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903《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期末试卷A。。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
1. 张载把人性视为(),既与“以生为性”的观点划清了界限,又克服了道德形上学的片面性。
A. 伦理与道德的统一
B. 生物性与道德属性的统一
C.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D. 静止与运动的统一
正确答案:B
2. 在先秦诸子中,()对生死的态度,是最为达观的。
A. 老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D
3. 古代人性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 人性善恶问题
B. 普遍共同的人性问题
C. 从人性出发的心性修养问题
D.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正确答案:A
4. 儒家学派认为人道、天道的本质是()。
A. 仁
B. 义
C. 礼
D. 诚
正确答案:D
5. ()代表了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高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体系中的最高目标。
A. 圣人
B. 真人
C. 仙人
D. 至人
正确答案:A
6. ()认为,以欲利之心和聪明睿智为内涵的天性,集中地表现为人心。
A. 荀子。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二-0001
苦了不入于心是()学派的人生态度。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B
秦汉之际,()成书,标志着作为日后中国伦理精神生长的元典和本体的《四书》伦理体系事实上已经形成。
A:《论语》
B:《礼记》
C:《大学》
D:《孟子》
答案:B
在先秦诸子中,()对生死的态度,是最为达观的。
A:老子
B:韩非子
C:孔子
D:庄子
答案:D
儒学的独尊,伦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封建化和抽象性的统一。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孔子
答案:B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的著名观点。
A:管仲
B:韩非子
C:孔子
D:王安石
答案:A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语。
A:子贡。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二-0003
()代表了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高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体系中的最高目标。
A:圣人
B:真人
C:仙人
D:至人
答案:A
古代人性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人性善恶问题
B:普遍共同的人性问题
C:从人性出发的心性修养问题
D: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答案:A
行是知功的思想是从()开始的。
A:孔子
C:朱熹
D:王夫之
答案:C
张载强调人当克服气质之偏,道德修养的关键就是要()。
A:注重学习
B:变化气质
C:维持平衡
D:人性本善
答案:B
传统道德认为,()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标志之所在。
A:仁
B:义
C:礼
D:智
答案:C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体现了()无所畏惧的英勇气概。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0005
儒家的创始人是()。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答案:C
儒家学派认为人道、天道的本质是()。
A:仁
B:义
C:礼
D:诚
答案:D
在先秦诸子中,()对生死的态度,是最为达观的。
A:老子
B:韩非子
C:孔子
D:庄子
答案:D
孔子认为,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志,在于他的( ). A:智商
B:年龄
C:才能
D:品德
答案:D
()是最早提出天命气质人性论的理学家。
A:张载
B:王安石
C:老子
D:荀子
答案:A
()代表了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高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体系中的最高目标。
A:圣人
B:真人
C:仙人
D:至人
答案:A
早在先秦时期,()学派就已经开创了崇义养利思想传统的先河。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答案:C
儒学的独尊,伦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封建化和抽象性的统一。
A:孟子
B:董仲舒。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0002
()代表了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高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体系中的最高目标。
A:圣人
B:真人
C:仙人
D:至人
答案:A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是第一个对荣辱这一道德问题进行理论论述的人。
A:老子
B:荀子
C:孔子
D:庄子
答案:B
性有善有恶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
A:世硕
B:老子
C:孔子
D:韩非子
答案:A
孝”产生于处理家庭人伦关系的需要,()是孝道的奠基者。
A:孟子
B:韩非子
C:孔子
D:王安石
答案:C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的著名观点。
A:管仲
B:韩非子
C:孔子
D:王安石
答案:A
古代人性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人性善恶问题
B:普遍共同的人性问题
C:从人性出发的心性修养问题
D: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答案:A
传统道德认为,()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标志之所在。
A:仁
B:义
C:礼
D:智
答案:C
秦汉之际,()成书,标志着作为日后中国伦理精神生长的元典和本体的《四书》伦理体系事实上已经形成。
A:《论语》
B:《礼记》。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二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性有善有恶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
. 世硕. 老子. 孔子. 韩非子正确答案:2. 古代人性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 人性善恶问题. 普遍共同的人性问题. 从人性出发的心性修养问题.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正确答案:3. 张载把人性视为(),既与“以生为性”的观点划清了界限,又克服了道德形上学的片面性。
. 伦理与道德的统一. 生物性与道德属性的统一.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静止与运动的统一正确答案:4. “治国推教而必有恒政”这句话中的“教”指的是()。
. 道德修养. 道德法规. 道德教育. 思想教育正确答案:5. ()把改朝换代称为亡天下。
. 苏轼. 顾炎武. 王夫之. 颜元正确答案:6.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的著名观点。
. 管仲. 韩非子. 孔子. 王安石正确答案:7. 儒学的独尊,伦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封建化和抽象性的统一。
. 孟子. 董仲舒. 朱熹. 孔子正确答案:8. 早在先秦时期,()学派就已经开创了崇义养利思想传统的先河。
.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正确答案:9. 行是知功的思想是从()开始的。
. 孔子. 老子. 朱熹. 王夫之正确答案:10. ()把老子的道德说引向脱离人类社会生活的非伦理主义。
. 孟子. 老子. 孔子. 庄子正确答案:11. ()代表了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高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体系中的最高目标。
. 圣人. 真人. 仙人. 至人正确答案:12.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语。
. 子贡. 子夏. 司马牛. 子思正确答案:13. 传统道德认为,()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标志之所在。
. 仁. 义. 礼. 智正确答案:14. 从时间上看,传统道德应从先秦至()为止。
