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陌上桑》学案班级和学号姓名 .学习目标:1 . 学习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 . 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 . 了解主人公罗敷反抗强暴的形象。
4. 学习本文用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 学习本文夸张、衬托的手法,感受文章的戏剧色彩。
一、资料链接1.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专门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
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唐五代以前的乐府诗主要收录在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这是一部收录乐府诗最为完备的诗歌总集。
《陌上桑》是汉乐府诗中最著名的两篇之一。
2.《陌上桑》名称的由来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
南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也收载了本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本诗收入《相和歌辞》,又题为《陌上桑》。
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
3、《陌上桑》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
诗歌揭露了上层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的丑恶面目,同时刻画了一个不仅外表美丽,而且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秦罗敷形象。
诗的第一段描述了罗敷的居住环境、勤劳、服饰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倾慕,突出罗敷的容貌之美;诗的第二段写使君垂涎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了“宁可共载不”的无理要求,表现了使君的无耻;诗的第三段写罗敷夸夫以压倒对方,巧妙拒绝使君,突出了女主人公机智幽默、不畏强暴的性格。
全诗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整体感知1.【给下列字正音】隅.()敷.()倭.()堕.()髻.()缃.()绮.()襦.()捋.()髭.()著.()帩头踟.()蹰(..)姝.()载.()婿.()骊.()驹.皙.()鬑.()2、【翻译词语】日出东南隅(隅:)罗敷善蚕桑(蚕桑:)青丝为笼系(笼:)(系:)桂枝为笼钩(钩:)紫绮为上襦(襦:)下担捋髭须(捋:)(髭:)脱帽著帩头(帩头:)但坐观罗敷(但:)(观:)五马立踟蹰(踟蹰:)问是谁家姝(姝:)十五颇有余(颇:)使君谢罗敷(谢:)宁可共载不(宁可:)使君一何愚(一何:)东方千余骑(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用:)二十朝大夫(大夫:)为人洁白皙(为人:)鬑鬑颇有须(鬑鬑:)盈盈公府步(盈盈:)冉冉府中趋(冉冉:)皆言夫婿殊(殊:)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陌上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陌上桑》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陌上桑》中所表现的民间风情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陌上桑》的诗意和诗意。
2.1.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陌上桑》中的民间风情和传统文化内涵。
2.2.2 探讨《陌上桑》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1.2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3.1.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陌上桑》的背景和相关信息。
3.2.2 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内容与步骤4.1 教学内容4.1.1 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
4.1.2 分析《陌上桑》的诗意和诗意。
4.1.3 剖析人物形象,解读作品主题。
4.1.4 探讨《陌上桑》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2 教学步骤4.2.1 导言: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4.2.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意。
4.2.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剖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5.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其学习积极性。
5.1.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团队协作能力。
5.2 作业评价5.2.1 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对《陌上桑》的理解和分析。
5.2.2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鼓励其独立思考。
5.3 期末考试评价5.3.1 设置有关《陌上桑》的试题,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陌上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陌上桑》。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词语解释:(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陌上桑》一遍,注意字迹工整。
2. 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句子,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改写,并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中的问题。
2.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2024年《陌上桑》教案《陌上桑》教案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认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学习本文正面、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以及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主人公罗敷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运用种种写作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
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民歌的语言特点。
讨论点拨法。
2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景,人人喜爱,美女人人欣赏,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都是谁吗?”(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今天,老师也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古代美女,她有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她的名字叫――罗敷。
(师课件展示古代美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段有关美女罗敷的故事。
”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陌上桑》。
(师板书:陌上桑)二、教材分析及背景解题本文是一首乐府诗。
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
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
乐府,原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
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
这些诗,都有较深的思想意义。
在艺术创作上,乐府诗格律比较自由,杂言、五言、七言兼而有之,其余有些是不用韵的。
叙事性强。
最突出的特点是刚健清新、质朴自然、文辞优美。
三、诗歌诵读1、教师范读全诗,并提出要求:(1)标画出自己读不准的生字词。
(2)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2、疏通生字词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语音准确,节奏分明,读出感情。
