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茶文化与文学名著
- 格式:docx
- 大小:19.35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茶道的参考文献茶道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生活之美的追求和对自然之道的崇尚。
它通过泡茶和品茶的仪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和内涵。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中国茶道的参考文献,以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古老而优雅的艺术。
一、《茶经》《茶经》是茶道领域的经典之作,由陆羽所著。
它被誉为茶道的圣典,被视为中国古代茶文化总纲。
《茶经》共分三卷,主要介绍了茶的分类、制作、品尝技巧以及茶道的精神追求。
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茶道的基本原理和核心价值观,对于理解和学习茶道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茶文化大典》《中国茶文化大典》是一部权威的茶文化著作,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编。
这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品种特点、制作工艺、品味技巧以及茶具的鉴赏等内容。
它不仅具备学术性和专业性,还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情怀,是茶道爱好者不可错过的重要参考书。
三、《中国茶道史》《中国茶道史》是茶道历史的一部权威性研究著作,由史学家杨祖光撰写。
本书详细讲述了自茶的发现和使用开始,到茶文化的形成和茶道的兴起,再到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它通过对茶道的历史演进和影响的分析,揭示了茶道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四、《茶文化与茶道》《茶文化与茶道》是一本由李敖撰写的茶道文化著作。
这本书采用独特的视角,结合作者自己的茶道体验和感悟,探讨了茶文化与茶道的内在关联和精神寄托。
它以流畅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将茶道与人生、自然、艺术等领域相互联系,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茶道与生活相融合的美丽图景。
五、《茶道世家》《茶道世家》是茶道宗师饶永生撰写的茶道传记,它生动地讲述了中国茶道大师们的故事和精神成长历程。
这本书通过对茶道世家的丰富经历和深刻理解的描摹,展现了茶道艺术的卓越魅力和独特智慧。
同时,它也为广大茶道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六、《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一本由李骏庭撰写的茶文化著作。
它以富有洞察力的眼光,全面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和创新。
有关中国茶道的书籍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借助书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茶道的起源、发展和内涵,掌握茶道的精髓和技艺。
本文将介绍几本关于中国茶道的书籍,帮助您深入了解中国茶道的奥妙。
一、《茶经》《茶经》是中国古代茶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陆羽。
这本书是茶道经典桂冠之作,是目前研究茶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之一。
《茶经》阐述了陶器的伦理和技术,介绍了茶叶的种类、质量和冲泡方法等内容。
读者通过《茶经》可以了解到古代茶人对于茶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深入领悟茶的本质。
二、《百咏茶谱》《百咏茶谱》是清代乾隆年间工部员外郎陈五立创作的一本茶谱。
《百咏茶谱》以唐代白居易《茶诗》为基础,选用唐、宋、元、明、清各个历代文人墨客的茶歌诗词共一百首。
每首诗词印有诗人的名字和朝代,还注明了茶的种类和泡法。
作者以诗词的形式,将茶的品质、泡法与文化背景融合一体,使读者在欣赏茶歌诗词的同时,领略到了茶的优雅和历史渊源。
三、《新修茶录》《新修茶录》是清代乾隆年间茶学家宋岳庭编写的一本茶叶百科全书。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茶叶的分类、鉴别方法、生产工艺和冲泡技巧等。
《新修茶录》还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全面而精确的茶叶知识手册。
通过研读《新修茶录》,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茶的种类、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茶道修养。
四、《茶香录》《茶香录》是中国当代茶学家陆羽初代传人、茶岚公司创始人陈松龄所著。
这本书集茶香学、茶道学于一身,详细介绍了茶的种类、风味和冲泡技巧。
同时,陈松龄还将茶香与心理学、韵律学、绘画艺术等多个领域相结合,让读者能够更感性地感受到茶的精髓和内在美。
《茶香录》具有知识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点,是茶道爱好者不可或缺的一本读物。
五、《中国茶道》《中国茶道》是日本茶道史上最杰出的一本关于中国茶道的著作,作者是鸠月宜重。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茶道的历史、流派、茶具、茶艺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关于中国茶道的书籍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茶道作为一门精深的艺术,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茶的热爱和追求,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国茶道,许多书籍涵盖了相关的知识和技巧。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中国茶道的经典书籍,以帮助您深入了解和掌握这门古老而美妙的艺术。
一、《茶经》《茶经》是中国茶道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献之一。
它由陆羽所著,是中国茶文化的开山之作。
