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福州市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11
一、选择题
1.关于超市里的热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产区鼓风机向地面吹风,加快了地面上水的蒸发
B.碎冰撒在冻鱼上,是利用冰熔化时降温来保鲜
C.向蔬菜上喷洒水雾既能为蔬菜补水又因为水蒸发吸热,有利于保存蔬菜
D.保鲜膜包裹的蔬菜,减缓了水分的汽化
2.小明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3.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D.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4.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
A.雨水汇入江河流向大海 B.积雪熔化成水汇入江河
C.云中小水滴变成小冰晶 D.海洋中水蒸发升上天空
5.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D.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6.下列物态现象在形成过程中放热且温度保持不变的是( )
A.蜡烛流泪 B.河水结冰
C.清晨的露珠
D.雪压青松
7.下列对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和棉毛织物放在一起的樟脑丸变小,这一过程中樟脑丸发生的是汽化现象
B.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升华,吸收热量,促使水蒸气液化,可用于人工降雨
C.在高烧病人的皮肤擦拭酒精可以降低病人的体温,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收热量
D.在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更好的保存蔬菜,是因为水凝固时放热
8.下列事例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初春,皑皑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小草上挂着露珠
C.深秋,草丛蒙上一层白霜 D.严冬,北方湿衣服“冻着干”
9.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 )
A.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为50℃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
C.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达39℃ D.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20℃
10.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的过程中需要吸热
B.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而成的
D.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霜的形成是一个吸热过程
11.两支内径不同、下端玻璃泡内装有相同质量水银的温度计,将它们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上升的高度一样,示数相同 B.内径粗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C.内径细的升得高,示数也大 D.内径粗的升得低,但示数相同
12.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开空,火箭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会导致发射架的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就在发射台底建了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地中,这是利用了水( )
A.液化放热 B.凝固放热 C.汽化吸热 D.熔化吸热
二、填空题
13.杯子里的水放置一段时间后变干是_______现象;放在箱子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变小,最终消失是_____现象;水蒸气从气态直接转化为霜,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
14.如图所示,空中漂浮的云是由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有的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有的______成小冰晶,此过程中水蒸气要______热。
15.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涵义深刻。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 它说明了,霜是由于骤冷,空气中水蒸气发生___________而形成的,此过程需要___________热量; 雪后,由于雪___________吸热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16.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读出如图所示的甲、乙温度计所示的温度值,甲示数是___________℃,乙示数是___________℃。
17.省油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由上下两个碗状容器组成,中间有夹层,夹层有一小孔与外部相连,如图所示。“上部盛水、夹层盛油”能够省油主要是减慢了油的______,请你写出两个能省油的原因:______、______。
18.如图甲,气体打火机中的燃料是通过________的方法变成液体的,利用打火机还可以做以下实验,在燃料喷口套上一根细铜管,压下打火机的按钮,气体燃料会沿铜管上升,在铜管的顶端就可以点燃(如图乙),在此实验中,燃料会在喷口附近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需要____热,在铜管下端的外壁出现霜,这是_______现象,在筒管上端外壁还会出现小水珠,这是____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9.伽利略曾说过:“一切推理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宋老师在实验室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记录下来温度—时间关系并描绘了如图所示的图像,请你由图像分析:甲物质的沸点_____(选填“一定”、“一定不”或“不一定”)是80℃;乙物质在6~10min内_____(选填“一定”、“一定不”或“不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20.天气热极了,小红在家写作业,汗流不止,抬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寒暑表,如图所示,当时室温为______。于是她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时她又看了看寒暑表,发现示数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这是因为打开电风扇加快了人体表面的______,从而加快了人体上汗水的______。
三、解答题
21.暑假,小琳和妈妈一起准备午餐,她发现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不一会儿蛋壳上便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都自动消失了,请你帮小琳解释这一现象?
22.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室外活动时经常会长出“白眉毛”或“白胡子”。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该现象形成的原因。
23.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会感到冷,如有风吹过会更冷,请解释原因.
24.为什么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严重?
