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教版史记选读第10课 管仲列传
- 格式:ppt
- 大小:647.50 KB
- 文档页数:24
1
春秋第一相——管仲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不拘一格降人才
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动荡。
周室衰微,诸侯壮大,周王室以血缘宗法维系的系统出现了崩溃趋势。
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
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
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
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第10课 管仲列传1.一词多义(1)称⎩⎨⎧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故其称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2)实⎩⎨⎧ 仓廪实而知礼节: 桓公实怒少姬:2.虚词归纳与⎩⎪⎨⎪⎧ 知与之为取: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子非三闾大夫与:3.古今异义词(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景展示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奔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斗争。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子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
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自拿出了箭射向小白,但只射中了衣带钩。
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扑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
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
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子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
第10课管仲列传【学习导引】《史记·管晏列传》是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晏婴两人的合传。
本文节选了管仲部分。
它与其他传记相比较,较为奇特。
它不是全面系统地记述管仲一生的主要政绩,而是写了他一生的两件事,一是与鲍叔牙的交往,二是治齐的政绩。
材料集中,篇幅较小,结构严谨。
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文中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光要读懂管仲,更要读出管仲背后的鲍叔牙,从而认识二人之间相知相亲的真挚友谊。
认识到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美德。
要读出司马迁在管仲这个成功人士身上寄托的感情。
2.语言学习既要注意丰富的句式,又要翻译重要语句。
3.文中第二段是文章重点,文字感人,最好熟读成诵。
【文本卡片】一、人物名片管仲所处的时代列国并峙,征战不休。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
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担任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齐桓公尊之为“仲父”。
管仲对内注重发展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二、文化常识成语中的朋友之交人不可以没有朋友,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古人对朋友有许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相交往的朋友,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4.金兰之交、八拜之交:指异性结拜的兄弟姐妹。
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
6.总角之交: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
7.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8.君子之交: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成的朋友。
9.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10.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传记》教课设计设计《管仲传记》教课设计江阴一中范丽花教课目的及重难点:1.掌握文言现象。
实词,活用,句式,翻译。
2.运用批评性思想解读管仲人物形象。
教课过程:一、导入批评性思想是理性、反省性的思想,其思想质量包含求真、公正、反省、理性、正确、清楚、建设以及详细、深刻、全面地思虑,还要勇敢地怀疑,当心的求证。
今日这堂课我们就用这类思想方式来解读《管仲传记》。
在解读以前要先正确地理解文义。
——翻开教案讲义和课本——.互相发问,抽测2’.学生怀疑.检测4.牢固文本,读一读,看能否全能够完好翻译全文。
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举手怀疑。
10分钟已经达成的同学能够先用忠实性阅读的方法,思虑:——二、理解文本——忠实性阅读“忠实”:忠实理解原意,站在作者的立场,从作者的视角去看问题,理解他的论证因素和结论。
——《批评性思想原理与方法》须注意的信息文本的看法和原由(文本细节)作者、信息根源、发布原地和立场(知人)1文本的背景信息(论世)1/8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史记选读”《管仲传记》教课设计设计问题一:司马迁眼中的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从文本中找出依照。
贤良:第三段:“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翻译)(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聚集钱财,使国兴盛使兵力富强。
)第四段: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衡量。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此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此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此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自己的话表达)(治理政事,擅长转祸为福,把失败变成成功。
重视事情的缓急,谨慎地进行比较。
桓公其实是因为恼恨少姬,南下侵袭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时机,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包茅。
桓公其实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时机,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
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以后又想违反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成立了信义,所以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管仲列传-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史记》中《管仲列传》的内容;2.理解古代社会的封建阶级制度,了解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3.理解管仲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做出的卓越贡献;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管仲列传》的内容理解;•古代社会的封建阶级制度;•管仲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贡献。
三、教学难点•古代社会的封建阶级制度;•管仲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贡献。
四、课堂教学1. 导入(5分钟)1.以“封建阶级制度”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史记》前面所学过的相关内容;2.打出“贵族、奴隶、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该词语的认识来阐述封建阶级制度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
2. 讲授(30分钟)1.管仲的生平介绍。
2.《管仲列传》的内容解读,让学生了解管仲为人的品质、政治思想以及知名的军事成就。
3.比较管仲与商鞅、韩非的贡献,评价是他们都是思想家,但管仲在古中国封建历史上贡献最大。
3. 合作探究(20分钟)根据所学知识,让同学们分组,通过现场讨论和总结,自己构思并分配小组任务,分别汇报管仲的个人思想、管仲的军事成就、管仲与商鞅、韩非的贡献等内容。
4. 总结(5分钟)1.请学生依次进行演讲汇报,期间老师或学生互相提问和对答案,加强彼此之间的探讨和对所学知识的加深记忆和理解;2.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听课笔记的反馈,再次强调“封建社会的阶级制度”、“管仲、商鞅、韩非所代表的思想”以及“学习的方法思考和总结”等重要点。
五、课后练习•请学生整理笔记,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提炼,上传至班级平台上分享;•请学生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文章,回忆管仲的一件事,表述对管仲人物形象的评价。
六、课堂反思1.教学谈心环节:老师与学生进行1对1的沟通,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听课感受和学习心得,探讨在下一节课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2.对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进行评估,确保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能力的提升。
《管仲列传》教案江阴一中范丽花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掌握文言现象。
实词,活用,句式,翻译。
2.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管仲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批判性思维是理性、反思性的思维,其思维品质包括求真、公正、反思、理性、准确、清晰、建设以及具体、深刻、全面地思考,还要大胆地质疑,小心的求证。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解读《管仲列传》。
在解读之前要先准确地理解文义。
——打开学案讲义和课本——1.相互提问,抽测2’2.学生质疑3.检测4.巩固文本,读一读,看是否全能够完整翻译全文。
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举手质疑。
10分钟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先用忠实性阅读的方法,思考:——二、理解文本——忠实性阅读“忠实”:忠实理解原意,站在作者的立场,从作者的视角去看问题,理解他的论证要素和结论。
——《批判性思维原理与方法》须注意的信息1文本的观点和理由(文本细节)2作者、信息来源、发表原地和立场(知人)3文本的背景信息(论世)问题一:司马迁眼中的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1.贤能:第三段:“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翻译)(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聚财帛,使国富强使兵力强盛。
)第四段: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自己的话表达)(治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
重视事情的缓急,慎重地进行比较。
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
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
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2.仁慈:“以民为本”第三段:政治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