《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的分类、选购、保存以及烹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曾经对后世茶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研究中国茶道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二、《百茶新谱》《百茶新谱》是中国现代茶道研究的经典之作,作者是茶道专家周易。
这本书主要从茶的品类、特点以及泡茶的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茶道的人来说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书中配有精美的茶叶照片和泡茶示范,对于读者来说更加直观生动。
三、《茶•生活》《茶•生活》是茶道大师陈砺东的作品,是一本非常富有感染力的书籍。
陈砺东以自己丰富的茶道经验为基础,通过文字优美的描写和细腻的表达,让读者深入感受茶与生活的融合与交融。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陈砺东对茶道的独特理解,还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深思和感悟。
四、《周易茶经》《周易茶经》是茶道专家王周初所著,是一本深入浅出的茶道指南。
这本书从茶的起源、品种、制作、品味等方面逐一介绍,内容通俗易懂,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同时,《周易茶经》还配有丰富的茶叶图片和注释,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茶道的知识。
五、《茶的道路》《茶的道路》是茶道爱好者杨海英的心路历程。
她从自己的茶道修行经验出发,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融入书中,用诗意的文笔展示了茶道的魅力与哲学。
这本书虽然不是传统的茶道教材,但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真诚的表达,让读者更深地领悟到了茶道的内涵。
以上是关于中国茶道的几本经典书籍的简要介绍。
这些书籍涵盖了茶的分类、选购、制作与品味等方面的知识,对于茶道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有关茶文化的书籍有关茶文化的书籍可以涵盖许多主题,包括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茶叶的制作、茶具的使用、茶礼和茶文化的应用等等。
以下是几本适合阅读的有关茶文化的书籍,以及它们的正文和拓展内容:1. 《茶文化简史》(A Brief History of茶文化) 作者:莫里斯·比斯和菲利普·蒂利这本书讲述了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包括茶叶的历史、贸易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特点。
它还探讨了茶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推广茶文化。
2. 《茶经》(The Art of tea) 作者:达摩祖师这是一本古老的佛教经典,讲述了茶的制作过程、茶的分类、茶具的使用和茶礼等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不仅是了解茶文化的基础,也是学习佛教文化的好材料。
3. 《茶的与文化》(The Culture of tea) 作者:蒂姆·哈灵顿这本书介绍了茶文化的不同方面,包括茶叶的制作、茶叶的文化意义、茶与宗教、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以及茶与健康饮食的关系。
它还探讨了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4. 《茶叶制作技术》(The Art of Tea making) 作者:约翰·威廉姆斯这本书介绍了茶叶的制作技术,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步骤。
它还提供了许多制作茶叶的技巧和配方,适合初学者和专业人士阅读。
5. 《茶具的使用与设计》(The 茶具 of tea) 作者:阿瑟·弗里曼这本书介绍了茶具的历史、种类、设计和用途,包括茶壶、茶杯、茶叶罐等。
它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茶具设计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使用茶具。
除了以上书籍,还有许多其他有关茶文化的书籍,可以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
关于茶的名著
1. 《茶经》——陆羽
《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关
于茶的专著。
书中详细讲述了茶的品种、采摘、制作、品饮等方面的
知识,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大观茶论》——宋·陆九渊
《大观茶论》是中国古代茶学专著,全书共分十二卷,其内容囊
括了茶的历史、品种、采制、鉴别、炒制、保存、品评等方面的知识。
3. 《茶山行旅志》——明·张岱
《茶山行旅志》是明代张岱所写的一部关于茶的游记,记录了他
走遍中国各地寻访名茶的见闻和体验。
除了描述茶山的地理情况和茶
叶的采制方式外,书中还记录了茶人的风情、茶具的制作和鉴定等方
面的知识,为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 《茶花女》——法国·小仲马
《茶花女》是法国文学家小仲马所写的一部著名小说,它讲述了
一个法国青年阿尔芒爱上了巴黎一名艺妓玛格丽特的故事。
在小说中,茶花女成为了小说的主要象征,代表着贫困、热情和欲望,被誉为世
界文学之巅的作品之一。
5. 《茶馆》——郭沫若
《茶馆》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所写的话剧,以一家小茶馆为
舞台,描绘了晚清末年至民国初期的中国社会百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这部戏以茶馆为反映现实社会的缩影,既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延续,
也是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典型作品。
—中国传世茶文一览茶向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茶除了渗入诗词之外,还与记、赋、散文、品文、小说等文体结合。
文人喜欢饮茶、咏茶和赞茶,大概与茶质对文思的催发分不开,文的轻灵、风趣,寓意深刻的特征与茶的清灵飘逸,丰富的内涵相契合,使文人在品饮之际,文思如泉涌,文学作品也因茶的渗透更显光彩。
