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证技术的概念及其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1
“大物证”概念的建构及其司法意义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毅2013-07-02 21:43:00 来源:检察日报现代司法证明活动中,物证因其客观性和稳定性而被誉为"证据之王",并被赋予较高的证明力。
司法实务中,"物证为王"已经成为质证和认证环节的金科玉律。
然而,与人证不同,物证具有特殊性,它本身并不会"说话",随意散落或被刻意隐藏在现场角落的物证,更不会自己走上法庭。
某一物证能否成为合法、有效的证据,往往取决于两个关键性的程序环节:一是物证是否被正确地提取、固定、保管和送检。
物证在提取、固定、保管、送检环节出现问题,往往导致物证来源不明或者被"污染"。
无论是来源不明的物证,还是"被污染"的物证,本质上都是"失真"的证据,不再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最终将丧失证据能力或证明力。
二是物证中所蕴含的案件信息能否被正确的"解读",即物证的鉴定方法和鉴定程序是否科学、合法。
不科学的鉴定方法或不合法的鉴定程序,都将极大地折损物证的证明价值。
这其中,第一个环节又是重中之重,因为,鉴定不过是对物证所蕴含的案件信息的一种"解读",若物证本身来源不明或者已经被污染,那么,即便后续的鉴定程序再科学、合法,据此作出的鉴定意见仍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毫无证明价值。
在中外司法实务中,因为物证的提取、固定、保管或送检环节出现问题,最终导致物证丧失证明力的案例不胜枚举。
例如,在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中,被告人辛普森最终得以脱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辩方的法庭科学专家指出警方人员在提取和保管那些现场滴落的血痕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疏漏(如将本应用来包装干血痕样本的纸袋用于包装那些新鲜血痕,极易使血痕受到污染),以致该物证的证明力被严重削弱。
再如,我国前段时间引人注目的"王朝案",该案本为一起普通的入户抢劫案,之所以历经一审、二审、再审、提审、再审,耗时五年反复审理,并引发媒体和舆论的广泛质疑,主要原因就在于该案的关键性物证--提取有被告人指纹的红酒瓶来源不明,以致人们对该物证(指纹)的客观性、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进而动摇了整个案件的定案基础。
《刑事科学技术》模拟试卷(4)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10分)1.刑事科学技术.刑事科学技术简称刑事技术,也称物证技术,是公安、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收集、分析、检验和鉴定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证材料,为侦查、起诉、审判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性技术手段2.调焦调焦是指调节物像相对的距离,使不同距离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拍照要求清晰成像在像面上,或者将某些景物成像模糊的过程。
3.斗型纹斗型纹内部系统中心有一条以上的环形线,或螺形线、曲形线,上部及两侧由较多的弓形线包绕,下部由波浪线或横直线构成。
4.步态特征人行走时每只脚在起脚、碾脚、落脚过程中的运步规律特点5.笔迹通过书写活动形成的具有个人特点的文字符号的形象系统。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运笔特征主要表现在(起笔)、(收笔)、(行笔)和(连笔)特征上。
2.摹仿笔迹按摹仿手法分三种:()、()、()。
3.凹陷状痕迹的结构包括()、()、()和()。
4.足迹按造型客体不同可分为()、()和()三种,其中()不能进行人身同一认定。
5.弹壳在发射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特征有()、()、()、()、()。
6.近距离摄影中,理论上增大影像的方法有()和()。
7.感光度低的胶片,宽容度()。
8.左手伪装笔迹有机械性特点,表现为(左高右低)。
9.常见的制式枪弹是由弹头、弹壳、()和()构成的。
10.枪管的内表面叫枪膛,它可分为线膛、()和()三个区域。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照相机镜头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大。
2.目前能进行红外线反射摄影的波段是750nm~1350nm。
3.弓型纹由内部、外围和根基三个系统所构成。
4.人行走时,碾脚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痕迹是蹬痕。
5.穿鞋足迹不能对留痕鞋进行同一认定。
6.用石膏制模法提取足迹前,必须将足迹中的石块,树枝,树叶等杂物清除。
物证技术考试知识点总结一、物证的概念物证即以有形的、物理的形式存在的证据,在犯罪现场或者其他地方发现的、与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有关的实物或痕迹。
二、物证的分类1.生物物证:指通过生命体的遗体或者遗留物如血液、毛发、唾液、尿液、精液、唇印等的鉴定。
2.器物物证:指任何一种物品,如武器、工具、纸张、银行卡、手机、电脑、摄像头等。
3.痕迹物证:指在犯罪现场或者其他地方留下的物证痕迹,如足迹、工具痕迹、车辆痕迹、火灾痕迹、爆炸痕迹、堆积痕迹等。
4.数字物证:指通过分析处理数字信息来鉴定犯罪事实的物证,如计算机取证、网络存证、手机取证、视频取证等。
