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色彩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18.50 KB
- 文档页数:6
谈谈中西方色彩应用之异同点美术史是对于美术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美术史主要研究的范围是雕塑、绘画、建筑以及工艺美术等与其相关的种类,在我国与西方的色彩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我国和西方一些国家的建筑物、工艺美术和绘画,甚至是中西方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色彩的习惯都可以清楚的看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色彩以客观的一种形态存在于自然中,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发现色彩,逐渐到研究、运用、发展到最后形成一种审美的心理。
1 在绘画中使用色彩的异同点因为地域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我国绘画的色彩讲究以淡雅、意境的主观因素为主,而西方的绘画特点是以客观和理性为主。
中国画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文化领域的影响,比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古往今来,中国一辈辈杰出的画家都认为黑色是一切颜色的源点,在道家中也常说道,缤纷的色彩无法让人们直视本心,阻碍了对“道”的感悟。
种种原因的影响使中国一直都是以墨色为绘画的主体颜色,与西方的色彩斑斓是不同的,西方主要是以写实为主,以画面对视觉的冲击力来说,中国画比西方要稍差一些,但是因为中国的理念与技法有自身的特点,有着自己的意境和审美的价值。
中国画讲究的是一种虚静,用这种虚静的美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的世界进行表现。
所以说,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墨色为主体。
而对于西方在绘画方面色彩使用来说,主要分为了几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在古希腊的时期,在那个时期,色彩的地位远远不如“形”的地位高,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是有一定的关系,那时的哲学是经过“数”对世界进行了解。
数与数之间产生的和谐关系被称之为美。
因此,总结出了很多如三停五眼和黄金比例分割等等形体比例美等等。
古希腊认为,形是与世界构成的本质紧紧相连,而色彩不过是外在的表皮而已,所以对古希腊的艺术家们来说,过多的色彩会挡住本质的清晰度,因此,古希腊时期都是以自然原色为主进行绘画;第二个过程就是在文艺复兴的时期,在当时都是以表现再现化的基本原则进行繪画,因此,使当时的绘画在对现实美进行表现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中外古代建筑对比序号:83学号:姓名:xx摘要: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中西古典建筑文化均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过不朽的作用,但是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古典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发展与进步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经济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民族不同、文化各异,还有如审美理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内容,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表现形式。
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从历史上看,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发源于古代的希腊,罗马帝国继承了古希腊的成就,使古典建筑进一步成熟,从而形成了西方世界的建筑范例。
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最杰出的成就是创造了古典柱式。
在希腊古典时期曾经创造了三种古典柱式:多立克、爱奥尼亚和科林斯柱式式。
罗马帝国时期,杰出的皇家建筑师维特鲁威在总结古希腊与罗马共和国建筑经验的基础上,于公元1世纪出版了一部《建筑十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理论著作,它不仅在当时的帝国范围内对建筑起到了指导与规范的作用,而且还对后来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文艺复兴和近代时期,对古典建筑形式的应用也更为自由了。
正是由于西方古典建筑融理性美与视觉美于一体,因此才创造了雅典卫城帕特侬神庙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这样举世无双的杰作。
一、xx古代建筑文化的表现(一)建筑环境的东方信仰—风水“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自古以来,我们的先祖就把选址定居作为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西方古建筑的色彩在古希腊的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彩。
从现存遗留下来的大理石顶部残物色迹推测,那里有最早的红、黄、蓝、绿、紫、褐、黑和金等色彩,神庙檐口和山花及柱头上不但有精美的雕刻,也有艳丽的色彩。
如陶立克式柱头上涂有蓝与红色。
爱奥尼式建筑除蓝与红外,还用金色。
科林新式则对金的使用较盛行。
帕特农神庙(陶立克式)在纯白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红、蓝原色的连续图案,还雕有金色银色花圈图样,色彩十分鲜艳。
