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54 KB
- 文档页数:6
高一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P>在进行酶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提问: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何特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演示有关实验,也可安排相应的学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即酶的高效性、专一性与多样性特性。
(1)酶的高效特性实验,实验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两项内容:一是过氧化氢这种物质,它是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
生物体可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
无机催化剂三价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二是本实验的实验步骤。
实验后,让学生讨论得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铁离子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列举其他实例,概括酶的高效性。
教师还应强调正是由于酶的存在及其高效性,所以许多代谢反应在体外很难发生,在体内却可迅速进行。
(2)酶的专一性特性实验前可提问:“食物中的淀粉和蔗糖同属糖类,唾液淀粉酶能否消化水解这两种物质?”本实验所涉及的颜色反应要在实验前跟学生说明清楚。
淀粉水解成的麦芽糖和蔗糖水解成的葡萄糖、果糖在煮沸的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会有砖红色沉淀物质产生,淀粉和蔗糖与斐林试剂无此反应。
因此,斐林试剂可以用来鉴定淀粉和蔗糖溶液中是否有麦芽糖和葡萄糖及果糖,进而推测淀粉和蔗糖是否被水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进一步实例说明酶的专一性是酶普遍具有的特性;(3)酶的多样性原理,可在学生理解酶的专一性原理基础上,结合蛋白质的多样性让学生分析得出。
5、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让学生做《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这对于训练学生分析实验能力,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等都是很帮助的。
在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后,可适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常识。
如可提问:“持续高烧不退或严重腹泻有时甚至会危及人的生命,学生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人的正常体温是37℃,体温升高到38℃,虽然体温只是升高了1℃,但人已感觉非常没有精神,如果升高到39℃甚至40℃以上,而且持续高烧,就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反应,如昏睡、昏迷、惊厥、甚至危及生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其催化活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酶浓度、酶的激活剂、抑制剂等等,而酶的活性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是非常敏感的,影响因素发生很小的变化的,酶活性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主备人: 备课组长签字:执行时间:教学设计高中课程标准•生物必修1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理解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掌握酶的作用特性。
2.解析:本册书的第一章讲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三章主要讲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而所有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必需要借助于酶的催化,而酶的本质是生命物质,所以,第三章在一开始就讲述酶在整本书的知识结构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方面内容掌握与否,对学生后阶段新陈代谢学习的好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能够描述出酶的发现史及斯帕兰札尼的实验;能够解释酶的概念——酶的产生部位、作用、实质等。
(2)能够概述酶的特性并举例说明。
2.解析(1)基础概念的认知,对一些基本概念提出并理解掌握,包括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以及酶的定义等。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实验来了解酶的特性,在以往学习这段内容中是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的,我希望通过这节课,学生也能够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设计出实验步骤,及做出相应的实验结果。
(3)拓展课本知识,了解最新生物技术最新发展动态。
酶工程是生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酶工程相关的内容也是现在的热门话题,介绍一些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拓展知识,也可以增加学生对这堂课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4)联系实际,拓展与生活相关的内容。
这堂课酶的内容有很多是和我们生活容密切相关的,并且我们也在生活中接触到了一些酶产品,加以合理利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在教学过程中,文科班的同学和理科班的同学分别在理解这些生物的概念和生物的特点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难度。
2.在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限制,上课和实验不能很好结合,可能导致课程上到了,但是实验不能做,导致学生的理解会有很多困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了加强学生对酶定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克服在理解定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准备在生物实验的支持下,利用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的结论,让学生充分理解酶所具有的特征。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二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篇4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
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2、能力目标:学会用准确的语言阐明实验探究的结果。
概述温度和pH影响酶的活性。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确定和控制对照实验中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经有了实验操作基础,这节课的三个实验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学生对此并不陌生。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课件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酶的高效性的实验,导入新课。
提问:酶的催化效率如此高效,酶能否催化任意一个化学反应?(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酶的专一性教师演示“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实验,学生边看边做此实验,仔细观察根据现象可知: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说明生物体内某些酶只能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的物质,而不能催化所有物质。
如二肽酶能水解任意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
