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2.12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小康社会的标准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如下: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4.恩格尔系数低于40%。
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6.城镇化率达到50%。
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8.大学入学率20%。
9.每千人医生数2.8人。
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这些标准是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所确定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力争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同时,还包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就业,增加家庭财产,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包括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健全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秩序,让人民安居乐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要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也符合人民的愿望。
各地各部门都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全面小康的十项基本标准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十个方面: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到2020隼有可能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5%以上。
小康基本标准(此系基本标准,非全面标准,目前全国除第3、6、16条外,其余均已达到)(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总体小康"离"全面小康"有多远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十六大报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那么,总体上的小康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多远?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
据国家统计局介绍,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中,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者超额完成。
小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发展目标之一。
那么,小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呢?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资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公平正义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
首先,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
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收入的增加则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只有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因此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文化生活、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改善。
只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才能够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再次,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资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资源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只有资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才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还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公平正义显著增强。
这些方面的改善,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也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包括国民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人民生活水平、资源环境质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
只有这些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确保各项指标达到预定标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小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小康,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那么,
小康的标准是什么呢?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小康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小康的标准应该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标准。
首先,小康的标准应该是全面的。
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不仅仅是
经济上的发展,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
经济上的小康是基础,但并不是全部。
政治的民主、法治,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生态的健康,都是构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
只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的目标。
其次,小康的标准应该是协调的。
协调发展是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各个方面
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经济发展要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城乡发展要协调,区域发展要协调,收入分配要协调,民生改善要协调,这些都是构成小康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再次,小康的标准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
可持续发展是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好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综上所述,小康的标准应该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标准。
只有在这
样的标准指引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小康生活的标准是什么小康涵义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生活质量的涵义,一般包含三层意思,即物质生活状况,主要内容为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状况,主要指空气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拥挤以及水质和绿化状况;社会环境状况,主要内容是社会秩序与安全感、社会道德风尚等状况;第二是确定小康标准临界值和指标权重。
第三是计算小康进程,国家统计局采用了区间距离实现程度的方法测算。
一、 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
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
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
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
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202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达到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
1.人民生活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就业率等。
2.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包括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
3.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
4.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显著,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地质量等。
5.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包括教育普及率、文化设施建设等。
6.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包括科技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等。
7.城乡发展: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
以上是达到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这些标准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并且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改进。
小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小康的标准是指一个相对富裕和幸福的生活水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具体来说,小康社会的标准是:
1. 经济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实现相对富裕的生活。
2. 教育水平:普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素质。
3. 医疗保障: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广大人民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和医保保障。
4. 居住条件:人民住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居民享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
5. 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的养老、失业、医疗、社会帮扶等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6. 社会稳定:社会治安得到有效维护,人们生活在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
小康的标准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各国和不同社会阶段对小康的具体定义和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全面小康家庭收入标准
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中包括十个指标,其中三个关键指标是:按2000
年不变价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研究制定国家和地区“十三五”规划,需要对照标准找差距,因地制宜定对策。
在国家层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按2000年~2010年年均增长率估算,到2020年,大约有5%的城镇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
万元;大约有20%的农村家庭的人均收入在8000元以下。
要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未来6年里,甘肃和贵州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要保持在8%以上,陕西、西藏、云南和青海等地则要保持在6%以上。
小康水平的标准是什么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
那么,小康水平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
因此,小康水平的标准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评判。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小康水平的标准主要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国民经济进入小康水平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定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国民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其次,从政治方面来看,小康水平的标准主要是指国家政治稳定和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
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政治稳定是最基本的保障。
只有国家政治稳定,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安定,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此外,人民的民主权利也是小康水平的标准之一。
只有在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中,人民才能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才能实现全面小康。
再次,从文化方面来看,小康水平的标准主要是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在小康社会中,人们的文化素质将得到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将得到增强。
