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杭州市区教研展示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851.00 KB
- 文档页数:18
《项链》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文的基本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3)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通过阅读本课文,了解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生活风貌,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本课文的基本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理解并掌握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19世纪末法国社会生活的短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莫泊桑和他的作品《项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3. 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讲解(1)讲解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4. 分析小说主题(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命运背后的道理。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培养(1)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11项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项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识字写字:学生能认读“蓝、又"等11个生字,会书写“白、的”等4个生字。
(2)情感体验:学生能通过朗读感知小娃娃的快乐,初步表达对大海和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认识和书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了解大海的项链是小娃娃的脚印,能理解课文中的生活情境。
三、教学难点1. 读准生字的字音,特别是“哗哗"悄悄”等拟声词的发音。
2. 感受课文中的童趣,理解“彩色的项链"和“金色的项链”的比喻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创设①播放大海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海浪、沙滩和贝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老师提问:“你们看,大海像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描述他们心中的大海。
(2)朗读课题与互动①老师充满感情地朗读课题《项链》,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读出“项链”的神秘感。
②提问:“项链通常是什么做的?"学生回答后,老师揭示项链的多种可能,如珍珠、宝石等,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
(3)预设问题①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小娃娃手中的项链,提问:“小娃娃的项链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②学生观察后分享,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项链是由海螺和贝壳做成的,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二)初读感知(1)朗读体验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音,如“蓝蓝的"哗哗地”等。
②分组比赛朗读,每组选择一段课文,看哪组读得最准确、最生动。
(2)生字新词识别①学生圈出不熟悉的生字,如“又宽又远"悄悄撒下”等。
②同桌间互相提问生字,如“小娃娃捡起的是什么?"互相帮助记忆。
(3)情境模拟①学生模仿浪花的声音“哗哗地笑着”,体验浪花的快乐。
②学生模仿小娃娃的动作,捡起贝壳,感受海滩的快乐氛围。
(4)字词解析①教师解释“悄悄"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这是形容浪花轻轻的动作。
②分析“彩色的项链”和“金色的项链"的比喻,让学生理解这是对小娃娃和大海互动的生动描绘。
《项链》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方法识记“蓝、又”等11个生字,认识新偏旁“禾木旁”,正确书写“白”和“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初读课文1.展示项链,揭示课题,指导朗读课题。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见过的项链,并对课文中的项链产生疑问。
2.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师生交流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领略美景,感悟快乐(一)朗读感悟、欣赏美丽的海景1.老师扮演导演,学生扮演游客,聆听导游词,欣赏美丽海景视频,进入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大海的美丽。
2.欣赏美景之一——大海(1)学生观察大海的颜色,借助“蓝”字动画演示,理解“蓝”字的音、形、义,字卡重复认读“蓝”,并扩充词语“蓝蓝的”“蓝蓝的大海”。
