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气候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6.68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要点一:气候的地区差异1.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2.气候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很不相同。
世界上有的地区终年炎热多雨;有的地区长冬无夏,终年寒冷;有的地区干旱少雨;有的地区冬季寒冷,降水稀少,夏季炎热,雨水集中。
根据各地气候的差异,人们将气候分为不同类型。
【例题1】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是( )A.气温和光照B.降水和风力C.气温和降水D.气温和风力点拨: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人们根据不同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把全球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
答案:C要点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重点)l.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虽然世界各地的气候复杂多样,但是它们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其中,热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寒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极圈内,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大致分布在北回归线与北极圈、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1)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
[来源:学科网ZXXK](2)亚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3)温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4)寒带和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及特点2.不同的自然景观不同的气候类型呈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表:【例题2】图中所示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点拨:本题关键看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判断气候类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和降水的分配没有同期,也就是说冬季温和但是降水量多,夏季高温但是降水量少,所以这种典型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
故选A。
答案:A【例题3】亚洲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点拨:本题为单一型选择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
亚洲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因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B要点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难点)1.纬度位置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的辐射不同,纬度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地区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
初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它的直径大约为12756公里,是太阳系内第三大的行星。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
3. 地球的地形:地球的地表被大洲和大洋所覆盖,地球表面特征多种多样,有高山、平原、湖泊、河流等。
第二章气候1. 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形成受到经纬度、地形、海洋和大气等因素的影响。
2. 气候带:根据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3. 气候变化:气候会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第三章水资源1.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其中地表水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和水库中,地下水则分布在地下或者岩石缝隙中。
2. 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它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等方面。
3. 水资源的保护: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和易受污染的特点,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第四章地球环境1.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 环境保护:地球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受到破坏,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地球生态平衡。
3. 生态环境问题:地球上存在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需要重视和解决。
第五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等地区,同时也存在着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衡的情况。
2.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它们不断发展壮大,但也面临着交通、污染等问题。
3. 人口问题:地球上存在着人口过度增长、老龄化等问题,需要从政策和发展等方面加以解决。
第六章农业与工业1. 农业的发展: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4.1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1、气温:大气的冷暖程度测量方法:温度表单位:摄氏度℃气温状况包括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2、温度测量方法:温度计放在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内,观测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水银面平行二、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曲线1、一般规律:午热晨凉(日变化),冬寒夏暑(年变化)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值与最低气温值的差,反映反映一地区七万日变化的剧烈程度最高气温一般在午后两点最低气温一般在日出前后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反映一地区气温年变化的剧烈程度北半球月均温最高在7月夏季最低温在1月冬季(南半球相反)三、气温的空间分布1、等温线: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叫等温线等温线图:由等温线组成的图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气温逐渐降低3、气温的影响因素: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反之。
(基本因素)气温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2)海陆分布:夏季同纬度陆地气温较高,海洋气温较低。
冬季反之3)地形、地势: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4、赤道雪山、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5、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的原因:南半球地形单一,主要为海洋,温度变化小。
4.2 降水和降水分布一、降水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如雨、雪、冰雹等单位:毫米mm一地降水量的多少常用多年平均降水量表示二、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量柱状图分类:夏雨型、冬雨型、年雨型、少雨型、湿润型三、降水的空间分布1、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等降水量线图:由等降水量线组成的地图2、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3)地形、地势: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原因:暖湿气流遇山地阻挡被迫爬升时,最地势增高,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增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3、地球雨极——乞拉朋齐因其地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
初一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初一地理重要知识点篇一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气温与生活(1)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1)日变化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气温-最低气温(2)年变化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1月最低;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2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3)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4)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3.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2)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3)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4)分布规律: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P53中的图3.17)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5)等温线图的判读: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低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6)世界“热极”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极”南极大陆。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二1、澳大利亚国徽上有袋鼠和鸸鹋两种动物,其特有动物还有考拉和鸭嘴兽。