人们将更加注重文明素质的提高,国家将更加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将在国际上得到更多的认可。
最后,从社会方面来看,小康水平的标准主要是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小康社会中,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显著提高,社会的和谐稳定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人民将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社会将更加和谐,社会矛盾将得到更好的解决,社会治安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总之,小康水平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评判。
只有在多个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小康水平的标准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我们党确定的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中心目标。
小康水平的标准,不仅是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体现,更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
那么,小康水平的标准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小康水平的标准在经济方面体现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定的数字,就可以被认为是小康水平。
而这个数字并不是固定的,因为它需要根据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来确定。
在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定的数字,就可以被认定为小康水平。
这个数字的提高,意味着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其次,小康水平的标准在社会福利方面体现为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
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服务,覆盖面越广,服务质量越高,就意味着小康水平越高。
在小康社会,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障,这是小康水平的重要体现。
而且,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也需要保证其公平性和普惠性,让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这些服务。
再次,小康水平的标准在环境保护方面体现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在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是需要平衡的。
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环境的保护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小康水平的标准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让人民能够生活在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中。
最后,小康水平的标准在民生方面体现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满足。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是衡量小康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只有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小康水平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
综上所述,小康水平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它不仅仅是经济水平的体现,更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体现。
只有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民生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小康水平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小康水平而不懈奋斗!。
小康的标准是什么呢小康,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它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小康的标准是什么呢?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小康的内涵和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首先,小康的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古代,小康的标准主要是指人们生活的富裕和安康。
在农业社会中,小康的标准是指人们有衣食无忧,家庭和睦,社会安定。
而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小康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外,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小康的标准也包括了文化素质的提高、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
其次,小康的标准是多维度的。
小康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富裕,还包括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
在经济上,小康的标准是指人均收入增加,贫困人口减少,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在政治上,小康的标准是指国家政权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文化上,小康的标准是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在社会上,小康的标准是指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稳定。
在生态上,小康的标准是指生态环境优美,资源利用合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再次,小康的标准是与时俱进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小康的追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当前,小康的标准已经不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包括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和谐。
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和社会上的和谐。
因此,小康的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它是与时俱进的,是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相适应的。
综上所述,小康的标准是多维度的,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小康的内涵和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而在当前,小康的标准已经不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包括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和谐。
只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都达到了小康的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小康生活的标准是什么
小康生活是指人们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满足和发展的生
活状态。
在中国,小康社会是国家长期奋斗的目标,也是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
那么,小康生活的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物质生活的小康标准包括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如食品、衣着、住房、医疗、教育等。
人们可以过上相对舒适、安定的生活,不必为了温饱而发愁。
同时,小康生活也要求人们能够享受一定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旅游、娱乐、购物等,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精神生活的小康标准是指人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感,能够体验到
情感交流、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和谐与温暖。
人们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同时,精神生活的小康也包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艺术、音乐、文学等,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升华。
最后,文化生活的小康标准是指人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拥有自
己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人们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小康生活的标准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体,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足,更包括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文化生活的提升。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满足和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小康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实现小康生活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让社会更加美好,让生活更加幸福。
中国小康家庭收入标准
“小康家庭”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和标准,它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
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小康社会标准
首先,经济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标准的基础。
经济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其次,民生改善是实现小康社会标准的重要内容。
民生改善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民生改善方面,我们需要关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生目标。
再次,社会和谐是实现小康社会标准的重要保障。
社会和谐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社会和谐了,才能为人民提供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和谐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稳定、社会文明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目标。
最后,生态文明是实现小康社会标准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才能为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文明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目标。
总之,实现小康社会标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的目标。
只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标准,为人民提供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
希望我们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实现小康社会标准而不懈奋斗!。
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
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
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
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
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
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
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
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
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
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
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这里,对于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标准。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这个命题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的一系列论述,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借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小康”概念,又赋予崭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与现代化紧密联系、内容丰富、衡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
这既便于人民群众形象生动地接受和理解,又有利于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团结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