.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抗日战争爆发正确答案:15. 人性本善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B卷)答卷说明:1.本试卷共2页,三个大题,满分100分,90分钟完卷。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分值40 40 20 100 得分评卷人复查人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每小题4分,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方框内。
)1.“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2.人类能够按照自然规律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这表明()。
①有些自然物的存在和变化不具有客观实在性②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创造性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④自然力量是有限的,人的创造能力是无所不及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倒退性趋势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前进和倒退都是事物发展的趋势D.前进性就是曲折性,曲折性就是前进性4.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
该同学()。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B.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C.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D.客观总结了教训5.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这说明()。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独立于实践之外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6.“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谦谨而内无至诚者。
”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
A.凡温良恭谦者为假仁假义之徒B.真相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C.真相和假象混为一谈,无法辨认D.真相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7.“志存当高远”是三国时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8.理想信念是一种()。
▆■■■■■■■■■■■■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期末考试A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荀子认为,人的天性除了利欲之心,还有天生的辨有知之能。
2.性本自然论始于庄子而成于魏晋玄学。
3.义利关系即指道德和利益或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又是公利与私利的关系。
4.董仲舒的名言“正共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概括了孔盂的义利思想。
.
5.仁爱思想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
6.韩非虽主张不务德而务法,却也提出了道德应与法制协调一致的问题。
7.儒家“以德去刑”的主张,作为一种指导现实政治的理论显得过于幼稚。
8.安仁乐道的看法到了荀子那里,出现了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9.中国传统道德主要从人性本善和伦理学角度来讲生命的意义和不朽。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试卷共2页(第1 页)答案务必写在对应的作答区域内,否则不得分,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一篇:《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班级: 姓名:分数: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面?(10分)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
(10分)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0分)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答案: 1.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 2)个人主客观条件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2.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1)成功的行动目的 2)恰当的行动方法 3)行动的条件 4.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
并且变化还可能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果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事物质的变化也不能称之为发展。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0003
孔子认为,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志,在于他的( ). A:智商
B:年龄
C:才能
D:品德
答案:D
孝”产生于处理家庭人伦关系的需要,()是孝道的奠基者。
A:孟子
B:韩非子
C:孔子
D:王安石
答案:C
()把改朝换代称为亡天下。
A:苏轼
B:顾炎武
C:王夫之
D:颜元
答案:B
早在先秦时期,()学派就已经开创了崇义养利思想传统的先河。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答案:C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孙中山提出了()思想。
A:知行相资以为用
B:知难行易
C:知易行难
D:知行合一
答案:B
传统道德认为,()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标志之所在。
A:仁
B:义
C:礼
D:智
答案:C
韩愈对性三品的贡献在于()。
A:提出了性三品的划分标准
B:提出了性三品说
C:否定了性三品说
D:提出了性三品的前提条件
答案:A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的著名观点。
A:管仲
B:韩非子
C:孔子
D:王安石。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
(2分)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
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2分)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
(2分)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
(2分)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
(2分)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
(2分)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
(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
(2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
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2分)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前者承认世界万物的相互联系,而后者则孤立地看待世界万物;(2分)前者承认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而后者则以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万物;(2分)前者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甚至把它看成是万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后者则看不到事物的内在矛盾性,以致把事物的发展归结为外部推动力的作用。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
1. 早在先秦时期,()学派就已经开创了崇义养利思想传统的先河。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儒家
?
正确答案:C
2. 秦汉之际,()成书,标志着作为日后中国伦理精神生长的元典和本体的《四书》伦理体系事实上已经形成。
A. 《论语》
B. 《礼记》
C. 《大学》
D. 《孟子》
?
正确答案:B
3. ()是最早提出天命气质人性论的理学家。
A. 张载
B. 王安石
C. 老子
D. 荀子
?
正确答案:A
4. 人性本善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
A. 孟子
B. 老子
C. 孔子
D. 庄子
?
正确答案:C
5.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的著名观点。
A. 管仲
B. 韩非子
C. 孔子
D. 王安石
?