《陌上桑》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陌上桑》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3)能够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2)通过比较、联系等方法,探讨诗中的文化内涵;(3)通过创作、展示等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陌上桑》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3. 诗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2. 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陌上桑》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陌上桑》,了解诗的背景;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陌上桑》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学生朗读《陌上桑》,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5. 联系: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诗的内涵和价值;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陌上桑》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和思考能力;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应;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考虑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陌上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陌上桑》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的背景和主题的理解。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陌上桑》的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
2. 学生用书:《陌上桑》原文及相关注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对《陌上桑》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陌上桑》吗?它的作者是谁?”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陌上桑》的背景和作者。
二、诗歌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陌上桑》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教师讲解诗歌的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旨。
3. 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自己的启示。
2.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个人写作(15分钟)1. 教师提出写作任务:请学生以《陌上桑》中的某一意象或修辞手法为主题,写一段话。
2. 学生进行个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去后,深入研究《陌上桑》中的某一意象或修辞手法,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陌上桑》的背景和主题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学生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表现较好,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陌上桑》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红颜弃世”、“陌上花开”等。
2.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美感。
《陌上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全文;2.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3. 能够解读诗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陌上桑》;2. 学会如何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3. 学会如何查阅相关资料,提高独立研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陌上桑》所展现的美好自然景色和浓郁人文气息;2. 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2.1.1 诗人简介2.1.2 诗作背景2.1.3 诗作意义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全文朗读2.2.2 诗句解析2.2.3 艺术特色分析2.3 课后作业2.3.1 背诵全文2.3.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3.1.1 图片展示:《陌上桑》描绘的景色;3.1.2 朗读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3.2.1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意;3.2.2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3.2.3 分享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3 诗歌欣赏与分析3.3.1 引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意境;3.3.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3.3 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朗读、讨论、分享的积极性;4.1.2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程度;4.1.3 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4.2.1 背诵全文的情况;4.2.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成果;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陌上桑》;5.2 相关资料:诗人简介、诗作背景等;5.3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6.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6.1.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6.1.3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陌上桑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陌上桑》这首古文诗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题。
2. 学习和理解《陌上桑》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技巧。
3. 掌握《陌上桑》的字词、句子和篇章结构。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陌上桑》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呈现课文原文和相关图片。
3. 打印或复印相关的教学资料,如课堂笔记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通过课前导读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等方式。
2. 谈论一下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以及他们最喜欢的诗歌。
Step 2:介绍诗歌《陌上桑》1. 介绍诗歌的作者:王之涣。
2. 简要介绍《陌上桑》的写作背景:这是唐代初期一首流传甚广的民间民歌。
Step 3:分析诗歌内容1. 分段诵读诗歌原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乱和人民苦难的关切和忧虑,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Step 4:分析诗歌文学特点和表达技巧1. 解读诗歌中的比喻、象征、意象等修辞手法。
2. 探讨诗歌的韵律和押韵方式。
3. 分析诗歌的意境、节奏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Step 5:理解诗歌语言和表达1. 分析诗中的字词、句子和篇章结构。
2. 解释一些学生可能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
3. 提醒学生注意理解和欣赏诗中的形象描写和比喻手法。
Step 6:阅读理解与讨论1. 阅读理解练习:提供相关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以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讨论和总结。
Step 7:写作活动1. 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陌上桑》的主题和意境。
2. 鼓励学生扩展写作,以《陌上桑》为题目,写一篇自由写作作文。
Step 8:课堂总结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对《陌上桑》的理解和欣赏。
2. 提醒学生继续关注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陌上桑》。
(2)理解《陌上桑》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陌上桑》的形式和内容特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陌上桑》。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陌上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诗歌解析:(1)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陌上桑》。
