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十四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一概念题1 、极点:在进行大强度,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性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发生两腿发软,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感觉,训练不足及体适能状态低的人甚至想继续运动的主客观表现。
2 、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成为进入工作状态。
3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这些不适感觉就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技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现象叫第二次呼吸。
4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5 、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6 、中枢疲劳:指在从脑到脊髓的运动神经的疲劳。
7 、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收缩或者最大输出功率暂时性下降的生理现象。
8 、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假稳定状态。
9 、整理活动:是指在正式练习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身体练习。
10 、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
11 、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中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12 、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
13 、视觉闪光融合阈:当闪光的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觉到是闪光,而感觉到的是一个完全稳定和连续的光点,这种现象称之为视觉闪光融合阈。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基础上,重点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规律与体育动作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
运动解剖学隶属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和先导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人体各系统的基本结构,旨在为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解剖学基础,为学生成为21世纪新型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提供必要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
具体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一)了解细胞和组织结构;(二)掌握骨、关节和骨骼肌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其主要功能;(三)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及生长发育规律;(四)熟悉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五)了解人体的形态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以及完成运动与日常活动时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规律,培养学生运用上述理论知识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人体运动的结构基础;构成人体基本单位的细胞;4种基本组织的构成与功能;器官和系统的概念;骨、关节和肌肉的构造和功能;全身骨的分布和形态特点;关节和整体结构的构造、功能及运动;肌肉分类与命名以及主要肌肉的位置和功能;关节的形态与机能分析、肌肉工作的原理、运动技术分析的依据和具体方法以及运动技术的实例分析,常用的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内脏的概念、组成和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胃、小肠、肝、胰、气管、肺、肾、睾丸、卵巢和子宫等器官的位置、主要结构特征和功能;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的基本概念;心脏的构造;动脉和静脉的结构和分布特征以及淋巴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和组成;眼和耳的基本结构和调节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常用的基本概念;参与运动调节的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相关结构的名称、位置、主要器官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特征;参与运动调节的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的名称、激素及功能;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与运动训练的原理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与运动训练的原理是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反应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来提高运动表现的科学基础。
本文将探讨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与运动训练的原理,分析其在运动表现提高中的重要性以及实际应用。
一、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体育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和运动能力发展的科学。
它包括对人体各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性变化、运动耐力和力量训练原理以及运动表现的评估等内容。
通过对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运动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二、运动训练的原理1. 超适应原理超适应原理是指通过适当的训练负荷刺激,使身体出现超过正常水平的生理适应。
通过不断地推动身体负荷的上升,可以促使身体逐渐增强自身的生理机能,以适应更高的运动强度和持久度,提高运动的表现水平。
2. 适应性变化原理适应性变化原理是指运动对人体的适应过程,包括有氧运动对有氧能力的提高,无氧运动对力量和速度的提高,以及柔韧性运动对身体灵活性的提高等。
通过持续的运动训练,可以逐渐改善人体的运动能力,使其在运动中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三、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1. 有氧运动训练有氧运动是指以持续较低的强度进行的长时间运动,如跑步、游泳等。
通过有氧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氧气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加身体耐力,并延缓疲劳的发生。
2. 无氧运动训练无氧运动是指以高强度、短时间的方式进行的运动,如举重、短跑等。
通过无氧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水平,增加肌肉纤维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身体的爆发力和运动速度。
3. 柔韧性运动训练柔韧性运动是指通过伸展和拉伸等动作来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伸展度,如瑜伽、拉伸运动等。
通过柔韧性运动训练,可以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减少受伤的风险,提高运动的效果和表现。
四、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与运动训练的结合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训练相辅相成。