正确答案: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住在富人区的她全文为Word 可编辑,若为PDF 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思想政治教育”《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 第1卷 一.综合考核(共10题) 1.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是第一个对荣辱这一道德问题进行理论论述的人。
A.老子B.荀子C.孔子D.庄子2.中国古代儒家圣贤素来以力行为重,以空言虚浮为耻。
() A.正确B.错误3.“未知生,焉知死”表明了孔子不愿单纯、抽象地谈论生死,而是关注现实人生的态度。
() A.错误B.正确4.荀子第一次提出“无为”或“自然”作为人类活动的准则,也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
() A.错误B.正确5.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其根本精神和出发点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爱之道。
() A.正确B.错误6.儒家的忧患意识主要是源于儒家学者个人的人生坎坷不得志。
() A.正确B.错误7.苏轼把风俗比作国家的元气。
() A.正确B.错误8.公忠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根本的道德。
()A.正确B.错误9.据《孝经》记载,对于社会风气,孔子已经提出“移风易俗”这一命题,只是未作具体论述。
()A.正确B.错误10.诚信中包含着的唯心和封建成分有()。
A.至诚如神B.一言九鼎C.一诺千金D.君臣有信第1卷参考答案 一.综合考核 1.参考答案:B2.参考答案:A3.参考答案:B4.参考答案:A5.参考答案:B6.参考答案:B7.参考答案:A8.参考答案:B9.参考答案:A10.参考答案:AD。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综合试卷1一、填空题(参考答案)1.人生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化的人生观。
2.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生哲学思想史。
3.伦理学是人生哲学的姐妹学科。
4.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两大重要流派是自然主义人生哲学和道德人生哲学。
5.韩非子认为,从君王到庶民,利成为人们思想行为唯一的价值取向。
6.老子“谦而善下”的观点表达的是执政者必备的品德。
7.孔子认为选择义还是选择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
8.公忠是传统道德的最重要规范。
9.人性本善之说,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
10.在传统道德中,认为要做到孝,最难的就是和颜悦色(或色难)。
11.《中庸》把智仁勇并称为三达德。
12.“苦乐不入于心”,这是道家学派的人生态度。
13.儒家认为,人道与天道的本质是诚。
二、单选题(参考答案)本次练习你的成绩为:100 分恭喜你1.把风俗比做国家“元气”的思想家是()。
A.苏轼B.顾炎武C.朱熹D.王充你的选项为:A 正确!2.“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的名言出自()。
A.荀子B.孟子C.韩非子D.孔子你的选项为: C 正确!3.()实质上是反映善恶价值的一种形式。
A.生死观B.荣辱观C.苦乐观D.义利观你的选项为: B 正确!4.在()时期,崇德贬智倾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A.宋明理学B.西汉儒家C.魏晋玄学D.唐宋时期你的选项为:A 正确!5.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志于道”的“道”主要是指()。
A.天道B.人道C.天理D.道理你的选项为: B 正确!6.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究其思想根源,乃在于儒家的()意识。
A.入世意识B.出世意识C.济世意识D.入世与济世意识你的选项为: D 正确!7.“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是由()阐发的。
A.王阳明B.朱熹C.王夫之D.颜元你的选项为: C 正确!8.在传统知行论中,知先行后的思想始于()。
A.先秦时期B.唐宋时期C.魏晋时期D.明清时期你的选项为:A 正确!9.古语云“治国推教而必有恒政”,这里的“教”指的是()。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 期末考试A卷 开卷贴条形码区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号、姓名及所在学习中心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姓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学习中心:1、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2345678910A CB A B DC A C B1、把风俗比做国家“元气”的思想家是( A )A、苏轼B、顾炎武C、朱熹D、王充2、“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的名言出自( C )A、荀子B、孟子C、韩非子D、孔子3、( B )实质上是反映善恶价值的一种形式。
A、生死观B、荣辱观C、苦乐观D、义利观4、在( A )时期,崇德贬智倾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A、宋明理学B、西汉儒家C、魏晋学D、唐宋时期5、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志于道”的“道”主要是指( B )A、天道B、人道C、天理D、道理6、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究其思想根源,乃在于儒家的( D )意识。
A、入世意识B、出世意识C、济世意识D、入世与济世意识7、“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是由( C )阐发的。
A、王阳明B、朱熹C、王夫之D、颜元8、在传统知行论中,知先行后的思想始于( A )A、先秦时期B、唐宋时期C、魏晋时期D、明清时期9、古语云“治国推教而必有恒政”,这里的“教”指的是( C )A、学校教育B、文化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10、“礼”作为人的行为规范,最早是由( B )提出的A、孔子B、子产C、孟子D、荀子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2345ABCDE BCD ABCD ABCDE AC1.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观点主要有( )A、指出性者本始材朴B、指出人性主要为人的利欲之心C、指出人性还包括人的有辨有知之能D、指出人性本恶E、指出人性可化2.公忠这一规范应包含下列哪些内容( )A、修己爱人B、以公胜私C、尽已为人D、报效国家E、和而不同3.以下规范着重指主体内在方面的有( )A、自强B、持节C、明智D、知耻E、勇敢4.孟子把( )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A、仁B、义C、礼D、智E、信5.在知的来源问题上,二程把知分为( )A、见闻之知B、道德理论C、德性之知D、良知良能E、先知先觉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中和答:中和: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和谐状态,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思和欲望应保持适当的限度,行为应合乎礼仪,中正不偏,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