2. 写一篇关于《陌上桑》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陌上桑》。
2. 学生能够理解《陌上桑》的基本内容和诗歌意象。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深层含义。
4. 学生的赏析文章能够体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陌上桑》的作者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陌上桑》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兴、对仗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陌上桑》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2)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诗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陌上桑》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氛围。
(2)简要介绍《陌上桑》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画出诗歌中的意象,如“桑树”、“蚕妇”等。
3. 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比兴、对仗等表现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展示学习成果。
(3)学生背诵诗歌,巩固学习内容。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拓展知识面。
6. 作业布置(1)背诵《陌上桑》。
(2)收集与《陌上桑》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
(3)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陌上桑》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氛围。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陌上桑》这首诗,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陌上桑教学设计5学科:语文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陌上桑》这首古文诗,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复印件、黑板、彩色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用朗朗上口的语调朗读《陌上桑》,并引导学生一起读。
导入(5分钟)1.导师以问题的形式导入课堂:你了解过唐代的诗歌吗?你知道《陌上桑》是唐代的哪位诗人的作品吗?感悟诗词(10分钟)1.让学生阅读《陌上桑》,然后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鉴赏诗词(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陌上桑》的意境和意义,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美感和哲理。
2.教师提问学生:你觉得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它给你什么启示?感知意境(15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感触深厚的诗句,并描述其中的意象和意境。
小组之间进行分享和交流。
阅读理解(2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习题。
作文训练(20分钟)1.让学生根据《陌上桑》的意境和主题,以题目为《陌上桑》写一篇作文。
2.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范文。
总结归纳(10分钟)1.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作文,并进行班级评比,选出优秀作文。
2.教师做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
2.评阅作文,并做必要的修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陌上桑》这首古文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培养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和作文训练,学生的意象感知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分享,促进了学习氛围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在教学中,也需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班级整体水平对教学内容和要求做适当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陌上桑》的诗句;(2)分析并欣赏《陌上桑》的艺术特色;(3)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陌上桑》的意境;(2)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提升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2)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提高自身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陌上桑》的诗意;(2)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3)欣赏《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词韵律和格律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2.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陌上桑》的诗意、艺术特色和教学目标;2. 学生准备:预习《陌上桑》,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陌上桑》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2)诗词朗诵:教师朗诵《陌上桑》,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陌上桑》,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诗词中的美景和情感。
3. 教学讲解:(1)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2)分析诗词的格律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艺术美。
4. 互动环节:(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陌上桑》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背诵《陌上桑》,并分析其他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6.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对比拓展: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词,与《陌上桑》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陌上桑》学案及译文字词音义【难读字音】隅(yú)敷(fū)笼系(jì)倭(wō)堕(duî)髻(jì)缃(xiāng)绮(qǐ)襦(rú)捋(lǚ)髭(zī)须著帩头(zhùqiào)踟蹰(ch íchú)姝(shū)宁可(nìng)千余骑(jì)骊(lí)鬑鬑(lián)趋(qū) 【词语解释】〔陌上桑〕:在林间的小路上采桑。
陌:林间的小路。
桑:名词作动词,采桑。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
隅,方位、角落。
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很会养蚕采桑。
喜,有的本子作“善”。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
笼,篮子。
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
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
倭堕,叠韵字。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
明月,宝珠名。
〔缃绮〕: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织品。
〔襦〕:短袄。
〔下担捋髭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
捋,抚摸。
髭,嘴唇上方的胡须。
须:下巴上长的胡子。
〔脱帽著帩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
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
著,戴。
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
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车。
〔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
又作“踟躇”。
〔姝〕:美女。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不):通假字,通“否”。
〔一何〕:怎么这样。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居上头〕:在前列。
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用什么(标记)。
