的征文。
本文将以简体中文书写,探讨研究对象为华北区域历史,并力求条理清晰。
标题:探索华北区域历史的多元发展摘要:华北区域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域单位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发展路径。
本文旨在通过对华北区域历史的探索,揭示其多元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华北地区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华北区域历史的时空背景;2.区域内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3.不同历史事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区域历史对当代华北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梳理历史事件和分析历史脉络,深入剖析华北区域历史的多元发展,并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
正文:第一部分:华北区域历史的时空背景华北区域历史悠久,涵盖了从古代至现代的漫长历程。
该区域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多样,包括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其战略地位和资源优势使其成为众多历史王朝的核心地带。
第二部分:区域内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华北的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如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特点。
本文将深入研究每个时期的演变,并探讨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通过对历史演变的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华北历史的多元发展脉络。
第三部分:不同历史事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华北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战争、政治变革、自然灾害等,这些事件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战争导致了资源短缺和经济崩溃,政治变革则改变了民众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这些事件通过构成区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北地区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第四部分:区域历史对当代华北的启示华北区域历史的多元发展给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为当代华北的发展提供参考。
同时,区域历史还能够促进当代人们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增强,并加深对华北的独特性的理解。
结论:通过对华北区域历史的多元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地区的文化与发展。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North China" as an Area in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in Ming and QingDynasties作者: 仲伟民;王正华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历史系出版物刊名: 天津社会科学页码: 135-148页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主题词: 华北;北方五省;明清社会经济史;区域;流变摘要:尽管"华北"一词已经成为学术界习用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有诸多歧义,学者们实际上大多也是在模糊使用,这对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学研究带来了很多困惑.因此,从长时段视角对"华北"概念的产生和运用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很有必要.清代以前的文献并无现代意义的"华北"一词,但有与华北直接相关的地理概念如"北方""西北""北五省(北方五省)""北方诸(各)省""西北各(诸)省""西北五省"等.从20世纪开始,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华北"一词才在政府、媒体、知识界及民间广泛使用.民国时期国共两党以及日本对于"华北"概念的运用及各方在北方地区的博弈,也深刻影响了这个概念的使用.因为古代并无"华北"这个概念,更因为学术界关于"华北"概念的界定及所辖区域并没有一致意见,因此"华北"概念在学术研究中的运用实际上只是一种学术的想象.而今随着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对这个概念进行界定便显得愈发紧迫且必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制度、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将明清时期"华北"范围界定为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包括北京),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和学术认同.。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1 天山——兴安地区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海相及海陆交替相见于黑龙江,属碎屑岩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岩相、厚度变化极大,产特提斯及环太平洋动物群;陆相稳定型分布于准噶尔;活动型分布局限,仅见于本区东部;侏罗系十分发育,陆相沉积普遍全区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兴安岭和吉黑中部为火山岩与碎屑岩组合,海陆交替相沉积见于完达山地区。
新生代地史特征第四纪Q:1.8Ma至今,人类的出现和进化;冰川现象广布,气候冷暖多次变化;大陆面积增大,新构造运动活跃;沉积类型繁多,未完全谷结成岩的松散堆积。
第三纪(N、E):65Ma至1.8Ma陆相地层广泛分布,海相地层仅局限于藏南、台湾、塔里木西南等局部地区,第三纪中期古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强烈影响造成上下第三系不整合、沉积、构造、古地理差异。
上第三系N(河北黄骅)明化镇组馆陶组下第三系E(河北任丘)东营组(三段)沙河街组(四段)孔店组(三段)矿产:煤、石油、油页岩、膏盐岩。
全球重要聚煤时期,重要含油层系,膏盐产地较为普遍。
中生代地史特征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及海生无脊椎动物的菊石类繁荣为主要特征(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白垩纪末著名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动物:早T两栖类的迷齿类及原始爬行类的二齿兽类,中晚T期恐龙类及似哺乳动物类;JK脊椎动物已呈现典型的中生代面貌,爬行动物在陆海空占统治地位植物:T裸子中的松柏、苏铁、银杏类及蕨类中的真蕨类繁荣为特征;J与白垩总貌相似裸子主导真蕨类重要;早K被子植物在全球广泛分布,晚K占统治地位。
白垩纪K:135Ma至65Ma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东侧的岩浆活动减弱,空间分布东移。
中晚K出现了松辽华北江汉等重要含油气盆地;西侧的大型盆地萎缩,川滇地区最为明显。
松花江群(K1)明水组四方台组嫩江组姚家组青山口组泉头组(K2)(K2)角度不整合至平行不整合登楼库组营城组沙河子组侏罗纪J:205Ma至105Ma T末的印支运动使古特提斯带最终闭合,南方海退和古中国大陆的形成。
东部地区T前的南海北陆结束,东西分异开始。
J3 志丹群(jk分界)芬芳河组J2 安定组(内有J2与J3的分界)延安组直罗组J1 富县组三叠纪T:250Ma至205Ma海西阶段以后华北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形成统一的北方大陆。
早中T以秦岭昆仑为界的南海北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依然醒目,拉丁期后东部开始东西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