所以,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新陈代谢概述高中生物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新陈代谢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3. 能够解释新陈代谢与生物体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 新陈代谢的定义和作用。
2. 新陈代谢的两大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 新陈代谢与生物体的健康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区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2. 理解新陈代谢对生物体健康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1. 概念讲解:介绍新陈代谢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新陈代谢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2. 过程分析:讲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呼吸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
3. 练习与讨论:设计相关案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和讨论加深对新陈代谢的理解。
4.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新陈代谢与生物体健康的关系。
五、教学效果评价:
1. 学生能够准确解释新陈代谢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能够区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3. 学生能够理解新陈代谢对生物体健康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
1.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对新陈代谢的理解。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新陈代谢的过程。
3. 组织学生研讨新陈代谢在不同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影响。
教案编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高中生物说课教案酶
一、学科名称:生物
二、教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
三、教学内容:酶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酶的定义和作用;
2、掌握酶的特点;
3、了解酶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4、掌握酶与底物的反应过程。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酶的定义、作用、特点和分类。
难点:酶的作用机制和与底物的反应过程。
六、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讲解酶的定义、作用和特点。
2、实验法:进行酶活性的测定实验,让学生对酶的作用有直观的理解。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思考酶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七、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提问引入酶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酶的作用。
2、讲解:讲解酶的定义、作用和特点,让学生对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实验:进行酶活性的测定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熟悉酶的作用过程。
4、讨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酶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5、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对酶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八、课后作业:
1、复习酶的定义和作用。
2、整理对酶的分类和作用机制的理解。
3、完成与酶相关的练习题。
以上是一份高中生物说课教案酶范本,希朿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教案: 新陈代谢与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新陈代谢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了解酶的结构和功能;3. 掌握酶对化学反应的调控作用;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新陈代谢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酶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1. 酶对化学反应的调控作用。
教学准备:1. PPT及相关教学材料;2. 实验用具及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Step 1: 导入 (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导入新陈代谢的概念,如:“如果一个人一天不吃东西会怎样?”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Step 2: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定义 (15分钟)1. 结合生活实例,介绍新陈代谢的概念和定义。
2. 解释新陈代谢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3. 通过图示或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意义。
Step 3: 酶的概念和作用 (15分钟)1. 介绍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讲解酶对化学反应的调控作用,如降低活化能,加速反应速率等。
3. 通过图示和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酶作用的理解。
Step 4: 酶的结构和功能 (15分钟)1. 介绍酶的结构特点,如酶是大分子蛋白质,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和活性位点。
2. 解释酶与底物的结合和酶的反应机理。
3. 引导学生思考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课时Step 1: 复习 (5分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新陈代谢和酶的基本概念。
Step 2: 酶的调控机制 (15分钟)1. 介绍酶活性的调控机制,如温度、pH值、底物浓度等的影响。
2. 讲解酶活性受到抑制或激活的原理。
3. 引导学生思考酶的调控机制与生物体内稳态的关系。
Step 3: 实验演示 (20分钟)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如观察酶活性随温度变化的实验或酶活性受到抑制和激活的实验。
Step 4: 小结和问题讨论 (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教案概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全教案教学对象:高中生物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酶的概念及其特性;2. 掌握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及其原理;3. 能够运用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酶的概念、特性和作用原理;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酶的知识;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酶的概念及其特性;2. 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原理;3. 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分析。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代谢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酶的概念及其特性:介绍酶的定义、化学本质、作用特点和作用条件。
