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23
……………………………………………………………名校名师推荐…………………………………………………
1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共有六篇课文,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课文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但教材没有说明宋代的积贫积弱,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改革活动呈现出来,也没有把宋代的积贫积弱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机地融合。
如果直接从唐朝跳到宋朝,会惊觉这两个时代的气质是如此不同。从唐到宋,中国转了个180度的大弯。唐人粗豪,宋人细腻;唐人热烈,宋人内敛;唐诗热烈,宋诗沉思。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两代面貌迥然不同?这一切,源于宋代统治者对武器的深深恐惧。
也难怪,从开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220年间,中国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先是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然后是动荡不安的藩镇割据,后来又是乱成一团的五代十国。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了江山的赵匡胤不想再继续这无望的恶性循环,结束它的办法只有一个:建立新的游戏规则,让人们不再凭枪杆子,而是凭笔杆子进行竞争。因此,宋代政治设计的第一个特点是对武力的全方位防范。开国不久,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戏剧性地解除了几位最有实力的将军的军权。接着,他又在制度设计上费尽了脑筋,从方方面面限制武将的权力,降低武官的地位。
除了对武将大力防范,赵匡胤也没忘了给文臣套上笼头。精明的宋太祖运用分权和制衡之术,消除了文臣在制度上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可能:他把宰相大权分割成几块,将军权交给枢密院,部分行政权交给新设立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又设“三司”专门管理财政,分掉了宰相的财权……虽然代价是形成难以根治的“冗官”格局,但是赵匡胤终于排除了一切使贵族阶层死灰复燃的可能,独揽军、政、财一切大权,达到“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的乾纲独断境界。有宋一代,继秦朝之后,实现了专制政治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升级。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赵匡胤通过整体民族的文雅化保证了赵氏的身家安全,却导致整个民族失去了安全。虽然宋代物质实力远在四夷之上,社会发展也较有成就,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但缺乏战斗力的军队、过于分权的官僚体制,却使宋朝数百年间积弱不振。
二、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要求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提倡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述方式,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基于自己对宋史的认识,补充教材,强调了宋代的立国艰难、和约多签、“三冗”问题及由此而致的“积贫积弱”,将自己成人化和个人化的观点和对宋代历史的片面认识,说教式地灌输给了学生。这和单元内容中呈现出的宋朝的发达似乎对立起来。学生们对“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及“怎样总结宋朝”等问题深感不解。
三、教学设想:学生有了疑问,如何让学生正确、全面地了解宋朝并认同宋朝,进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如何在平等的气氛中,启发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开展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探究问题、与别人合作?为此,特设计小结课。
四、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和阅读有关宋代人物的故事。如范仲淹、王安石、杨家将、包拯、水浒人物、岳飞、文天祥等,从他们身上体会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史书。
教师:查阅有关资料。主要有白寿彝新版的《中国通史》、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黄仁宇的……………………………………………………………名校名师推荐…………………………………………………
2 《中国大历史》、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相关章节,李华瑞《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宋史研究的新视点》、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邓小南《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等宋史研究论文。另就宋代人物研究成果请教李清凌等专家。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构建论据,独立思考,对宋代历史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做出自己的解释。
2.尝试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在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下,把宋代的民族政权并立、积贫积弱,与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巨大成就统一起来,指导学生用现代视角分析历史,用历史眼光观照现实,力求全面客观的认识宋朝形成对宋代社会认同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2南方商业的繁荣3.宋朝服饰、瓦子 4.“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5.“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6.活字印发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7.司马光与《资治通鉴》;8.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难点 : 1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2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3从瓦子看城市商业繁荣问题4行省制度5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七、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活动、感悟历史
学法:分组合作、探究实践、比较、列表等
八、教法建议
1、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头绪很多,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好重点问题,抓住中心问题: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和与战.以契丹兴起、金的建立以及北宋与辽、南宋与金的关系为重点,认识先战后和的实质,以及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该课涉及的少数民族较多,须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另外,对重要是史实,可以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掌握。
2.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属于经济史的内容,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导入框、插图、引文、及“活动探究”部分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与对教学的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总结。对“活动探究”部分涉及的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将历史课的知识与一些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组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第十一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较为简单的原始文献、观摩当时人的美术作品或手工业品,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特别可以利用《清明上河图》中关于服饰、饮食、交通工具、娱乐活动的描绘,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当时的生活和风俗。
4、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主要讲的元朝历史,内容较多,学习时可以把重点放在第二个子目。在学习本课时,注意理清线索,提取主要知识点,本课涉及三个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三件大事。
5、第13-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注重归纳、总结,提炼本课的基本要点,自制图表,搜集资料,有助于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另外,还应该指导学……………………………………………………………名校名师推荐…………………………………………………
3 生学会联系,学习本课文化史内容可与同一时期的经济、政治特点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和掌握宋元时期文化灿烂的背景,懂得文化的繁荣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
附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导学案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导学案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导学案
第13-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导学案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名校名师推荐…………………………………………………
4 三、知识链接
1. 阿保机(872—926),即辽太祖,契丹国的建立者。出生于契丹迭剌部耶律氏贵族家庭,汉名亿。907年,他被推为部落首领,继而统一契丹八部,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政治家。
2.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总称。
3. 宋太祖即赵匡胤(927—976),宋朝开国皇帝(960—976年在位),涿郡(今河北涿州)人。祖上世代为官,其父赵敬为后周大将。赵匡胤于959年任后周殿前都点检,领归德军节度使,掌握禁军。第二年,他乘后周恭帝年幼,由部下拥立,做了皇帝,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四、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
(一)基础知识导读。浏览课本,注意基础知识的记忆及书写,完成下列内容。
1.隋唐时期,契丹逐步强大起来,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 。
2.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由五个朝代统治,960年,后周大将 发动兵变,建立宋朝,都城在 。
3.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宋军打退辽军,辽宋议和,签订 。
4.12世纪初,女真的杰出首领 起兵攻辽,接着在 称帝,国号 ,他就是金太祖。
5.金先后灭辽、宋,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于1127年登位,后来定都 ,史称 。
6.南宋初年,抗金名将 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及许多失地,但后来却被
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二)问题探究:结合课本深入学习,边看书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名校名师推荐…………………………………………………
5
2.为什么北宋在澶州打退了辽军,却要与辽讲和,并签定了屈辱的澶渊之盟?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五、目标检测
1.北宋与南宋的关系与下列哪一组相似? ( )
A.西汉与东汉 B.西晋与东晋
C.前秦与后秦 D.东魏与西魏
2.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的是:( )
A.赵高 B.李林甫 C.秦桧 D.贾似道
3.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不同点是: (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