希腊色彩是他们宗教观的反映,使用色彩已具有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火,青象征大地,绿象征水,紫象征空气。
通过色彩表现着他们的宗教信仰。
他们多运用红土为底色,黑色为图案或相反使用。
这种对比产生一种华贵感。
古罗马继承希腊文化并没有创新,罗马贵族爱好奢华,为了装饰宏大的公共建筑和华丽的宅邸、别墅等,各种装饰手段都予以运用。
室内喜用华丽耀眼的色彩,红、黑、绿、黄、金等,墙上有壁画,色彩运用十分亮丽,还通过色彩在墙面上模仿大理石效果,并在上面以细致的手法绘制窗口及户外风景,常常以假乱真。
艳丽奢华的装饰风格影响整个欧洲。
当时的建筑经典《建筑十书》所介绍那时建筑色彩非常丰富,有黄土色、灰黄、胭脂、淡红、红褐、鲜红、朱红、灰绿、蓝绿、深蓝、白、红白、黑、金等色彩。
中国古建筑的色彩随着阶级的产生,色彩逐步成为政治、宗教的服务工具。
《周礼》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性币,各放其玉之色。
”色彩已用于政治礼仪之中。
西周时色彩的正色(五色)、非正色已作为“明贵贱、辨等级”之用。
春秋时不仅宫殿建筑柱头,护栏,梁上墙上有彩绘,并已使用朱红、青、淡绿、黄灰、白、黑等色。
秦代继承战国时礼仪,更重视黑色。
秦始皇统一后变服色与旗色为黑。
“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黑色为主色从此开始。
汉代,发展了周代阴阳五行理论,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
青绿色象征青龙,代表东方,朱色象征朱雀,指南方,白象征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征玄武,表北方,黄象征龙,表示中央。
西方建筑风格体系——浅析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哥特式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2—15世纪的欧洲大地,前承罗马式后肩文艺复兴。
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Gothic)一词的来源颇难说清,因为“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之名称。
哥特人自1世纪起开始南迁,并定居多瑙河地区,但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并未发展出这种子高水落石出平的艺术风格。
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从而将凡是从网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都称之为“哥特式”的。
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欧·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遂沿用至今。
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哥特式建筑艺术实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其塔形屋顶、飞扶壁结构、玫瑰花窗、柱了雕像等经典建筑特点无不体现其作为“上帝之屋”的宗教精神本质。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
哥特式建筑艺术不只影响着中世纪欧洲各艺术领域的发展,更影响着现今世界各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
西方现代设计知识点归纳西方现代设计是指从20世纪初起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设计风格,以其简洁、实用、注重功能性以及形式美感而著称。
本文将对西方现代设计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探讨其特点以及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一、功能主义设计理念西方现代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功能主义。
这种设计理念强调将产品的功能性置于首位,追求简洁明了的设计风格。
设计师们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他们试图摒弃繁琐的装饰元素,追求简约、经济、高效的设计风格。
二、线条与几何形状的运用西方现代设计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的运用,强调简洁明了的造型。
设计师们倾向于使用直线、曲线和简单的几何形状,以创造出清晰的美感。
他们通过运用对称、重复和比例等原则,使设计作品呈现出平衡和谐的感觉。
三、材料与结构的合理运用西方现代设计追求材料的真实性和本质美。
设计师们善于运用各种材料,从金属到塑料,从木材到玻璃,以及各种组合材料,来创造出形式美感和实用性兼具的作品。
此外,他们注重结构的合理性,通过优化设计,使产品的结构更加稳固可靠。
四、色彩的运用和表达西方现代设计着重于色彩的运用和表达,追求明亮、清爽的色彩搭配。
设计师们常常运用大片的中性色调,如黑、白、灰,结合亮丽的原色或饱和度较高的色彩,以营造出清新、活力的氛围。
色彩的运用使得设计作品更加鲜明、富有吸引力。
五、人性化设计的关注西方现代设计非常注重人性化设计,追求产品与人的身体结构和心理特点的匹配。
西方设计师们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们的需求和使用习惯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他们关注用户的体验,注重产品的易用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西方现代设计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领域,还深入到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尚设计等各个领域。
它为当代设计注入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实用主义精神,激发了设计界的创新和突破。