3. 讲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原理:阐述酶催化作用的机理、酶与底物的特异性结合、酶的活性调节等。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如食物的消化、细菌病毒感染的治疗等,引导学生运用酶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应用,如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疾病与酶的关系等。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检测1. 酶的概念及其特性;2. 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原理;3. 能够运用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酶在其他生物过程中的应用;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酶的作用原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酶的概念、特性和作用原理,让学生掌握了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酶的作用机理讲解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六、酶的分类和命名教学内容:1. 介绍酶的分类体系,包括根据底物特异性、酶活性中心结构和反应类型的分类;2. 讲解国际上统一的酶命名规则,如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IUBMB)的命名原则;3. 分析酶的命名与酶分类之间的关系。
一、教案概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全教案教学对象:高中生物教学课时:10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酶的概念和特性;2. 掌握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3. 能够运用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酶的概念、特性及作用;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酶的知识解决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酶的概念与特性;2. 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3. 酶的作用机理;4. 酶的应用实例;5. 酶的研究进展。
二、第一课时:酶的概念与特性教学目标:1. 了解酶的概念;2. 掌握酶的特性。
教学内容:1. 酶的概念:介绍酶的定义、化学本质及命名原则;2. 酶的特性:讲解酶的催化活性、专一性、稳定性、作用条件等。
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酶的概念;2. 讲解与演示:讲解酶的化学本质、命名原则及特性;3.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三、第二课时: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 掌握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讲解酶在分解、合成、转运等生物过程中的作用;2. 酶的作用机理:介绍酶催化反应的原理。
教学活动: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讲解与演示:讲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3.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四、第三课时:酶的应用实例教学目标:1. 了解酶的应用实例。
1. 酶的应用实例:讲解酶在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2. 酶的产业化:介绍酶的生产、提纯和应用技术。
教学活动:1. 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讲解与演示:讲解酶的应用实例及产业化;3.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五、第四课时:酶的研究进展教学目标:1. 了解酶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1. 酶的研究进展:介绍酶催化机理、酶结构与功能关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2. 酶的研究趋势:展望酶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理解体内代谢: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关于理解体内代谢,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它涵盖了我们人类身体内部进行的所有代谢反应。
但是,要想真正理解体内代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新陈代谢,以及新陈代谢在人体内的作用。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总称。
在生物体内,所有的分子(例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都需要通过代谢反应转换成其他物质。
这些代谢反应既可以产生能量,也可以用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必需物质。
换句话说,新陈代谢是组成生命的基本过程之一,使生物体内部的分子能够得到不断更新和维护。
在人体内,新陈代谢主要由酶催化产生。
酶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大分子,它会加速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使代谢反应更加高效。
例如,当我们食物中的淀粉质被消化成葡萄糖时,需要酶的催化才能够完成。
这也是为什么使用酶作为新陈代谢的催化剂非常重要的原因。
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代谢的类型,以便更好地理解体内代谢的过程。
代谢可分为两种类型: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是指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形成,这通常需要使用能量。
而分解代谢是指分子被分解为更小的单位,通常会释放出能量。
在人体内,代谢的类型还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糖类代谢、脂质代谢和蛋白质代谢。
糖类代谢包括人体内的糖类分子,如葡萄糖。
脂质代谢是指人体内的脂类分子,例如脂肪酸和甘油。
蛋白质代谢则是指人体内的蛋白质分子,例如我们身体内的肌肉和骨骼等。
了解代谢的类型和酶的作用是理解体内代谢的关键。
这也是高中生物中这个话题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实验室、展示和课堂活动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内代谢。
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酶催化实验,通过观察不同酶对分子的加速作用来帮助他们了解酶的作用。
展示人体代谢链的学生,了解人体内不同代谢的过程,并且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内容,将更容易使学生对体内代谢产生兴趣。
体内代谢是人类身体运转的基石。
了解这个过程的原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以及它是如何运转的。
高中生物人体新陈代谢教案
课题:人体新陈代谢
教学内容:了解人体新陈代谢的概念、作用以及调节机制。
教学目标:
1. 知道人体新陈代谢的定义和作用;
2. 理解人体新陈代谢包括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两种过程;
3. 了解人体新陈代谢的调节机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人体新陈代谢的定义和作用、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区别。
难点:人体新陈代谢调节机制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互动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话题: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会摄入各种食物,这些食物如何被人体利用?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体新陈代谢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识(15分钟)
1. 人体新陈代谢的定义和作用;
2. 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区别;
3. 人体新陈代谢的调节机制。
三、讨论(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觉得什么因素会影响人体新陈代谢?如何调节人体新陈代谢?