第十三章有氧运动能力关键术语有氧工作能力:是指能反映本人的有氧供能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最大吸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摄氧量的能力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运动后过过理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下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乳酸阈:在有氧供能的递增负葆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与安静时的值接近,可是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还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第14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靛步提高的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反应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各项生理指标保持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运动负荷阈:指体育课或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到高限的范围训练效果: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使机体结构与机能发生一系列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这一良好的适应性变化称为训练效果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运动性力竭:是指运动性疲劳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机体衰损的表现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的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功能逐渐恢复与提高的过程超量恢复: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公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积极性休息:是指用转换活动的方式消除疲劳的运动手段第十二章肌肉力量肌肉力量: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通常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区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力量耐力: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的能力绝对力量:是指机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通常以肌肉收缩克服和对对抗的最大阻力来表示相对力量:是指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积等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肌肉肥大:主要由肌纤维增粗、肌肉横断面积增加和结蒂组织增多等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现象超负荷原则: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超大型负荷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频率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第八章酸咸平衡与肾脏排泄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酸碱平衡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由弱酸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本系具有缓冲酸、碱、保持PH的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缓冲作用碱储: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力,故反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碱贮备,简称碱储酸碱平衡紊乱:体内酸性、碱性物质过多或不中,从而产生酸中毒或碱中毒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为酸碱平衡紊乱。
体育训练中的运动生理学理论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的各种生理变化和适应规律的科学。
在体育训练中,了解和运用运动生理学理论对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预防运动损伤以及对抗疲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锻炼的基本原理、心肺系统、运动代谢、肌肉系统等不同方面来探讨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1. 锻炼的基本原理体育训练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有规律、有目的的锻炼,使机体获得适应性变化,提高运动能力。
根据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适宜的运动刺激可以导致机体的适应性改变,包括心血管、肌肉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变化。
因此,在体育训练中,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运动生理学可以指导训练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2. 心肺系统的变化心肺系统是人体在运动中提供氧气和能量的重要系统。
通过有氧运动,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心肺系统可以得到良好的锻炼,包括心脏肌肉的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增加以及心肺容量的提高。
这些变化可以提高心肺系统的工作效率,使心脏在同样负荷下能够更好地供应氧气和能量,从而提高运动持久力和耐力水平。
3. 运动代谢的调节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运动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体会出现一系列代谢调节现象。
例如,乳酸堆积、氧气摄取量、肌肉酶活性等因素都与锻炼强度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这些代谢调节的规律,体育训练者可以根据个体的情况制定出适宜的运动强度和时长,以充分激活代谢过程,提高运动能力。
4. 肌肉力量与耐力训练体育训练中,肌肉系统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我们知道肌肉在训练中会发生肌原纤维的增厚和断裂,以及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等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都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在体育训练中,我们可以根据运动生理学的理论指导,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针对不同的训练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肌肉训练,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5. 运动疲劳的理解和预防运动疲劳是体育训练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通过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运动疲劳发生的机制,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恢复措施。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是指通过对人体的运动系统进行系统训练,以达到提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目的。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涉及到运动生理学、适应性训练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和调控机制的科学。