(一)札、传1、刘琨《与兄子演书》2、《陆羽传》3、陆羽《陆文学自传》4、苏轼《叶嘉传》(二)记1、《顾渚山记》2、欧阳修《大明水记》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4、唐庚《斗茶记(1)》5、杨维祯《煮茶梦记》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7、张潮《中泠泉记》(三)序、跋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2、皮日休《茶经》序(1)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4、蔡襄进《茶录》序5、陈师道《茶经》序(2)6、黄儒《品茶要录》序7、李维贞《茶经》序(3)8、鲁彭《茶经》序(4)9、陈文烛《茶经》序(5)10、徐同气《茶经》序(6)11、曾元迈《茶经》序(7)12、常乐《茶经》序(8)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四)赋1、杜育《舛赋》2、顾况《茶赋》(1)3、吴淑《茶赋》(2)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5、黄庭坚《煎茶赋》(五)颂、铭、檄1、周履靖《茶得颂》2、李贽《茶夹铭》3、张岱《瓷壶铭》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5、张岱《斗茶檄》(六)表、启1、韩《为田神玉谢茶表》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4、丁谓《进新茶表》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7、文徵明《致琴山》(七)散文1、张岱《闵老子茶》2、张岱《兰雪茶》3、范烟桥《茶烟歇》4、鲁迅《喝茶》(1)5、周作人《吃茶》(2)6、梁实秋《喝茶》(2)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8、冰心《我家的茶事》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10、杨绛《将饮茶》11、杨绛《孟婆茶》12、徐映璞《清平茶话》13、王曾祺《寻常茶话》14、黄裳《茶馆》(2)15、陈从周《“香”思》16、邹荻帆《我和茶神》17、贾平凹《品茶》(2)18、何为《佳茗似佳人》19、苏烈《茶香》(2)20、杨羽仪《水乡茶居》21、王景山《茶馆与情味》22、江艺平《茶缘》(2)23、陈学昭《夜雨沉思》24、陈学昭《龙井随想》(八)小说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11、李庆辰《醉茶志怪》12、李《死水微澜》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14、陈学昭《春茶》(2)15、廖琪中《茶仙》(2)16、寇丹《壶里乾坤》17、颖明《茶圣陆羽(2)》18、章士严《茶与血》19、王旭烽《南方有嘉木》。
茶文化的知识有哪些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占据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的传统名片之一。
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茶文化自然具有许多不同寻常的知识,以下将简要介绍一些茶文化的基础知识,以供大家参考。
1. 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传说是商朝时期,由于草木灾害而被迫从肉类饮食向植物食物转化,而发现了茶树所具备的药用功能,并开创了饮茶的传统,被有心人们发扬光大形成具有广泛认同的“茶文化”。
2. 茶类茶的类别有很多,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等。
其中绿茶是最常见的茶类,而红茶是传统英式茶饮喜爱的主角,白茶要求茶叶生长环境极好,因此价格较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每一类茶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所以喜欢茶的人可以尝试不同种类的茶叶。
3. 茶器选择适合的茶器是享受茶文化的必备条件。
茶道中最具代表性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道具架和茶筅,茶具的材质也有不同。
例如,砚台式茶盘是传统中国茶器中常见的茶盘;紫砂壶被视为中国传统茶器的顶尖之作,尤其是宜兴紫砂壶更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代表作。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款质量好,感觉好的茶具,才是最好的茶具。
4. 茶道礼仪茶文化有其特殊的饮茶礼仪。
其中,先随热水擦净茶具是第一步,再将泡茶水将热水冲去是第二步,第三步是将茶叶加入茶壶中,加水泡茶;泡茶时,不同茶叶也要采用不同的泡茶时间和茶温。
最后,根据茶香、色泽、清香、喉感、余味、韵味等饮茶特质,品味和品鉴出茶的微妙之处。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让人品味到了香醇的茶汤,又让人体会到了厚重的历史韵味。
有喜欢饮茶的人士们,除了享受这份味道,也不妨了解一下茶文化的更多知识,从而更好的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代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文学作品简析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
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超级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随着我国的茶叶生产的慢慢发展,饮茶风尚也在社会上逐渐普及开来。
茶在许多诗人、文学家中也成了不可缺少的物品,于是产生了大量有关茶叶的诗词文学作品。
据统计,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孔夫子曾说过学诗可以多识草木之名,茶在《诗经》里,就是作为众多植物中的一种出现的。
真正就茶咏茶,而不是顺便言及茶者的茶诗,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全盛于唐,尔后宋朝达到第二个辉煌巅峰,元明清民国以至于今,都代有佳作,茶诗总量不可胜数。
以梅尧臣为例,据不完全的统计,单在《宛陵先生集》中,就写有茶叶诗词25首。
爱国诗人陆游,曾写下了300多首茶叶诗词,他并以陆羽自比。
苏东坡的茶叶诗词也很多,有70余篇,人们把他比作卢仝,东坡亦以卢仝自许。
黄庭坚写了许多宣扬双井茶的诗篇,他的另一些茶诗还引用了佛教的语言。
范仲淹的《斗茶歌》可以与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相较美。
欧阳修写了许多赞美龙凤团茶的诗,也写了双井茶赞诗。
其他如蔡襄、曾巩、周必大、丁谓、苏辙、文同、朱熹、秦观、米芾、赵佶(徽宗皇帝)、陈襄、方岳、杜来、熊蕃等都写过茶诗。
据史载,西晋诗人张载“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偷安乐,兹士聊可娱”的诗,被称为第一首咏茶妙诗。