(2)学生自主发现大海的大,借助手势演示大海的大,继而学习“又宽又远”,理解“又”字把宽和远两个特点连在一起的作用,通过朗读感受大海大的特点。
3.欣赏美景之二——沙滩欣赏图片,创设情境:此时此刻,游客们正踩在这黄黄的、又长又软的沙滩上,结合感受,指导朗读。
4.欣赏美景之三——浪花(1)借助“笑”字动画演示,理解“笑”字的音、形、义,认读词语“笑着”,指导读准“着”字轻声读音。
(2)听浪花声音,加入表情,指导朗读“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
(3)结合“贝”字字源,理解“贝”字形的演变及含义,认识“和”字新偏旁:禾木旁,明白“和”字把海螺和贝壳两种动物连起来了的作用。
(4)指导借助停顿符号读好长句子“悄悄撒下/小小的海螺和贝壳”。
5.教师板画,总结欣赏的美景。
6.变化课文形式为儿童诗,师生配乐朗读。
(二)朗读感悟、体会小娃娃的快乐1.图片认识小娃娃,多种方法识记“娃”字。
2.通过采访小娃娃的形式,做动作识记“挂”字,并感受小娃娃捡贝壳、穿项链时的快乐心情。
11《项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项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识字与写字:认识“蓝、又"等11个生字和“禾木旁”1个偏旁;会写“白、的"等4个字。
阅读与鉴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体会小娃娃在大海边玩耍时的愉快。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大海的项链是什么;体会小娃娃在大海边玩耍时的愉快。
教学过程:任务一:朗读课题,感受美观看项链实物图,交流自己见过的项链。
(珍珠项链、黄金项链、玛瑙项链等。
)今天有个小娃娃也给我们带来一串项链,想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书空课题,美读课文题目。
任务二:认识字词,领略美听老师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瞧,这些生字宝宝从文中跑出来了。
贝和向结合字理学习“贝”。
学习“和"海边不仅有贝壳还有海螺呢?我们可以说海边有贝壳和海螺。
把贝壳、海螺连起来,我们用了“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把不同事物或者人连在一起,用“和"。
___学习用和说一句话。
(我和同学一起去秋游。
)学习新偏旁,“禾木旁”,读好偏旁“禾木旁"。
回忆学过哪些字含有“禾木旁”,第三单元课文“秋天"的“秋”字。
学习“向"朗读句子:雪白雪白的浪花,哗哗地笑着,涌向沙滩,悄悄撒下小小地海螺和贝壳。
“向”是三拼音节,组词记忆:方向向着向前学习第一组词笑着娃娃快活(第二个字都读轻音)笑着在文中出现2次,分别是怎样的笑着哗哗地笑着嘻嘻地笑着(2)读准这两个词组,听,它们笑得多么快活呀,读好快活,你能用快活说一句话吗?(3)学习娃娃,读准娃娃,思考课文中地娃娃指的是谁?(在海边玩的孩子)(4)说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娃"呢?加一加方法:女+圭回忆形近字识记娃——蛙(5)那发现娃右边地字是圭,文中也有一个字右边也是圭,发现吗?学习“挂”,读准挂,加一加方法识记“扌+圭",结合偏旁识记,思考学习过的哪个字也是“扌”旁,“打鼓"的“打”。
评公开课《项链》郭初阳老师的公开课《项链》是一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
它是在学生的踊跃参与下,师生频频互动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携手打造的一堂别开生面的课。
以下是我观看视频公开课《项链》后一些看法。
一、提前准备,创设情境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者,备也,即提前做好准备的意思。
要上好《项链》这门公开课,必须提前做好精心的准备。
对于郭老师来说,他要做的准备工作就是从整体上认知把握这个班基本的阅读的水平。
起码要对本班学生阅读水平所属高中低层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要做的就是上课前预习好这篇课文。
通过预习了解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这样才能跟上课堂的节奏,而不至于茫然无知不知所讲。
所以,才有了郭老师上课前天布置学生预习的作业,并设置思考题:这是一部关于( )的小说。
学生们作答并于课前交回老师处。
而郭老师根据反馈上来的答案进行整理分类,制成课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
这样做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了学生们的基本阅读水平情况,同时也创设这一问题情境环节,而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将围绕这些反馈上来的的答案展开。
我发现这是郭老师的一大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观摩课《弟子规》他同样采用了这一模式。
提前做好精心的准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从一点切入,牵及其余,从而有效的地展开教学活动。
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同时也是郭老师的一大教学特色。
二、图文并举,简约概括郭老师的导入是很简单的,从题目入手,开门见山,直接明了。
难得的是他用四幅插图展示小说的发展情节。
这四幅插图可简要概括为借项链、丢项链、寻项链、还项链,围绕项链,可以高度概括为字:借、丢、寻、还。
小说的情节发展通过插图来表现,而插图可以还原小说的发展过程。
这样,看插图叙述小说,不仅让学生完整把握了小说的发展情节,同时锻炼了概括的能力。
图文并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这一插图的巧妙运用,不得不归功于郭老师的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尤具特色的图文并举,使课堂教学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