正是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理念,西方现代设计成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流派之一。
总结起来,西方现代设计以功能主义设计理念为核心,注重线条与几何形状的运用,追求材料与结构的合理运用,关注色彩的运用和表达,以及人性化设计的关注。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飞檐有许多类型,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建筑倾向于反映中国的艺术风格情趣,像园林建筑就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中国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沿袭着差不多相同的格调,而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不同,像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就是非常不同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形体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和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是一种对于“线形美”的表现。
西方建筑则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富于逻辑的几何形状之美。
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体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
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方审美情调的不同。
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普遍存在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的心理。
三、建筑和谐之美和对抗之力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为美。
我国在汉以后,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逐渐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并且缺乏人情味。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的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
西方房屋风格分类西方房屋风格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区域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这些房屋风格各具特色,传达出不同的建筑理念、审美观念和社会背景。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西方房屋风格进行的分类和介绍,帮助理解西方建筑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古典风格1.1 古希腊复兴风格特点:古希腊复兴风格的房屋通常采用大理石、石膏和铁艺等高贵材料,强调对称、比例和简洁的设计。
建筑元素:多柱廊、希腊柱式、浮雕、矩形窗户等。
1.2 古罗马风格特点:古罗马风格的房屋强调奢华、壮丽,使用大理石、石膏和铜等贵重材料。
建筑元素:拱门、穹顶、多柱廊、浮雕、镂空雕塑等。
2. 文艺复兴风格2.1 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特点: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注重对古典文化的回归,建筑线条流畅,装饰精致。
建筑元素:圆顶、拱门、壁柱、对称布局、绘画壁柱等。
2.2 弗朗西斯康风格特点:弗朗西斯康风格融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法国风格,注重对称和装饰的细节。
建筑元素:雕刻细节、拱门、壁柱、尖塔、对称造型等。
3. 巴洛克风格3.1 巴洛克风格特点:巴洛克风格追求奢华、繁复和夸张,注重雕刻和装饰。
建筑元素:曲线形的线条、浮雕、壁柱、拱门、多彩的壁画等。
4. 乔治亚风格4.1 乔治亚风格特点:乔治亚风格强调对称、简洁、经典的设计,是英国乔治亚时代的代表。
建筑元素:方正的形状、对称布局、经典柱式、大门风格等。
5. 维多利亚风格5.1 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特点: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注重尖顶、尖拱和复杂的装饰,展现出中世纪哥特式的影响。
建筑元素:高尖顶、尖拱、花岗岩或砖石墙壁、窗户花饰等。
5.2 第二帝国风格特点:第二帝国风格强调奢华、多样性,采用石雕、铁艺和大型窗户。
建筑元素:精致的石雕、对称设计、尖顶、大型阳台等。
6. 现代主义风格6.1 包豪斯风格特点:包豪斯风格注重功能性、简洁、开放的设计理念,采用现代材料如钢和玻璃。
建筑元素:平屋顶、大面积玻璃窗、几何形状、简洁的线条等。
哥特式建筑赏析姓名:昝智耀学号:B103501103欧洲文化统一的基础是基督教。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与远远。
哥特式建筑风格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天主教世界的中心法国,因而哥特式建筑风格也被赋予了浓重的宗教色彩哥特式建筑由罗马建筑发展而来,但是它却与产生于中世纪早期的罗马式建筑有着巨大的形式上的差异,罗马式建筑深受早期基督教宇宙观的形象,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半圆形的拱装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给人一种圆拱行的天空和大地紧密结合而由似乎分离的错觉,整个建筑朴实无华庄重肃穆;哥特式建筑却擅长采用高耸如云的尖顶引导人们摆脱现实的苦难到达天国的花园,或是高达明朗色彩瑰丽的花窗创造出初级上帝的错觉。