尔后更是不乏精妙绝伦的妙诗绝句——“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宋·杨万里)”、“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唐·白居易)”、“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
(宋·陆游)”……这些融茶道与人情于一体的诗句都是我国茶诗、茶词中的代表作。
关于茶文化的书签
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以下是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书签,供您参考:
1. 《中国茶经》:这是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由陈椽所著,书中介绍了中国茶叶的历史、品种、制作、品茗以及茶文化等内容。
2. 《茶之书》:这是一本由冈仓天心所著的关于茶文化的经典之作,书中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介绍了茶文化,语言优美,内容深入浅出。
3. 《千里走茶马》:这是一本关于茶叶贸易的历史书籍,讲述了茶叶如何从中国走向世界,书中还介绍了茶叶的各种功效和作用。
4. 《平常茶非常道》:这是一本关于禅茶文化的书,通过解读禅宗经典和名僧的茶道,深入剖析了禅茶一味的文化内涵。
5. 《茶叶与鸦片:一部中国生活史》:这本书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茶叶与鸦片在近代中国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6. 《中国古代茶书集成》:这是一部大型茶书集成,收录了大量古代茶学著作,对于研究中国茶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7. 《茶道六百年》:这本书介绍了日本茶道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精美的插图,展现了日本茶道的独特魅力。
8. 《英国下午茶文化》:这本书介绍了英国下午茶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通过讲述名人和名茶的故事,带领读者领略英式下午茶的独特风情。
以下是一些与茶有关的名著:
1.《茶经》:唐代陆羽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
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2.《大观茶论》:宋代赵佶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
论著,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3.《吃茶养生记》:日本第一部茶书,由荣西禅师所著,记录了他
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对日本的茶道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4.《茶之书》:冈仓天心所著,以“茶道”为核心,阐述了东洋文化
的审美理想,是日本近代文化的经典作品。
5.《中国茶经》:陈宗懋、杨亚军主编,是一本兼具科学性、文化
性、艺术性、实用性的茶叶百科全书。
6.《茶典》:陆羽所著《茶经》、蔡襄所著《茶录》、黄儒所著《品
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所著《大观茶论》、朱权所著《茶谱》、许次纾所著《茶疏》、田艺蘅所著《煮泉小品》、袁枚所著《随园食单》八部茶学经典的合集。
2018年第03期茶本身蕴藏的茶德茶品向来为人称道,一直以来,人们都倍加喜爱茶文化,品茗已经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一个人的品格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茶文化赞叹有加,饮茶、品茶俨然是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赏析我国文学作品的茶文化,可以发掘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加以保护、传承,让优秀的茶文化得以弘扬与发展。
1唐诗中的茶文化唐朝时期兴饮茶、兴诗风,茶诗进入了全盛时代,人们习惯用“茶乡”、“诗国”来称呼唐朝。
唐朝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歌舞生平,一片奢靡繁华的景象,自然离不开茶文化的助兴。
为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人们吟诗作赋,创造了大量的优秀诗篇。
根据《全唐诗》记载,与颂茶、咏茶相关的作品高达一百多首,如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等,大文豪们借茶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原则。
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是为感谢友人为自己带来“明前茶”而创作,诗中大量使用了“煎鱼眼”、“搅麴尘”等词汇,详细描述了煮茶工艺及其过程,足见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
其中,“煎鱼眼”惟妙惟肖的形容了煮茶时水沸腾的景象,体现了诗人煮茶的情趣。
此外,诗中提到了“绿芽十片”,这是当时盛行的片茶。
诗人谪居江州,得到远方朋友送来的“明前茶”十分欣喜,本首诗就是基于这样背景写的,诗人借烹茶表达自己的情怀。
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也提到了茶,“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其中的“啜茗”写的是就是品茶。
日落西山,夕阳余晖,春风拂过,诗人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品着好茶,相当的惬意,足见抒怀。
在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大篇幅的描述烹茶,也没有讲自身对茶的记忆,而是借茶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与情感,气质不凡。
2宋词中的茶文化常言道,“茶盛在宋”,宋代很多文人雅士都爱在作品中融入茶文化,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文豪大家,如文学巨匠苏东坡、大诗人苏轼、爱国诗人陆游、文学才子秦少游等,都写了咏茶、颂茶的诗词。
茶文化的书籍1.《茶经》《茶经》是一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的划时代茶学专著。
2.《煎茶水记》这是一本现存最早的专门论水评泉的著作。
全文仅约900字,共列出全国宜茶用水20处。
3.《品茶要录》本书共10篇,一至九篇论制茶过程中应当避免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情况。