〔骊驹〕:黑色的小马。
这里指马。
〔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
《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1《陌上桑》教案教学设计《陌上桑》是一部以乡土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一个乡村里,女主角陶延年长大,她以自己的农家出身为傲,并且靠自己的勤劳和勇气追求幸福的故事。
这篇文章将分析如何设计教案,以便更好地教授《陌上桑》。
教材分析在教学《陌上桑》的时候,首先需要进行教材分析,这包括小说的结构和用语。
这本小说共三十章,每一章都包含不同的主题和人物关系。
因此,在教授小说的时候,老师需要提前将每个角色的姓名、关系和故事情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课程目标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和大致情节,理解主题并进行评述。
学生们应该能够分析小说中所探讨的道德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并将其与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针对这一本长篇小说,老师可以采用阅读、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进行阅读和思考,这将有助于他们记住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小说的结构和情节进行排列,可以根据以下内容进行教学安排:第一册第一章:家庭祭祀第二章:儿时世界第三章:杀鸡、花轿和茅草屋第四章:贩皮蛇第五章:班级政治第六章:初恋第七章:转赴前线第八章:文革时期第九章:婚姻第十章:生活节奏的改变第二册第十一章:桶底捞月第十二章:初孕第十三章:寻医问药第十四章:北上第十五章:民主运动第十六章:逃亡第十七章:电视和旅游第十八章:我愿意第十九章:金融危机第二十章:祖国呼唤教学技巧如何让学生对《陌上桑》感兴趣呢?这里提供以下小贴士:1、通过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促进讨论。
学生可以就小说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
2、采用吸引人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将背景音乐与小说结合起来,以此来将学生带入文学作品的氛围中。
3、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来使教学更加生动。
例如,可以邀请学生扮演小说中的角色,或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剧本并进行表演。
陌上桑教案3篇Moshangsang case陌上桑教案3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陌上桑教案2、篇章2:陌上桑教案3、篇章3:陌上桑教案篇章1:陌上桑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诗歌内容,能复述课文所叙述的故事。
2.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主人公罗敷忠贞不贰、机智勇敢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悉诗歌内容,能复述课文所叙述的故事。
学习诗中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
难点: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反复朗诵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1.5 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东南隅.yú 倭堕..髻w6 duò 襦.rú 下担捊髭..须lǚ zī 脱帽著峭..头zhuó qiào 踟蹰..chí chú谁家姝.shū 骊.驹lí 缃绮.qǐ 鬑.lián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二、导入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
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
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
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方面反映社会风貌。
有描述征人思乡的痛苦,暴露战争罪恶的;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讴歌男女爱情的;有披露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欺压百姓的。
《陌上桑》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人公罗敷形象及性格特点。
2. 学习本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人物的写作特点。
【自主学习】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人物是,突出了她的。
2、根据理解填空:⑴描写罗敷服饰美的句子是:。
⑵描写罗敷居住环境美的句子是:。
⑶描写罗敷采桑器物美的句子是:。
⑷描写众人看到罗敷后的表现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1、诗中直接描写了罗敷的美,还侧面描写了罗敷采桑的器物,众人看到罗敷后的反应,有什么作用?2、使君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3、罗敷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什么?4、从全诗来看,罗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请分别概括诗歌的三个小节都写了什么内容?6、主旨探究:《陌上桑》叙述了一个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赞美了女主人公的。
【我的收获】【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完全正确的一项()A 、东南隅( yú)倭堕( wěi )紫绮( qǐ)B 、白皙( xī)笼系( jì)帩头( shāo )C 、踟蹰( chí)上襦(rú)髭须( zī)D 、鬑鬑(lián )骊驹( lì)夫婿( xù)2、按要求写出课文中的原句(1)描写罗敷采桑工具美的句子:(2)描写罗敷衣着服饰美的句子:(3)从众人的反应侧面烘托罗敷美丽的句子: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陌上桑》是一首叙事诗,它选自《乐府诗集》。
B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辑录汉魏到唐五代乐府诗歌而成的。
C “乐府”本是音乐机关,负责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成为这一类诗词的代称。
D 《陌上桑》采用了喜剧与悲剧相结合的手法,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
《陌上桑》学案班级和学号姓名 .学习目标:1 . 学习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 . 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 . 了解主人公罗敷反抗强暴的形象。
4. 学习本文用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 学习本文夸张、衬托的手法,感受文章的戏剧色彩。
一、资料链接1.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专门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
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唐五代以前的乐府诗主要收录在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这是一部收录乐府诗最为完备的诗歌总集。
《陌上桑》是汉乐府诗中最著名的两篇之一。
2.《陌上桑》名称的由来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
南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也收载了本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本诗收入《相和歌辞》,又题为《陌上桑》。
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
3、《陌上桑》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
诗歌揭露了上层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的丑恶面目,同时刻画了一个不仅外表美丽,而且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秦罗敷形象。
诗的第一段描述了罗敷的居住环境、勤劳、服饰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倾慕,突出罗敷的容貌之美;诗的第二段写使君垂涎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了“宁可共载不”的无理要求,表现了使君的无耻;诗的第三段写罗敷夸夫以压倒对方,巧妙拒绝使君,突出了女主人公机智幽默、不畏强暴的性格。