四、案例分析(10分钟)
教师给予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调节人体新陈代谢以达到身体健康。
五、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人体新陈代谢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总结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调节机制、以及如何调节人体新陈代谢以促进健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特点。
2.掌握酶的定义、特性及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1.新陈代谢的概念及特点。
2.酶的定义、特性及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酶的催化作用机制。
2.酶活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如细胞、生物体、生命活动等。
2.引出新陈代谢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新陈代谢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二、新课讲解1.讲解新陈代谢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介绍酶的定义、特性及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1.分析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催化效果,如温度、pH等。
2.让学生讨论酶活性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酶活性影响因素,以便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利用酶。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2.提问:酶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二、新课讲解1.讲解酶的催化作用机制,如降低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等。
2.介绍酶活性影响因素的探究方法,如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
三、实验探究1.组织学生进行酶活性影响因素的实验,如温度、pH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实验结果,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酶活性影响因素。
2.提问: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利用酶的催化作用?二、新课讲解1.讲解酶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2.介绍酶的应用前景,如生物制药、生物能源等。
三、案例分析1.分析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如加酶洗衣粉、青霉素生产等。
2.让学生讨论酶应用中的问题,如酶的稳定性、活性调节等。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关注酶应用中的问题,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高二生物陈代谢与酶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了解细胞的代谢过程和酶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酶的作用机理和分类; 3. 理解酶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4. 掌握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5.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代谢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 酶的概念和作用机理; 2. 酶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酶的作用机理的深入理解; 2. 酶的分类和特点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指南。
2.学生准备:–生物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本。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代谢与酶的兴趣。
导入问题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说酶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或者:“你们知道生物体为什么需要有代谢过程吗?”步骤二:理论讲解(20分钟)1.酶的概念:介绍酶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强调酶作为生物体内的催化剂的作用。
2.酶的作用机理:详细讲解酶的作用机理,包括酶催化反应的过程、活性位点和底物的结合以及酶与底物之间的互作用等。
3.酶的分类和特点:介绍常见的酶的分类和特点,如氧化酶、脱氢酶、水解酶等。
步骤三:实验演示(15分钟)1.实验:通过实验演示酶的催化作用,对某种底物的酶活性进行检测。
实验步骤包括制备酶溶液、选择底物和控制变量。
2.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来理解酶催化反应的效果。
步骤四: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酶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为什么某些人会对某种食物过敏?为什么某些水生生物在低氧环境下仍能存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酶的知识来解答问题。
步骤五:知识总结(15分钟)1.整理概念:带领学生一起回顾酶的概念、作用机理和分类等重要知识点。
2.知识检测: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新陈代谢与酶【学习目标】1.知道酶的发现过程。
2.理解酶的性质(主要是高效性、专一性、酶需要适宜条件的特性)。
3.用实验探究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
【学习障碍】1.理解障碍(1)如何理解酶与新陈代谢的关系(2)如何理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特性(3)如何理解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2.解题障碍(1)用酶的作用特性去解释和说明一些学现象。
(2)解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因素的图表题。
(3)解有关的实验设计题。
【学习策略】1.理解障碍的突破(1)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等观点理解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
生命系统既是一个需要维持稳态的系统,又是一个瞬时就会发生一系列合成、分解的运动着的系统,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新陈代谢中的各种反应是在温度、酸碱度等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些化学反应不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可是又要迅速、高效地进行反应,怎样实现生命系统的这种功能因此就必须有一种结构或物质存在,来行使其功能。
这就是生物催化剂——酶。
生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如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经过变化成为人体自身的组成物质,组成物质又经过氧化分解成为代谢的最终产物而排出体外,这些过程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生物化学反应。
据估计,人体细胞内发生化学反应的频率约为几百万次/min。
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够在平常的温度、压力下迅速顺利地完成,完全是依靠酶的催化作用。
正因为这样,生物体自我更新的速度是很快的。
拿人体来说,体内血液中的红细胞更新的速度通常为200万/以上,大约60d左右全部红细胞要更新一半;肝脏和血浆中的蛋白质,大约10d左右要更新一半;皮肤、肌肉等组织中的蛋白质,大约150d左右要更新一半。
人在一生(按60年计算)中与外界环境交换各种物质的数量,大约水为50000kg,糖类为10000kg,脂质为1000kg,蛋白质为1600kg。