2、羊只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农业带。
由于地广人稀,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产品大部分出口,出口产品有羊毛、小麦、牛肉。
3、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在沿海地区,出口比例大,称“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三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考点 1】天气与气候及其影响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变化大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影响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它影响人们的生工农业生产、生活活动、交通、军事战争等。
3.气候:反映长时间的大气状况,时间长较稳定,变化不大【考点 2】风向及风力参见右图【考点 3】天气预报1.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方面情况。
2.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颜色越白表示云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3.风向是的风来向。
分力是风的强弱。
一道风尾2级,一面风旗8级。
【考点 4】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空气污染指数划分: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状况一级 0-50 优二级 51-100 良三级 101-200 轻度污染四级 201-300 中度污染五级 >300 重度污染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考点 1】气温及变化1.气温反映大气冷热的程度。
气温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
气温的高低不同,人们的住房建筑特色也不同。
气温影响商业。
1.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测量时放在百叶箱里,百叶箱距地面1.5米。
测量单位一般采用摄氏度,记做“℃”。
在8时、14时、20时、2时进行测量。
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考点 2】气温的变化1.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就做气温年变化。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2.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4.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考点 3】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把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这种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平滑曲线,就是等温线。
初一地理气候知识点整理一、什么是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向、湿度等多方面的信息。
气候可以分为寒冷气候、温暖气候、季风气候等不同类型。
二、气候的形成因素有哪些?1. 经纬度:地球不同纬度处的气候不同,赤道附近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
2. 高度: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也越低。
3. 支配风:风可以把热量和湿度带到不同地方,影响气候形成。
4. 海洋性和大陆性:濒临海洋的地区气候湿润,而远离海洋的地方气候干燥。
5. 地形:山脉可以阻挡气流,形成气候的雨影效应。
三、气候带有哪些特点?1. 寒冷气候带:气温极低,降水量少,有大片的冰川和雪原。
2. 温带气候带: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
3. 热带气候带:气温高,降水量多,日照时间长。
4. 季风气候:季风盛行,冬季干燥,夏季湿润。
四、气候变化的影响1. 冰川融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
2. 干旱或洪水: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有些地区可能发生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发生洪水。
3. 生态系统改变:气候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4. 农业产量下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粮食供应。
五、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如发展清洁能源、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2. 提高能源效率:鼓励使用更加节能高效的设备和技术。
3. 加强环境保护:保护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4. 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气候是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受经纬度、高度、支配风、海洋性和大陆性、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气候带具有不同的特点,气候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加强环境保护,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
地理知识点总结气候气候是指地球大气在一定地区长期内的大气状况,包括气温、湿度、降水、风速等。
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定地区的气候主要取决于其纬度、海拔、陆地分布、大洋和大气环流等因素。
地球气候分布根据地球纬度、大陆和海洋分布以及地形地貌的不同,地球气候分布可以划分为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
在寒带气候区,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短而凉爽,冬季长而严寒。
在温带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在热带气候区,气候炎热潮湿,全年高温高湿,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气候要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气温、湿度、降水和风速。
气温是指空气温度的高低,由地球的辐射、地势、植被等因素影响。
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决定了降水、云雾等自然现象。
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的过程,包括雨、雪、霰等形式。
风速是指空气的运动速度,由地球自转和大气的水平气压差引起。
气候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地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危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改善环境保护政策。
气候与农业气候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气候干旱或降水过多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供应。
因此,农民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种植适合的农作物,并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气候与人类生活气候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气候舒适的地区更容易成为人们居住和旅游的选择,而气候恶劣的地区则可能成为灾难频发的地区。
因此,人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适宜的居住地和开展经济活动,同时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气候带来的风险。
总之,气候是地球大气在一定地区长期内的大气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对人们选择居住地、进行生产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的知识点七年级地理人教版的知识11、天气与气候概念区别:天气是短时间概念、多变;气候是天气长时间的平均状况、稳定。
2、气候最主要的两个因素:气温和降水3、气温分布规律:①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越高气温越低)②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③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叫最气温的日较差;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值,叫做气温的年较差。