二者代表着全然不同的精神基质。
较之罗马式建筑主要表达早期基督教信念的庄严性,哥特式却富于戏剧性和浪漫性,高耸云端,引人入胜,塔含有人们所向往的高度浪漫色彩的意境。
收到哥特式键鼠教堂建筑的影响,哥特式时期的服饰也随之被赋予强烈的象征意义个怪诞的浪漫色彩,高高的冠带,常常的剪头鞋子。
作为一种融合了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产生和发展最充分大的体现了精神对物质,基督教唯灵主义对粗野外族文化的制服过程,它以一种外在的静止的形式形象的反映了中世纪时期人们心中深处汹涌激荡这神秘诡异的宗教感受。
哥特式建筑构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标志性成就,他一方面典型的反映了基督教崇高圣洁的理想,另一方面有表达着世俗社会躁动不安的痛苦现实,他的怪诞浪漫艺术形式将冰清玉洁的唯灵主义理想和苦难深重的禁欲主义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人在哥特式教堂这有神神秘的巨大十字架内部深切的感受到灵魂与肉体的矛盾。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
常见的十种建筑风格NO.1地中海建筑风格(Mediterranean Style)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
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
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
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的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
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
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的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
建筑外墙的涂料经过工匠们一层层、一遍遍的粉刷,颜色就渐渐的沉淀下来;岁月愈久,颜色愈白,味道愈浓,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手艺精神。
地中海风格从建筑的形态上看,经常出现很多不对称的设计,尤其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采用了很多圆弧形结构,包括墙体、护栏、门窗框架,乃至屋顶上使用的筒瓦。
外立面颜色温润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质感、建筑中包含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
地中海风格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在西班牙建筑中,经常广泛运用螺旋形结构配件,包括阳台、窗间柱子等多用螺旋形铸铁花饰。
此外,在地中海建筑中往往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感,并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锈锻铁为装饰的小窗,外墙局部用文化石河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性用的烟囱,则带有传统的英国风味。
N0.2意大利建筑风格(Italian Style)意大利建筑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14世纪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随之资产阶级的象征——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兴起,这就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建筑风格。
461719 年建造。
主要建筑设计师是诺伊曼,宫殿以凡尔赛宫为蓝本,建筑主体和两翼围成一个院子,面对开阔的广场,后面是一个漂亮的大花园,用喷泉、瀑布、台阶、植物、林荫小道组成各种景致。
每年夏天在此举办莫
扎特音乐节。
宫内设皇帝厅、楼梯
厅、庭园厅、白厅等,装饰设计水
平很高,尤其是楼梯厅的设计充分
利用楼梯多变的形体,组成既有变
化又完整统一的空间,楼梯杆上
装饰着雕像,天花壁画同雕塑相结
合,运用巴洛克手法,色彩鲜艳,
富有动态。
宫内壁画系18世纪意大
利著名画家提埃波罗所绘。
(3)巴洛克风格典型建筑:罗
马耶稣会教堂。
圣卡罗教堂德国的维尔茨堡宫。
西方建筑中的表现主义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一种艺术。
艺术在表现世界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主义就是其中之一。
表现主义在西方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建筑语汇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会从表现主义的概念入手,探讨西方建筑中表现主义的应用和发展。
概念解读表现主义是一种强调内心情感体验的艺术风格。
它追求表现主体的心灵和情感,更注重表达其独特的个性和情感色彩。
表现主义形式多样,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等不同领域。
在建筑领域中,表现主义注重空间的创造,创造出极具感性和想象力的空间表现。
20世纪初期,表现主义在西方建筑领域中首次出现。
最早的表现主义风格建筑是德国建筑师彼得·贝伦斯的“哥特式复兴派”风格,它强调纵向和发散的线条,在造型上体现了其表现主义的特征。
之后,表现主义在德国的发展非常迅速,经过多位建筑师的设计和创作,形成了以建筑师恩斯特·马伦德夫、汉斯·舍里·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等人为代表的“柏林表现主义”和“魏玛表现主义”两个主要流派。
在这些建筑师的作品中,表现主义风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其建筑造型极富个性和想象力,表现出建筑师对内心冲动和情感体验的表达。