物质交换的总重量大约相当于人体重量的1200倍,而实际上现在人类的寿命已经大大超过60岁了。
高中生物3.1 新陈代谢与酶教案人教版一、知识结构酶的发现和酶的概念新陈代谢与酶酶的高效性酶的特性酶的专一性酶需要适宜的条件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1.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特征(能力层次:B)。
2.酶的发现过程(能力层次:A)。
3.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能力层次:D)。
(二)能力训练l.通过“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剂效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对比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酶的概念。
(2)酶的特性(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去体会,去理解,让事实说话,学生耳闻目睹后,加深了理解、记忆。
2.难点本节课除了组织好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更主要要引导和组织好学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实验和指导学生用对比方法去观察,分析实验观象,推导实验结沦。
3.疑点酶为什么会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可以简略介绍中间产物“学说”、“诱导契合学说。
温度,pH值等均能影响酶的活性。
可以结合化学课本中学习了蛋白质化学特性,加以理解。
因为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破坏(除肽键以外的其它化学键的断裂),从而引起蛋白质分子变性。
又因为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所以在以上任何一条件下酶都将失去活性。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方法师生同步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边观看教师演示实验,边动手做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时,边讲边做,操作要求规范,动作快捷、准确,给同学作示范。
学生边做、边思考。
边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
每做完一个实验,学生相互讨论对所观察现象加以解释。
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本节课应在实验室进行。
六、教具准备由实验教师和任课教师共同准备好“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及“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两个实验的有关材料,药品、仪器等用具。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旧人教必修1【教学目的】1、知道酶的发现过程,2、理解掌握酶的概念、特性,并能分析应用。
【重点难点】1、酶的概念、特性。
2、酶发现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实验设计思路、原理、现象分析。
【教学过程】一、新陈代谢的概述(导言)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其实质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其中的每一个化学变化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二、酶的概念(化学本质)酶是活细胞中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 。
三、酶的发现(四个阶段)1、1783年,意大利斯巴兰札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63年,德国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 RNA 也有生物催化剂作用。
实验启示:科学发现与发展依赖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只有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才能发现问题,再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来逐步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发现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酶的特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1、共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酶本身在反应前后并不发生变化。
2、特性:(1)具有高效性,含义是——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如: Fe3+与淀粉酶的比较实验)(2)具有专一性,含义是——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如: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二肽酶只能催化——二肽,麦芽糖酶只能催化——麦芽糖,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3)酶需要适宜的条件①含义是——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 PH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都会明显降低酶的活性(可以恢复)高温、过酸和过碱都会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不可恢复,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被破坏)②曲线分析:课本P48【疑难辨析】1、关于新陈代谢的概念(1)从个体水平看: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与酶第一节(一)学习内容: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的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通过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的催化效率》,《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及《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总结归纳作为酶所具备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1. 酶的概念、酶的催化作用特点2. 酶的特性实验完成3. 理解酶的特性与新陈代谢的关系(三)学习难点:1. 酶的性质及其实验验证2. 酶的性质验证试验设计(四)学习过程:1.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理解: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要将新陈代谢同普通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分开。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三点上:①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发生的过程;② 是有序的化学反应,是受控过程;③ 新陈代谢的本质是化学反应,涉及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对细胞、对生物体而言,这种有序变化是其存在的基础,是以生物体表现出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细胞才以活的姿态出现,表现出生长、分裂、完成生命活动等特征。
2. 酶(1)发现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鹰的消化实验实验目的:区分鸟类的胃的消化过程,是进行物理性消化,还是存在化学性消化。
实验设计: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让鹰将金属笼吞入,既保证肉块不受物理性消化的影响,同时胃液可流入笼内。
实验结果:隔一段时间后,将小笼子取出,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
结果分析:胃内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蛋白酶)1926年,美国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出脲酶结晶,并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30年代,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具生物催化作用。
