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案: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法律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2.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5.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6.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难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推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人们懂得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很多成就。
导入二:同学们!你熟悉下面这首动人的歌儿吗?(播放《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歌颂的老人是谁?他对中国有什么巨大贡献呢?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推进新课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1.提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学生阅读教材列举: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众多的法律文献,建立起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刑法》等重要法律,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重大进展,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认识到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整理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维护了人民的基本利益;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重大进展,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认识到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难点:能否认识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推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整体感知:浏览课文,大体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理清各目间的关系.自主梳理:1.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成为推进我国和的根本大法。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1.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制度。
2.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国和事业发展到新的阶段。
1991年,我国作为主权国家加入组织,我国领导人提出了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首次使用了这个科学称谓,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旗帜。
合作探究:中国为什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国为什么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知识拓展:某校初三开展“新中国民主与法制教建设”的探究活动。
(1)在探究中,同学们得出一个结论:1954年是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史上关键性的一年。
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1979年,邓小平强调指出:“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只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名师教案北师大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名师教案北师大.................................. 名校名师推荐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法律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2.理解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5.了解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6.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难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课程导入一:“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人们懂得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很多成就。
导言二:学生们!你熟悉这首动人的歌吗?(播放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992年,又是一个春天。
一位老人在南海写诗。
春潮在天地间汹涌,扬帆启航。
春风吹绿了中国东部,春雨滋润了中国的故乡。
啊,中国,你展现了一幅百年新图,展现了一个多彩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在江北和江南传唱。
这位老人是谁?他对中国做出了什么重大贡献?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推进新课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1.提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学生阅读教材列举: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了《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众多的法律文献,建立起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
代化》教案北师大版
编号课题课
型
编写
人
审核人时间
014 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
以医疗保险制度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以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目标;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变化(下岗、再就业、创业等)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的需要
③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必要性以及举措
④突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光辉旗帜邓小平理论(有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道路),1997,中共十五大
⑤《春天的故事》,1992年前改革目标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992年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小结:对本课知识内容的小结和情感的升华。
11.巩固: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本课学生所学。
四、教学反思:。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知道“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2.能说出我国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了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知道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中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为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搜集处理有效信息的方法。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学习历史、展示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渐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体会、感受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对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所起的作用。
3.感受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认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推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在何时?标志是什么?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召开?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互动的话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教师适时补充、纠正。
主要介绍:
1.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的概念。
2.宪法的修正。
3.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及存在的问题。
过渡:同学们详实的介绍,使我们系统的了解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喜
人成就。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情况。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考: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怎样建立的?
2.举例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国家的就业制度和人民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的主要表现?
请学生谈谈学习这些内容后的感受。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在综合国力的提高上。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综合国力也与世瞩目。
在国际舞台上,我国更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请学生根据教材及收集到的资料介绍近几十年我国的外交成就。
教师参与其中,并介绍、补充相关史实。
主要介绍:APEC全称、简介、宗旨、中国加入的时间、主要活动和作用等。
思考:中国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又为什么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呢?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思考: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有什么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讲解。
课堂小结
请学生设计本课的知识网络图小结本课内容。
板书设计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1982年新宪法: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法律:《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
二.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定方向: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出典型:邯郸钢铁公司
3.有保障:①市场导向就业
②编织社会安全网(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影响因素: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2.积极参与:加入APEC、WTO、沉着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
3.作用:中国国际影响加大,树立大国形象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1.旗帜:邓小平理论
2.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
3.意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课堂练习与反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