全诗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整体感知1.【给下列字正音】隅.()敷.()倭.()堕.()髻.()缃.()绮.()襦.()捋.()髭.()著.()帩头踟.()蹰(..)姝.()载.()婿.()骊.()驹.皙.()鬑.()2、【翻译词语】日出东南隅(隅:)罗敷善蚕桑(蚕桑:)青丝为笼系(笼:)(系:)桂枝为笼钩(钩:)紫绮为上襦(襦:)下担捋髭须(捋:)(髭:)脱帽著帩头(帩头:)但坐观罗敷(但:)(观:)五马立踟蹰(踟蹰:)问是谁家姝(姝:)十五颇有余(颇:)使君谢罗敷(谢:)宁可共载不(宁可:)使君一何愚(一何:)东方千余骑(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用:)二十朝大夫(大夫:)为人洁白皙(为人:)鬑鬑颇有须(鬑鬑:)盈盈公府步(盈盈:)冉冉府中趋(冉冉:)皆言夫婿殊(殊:)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方法指导:古文如何确定朗读节奏?(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3)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4) 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五字诗歌读起来的节奏一般是在前两个字之后停顿或拖音教长一点。
如: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三、深入探究1.诗中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我们却能感受到罗敷的美,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罗敷的“美”的?方法链接描写人物,可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服饰等,也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如用景物烘托、器物陪衬、借助他人的反应侧面烘托等。
侧面描写,即烘云托月又叫绿叶扶花,“绿叶点缀花更艳,淡云掩映月愈明”,红花再好也要绿叶扶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写杨贵妃的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这是用“六宫粉黛”“三千佳丽”作陪衬,烘托出杨玉环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美。
作者描写罗敷的美貌,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具体说,通过哪些形式进行侧面烘托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从第一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美好景物的渲染:精美器物的陪衬:美丽服饰的描绘:借众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小结本文的人物描写方法:2.本文塑造了美丽动人的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请用“罗敷之美,美在……,你看……”的句式写一句话。
例句:罗敷之美,美在热爱劳动,你看: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仿句:罗敷之美,美在,你看:。
罗敷之美,美在,你看:。
罗敷之美,美在,你看:。
罗敷之美,美在,你看:。
3、作者在叙述罗敷穿着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4.文中的使君是一个反面形象,他的蛮横无理、好色无耻让我们厌恶,罗敷是怎样对待使君的?罗敷从哪四个方面夸夫?她为什么要夸耀自己的丈夫?这些夸张描写对刻画罗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温馨提示:罗敷是一个劳动妇女,她未必真有自己所夸耀的夫婿。
5.联系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说说罗敷身上有哪些闪光的品质。
温馨提示: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低下,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特别是有姿色的女子,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
四、总结扩展【谋篇立意】这首汉乐府民歌,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
【文章脉络】罗敷美貌,众人倾慕(侧面)………………美丽勤劳使君觊觎,无耻要挟(正面)………………机智勇敢拒绝使君,盛夸丈夫(正面)………………爱憎分明【多种描写手法】本诗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是因为运用了合理的表现方法。
塑造人物时,可以正面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烘托,或借助他人的反应、与他人的对比等,来衬托、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侧面描写。
诗歌为了表现罗敷的美丽,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诗歌第一段中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忘形失态,近乎傻、痴的种种滑稽可笑的举动的描写,更突出了罗敷的容貌之美;第二、三两段,用使君的无耻作反面对比,又突出了罗敷的心灵之美。
诗歌通过多种描写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主人公的鲜明特点,也更好地表达了思想内容。
五、【参考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
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
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
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
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
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
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
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
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
”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
”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
(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
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
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
(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陌上桑》学案答案三、1.罗敷之美,美在热爱劳动,你看: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罗敷之美,美在劳动用具的精美,你看: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罗敷之美,美在发型美观、耳环名贵,你看: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罗敷之美,美在衣着的艳丽,你看: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罗敷之美,美在不贪图富贵、敢于反抗,你看: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罗敷之美,美在她的机智,你看:她用夸奖他夫婿的方法来奚落太守。
主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初步把握罗敷的形象,言之成理即可。
2.美好景物的渲染: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精美器物的陪衬: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美丽服饰的描绘: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借众人反应侧面表现罗敷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中写罗敷的容貌用的是侧面描写(烘云托月)的手法,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描绘,有众人的反应,这样的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像天地,无论认为罗敷怎样得美,也是不过分的。
在这里,侧面描写激活了人们的想像力,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3、侧面描写;夸张,排比的手法。
借助他人的描写给人以丰富的想像。
4.罗敷的对话有理有节,含蓄而有针对性,先是用“使君一何愚”严词拒绝,正面斥责,接着从当时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展开说理:“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这两句不但揭露了使君的可耻行为,也表明了罗敷的坚贞不阿,不屈服于使君的权势。
进而盛夸丈夫,压倒使君,对使君的侮辱性要求给予无情的嘲讽;官高位显,气派之盛官运亨通,品貌出众。
这是罗敷为免受侮辱而施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充分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机警智慧。
罗敷这一段盛夸丈夫的描述,不仅含蓄且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劳动妇女聪明、机智、勇敢的性格和坚贞不阿的品质,而且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鄙和可耻,给了封建官吏以无情的鞭挞。
5.罗敷不仅美丽而且聪慧机智,用自己的伶牙俐齿拒绝和嘲弄了使君,不畏强权,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用智慧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
(罗敷是一个采桑女,她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