在运动过程中,运动机能的发挥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多个生理系统的协调作用完成。
因此,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心肺功能的协调、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神经系统的适应等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运动生理学原理的应用通过对运动生理学原理的应用,可以实现训练者的传统运动能力的提高和运动伤害的预防。
比如,针对心肺功能,可以通过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耐受力,提高最大摄氧量;对于肌肉力量,可以通过力量训练来增加肌肉纤维的横截面积,提高力量的输出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神经系统训练,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控制能力。
二、适应性训练1.适应性训练原理适应性训练是指通过刺激人体的其中一生理系统,使其适应刺激并逐渐提高相应的功能。
适应性训练的核心原理是“超负荷原理”,即在运动训练中给予机体适应所需的最佳刺激,达到适应性的目的。
2.适应性训练的具体方法适应性训练的具体方法包括:连续负荷、变负荷、旋转负荷和高效负荷。
连续负荷指每次训练负荷持续时间相同、强度逐渐增加;变负荷指每次训练负荷不同,强度相对较大的训练;旋转负荷指在一段时间内不同训练项之间进行循环训练;高效负荷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三、运动生物力学1.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在进行运动时机械原理和力学特性的科学。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关节系统等都会承受一定的力量和压力。
了解并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可以指导运动训练的科学实施,保证运动效果和安全性。
2.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的应用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可以针对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体型的人员,设计出最合适的运动训练方案。
《运动生理学应用指南:动作训练与营养表现的科学原理》一、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体对运动的适应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到人体生理、心理、营养等方面,对于运动员、教练员、健身者以及医疗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运动生理学在动作训练和营养表现中的科学原理及应用。
二、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1. 运动的生理原理运动是指肌肉系统对外界刺激作出的一系列机体反应。
在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将影响到身体的代谢、能量供给以及适应能力。
2. 动作训练的科学原理动作训练是通过不同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使身体的肌肉、韧带、关节等组织适应性地改变,以提高身体的运动功能和运动技术水平。
动作训练的科学原理包括肌肉生长原理、韧带适应原理、神经适应原理等。
3. 营养与运动营养对运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营养摄入可以提高运动表现、促进身体康复和改善运动能力。
在运动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都将参与能量的供给和代谢过程。
三、动作训练与营养表现的科学原理应用1. 动作训练的原理应用(1)肌肉生长原理:在训练中,根据肌肉营养供给的原理,通过合理的训练负荷和频率,引起肌肉纤维的微损伤,从而促进肌肉的生长和发展。
(2)韧带适应原理:通过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幅度,使韧带适应运动负荷,增强韧带的承受能力,提高身体的柔韧性。
(3)神经适应原理:通过重复和改变动作练习的方式,促使神经系统对特定运动模式的适应,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反应速度。
2. 营养对运动表现的影响(1)能量供给:糖类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而脂肪则是长期运动过程中的重要能量储备,蛋白质则是身体组织的重要构成物质。
(2)水分补给:合理的水分摄入可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运动表现。
四、总结与展望运动生理学在动作训练和营养表现中的科学原理应用,不仅可以指导运动员和教练员合理地进行训练和营养调整,提高运动表现,还可以为健身者和医疗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
运动科学入门知识运动训练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科学入门知识——运动训练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运动及其相关领域的学科,涉及运动训练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本文将从运动训练和运动生理学两个方面介绍运动科学入门知识,帮助读者对运动科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运动训练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改善身体素质和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运动训练的几个基本原理。
1. 超负荷原理:超负荷原理是指在训练过程中,需要超过平时的运动负荷,以刺激身体适应性的增强和进步。
例如,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进行相同强度的跑步训练,身体将逐渐适应这一负荷,因此需要适时增加训练强度。
2. 适应性原理:适应性原理是指通过训练,身体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并适应新的负荷。
适应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体质和目标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以促进身体适应能力的提升。
3. 专项性原理:专项性原理强调在训练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训练。
不同项目有不同的技术和体能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在该项目上的表现。
4. 可逆性原理:可逆性原理是指如果停止或减少对身体的训练,身体适应性将逐渐降低。
这意味着运动训练需要持续性和系统性,不能断断续续,以保持良好的训练效果。
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变化的学科,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合理安排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1. 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运动会导致心率和血压的升高,这是为了增加机体供氧量和养分输送。
长期进行有氧运动训练可以使心肌的收缩力增加,血管的弹性增强,从而提高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
2. 呼吸系统的适应性:运动时,呼吸系统的工作强度增加,为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
经常进行有氧运动训练可以增加肺活量和肺弹性,改善呼吸系统的适应能力。
3. 肌肉系统的适应性:运动训练可以使肌肉纤维变粗、变多,肌纤维的收缩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力量和耐力。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运动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慢跑、健身、还是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来保证顺利完成运动。