对今天辨别茶叶质量仍然有参考价值。
第十篇讨论各产茶之地的特点。
4.《大观茶论》《大观茶论》为宋代皇帝赵佶所作,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皇帝的茶专论。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我国最早为世界创立了茶学,既繁荣了茶业经济,也积累了丰厚的品饮文化。
古代茶书,真实地纪录了我国茶业发展的历程,以及我国茶道、茶礼、茶艺、茶俗等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茶人的经验和睿智。
其中,唐人陆羽第一次为茶立书《茶经》,他在《茶经》中多处讲述饮茶的功效:“荡昏寐饮之以茶”“六之饮”,“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一之源”。
但他决不仅仅把茶当作健身益思的饮料,他同时认为在茶的品饮过程中,可以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他在“五之煮”中说,煮茶“其第一者为隽永”,又云“至美者,曰隽永。
隽,味也。
永,长也”。
他在描述煮茶中的沫饽变化时,恍若在观赏景色:“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
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
”陆羽主张茶艺要美,技术要精。
饮茶者在这“精”、“美”之中,陶冶情性,升华品德。
他率先提出了饮茶者的道德修养:“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一之源”倡导以茶养廉,以茶励志。
裴汶在《茶述》中又提出茶的“致和”精神:“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
中国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1茶文化的影响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茶文化在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
早在古代,中国就对茶有了相当大的讨论,从夏商周到现在,茶文化经过了几千年文化的熏陶,在生活和各个方面渐渐变得不行或缺,尤其是在待客方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并在唐朝建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的重要地位。
而到了宋代,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人们不仅仅是喝茶了[1],这个时候有更直接表现出来的茶馆消失了,喝茶不仅仅是在家中如此,已经进展成一种趋势,比如说在特地的茶楼,产生的以茶会友等一些形式。
在明朝时期茶馆进展的更为常见和普遍,大街小巷随处可以进去品茶和会友,这一时期,茶文化被广泛传播到海内外各地,其中丝绸之路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方式。
在我国,茶文化不仅是品茶,更是涵盖为人处世的哲学,它不但和历史文化、时代以及社会相互结合在一起,而且受一些主流文化和主流思想的影响,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在社会上源远流长,成为一种学问。
更为主要的是,由于气候地形种种缘由打算了西方一些国家不适合种植茶叶,而中国从古代开头就喜爱饮茶,所以外国人想要喝茶,只能依靠进口,这就成就了中国作为茶叶出口国的重要地位。
虽然在近现代,以英国为首的比较发达的工业国家有了自己的茶文化,但是由于过去受中国的影响,所以在许多地方还是能找到中国的影子的。
而有关茶的称谓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由于西方国家一开头是没有茶这个概念的,后来由于中国的引进,才开头有了品茶饮茶和一些下午茶的。
所以说,肯定时期的文化是由肯定时期的社会背景引起的,以前中国进展领先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后来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的进展才落后于世界,但就茶文化方面,西方国家还是受中国影响比较大的。
茶文化作为一个传播媒介,虽然东西方文化不同,但在茶文化这方面,还是有融合,有沟通的,而融合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英语,这就打算了英语在茶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因此一些茶的称谓还是有必要了解的,一方面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沟通,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经济进展,合作共赢,实现利益最大化。
与茶有关的古代著作
与茶有关的古代著作有《茶经》、《煎茶水记》、《品茶要录》、《大观茶论》、《茶谱》、《茶疏》、《茶录》和《读茶经》等,以下是其中5本,仅供参考:
1.《茶经》:这是唐代陆羽所著,是世界上最早的茶书,系统的总结了
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的相关内容。
2.《煎茶水记》:这是宋代欧阳修所著,主要讲述了煎茶之水的故事,
同时对各地泉水的优劣进行了评判。
3.《品茶要录》:这是宋代黄儒所著,主要讲述了各种茶叶的品质特征
以及鉴别方法。
4.《大观茶论》:这是宋代赵佶所著,主要讲述了茶叶的产地、制茶工
艺、烹茶器具等与茶相关的内容。
5.《读茶经》:这是明代钱椿年所著,主要对《茶经》进行了详细的解
读和注解,对于理解《茶经》有很好的帮助。
这些古代著作对于了解我国茶叶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茶叶爱好者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138现下正是采摘春茶的时间,各大茶产区一片忙碌景象,爱茶人千盼万盼,热切盼望着能早日喝到这来自山间的第一口好茶。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饮茶方式风行了数千年,不但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连许多古典文学名著中有关茶文化的详细描写也是风情万千、淋漓尽致,从而展示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特质。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曹雪芹所著的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经纬纵横、包罗万象,宛如一部生活百科全书。
书中不仅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且对茶饮方面的描述尤为突出。