柏林表现主义柏林表现主义注重建筑的形式和材料的纯粹性,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建筑材料自身特征,实现建筑的审美表达。
其设计风格多样,从宏伟的尖顶、尖塔和小巧玲珑的摩登风格,到大胆的抽象材料造型等都有涉及。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建筑师恩斯特·马伦德夫的伍林山冷库,它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造形上表现出强烈的独特性和动感性。
魏玛表现主义魏玛表现主义注重建筑空间的意象,其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生命和自然。
建筑的外观和室内采光、色彩、装饰等均体现了表现主义的精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分支局长楼,它将多个几何体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富有想象力的独特形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研究作者:田觅来源:《名城绘》2020年第08期摘要:建筑是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建筑的形式反映且丰富着文化的内涵,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内涵的不同。
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接下来主要针对中西方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等方面来介绍两者之间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建筑文化;对比一、中西方建筑材料的不同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
同时别出心裁的屋顶建筑也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
但是怎样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如仓穹则是它的建筑艺术所在,于是出现了那些垂直向上的石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干柱式,可以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础中的基础。
石柱及屋顶的发展伴随着西方建筑的发展,如果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西方建筑的“基本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词汇”应该是斗拱。
西方色彩运用的特点在西方色彩运用中有几个显著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在艺术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在设计、时尚和装饰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西方色彩运用的特点之一是对色彩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西方人对色彩的分类、相互作用和情感反应有着详尽的研究,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色彩来表达情感、传达信息或引起共鸣。
其次,西方色彩运用更加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对比。
他们善于利用对比色、互补色或类似色来创造视觉冲击力,使作品更加引人注目和生动。
此外,西方色彩运用还注重色彩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
不同的色彩在西方文化中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代表热情和力量,蓝色代表冷静和理性,黄色代表快乐和活力等等。
通过运用这些色彩,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赋予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在西方色彩运用的特点中,对色彩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西方人对色彩的分类、相互作用和情感反应有着系统的学术研究,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传达信息。
在西方艺术史上,色彩理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从古希腊时期的四元素说到现代色彩圆相,各种关于色彩的理论和概念不断涌现,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色彩资源和灵感。
通过对色彩的深入研究,西方人能够更好地把握色彩的基本属性和表现方式,从而运用色彩来创造出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的作品。
另一个西方色彩运用的特点是对色彩的搭配和对比的重视。
西方人善于利用对比色、互补色或类似色来创造出视觉上的冲击和平衡。
在绘画、设计和装饰中,色彩的搭配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引人注目。
西方艺术家和设计师常常运用对比色来突出主题或表达情感,通过黑白对比、冷暖对比或明暗对比等手法来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
同时,他们还会利用互补色或类似色来创造出和谐和统一的整体感,使作品更加完整和具有美感。
西方色彩运用还注重色彩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
不同的色彩在西方文化中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人们通过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心情。