25.在我国南方的夏天,天气炎热。为了达到解暑的目的,人们就期盼下雨或到水里游泳。可一场大雨过后却感觉很闷热,从游泳池中出来后感觉很冷。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闷热”和“冷”这两种不同的现象。
26.请阅读《温度计及其现代发展》并回答问题。
温度计及其现代发展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各大医院设置体温监测点,合理、安全分诊发热患者。各小区、路口、商场、车站都安排了体温监测,排查疑似病例。
真正把体温测量用于临床诊断的是德国医生冯德利希在1858年提出并实施的。当时水银温度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因为温度计离开人体,一遇冷空气,指示的温度就降下来。英国医生阿尔伯特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在温度计的水银管里造一处狭道,体温计放在嘴里水银柱上升到实际体温刻度,取出后水银柱在狭道处断开,使狭道以上的部分始终保持体温示数。这样便诞生了医用体温计,如图1所示。
为什么会采用水银作为介质呢?主要原因是水银的内聚力大,不浸润玻璃,能在收缩时在缩口处断开,从而实现离开人体读数。同时,水银的密度大,比同体积的酒精或煤油的惯性大,保证它能在使用前被甩回到玻璃泡内。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电子体温计,如图2所示。现在的电子体温计通过液晶直接显示体温,有的可以精确到0.01°C。
温度的测量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在很多场合需要一些技巧。体温计只是一例。又如,炼铁时的温度高达1000℃以上,这时不能使用通常的温度计,因为玻璃会熔化。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温度计呢?
1821年物理学家塞贝克将两种不同的金属导线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电流回路,如图3所示。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接触点B加热,另一个接触点A保持低温,环路里产生电流。两个接头的温度差越大,电流就越强。这就是塞贝克效应,这种电路叫热电偶。根据这个道理制造出了热电偶温度计,它能直接放入高温炉里测温,如图4所示。
辐射温度计也能测量上千摄氏度甚至上万摄氏度的高温。它通过光学方法测定物体的辐射,进而得知物体温度。新式“非接触红外线温度计”又叫“测温枪”,如图5所示,只要把“枪口”对准待测物体,“枪尾”的显示屏里就能用数字直接报告那个物体的温度。除了可以方便地测量体温,这种奇妙的“手枪”还可以测量从零下几十摄氏度到上千摄氏度范围内的温度呢!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的常见医用体温计是根据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
(2)医用体温计常用水银作为介质,主要原因之一是_______。
A.水银的熔点低 B.水银的内聚力大 C.水银的毒性对人体不产生影响
(3)在熔化金属时,可以选用哪种温度计_____
A.水银体温计 B.酒精温度计 C.热电偶温度计
(4)如图6所示的探针式食品温度计,它的工作原理可能与________的工作原理相同
A.水银体温计 B.热电偶温度计 C.测温枪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A.向地面吹风,加快了风的流速,加快了地面上水的蒸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冰熔化吸热,但是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故冰熔化时降温错误,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水蒸发吸热降温,有利于蔬菜保鲜,又能为蔬菜补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保鲜膜减少了空气流通,减缓蒸发,即减少了汽化,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A
解析:A
雪糕周围冒“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二者本质相同。
故选A。
3.C
解析:C
A.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不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B错误;
C.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故C正确;
D.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故D错误。
故选C。
4.C
解析:C
A.雨水汇入江河流向大海,这个雨水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这是机械运动,不涉及到放热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积雪熔化成水汇入江河,雪是固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故B不符合题意;
C.云中小水滴变成小冰晶,从液态水凝固成固态冰晶,凝固要放出热量,故C符合题意;
D.海洋中水蒸发升上天空,液态水汽化成水蒸气,汽化要吸收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解析:D
由图象可知,丙放热变为甲,甲放热为乙,则甲为液态、乙为固态、丙为气态,所以甲到乙是凝固,乙到丙是升华,丙到甲是液化。
故选D。
6.B
解析:B
A.蜡烛流泪是熔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蜡是非晶体,吸热温度升高。故A不符合题意;
B.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温度不变,故B符合题意;
C.清晨的露珠是液化现象,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故C不符合题意;
D.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解析:A
A.和棉毛织物放在一起的樟脑丸变小,樟脑丸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A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