书中写到茶的地方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十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以致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
古典名著里的 文化《红楼梦》中提到喝茶的场景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家常喝茶,多是为了解渴。
如第51回,“宝玉说‘要吃茶’麝香忙起来,……从暖壶中倒了半碗茶,递给宝玉吃了,自己也漱了漱,吃了半碗”。
第二种是客人到访,用来招待客人。
第26回中,贾芸到怡红院来向宝玉请安,袭人端了茶来给他,贾芸便忙站起来笑道:“我来到叔叔这里,又不是客,让我自己倒罢”。
第三种是饭后,用来消食。
第63回中,宝玉说:“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所以多玩一会儿”。
林之孝家的即向袭人等交待 说:“该沏个普洱茶吃”。
中国的茶道包括色、香、味、形等要领,是门高超的饮茶艺术。
《红楼梦》对此都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绘。
文 欧阳军家我国传统的饮茶方式风行了数千年,不但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连许多古典文学名著中有关茶文化的详细描写也是风情万千、淋漓尽致,从而展示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特质。
如第25回中,凤姐给宝钗、黛玉吃外国人进贡的茶,宝银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第41回中,“宝玉细细吃了,顿觉轻浮无比,赞赏不绝”。
在《红楼梦》里,人们十分讲究喝茶的品种,书中写到茶的名目繁多,堪称一份“清代贡茶录”,有莉花香片、普茶、女儿茶、老君眉、积露茶、龙井茶,这些茶在历史上都是贡品。
茶与文学茶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茶与文学:茶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茶与文学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还是西方的文学巨匠,茶都是他们创作过程中的灵感之源,成为他们表达情感、倾诉心声的载体。
茶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思考、平静、温暖和友谊。
本文将探讨茶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并举例说明。
茶在文学作品中的第一重象征意义是思考和沉思。
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家常常需要沉浸于深思熟虑之中,找到最佳的表达方式。
茶具有安抚心灵、提高思维清晰度的功效,使得饮茶和写作联系紧密。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在品茶时借助“闲坐无事时”来整理思绪,从而获得创作的灵感。
例如,明代的文学家陆谷孙在《茶谱》中写道:“读书所得辞章,有吟深古之雅,有赋雷霆之壮,有述忧患之深……皆出于。
斯,然后读书得以坦然忘倦也”。
他将茶与读书作为一种默契的组合,表达了思考与沉思的重要性。
茶在文学作品中的第二个象征意义是平静和内心宁静。
茶是一种具有内敛性质的饮品,它能够安抚情绪,使得人的内心得以平和,带来宁静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茶扮演了带给人们心灵平静的角色。
例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他的小说《1984》中,描述了一个充满压迫和恐惧的未来社会。
然而,茶作为一种宁静的存在,成为了主人公逃离现实世界、追求内心平静的象征。
茶在这个故事中的角色,体现了人们对于平静与自由的向往。
第三个茶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是温暖和舒适。
无论是中国的古人还是西方的著名作家,都通过茶来表达温馨和舒适的感受。
茶的温度和口感,给予人们一种独特的享受和安慰。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其小说《双城记》中,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家中享用茶点的场景,展现了温暖和家庭的温馨。
茶成为了家庭和睦、关系融洽的象征。
茶的温暖和舒适,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最后,茶在文学作品中还象征着友谊和人际关系。
茶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常常作为交流和待客的载体。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还是英国的绅士淑女,茶的烹饪和品味都成为了表达友谊的一种方式。
有关于茶叶知识的书籍
茶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饮料,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随着茶文化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叶的品种、制作方法和功效,也有越来越多的书籍涉及到茶叶知识。
下面是一些关于茶叶知识的书籍介绍,供大家参考。
1.《茶经》
《茶经》是中国唐朝时期茶学家陆羽所著的一本茶经,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
书中包括了茶叶的起源、品种、制作方法、泡茶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了解中国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茶的品味》
《茶的品味》是英国著名茶学家J. C. Robinson所著的一本茶叶品评指南。
书中详细介绍了茶叶的口感、气味、颜色、口感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于茶叶爱好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
3.《茶道》
《茶道》是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所著的一本茶道经典。
书中包括了茶道的起源、茶具的使用、礼仪、泡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强调了茶道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
4.《中国茶叶大辞典》
《中国茶叶大辞典》是中国茶叶专家王永庆所编写的一本茶叶百科全书。
书中收录了茶叶的品种、产地、历史、制作方法、鉴赏方法以及茶叶文化、茶叶产业等方面的知识,是一本全面系统的茶叶知识图书。
5.《茶叶的故事》
《茶叶的故事》是台湾作家舒婷所写的一本茶叶文学作品。
