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行为学导论
- 格式:ppt
- 大小:3.75 MB
- 文档页数:64
0.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组织中的人及行为1.组织管理观念的转变①管理之本由“物”转为“人”;②劳动力由“资源”转为“资本”;③对人的需要由“部分”转为“完整”。
2.人的行为行为的产生:行为主义的行为模式 观点:行为是一系列的刺激与反应的过程(S-R);特点: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
勒温的行为模式 观点: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行为是人及环境的函数。
B=f(P,E)行为的特点:①因果性;②主动性;③目的性;④持久性;⑤可变性。
3.组织与组织行为组织:含义 广义:组织是指由若干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狭义:组织就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巧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
特点 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体;②任何组织都有其使命和目标;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同来实现目标。
组织的 有效性 组织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影响有效性因素归纳为:①环境因素、②组织因素、③员工因素、④管理实践。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含义 组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依据分析水平微观组织行为、宏观组织行为。
依据组织目标 正向组织行为、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管理模式:美.基思.戴维斯管理模式 运行基础管理导向员工导向员工心里结果 员工需要满足绩效结果 专制模式 权力 权威服从依赖老板生存最差监护模式 经济资源 金钱安全与利益依赖组织 安全被动工作 支持模式 领导 支持 工作绩效参与 地位与认可 高度激励联盟模式 伙伴团队责任自我培训自我实现中等工作热情二.人性假设与管理1.哲学意义上的人性假设人性假设 提出者、代表人、观点①性善论 孟子②性恶论 荀子③善恶二元论 人的本性中总是混杂着善与恶两种因素,人的行为出自两个对立的来源。
2.管理意义上的人性假设(美.艾德佳.沙因)人性假设 提出者、代表人、观点 局限“经济人”假设 -英,亚当.斯密;美,弗里德里克.泰勒组织存在是为了经济利润,工人工作是为了报酬维持生存。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涵义;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的的正式结构或过程。
(1)、组织是人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资源配置离不开人,人群形成了组织,没了人群就没了组织。
(2)、目标汇聚。
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追求个人目标和追求组织目标对立又统一。
(3)、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强调业务分工体系和管理分工体系的协调与规划。
2、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层次,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2)、群体层次,重在分析群体成员工作中的相互影响;(3)、组织层次,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3、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理解关于人性假设的四种理论和主要观点(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主要观点:①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 课程介绍1.2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3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1.5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分支和主要理论第二章:个体行为分析2.1 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2 个体行为的心理生理基础2.3 个性理论与人格特质2.4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理论2.5 个体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第三章:群体行为分析3.1 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2 群体结构和组织文化3.3 群体动力学与群体心理3.4 领导理论及其在群体管理中的应用3.5 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第四章: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4.1 组织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4.2 组织结构的层级与部门化4.3 组织设计及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4.4 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4.5 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第五章:组织变革与发展5.1 组织变革的基本概念和原因5.2 组织变革的策略与过程5.3 组织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类型5.4 组织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理念5.5 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第六章:领导行为与领导力6.1 领导理论的演变与发展6.2 领导风格与领导行为6.3 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6.4 领导力的发展与提升6.5 领导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7.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则7.2 员工招聘与选拔7.3 员工培训与发展7.4 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7.5 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的关系第八章:组织沟通与冲突管理8.1 组织沟通的基本概念与过程8.2 沟通风格与沟通技巧8.3 组织冲突的类型与原因8.4 冲突管理策略与技巧8.5 组织沟通与冲突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九章:组织决策与决策过程9.1 组织决策的基本概念与原则9.2 决策风格与决策方法9.3 决策过程中的风险与影响因素9.4 决策支持系统与决策技术9.5 组织决策与组织行为的关系第十章:跨文化组织行为10.1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沟通10.2 跨文化与管理实践10.3 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挑战10.4 跨文化组织行为理论10.5 跨文化组织行为与管理策略第十一章: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福祉11.1 工作满意度的概念与维度11.2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1.3 员工福祉的内涵与实践11.4 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福祉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1.5 提升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福祉的策略第十二章: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管理12.1 工作压力的概念与来源12.2 工作压力对员工的影响12.3 心理健康的内涵与重要性12.4 心理健康管理策略与实践12.5 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十三章:组织伦理与道德领导13.1 组织伦理的概念与重要性13.2 组织伦理的挑战与实践13.3 道德领导的特征与影响13.4 组织伦理与道德领导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3.5 提升组织伦理与道德领导的策略第十四章:组织创新与变革管理14.1 组织创新的概念与重要性14.2 组织创新的障碍与促进因素14.3 变革管理的基本原则与过程14.4 变革管理的策略与技巧14.5 组织创新与变革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十五章:组织行为学的未来展望15.1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趋势15.2 科技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5.3 组织行为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5.4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5.5 组织行为学的教育与培训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组织行为学》教案全面覆盖了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组织行为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理论。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重要性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3.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发展4.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组织行为学的现实意义2. 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重要性3. 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4. 小组讨论: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二章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的类型和特征。
3. 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类型2. 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3. 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教学活动:1. 讲解:组织结构的定义和类型2. 讲解: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3. 小组讨论: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4. 案例分析: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
3. 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2. 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3. 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2. 讲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定义和重要性3. 小组讨论: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素4. 案例分析:个体心理和行为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2. 案例资料:个体心理和行为案例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参与度2. 案例分析报告教案章节: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组织行为学是办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它不是与其他办理理论同时发生的,而是办理科学理论开展到必然阶段才发生的,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开展历史。
它有自身的开展特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系统阐发的方法,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体会以下几点: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是把这两者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
人的行为与心理是密不成分的,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暗示,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暗示,因此,必需把两者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并不是研究一切人类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而是只研究工作组织范围内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这种组织的范围包罗工厂、商店、学校、机关、军队、病院、农村等所有的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元以及国家机关等组织。
研究这种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要研究堆积在一起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因此组织行为学又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阐发的方法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登时研究一个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而是运用系统阐发的方法来研究它们。
从系统不雅来看,把个体的人放在群体这个较大的系统中来研究,个体就是群体的子系统,而很多的群体又组成一个组织,因此,群体又是组织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
它们均自成系统而又彼此密切联系不成分割。
又由于它们都处在社会环境这个更大的系统中,彼此联系彼此作用,因此它们又都是社会环境的子系统。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组织行为学在掌握必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根底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组织行为学教程〔第2版〕的行为的能力,出格是采纳相应的办法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以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取得最正确的工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