关于西方建筑色彩的分析英国学者P.L.格列高里曾在《视觉心理学》说过:“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的色彩是由七种基本颜色组成,但那时的七种色彩是指白、黄、红、紫、绿、青、黑。
我们无法考究当时确定七种基本色彩的理论依据。
但是,“七”这习惯数字在西方的学术界中统治了两千多年之久。
而且,在西方的神学世界观中“七”数字显示了超凡的活性。
英国教会奉献给上帝的七声音阶调式,这也被称为多里安式。
即使是牛顿也将光谱与该调式音列所对应的弦长并列,并用当时光实验中发现的色彩名命名。
一、远古时期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色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运用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远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祖先就采用红、黄、褐色和黑色颜料来装饰洞穴,发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最突出的是用红、黑、褐画出各种姿势的野牛,生动而精致,这说明原始时代的人类就会用色彩点缀他们的生活环境。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埃及法老胡佛陵墓的大金字塔,用浅灰黄色的石材砌筑的锥体建筑与蓝色的天空在色相与质感上形成对比,使景物愈加鲜明。
巨大的金字塔与浩瀚的沙漠相结合,增加了统一的协调感,显得雄伟壮观、稳定宁静,给人以庄严神秘的印象。
还有古埃及人为了预防耀眼的阳光,建筑中很少开窗,他们通过将墙壁用明亮而强烈的白、绿、蓝和金色等进行装饰,来满足使用的采光要求。
这说明古埃及人以使用效果为目的,使色彩起到对环境条件的改善功能。
公元前6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建筑色调具有富贵、威赫、显耀和强权的特点,明暗对比强,彩度高而鲜明,喜好大面积的白色,常用的是金、白、黄、青、胭脂色和黑色等颜色。
后来统治过两河流域的波斯帝国有很多石头建筑及浮雕,其文化也受巴比伦、古埃及、亚述的影响,赤、橙、白、绿、金色的瓷砖在当时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形成了这一地区辉煌、华丽的城市色彩风格。
二、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筑色彩的运用作为欧洲文化摇篮的希腊,神殿是建筑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神殿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建筑色彩与其造型非常协调。
仿男人体的陶立克柱式的柱头上涂有蓝色与红色,显得庄重、壮实和朴素;仿女人体的爱奥尼柱式除蓝与红之外,还有金色,显得优雅、秀美、轻巧;科林斯式柱式则是以上两种柱式进一步演变而来,它盛行使用金色,使建筑显得富丽华美。
这些经典柱式与色彩的完美结合,后来被古罗马继承和发展,并影响到全世界的建筑。
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中,可以了解到古罗马建筑色彩十分丰富:黄土色、胭脂色、淡红色、红褐色、鲜红色、朱红色、灰绿色、蓝绿色、深蓝色、白色、乳白色、黑色、金色等。
当时的古希腊和罗马的一些城市,由于当地盛产石材,城市建筑大多由灰白色或黄褐色的大理石及花岗岩砌成,建筑外表裸露,仅在局部的壁画或雕刻装饰部分施有彩色,形成了古希腊和罗马城市建筑典雅单纯的环境色彩基调。
1、拜占庭式建筑代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色彩分析公元395年,东罗马帝国建都拜占庭后,以基督教为中心的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产生了以教堂建筑为特色的拜占庭艺术。
色彩比早期基督教时期丰富起来。
当时人们对色彩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黑色象征着神秘、死亡和苦难,是教会的代表色,人们参加丧礼和礼拜时均穿着黑色的服饰;金黄色象征太阳、爱情、永恒、威严、智慧和忏悔,代表着主权;蓝色是晴朗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天国和神性,意味着无穷、信念、真实和贞操;白色意味着纯洁和崇高,代表上帝;红色是血液的颜色,用于圣灵降临节;绿色意味着诞生和希望,用于显圣节;紫色,是上帝圣服的颜色,象征至高无上,在世间代表统治阶级,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可以使用。
拜占庭式代表建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式。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古代晚期建筑的一大成就,又是拜占庭式建筑的第一个杰作。
它在建筑及礼仪方面的影响深远并普及至正教会、天主教会及穆斯林世界。
大教堂最大的圆柱高19至20米,直径约1.5米,以花岗岩所制,重逾70吨。
查士丁尼一世曾下令将巴勒贝克、黎巴内的八个科林斯柱式拆卸及运送到君士坦丁堡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教堂内部的空间广阔,结构复杂。
教堂正厅之上覆盖著一个最大直径达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圆顶,圆顶直径较万神庙的穹顶直径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却多了四分之一。
圆顶下连绵的拱廊使圆顶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个拱形窗户引进光线,使室内呈现色彩。
由于经历过为数不少的维修,圆顶已经不是绝对圆形的底座,圆顶略呈椭圆,其直径介乎31.24米至30.86米之间。
圆顶由穹隅支撑,该四个三角凹面砖石结构解决了在矩形地面上竖立圆底穹顶的难题。
圆顶的重量通过穹隅,由角落的四条巨型柱子支撑。
圆顶看似就在这些柱子的四个大拱形之间浮起。
在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师米马尔·希南建造扶壁加以巩固。
在教堂的东端和西端,拱形缺口由半圆顶伸展,形成了半圆座谈间。