书中通过一些小故事,讲述了茶叶的历史、文化、传说,以及茶人的生活和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趣味性。
以上是关于茶叶知识的一些书籍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了解茶叶文化有所帮助。
茶的文学作品茶的文学作品一、序言茶,一种自然生长、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饮料。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与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紧密相连。
本文将通过文学的笔触,探讨茶在文学中扮演的角色,体验茶的美好与意境。
二、文学中的茶1、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下《茶经》一诗,述及煮茶时的细节,赞美茶的醇香,抒发了自己对茶的深深钟爱。
诗中有句“煮泉不在多,禅火即禅找”,表达了一种休闲、静思、享受人生的心态,人们在潇洒、舒适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2、元朝文学家王冕也是个茶饮爱好者,他写下了《天借茶》一文,讲述了一个浪漫的故事。
文章中描述了茶店主人的女儿茶香竟将人神合一,借茶而来的马夫竟被茶香陶醉,后来的故事更是精彩,可谓难忘。
3、明朝名家冯梦龙曾经写下《董小宛》一篇传奇小说,其中茶也是一个重要的情节。
小说中的董小宛闻其父因禁茶致残,一怒之下将破罐子破摔,视茶为天大的仇家。
鹰佬劝说她:“茶,乃生命之水,因滋气于人,人亦滋气于物,乐性于心,性向于理。
何至为仇?”这番话感化了董小宛,她从此喜欢上了花茶,也愈发感知到茶的博大精深。
4、近现代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巴金,也写过《茶香》一篇文章,文章重新发现了茶的魅力,他的清新、深挚,把茶艺的文化内涵、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茶的意蕴茶的一杯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场景,一种心境。
1、人情世故: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说道:“临高阁、赏心乐、谁惜瑶琴倚雅俗。
”到了元代的戴表元的《点绛唇·重九登高》中,茶则成了别样的符号:把作者和读者都和这茶情联系起来,拉近了距离。
茶,成了人情世故的媒介。
2、心灵抚慰:《茶经》中说:“人生茶几点滴香,心灵荡漾清新甘。
浮躁离愁谁为伴?”在这个塞车辆嘈杂、纷扰吵闹的世界里,有一杯清茶,淡然、从容、宁静。
3、儒雅高贵:李白在《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勿以恶小而为之。
”但如果把那个醉饮蒲公英的“黄河”换成一杯香逸清雅的“茶”,那么这不就是儒雅高贵的文人风范吗?四、结语茶的品香、口感和润泽,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味蕾,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与思考力,如一本开启自己视野与心灵的精神导师。
关于茶的书籍引言茶,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饮品,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关于茶的书籍涵盖了茶叶的起源、品种、制作工艺、品鉴方法以及与茶相关的文化传承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几本经典的关于茶的书籍,并探讨它们对于了解和欣赏茶文化的重要性。
1. 《中国茶经》《中国茶经》是由唐代陆羽编写的一部关于茶叶制作和品鉴的著作,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专门论述茶叶的书籍。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茶叶,包括绿茶、红茶、白茶等,并描述了它们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同时,《中国茶经》还讨论了如何正确品尝和欣赏好茶,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享受这个美妙的饮品。
2. 《The Tea Classic》《The Tea Classic》是唐代陆羽所著《中国茶经》的英文译本,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叶的英文著作之一。
这本书通过翻译和注释,将中国茶文化带到了世界舞台上。
它详细解释了茶叶的制作工艺、品种以及品鉴方法,使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茶文化。
3. 《All the Tea in China》《All the Tea in China》是由Sarah Rose所著的一本关于中国茶史和茶叶贸易的书籍。
这本书讲述了茶叶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了与茶叶相关的贸易活动。
它揭示了中国茶史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如英国人偷取中国茶叶种子并将其带回英国,引领了英国对印度等地进行大规模种植等。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茶史对于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4. 《The Tea Book》《The Tea Book》是Linda Gaylard撰写的一本关于世界各地茶文化和品种的书籍。
这本书涵盖了从亚洲到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各地的茶文化。
它介绍了各种茶叶的历史、制作方法和品鉴技巧,并通过精美的照片展示了茶叶的多样性。
《The Tea Book》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球范围内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茶文化的机会。
你所不知道的茶文化与文学名著
你所不知道的茶文化与文学名著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圣陆羽说从炎帝神农氏就开始饮茶了,但是鉴于陆羽是唐代人,他说的唐之前的话,不能作为信史来看。
不过他说这话根据的史料是《神农食经》,而这本书据考证,是在汉代之后所做的,也就是饮茶作为一项活动,至少是在汉代后就开始广受关注了。
不过,饮茶作为一种文化,却是形成于两晋时代,传承于盛唐而兴盛于宋代。
作为茶圣,陆羽在《茶经》所说的应该代表当时的一些主流意见,《茶经》所著:"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茶经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