而在运动中,一些生理现象的发生,包括呼吸、心搏、肌肉收缩等等,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介绍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时所发生的生理现象。
一、肌肉的结构和功能肌肉是我们进行运动活动的主要器官。
它由肌纤维和肌肉纤维束组成。
每个肌肉细胞中有许多薄丝肌纤维,在肌肉纤维束内并排排列成纤维束。
每个肌肉细胞由许多类似弹簧的组成。
弹簧在不同程度的伸长或缩短时,进行收缩或松弛,实现运动活动。
在弹簧的每一级中,有两种重要的蛋白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在肌动蛋白中,有两种不同的形式:肌动蛋白I和肌动蛋白II。
肌球蛋白分为三种:α、β和γ肌球蛋白。
肌球蛋白由两个互补的链组成,可以在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互动下实现肌肉的运动活动。
肌肉在运动中的最基本的机制是肌收缩。
肌肉在收缩的过程中,肌肉蛋白将电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随着肌肉的收缩,肌蛋白在肌纤维中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引起了肌纤维的缩短。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肌缩短的测量来进行评估,这是一个很好的度量肌肉功能的方法。
二、能量消耗和运动代谢在运动中,人体需要大量的能量。
我们的身体会将消耗的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并将其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
当我们进行运动时,我们的身体会利用这些储存的能量,并且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满足身体对能量的需求。
四种主要的燃料会被人体用于能量代谢:葡萄糖、脂肪、蛋白质和乳酸。
我们的身体会根据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来选择燃料,以满足身体在运动中的需求。
葡萄糖是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身体可以通过血液中的葡萄糖或者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来供给能量。
脂肪在低强度运动中也能够作为燃料,但是在高强度运动中会被转化为乳酸。
蛋白质则在长时间运动中作为一种能量来源,但是过度利用蛋白质会导致肌肉退化和其他健康问题。
14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第十四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一)填空题1、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功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其发生顺序为、、、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
2、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是。
3、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和以及心理因素有关。
4、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可表现为、和三种形式。
5、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6、极点出现时,应注意和有助于减轻极点反应。
7、稳定状态可分为和。
8、在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以为主。
9、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供能占优势。
10、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超量恢复和消退等机能变化。
11、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中,人们常用使运动负荷控制在最适宜的生理负荷范围。
12、适宜运动训练对骨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3、适宜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4、应用生理学方法评定训练效果时,通常选择、和三种状态下的生理指标进行评定。
15、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从事定量负荷时表现为:运动开始时,运动过程中机能反应,运动结束后。
16、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从事极限负荷时表现为:运动开始时,运动过程中机能反应,运动结束后。
(二)判断题1、赛前状态不利于运动员发挥正常的工作能力。
()2、赛前状态一般在临近比赛时才出现。
()3、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器官的惰性大。
()4、准备活动能使体温升高,但不能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活动。
()5、“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6、训练水平高低与“极点”出现的早晚和反应大小无关。
()7、良好的赛前状态和适宜的准备活动都有助于减轻运动中极点的反应。
()8、真稳定状态保持时间的长短与氧运输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9、由于马拉松运动持续时间长,所以运动中机体主要处于假稳定状态。
()10、稳定状态一般出现在短距离或较短时间的运动项目中。
()11、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可延长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12、有训练者在安静状态和定量负荷运动时均表现出机能节省化现象。
第十四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一)填空题1、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功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其发生顺序为、、、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
2、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是。
3、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和以及心理因素有关。
4、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可表现为、和三种形式。
5、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6、极点出现时,应注意和有助于减轻极点反应。
7、稳定状态可分为和。
8、在真稳定状态下运动时,能量供应以为主。
9、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供能占优势。
10、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超量恢复和消退等机能变化。
11、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中,人们常用使运动负荷控制在最适宜的生理负荷范围。
12、适宜运动训练对骨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3、适宜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4、应用生理学方法评定训练效果时,通常选择、和三种状态下的生理指标进行评定。
15、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从事定量负荷时表现为:运动开始时,运动过程中机能反应,运动结束后。
16、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从事极限负荷时表现为:运动开始时,运动过程中机能反应,运动结束后。
(二)判断题1、赛前状态不利于运动员发挥正常的工作能力。
()2、赛前状态一般在临近比赛时才出现。
()3、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器官的惰性大。
()4、准备活动能使体温升高,但不能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活动。
()5、“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6、训练水平高低与“极点”出现的早晚和反应大小无关。
()7、良好的赛前状态和适宜的准备活动都有助于减轻运动中极点的反应。