这种圆顶层次创造了在主圆顶下的广阔椭圆空间,这在近古时代是前所未有的。
即使如此,圆顶的重量依然造成问题,因此需要在外面建造扶壁。
室内地面铺上了多色大理石、绿白带紫的斑岩以及金色的马赛克,在砖块之上形成外壳。
这些覆盖物掩饰了柱墩,同时使外观看起来更加明亮。
到12世纪,仿罗马式建筑在南欧风行起来,样式厚重庄严,这个时期被称作罗马风时期。
罗马风时期的建筑色彩延续了古罗马时期的特点,主要是灰、白色,局部增加了黄色。
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产生了具有宗教内容的壁画。
壁画所使用的色彩主要有紫色、金色、红色、橄榄色、红褐色、蓝紫色、黄土色等。
室内装修中发展了镶嵌彩色玻璃画的技法。
彩色玻璃画常使用淡肤色、黄色、红褐色、绿色、深蓝、褐色等,并有黑色的线条勾勒。
2、哥特式建筑代表米兰大教堂色彩分析12世纪中期,在东欧兴起了哥特式建筑,其整体结构趋于框架,窗子占满了支柱之间的面积,几乎没有墙面。
因此,壁画在哥特时期大大减少了,绘有宗教内容图案的彩色玻璃画达到了高峰。
玻璃画采用金色、黑色、朱色、深蓝色和橄榄色等,其明暗对比已有较为周密的计划。
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
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
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
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
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
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
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
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格。
教堂内部也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
厅内全靠两边的侧窗采光,窗细而长,上嵌彩色玻璃,光线幽暗而神秘。
两柱之间的彩色玻璃大窗是哥特式建筑的显著装饰特色之一。
米兰大教堂的玻璃窗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高约20米,共有24扇,主要以耶稣故事作为主题,正中的太阳光彩图案寓意正义和仁爱,这些彩色玻璃造于500多年前,至今仍光彩夺目。
当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入教堂时,霎时,让人明白宗教的美原来可以这样宣示。
教堂东端的三个环形花格窗,宽约8.5米,高约21米,是意大利花格窗中的精品。
教堂西端罗马式的大山墙,众多的垂直线条和扶壁将墙面分成五个部分,扶壁上布满神龛雕像。
在所有柱子的柱头上都有小龛,内置雕像,手工精美。
顶四周刻有8座石像穹隆,殿内的雕像有800多座。
三、现代建筑色彩的分析现代建筑的特点是形式服从于功能,建筑色彩主要以白、黑、灰为基调色,局部辅以红、黄、蓝三原色,显示出朴素无华的效果。
虽然表现派为了创造出丰富活力与流动感的风格,在建筑中使用了红、黑、黄、蓝等鲜明的颜色,但终究不是主流。
二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新建筑中大量采用了有色玻璃、透明塑料、轻金属等材料,建筑色彩进入了人工着色的时代,色调从对比强烈到淡雅柔和,配色范围日趋广泛,建筑色彩迈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当我们谈到建筑环境色彩设计时,不能不提及产生于20世纪的色彩调节技术。
它利用色彩所具有的物理、生理、心理性质,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舒适、高效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现在,色彩调节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个领域,色彩学已成为环境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建筑热学、建筑光学、建筑声学等学科一样,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城市色彩”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
当时以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旧城保护和复原为契机,后来逐渐扩展为对“色彩因素”在城市景观的作用的全方位研究,诸如城市色彩对地区文化的重要性,城市色彩的视觉美学问题,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因素的总体设计、控制和管理等等。
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世界上的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对城市环境色彩的研究机构。
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城市建设规范中,专门设有城市色彩的章节,以强调整个城市色彩的协调。
如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京都、大阪等城市就有较为系统的色彩规划方案,科学的规划使得这些城市呈现出和谐有机的整体面貌。
法国巴黎因为以黑色屋顶、茶色玻璃作为基本色调,也就非常成功地取得了整座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协调,而日本京都以古建筑色彩作为参照,规定了沿街建筑以淡茶色为基调。
但我国城市建筑色彩则基本处于无秩序状态,特别是对城市的色彩规划,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出现单体建筑色彩亮丽、突出,彼此之间缺乏色彩的联系与呼应,从而形成整个城市色彩不协调的局面。
城市建筑色彩需要规划设计、规范的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法规制约,对于一个不重视色彩规划设计的现代城市就难免充斥着色彩方面的污染。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