《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都把茶当作家常饮料。
宋袭唐制,顺便把饮茶这一习惯也传承下来了。
并且加以改进,由唐代的煮茶改为点茶,到徽宗时代,斗茶之风大行于道,茶也由一种饮品,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
既然成为了时尚,那么作为小说家,就自然会把茶,写入他们的小说中,比如,四大古典文学中的《水浒传》,就有一个很“著名”的卖茶的老太太——王婆,她的职业就是茶坊的老板。
其实,作为宋徽宗时代的王婆,提着壶来沏茶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为当时的风行就是点茶,也就是沏茶。
可《西游记》里也用点茶法泡茶,就完全是吴承恩的失误了。
《西游记》第十六回,在观音禅院,老院主以茶敬唐僧,唐僧看到这茶钟茶碗,感叹好茶具好美具。
而需要用到茶钟茶碗这种茶具的烹茶方法就是点茶法。
《西游记》说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事,发生在贞观年间,且不说吴承恩莫名让李世民多活了十年,就算到了李治的永徽年间,也是属于初唐的。
初唐是不流行或者不用点茶法的。
唐代一直使用的是煮茶法。
说来好笑,唐代的煮茶法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完全就是暴殄天物了:将茶的嫩叶采集下来,然后蒸烂,捣成泥状,用器皿压实成块,风干,制成茶饼,当时的茶都是这个制作方法,没
有说特定茶。
煮的话,将茶块,敲下,碾碎,用筛网筛出小颗粒,放到器皿中煮,而不是滚水泡。
所以唐代,你去做客能喝茶是很高的待客规格了,而且,费时,没有小半天,你还喝不到。
而且,在煮的时候,还要放盐,放盐是为了去除茶汤中的泡沫以及表面的一层水膜,使茶汤的颜色更亮丽,置于口感方面有多大影响,因为现在没人这么干,所以就不知道了。
如果说《西游记》是明代的饮茶方式,《水浒传》说的是宋代的流行趋势,那么,作为集中国古典情调之大成的《红楼梦》,对茶的饮法用具就更加的讲究了。
据红楼梦专家研究统计,在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中,如果不算与茶有关的事物和人名,曹雪芹在小说中有273处写到了茶。
其中涉及到的茶名,就有六安茶、老君茶、暹罗茶、普洱茶、龙井茶、枫露茶、女儿茶、漱口茶等许多种。
人物情节有放春山谴香洞的仙茗“千红一窟”,贾母不喜吃的“六安茶”、妙玉为老祖宗沏的“老君眉”、暹罗国进贡的“暹罗茶”、怡红院里常备的“普洱茶”、茜雪端上的“枫露茶”、黛玉房中的“龙井茶”以及贾府饭后用来漱口的漱口茶等等。
甚至妙语评价喝茶的三种境界都已经快成为一句民俗用语了:一杯为品,二杯为喝,至于三杯四杯就是饮牛饮马一般了。
《红楼梦》中除写到许多种类的`茶名之外,还有多处涉及到饮茶器皿与烹茶用水的问题。
饮茶器皿种类也很多,包括盛茶用具、烹煮器具、饮用器具等等。
除此之外,茶具的使用在古代就更有讲究和章法了,尤其是有清一代。
喝茶,喝哪种茶是有专门配套的茶具的,绝非我们现在喝白开水与冲奶粉共用的搪瓷缸儿。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贾母等来到拢翠庵妙玉处饮茶,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玉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之后与妙玉引宝钗黛玉到耳房吃茶。
先是弃了刘姥姥用过的成窑茶杯,尔后分别给宝钗、黛玉两个看成古玩珍奇的茶具。
“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
“点犀{乔皿}”。
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
”至于宝玉,则递上一只绿玉斗,被宝玉误以为俗器之后,便又拿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台皿}出来。
除了感叹茶具齐备奢华之外,我们可以从中窥探有清一代在茶具烧造工艺和品鉴收藏上已经到了历史的顶级。
除了这些小说家,诗人们作为唐宋时代的主流时尚界人士,更是有不少有关于茶的作品。
比如号称诗坛仙圣魔的李杜白,都有相关于茶的诗句。
诗仙酒仙的李白,除了对酒情有独钟,对茶也是非常喜好,写下了:“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月日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息。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滑肌。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以拍红崖夜。
举世未见之,此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
”的名句。
诗圣杜甫除了忧国忧民,也是要“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
而诗魔白居易则“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除了有据可查的诗词,明代冯梦龙的小说集《警世通言》中,更是编纂了苏东坡与王安石关于饮茶取水的一段故事,并流传出一句耳熟能详的名句: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可见,中国对于茶文化,早已融入到日常和写作上了。
据中商交农业网编辑了解,到了近代,茶更是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东西,梁实秋直接有一篇文章就叫做《喝茶》,而鲁迅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他的弟弟周作人的书斋,就叫“苦茶庵”。
老舍在《多鼠斋杂谈》说:“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
现代作品中更是随处可见茶的影子,《潜伏》中一句:把茶叶交给克公同志。
就充分体现了茶在文化界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道具,作者第一想到的不是酒,不是咖啡,也不是盐和香烟,而是茶叶。
什么是重要?不是标价最高的,不是金碧辉煌的,而是,在你最需
要的时候,第一个想起的。
茶,已经彻底融入到了中华文化的血液里,更融入了中华文学作品中。
就如同茶水本身,我们天天说茶,这个茶,是特指茶叶吗?不是。
是特指茶水吗?也不是。
是指的水中的茶,泡茶的水。
拿一本好书,坐在舒服的摇椅上,细细品读,悠然自得。
这时,你所想到的绝对是一杯清茗。
君子如茶,好友如酒。
好书犹如好茶,要精心的烹制,仔细的品味。
不骄不躁,平心静气的,慢慢品味着茶的芳香,这书的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说: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细朦胧小石桥,春风荡漾小竹筏。
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所不知道的茶文化与文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