④等温线的特点: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4、降水的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和凝结核②气温下降到足以使水汽凝结出来5、降水的类型:①对流雨(多在赤道地区、降雨最多)②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③锋面雨6、降水分布规律:赤道最多,南北回归线附近(如撒哈拉沙漠)和两极最少(P65图4—12)7、影响气候的因素:①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赤道附近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大、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极地相反②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见专题二)③海陆分布: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同纬度比较起来,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季海洋气温比陆地高;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都比陆地晚一个月;④地形与地势: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⑤人类活动:改变地表面貌,如植树造林、修水库或者滥砍乱伐等;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排放氯氟化合物造成臭氧层空洞等8、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⑴最冷月均温>15℃则为热带:①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②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印度半岛、中南半岛)③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非洲大陆最多)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撒哈拉沙漠)⑵0℃<最冷月均温<15℃则为亚热带: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中国东南部、美国东南部)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地区最典型,各大洲都有分布)⑶最冷月均温<0℃则为温带: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中国北方)②温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欧洲西部最典型)③温带大陆气候:距离海洋越远降水越少、温差大(亚欧大陆此外: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以俄罗斯、加拿大分布最广);苔原气候(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南极洲、格陵兰岛)七年级地理人教版的知识21、世界各国领土面积前六名: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2、世界人口居前10位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俄罗斯、日本3、发达国家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亚洲)、澳大利亚、南非(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为主(注:拉丁美洲不是七大洲之一,是北美洲南部+南美洲全部,是拉丁语系----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小技巧:白种人、英语、发达国家的分布地区相似,都有欧洲、北美、大洋洲,这与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有关)4、发达国家购买廉价原材料制造高技术产品,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出口资源或者对资源进行初步加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地理中考气候总结知识点第一,气候的形成和影响因素1. 气候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其中,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等是重要的因素。
2. 纬度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显著。
越靠近赤道的地方气候越炎热,越靠近极地的地方气候越寒冷。
3. 海陆分布也对气候有显著的影响。
海洋对气温起调节作用,使得沿海地区的气候较为温和,而陆地上的气候则较为干燥。
4. 地形同样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山地会造成雨影效应,使得山地的一侧较为湿润,而另一侧则较为干燥。
第二,气候类型和特征1. 根据温度和降水量的不同,气候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其中,热带气候特征是气温高,降水充沛;温带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寒带气候特征是气温极低,降水少。
2. 除了这些常见的气候类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大陆性气候和高原气候等。
这些气候类型在特定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
第三,气候变化和影响1. 气候变化是地球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我国受季风、暖温带和寒温带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2.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自然灾害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第四,气候在不同地区的应用1. 了解气候对于不同地区的农业、旅游和城市规划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方面,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可以进行合理的种植和养殖;在旅游方面,了解气候可以安排合适的旅游活动;在城市规划方面,了解气候可以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资源分配。
2. 由于气候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异很大,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不能生搬硬套。
在总结了以上的知识点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气候对于地球和人类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地理中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够深入了解气候的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地理基本气候知识点总结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因素。
气候对于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类居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上的气候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因素进行分类。
一、气候要素1.温度温度是指空气的热度,它受到纬度、海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来说,离赤道越近的地方温度越高,而海拔越高的地方温度越低。
2.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湿度高的地方通常降水量也比较大,植被丰富。
3.降水量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地面上接受的降水量。
降水量大的地方通常植被丰富,而降水量小的地方则可能出现干旱。
4.风风是空气运动的结果,它受到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同温度的影响。
风对气候的影响很大,例如带来降温或降水。
5.气压气压也是气候要素之一,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气压的变化对气候有一定的影响。
二、气候类型根据气候要素的不同组合,气候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等。
1.热带气候热带气候通常位于赤道附近,特点是温度高且变化不大,降水量也比较充沛。
热带气候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等不同类型。
2.温带气候温带气候位于赤道往北或往南的地区,温度变化较大,四季分明,降水量也比较充沛。
温带气候有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两种类型。
3.寒带气候寒带气候主要出现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温度很低,降水量比较少。
寒带气候有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两种类型。
4.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通常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特点是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降水量不足。
地中海气候适宜种植许多水果和葡萄等植物。
除了以上几种气候类型,还有大陆性气候、雨林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高原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它们对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地球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
全球变暖是当前世界上比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增强,地球气候系统受到影响,导致气候变化。
一、天气知识点
1. 天气概念:天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大气中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及其变化的状况。
2. 气温及温度变化:气温是指地面某一点的温度,温度变化是指气温变化趋势,可分为上升、下降和恒定三种。
3. 气压:气压是指大气中的压力,一般用帕斯卡尔(Pa)来表示,单位是百帕(hPa)。
4.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单位是百分比。
5. 风向:风向是指风从哪个方向吹来,一般用360°圆盘表示,由0°开始,顺时针旋转,分别为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8个方向。
6. 风力:风力是指风的强度,一般用米/秒(m/s)来表示,单位是米/秒(m/s)。
二、气候知识点
1. 气候概念:气候是指一定区域在长期时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包括气温、湿度、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2. 气候分类:根据气温的不同,气候可以分为温带气候、暖温带气候、热带气候三大类。
3. 气候特征:温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低,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季寒冷;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温度高,雨量充沛,汛期雨量较大;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高,雨量充沛,汛期雨量较大,夏季炎热。