()8、真稳定状态保持时间的长短与氧运输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9、由于马拉松运动持续时间长,所以运动中机体主要处于假稳定状态。
()10、稳定状态一般出现在短距离或较短时间的运动项目中。
()11、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可延长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12、有训练者在安静状态和定量负荷运动时均表现出机能节省化现象。
()13、长跑运动对慢肌纤维增粗有积极作用。
()14、极限负荷时,有训练者最大每搏输出量和心率均明显高于无训练者。
()15、优秀的长跑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高。
()16、短跑运动员出现“运动性心脏增大”的现象较为多见。
()17、在评定训练效果时,用“基础心率”较“安静心率”更为客观有效。
()18、有训练者与无训练者定量负荷的生理反应无明显差异。
()19、与无训练者相比,优秀运动员在完成定量负荷时表现出较高的机能水平。
()20、运动负荷越大,越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21.儿童少年赛前状态变化可能比成人明显,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人长,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小于成人。
()21、(三)单选题:1、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的安排应以什么变化为主要标志。
()A、体温升高;B、血压升高;C、兴奋性提高;D、心率加快。
2、优秀的长跑训练神经过程较高的是()A、灵活性;B、机能稳定性;C、应激性;D、兴奋性。
3、有训练者在相对安静状态下,基础心率呈现()的变化趋势。
A、平稳上升;B、平稳下降;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
4、运动员在比赛前出现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是由于()引起的。
A、压力感受性反射B、化学感受性反射C、条件反射D、非条件反射5、赛前状态运动员的体温变化为()。
A、不变;B、降低;C、升高;D、变化不定。
6、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相同之处是()。
A、防止受伤;B、缩短进入工作状态;C、推迟疲劳;D、加速恢复。
7、“极点”产生在那种状态?()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真稳定状态;D、假稳定状态。
8、“第二次呼吸”产生在那种状态?()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真稳定状态;D、假稳定状态。
9、人体运动进入假稳定状态时,吸氧量与需氧量的关系是()。
A、吸氧量等于需氧量;B、吸氧量大于需氧量;C、吸氧量达最高水平仍低于需氧量;D、吸氧量与需氧量同步增加。
10、马拉松跑时机体功能水平主要处于()。
A、进入工作状态;B、真稳定状态;C假稳定状态;D疲劳状态。
11、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A、运动器官的生理惰性大于内脏器官;B、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大于运动器官;C、物理惰性大;D、运动时的空气阻力大。
12、通常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反而会减少,原因是:()。
A、心肌收缩力减小;B、心室充盈时间过短;C、心室收缩时间过短;D、心室收缩期过分缩短。
13、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运动中,经过()状态后,机体便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状态。
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假稳定状态D、疲劳状态14、通常易出现“极点”的运动项目是()。
A、短跑;B、中长跑;C、体操;D、投掷。
(四)多选题1、“极点”出现的迟早及消除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A、训练水平;B、运动强度;C、准备活动;D、营养状况。
2、“极点”出现后,采用哪些措施有利于消除“极点”?()A、停止运动;B、适当降低运动强度;C、调整呼吸;D、补充能量。
3、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A、赛前状态B、准备活动C、进入状态D、稳定状态4、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包括:()。
A、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B、体温升高;C、消化系统活动增强;D、心血管系统活动增强。
5、不良的赛前状态表现为:()。
A、准备状态B、起赛热症C、起赛冷淡D、适度兴奋6、体温适度升高对以下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A、提高酶的活性和机体代谢水平;B、增强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预防运动损伤;C、氧离曲线右移;D、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7、产生“第二次呼吸”的原因是:()A、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B、氧供应增加;C、“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降低,运动的每分需氧量暂时减少;D、补充适当的能量,疲劳得到消除。
8、用于评价运动员对极量负荷反应的生理指标有:()。
A、最大吸氧量;B、氧脉搏;C、肺活量;D、肺通气量。
9、评价安静时运动效果的常用生理指标有:()。
A、氧脉搏;B、基础心率;C、肺活量;D、最大摄氧量。
10、与无训练者相比,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在()状态下出现机能节省化现象。
A、安静;B、定量负荷运动;C、极限负荷运动;D、最大负荷运动。
11、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肌肉活动的复杂程度;B、运动员的训练水平;C、准备活动;D、假稳定状态。
12、哪些项目运动员出现心脏增大的现象较为多见。
()A、短跑;B、长跑;C、投掷;D、技巧。
13、适宜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相同之处是()。
A、预防运动损伤;B、减轻极点反应;C、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D、推迟疲劳出现。
(五)名词解释1、赛前状态2、进入工作状态3、准备活动4、“极点”5、“第二次呼吸”6、稳定状态7、真稳定状态8、假稳定状态9、训练效果10、运动负荷阈11、氧脉搏12、最大氧亏积累(六)简述题1、简述“极点”产生的原因?2、简述“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3、简述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
4、依赛前状态反应程度的不同,如何调整和提高机体工作能力?5、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6、简述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7、比较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的区别。
8、简述机体对一次运动负荷刺激的反应特征。
9、简述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10、指出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氧运输系统的生物学适应特征。
11、指出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运动系统的生物学适应特征。
12、指出有训练者对定量负荷的反应特征。
13、指出运动员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机体代谢和运动能力的特征。
(七)论述题。
1、比较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异同点。
2、分析“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机制及减轻“极点”反应的措施。
3、试述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方法。
4、试分析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的生物学适应特征。
5、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和极限负荷运动时生理机能的变化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