(2)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理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成分,即一些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如rna并非是蛋白质成分,它们具有生物酶的特点:① 是活细胞可以合成的;② 能够催化反应进行;③ 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所以,有几点要注意:a. 不是酶的本质都是蛋白质,少数rna也是酶;b. 不是蛋白质都能称为酶,只有是活细胞中产生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才称为酶,催化作用仅为蛋白质多种功能之一;c. 酶是活细胞产生,但不一定只在活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在体外条件合适情况下一样能发挥催化作用。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高中生物新陈代谢与酶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课题
新陈代谢与酶
(二)课型
探索性实验课
(三)教材内容及位置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45~48页
(四)课时安排
本节重点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
酶的概念是与酶的发现史联系起来的,可采用讲述法。
酶的特性是通过探索性实验实验四、实验五,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得出。
根据教参,讲述和实验约2课时。
如果将两节课分开,不利于整体教学,因此,我计划用两节连堂课在实验室内完成该节全部教学目标。
(五)编排意图
教材绪论说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
既然是化学反应,就有催化剂。
教材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通过探索性实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也是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生物学的学习研
究和实践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后联系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多种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学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观察唾液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本节从酶的发现史入手,简单介绍过程,总结得出酶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得出酶的特性,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其它生命现象奠定基础。
(七)教学目标
1、酶的发现(A:知道)
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①实验五:
a、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b、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②实验四:
a、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标是按《大纲》要求确定的。
(八)教学重点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的特点
实验教学是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故本节的能力培养与知识教学同等重要,同为重点。
(九)教学难点
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的实验。
(十)教学关键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方法和过程,对本节内容,学生知识的获取来源于正确的实验操作而总结的结论,故应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程序,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是本节关键所在。
二、学情分析
(一)现有基础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生物》时,本应有多个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我市具体条件限制,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尤其是生物学科基础差,前后联系不强,加之高中教材前面才安排了“三个实验”,给本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
(二)学习动力
高中学生正处青春期,好奇心强,加之才开始接触生物实验不久,所以学生对实验教学喜而不厌,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又可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
(三)学习能力习惯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和其它条件限制,学生习惯于偏重书本知识的理解记忆和习题解答,而不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
这种状况短时间内还无法纠正,学生往往抽象思维能力强,实验技能差,实验时习惯于得出“先入为主”的结论,达不到探索性实验的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须在实际课教法上采取相应措施。
三、课前准备
(一)实验分组
宜将操作能力强与书本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合理搭配;选择实验能力较强、组织纪律性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以带动各组实验取得好的效果。
(二)器材准备
1、实验器材:
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过氧化氢2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实验现配),热水。
2、其它器材:
试管、量筒、烧杯、试管架、温度计、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卫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实验员准备。
(三)预试实验
教师必须先做预试实验,可验证或修正实验步骤等,使实验的关键和难点能心中有数,以便调控实际教学程序。
四、教法分析
(一)讲述法
通过教师的语言阐述,让学生知道一些有关本节内容无法验证的知识,也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验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确
(二)实验法与演示法
实验法与演示法是生物直观教学的重要方法。
实验法使学生手脑并用,从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从现象中总结出结论,同时培养基本操作技能。
在实验中,老师演示方法步骤的关键和难点是必不可少的。
故两种方法是本节课联系的主要教学方法。
(三)发现法与对比法
探索性实验要求课前不必预习,以避免“先入为主”,通过教师指导、设问;学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实验中发现现象。
同时,对实验前后的认识和现象进行对比,再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得出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等,从而培养基础技能和训练思维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学法指导
(一)强调规范操作
规范的实验操作具有科学性强、效率高、目标一致,节省材料等特点,故应提倡并强化操作程序,纠正错误的操作习惯,提高实验效果,以达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二)指导观察
观察是学生获取实验现象的重要环节,指导学生观察要具体、细致,且忌目无重点。
(三)引导讨论、归纳
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地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