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变化趋势,包括气温、湿度、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一般包括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冷两种。
七年级气候划分知识点总结
气候划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按照温度、降水等要素,按
照季节变化,或按照地理位置等。
以下是七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
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按照温度和降水划分气候区域
1. 热带气候区:热带气候区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通常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降水频繁。
热带草原
气候适合放牧,通常在赤道两侧的经度较大的地区出现。
2. 温带气候区:温带气候区包括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降水少。
温带海洋性气候降
水较多,气温变化较小。
3. 寒带气候区:寒带气候区分为亚寒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亚寒
带气候区位于温带和寒带之间,降水少而气温变化大。
寒带气候
区则特点是严寒和多雪。
二、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气候区域
1. 洋际气候区: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夏季凉爽,冬季温暖,降雨集中在夏季。
2. 大陆气候区:气候受大陆影响较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雨多集中在夏季。
三、按照季节变化划分气候区域
1. 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可以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寒带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区主要特点是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2. 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气温温和,夏季干燥,冬季降雨,适合种植水果和葡萄。
以上是七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气候划分知识点总结。
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地理气候知识点导语:地理气候是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区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了解地理气候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然环境,为农业、交通、旅游等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些地理气候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一、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和天气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两个词,它们有一定的区别。
天气指的是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变化,通常描述的是一天或几天的天气状况,如晴、阴、雨等。
而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通常描述的是几十年或更长时期内的平均天气情况。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等多个要素。
二、气候要素气候要素是研究气候的基本数据和指标。
常见的气候要素包括:1. 温度:指空气的热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2. 湿度:指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常用相对湿度表示。
3. 降水量:指单位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雨、雪、露、冰等水的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4. 风速:指单位时间内风的位移,通常以米每秒表示。
5. 大气压力:指空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通常以帕斯卡为单位。
三、气候区划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描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人们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或气候区。
常见的气候区划体系有:1. 气温带:亚寒带、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
2. 湿度带:干旱带、半干旱带、湿润带等。
3. 季风带:冬季风带、夏季风带等。
4. 高原气候:高山气候、青藏高原气候等。
四、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指的是某一地区长期以来气候的总体特征。
不同的气候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常见的气候类型有:1.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常年高温多雨。
2.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3. 寒温带气候: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4.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湿润温暖。
5. 冰川气候:分布在永久积雪覆盖的地区,寒冷干燥。
五、气候变化气候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不断变化的气候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初一地理天气和气候知识点总结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初一的地理学习来说,掌握天气和气候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初一地理天气和气候知识点的总结,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一、天气1. 定义:天气是指某一时刻地球大气层中空气的温度、湿度、风力和气压等状态的总和。
它是短时间内大气发生的变化情况。
2. 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天气的主要能量来源,它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传递到地球表面。
(2)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导致地球各地不同时刻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同,从而影响天气变化。
(3)地形和海洋:地形和海洋等地理因素会对风向、湿度和气温等天气要素产生影响。
3. 天气要素:(1)温度:指空气中热量的高低,用摄氏度(℃)表示。
温度高低影响衣着、人和动植物的生长等。
(2)湿度: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用百分比表示。
湿度高低影响人体的舒适度和植物的生长等。
(3)风力:指空气运动的强弱,用级表示。
风力大小影响空气的流动和物体的移动等。
(4)气压:指空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用毫巴(hPa)表示。
气压高低影响天气的变化和风向的形成等。
(5)降水:指大气中水分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并落到地面上的过程,以及降水量的多少。
降水形式有雨、雪、雾、露等。
4. 天气现象:(1)晴天:指天空无云,阳光普照,无降水和阴影。
(2)多云:指天空有云,云量较多,但阳光仍然可以透过云层。
(3)阴天:指天空被云层覆盖,没有阳光照射,但无降水。
(4)雨天:指有降水发生,降水形式为雨水。
(5)雪天:指有降水发生,降水形式为雪。
(6)雾天:指地面上形成一层混浊的、影响能见度的水汽。
5.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通过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等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安全都起到重要作用。
二、气候1. 定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它是指一地多年平均而言的天气情况。
初一地理气候知识点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初一地理气候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地理气候知识点(一)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会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2)气温的变化:
①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②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3)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初一地理气候知识点(二)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初一地理气候知识点(三)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们因此也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民居
A、南半球:房屋坐南朝北,门口朝向有阳光的北面
B、北半球:房屋坐北朝南,门口朝向有阳光的南面
C、低纬度地区楼房间距小,中、高纬度地区楼房间距大。
(2)影响服饰
A、生活在热带的人们,一年四季只穿单衣;
B、生活在寒带的人们,一年四季都要穿厚厚的衣服;
C、生活在温带的人们,穿衣服的多少要随季节变化。
(3)影响人民的饮食习惯
南方人喜吃甜;北方人喜吃咸;山西人喜酸;四川人喜辣;藏民喜欢吃糌粑;
(4)影响农业生产
决定农作物的种植制度:我国东北平原农作物耕作制度是一年一
熟;华北平原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淮河以南是一年两熟;海南岛是一年三熟。
决定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作物种类:北方以旱地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南方以水田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甘蔗、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