三、物证的采集1.现场勘查:侦查员到达犯罪现场后,应当第一时间进行现场勘查,对现场的情况及时做出记录与采集。
需要采集的物证包括死者、被害人(假如他们活着)、涉案人员、现场器物和现场痕迹等。
2.生物物证采集:血迹、唾液、尿液、精液等的采集应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使用无菌棉签、标本管等容器将生物物证取样,并据此做出鉴定。
3.器物物证采集:武器、工具、纸张等的物证采集应避免对物品本身造成污染。
使用无菌手套、医用夹子等工具进行采集,并据此做出鉴定。
4.痕迹物证采集:足迹、工具痕迹、车辆痕迹、火灾痕迹等的物证采集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如粉刷工具、尺子、摄影机等。
四、物证的鉴定1.生物物证鉴定:对血迹、唾液、尿液、精液等进行鉴定,判断来源、种类、数量、性别、血型等。
2.器物物证鉴定:对武器、工具、纸张等进行鉴定,判断特征、结构、功能等。
3.痕迹物证鉴定:对足迹、工具痕迹、车辆痕迹等进行鉴定,判断来源、种类、特征等。
4.数字物证鉴定:对计算机取证、网络存证、手机取证等进行鉴定,判断数据完整性、真实性、来源等。
五、物证的分析1.生物物证分析:对血迹、唾液、尿液、精液等进行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等多方面的分析。
2.器物物证分析:对武器、工具、纸张等进行结构、成分、特征等方面的分析。
3.痕迹物证分析:对足迹、工具痕迹、车辆痕迹等进行痕迹学、物理学、地质学等多方面的分析。
法医学中的物证鉴定和鉴定技术物证鉴定在法医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对案发现场、被害人、嫌疑人以及其他相关物品的分析和鉴定,为犯罪案件的侦破和司法判决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物证鉴定的概念、方法和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证鉴定的概念和作用物证鉴定是指通过对案发现场、遗体、血迹、指纹、病理切片等物品的检测、比对、分析和鉴定,确定犯罪事实、解剖死因以及证明或排除某种特定的犯罪手段或犯罪嫌疑人。
物证鉴定在犯罪侦破和司法审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客观地还原案件的真相,为法官和陪审团提供科学的证据,保障司法公正和社会安全。
二、物证鉴定的方法和流程物证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勘查、取证、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物理学分析等。
具体流程如下:1. 现场勘查:调查人员通过对案发现场的仔细勘查,收集物证信息和犯罪现场图像。
现场勘查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以确保物证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2. 取证:调查人员根据案件需要,对现场收集到的物证进行采集和封存,确保物证在整个鉴定流程中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3. 化学分析:物证鉴定中的化学分析主要用于检测和分析物证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如毒物、药物、爆炸物等。
化学分析可以通过色谱、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进行。
4. 生物学分析:生物学分析主要用于对物证中的生物痕迹进行鉴定,例如DNA分析、血型鉴定、指纹鉴定等。
这些分析方法在现代法医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为犯罪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5. 物理学分析:物理学分析主要涉及物证中的物理特性,如纤维结构、纤维化学成分、玻璃碎片的特征等。
物理学分析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进行。
三、物证鉴定的技术发展和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物证鉴定的技术手段也不断发展和更新。
例如,DNA分析技术的出现将物证鉴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能够通过分析DNA序列和比对数据库,准确地确定物证来源和个体身份。
同时,纳米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也在物证鉴定中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案件侦破和证据鉴定提供了更准确和迅速的手段。
物证技术学第一章物证技术学导论一、证据的分类1.法定分类(1)物证(2)书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被害人陈述(6)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7)当事人陈述(8)鉴定结论(9)勘验、检查笔录2.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1)言词证据:口头证言,书面证言(2)实物证据·实在证据:案件中“实实在在的东西”·示意证据(复制件):不是真实的原物,而是对法官的一种辅助性视觉材料,有时是视听资料二、物证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依法收集的,与案件有联系的,能以其外形特征及所载字迹、符号、图像、声纹特征证明其与受审查的人、事、物、时、空存在联系,从而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物质性客体。
2.物质交换原理:埃德蒙•洛卡尔(Edmond locard):“每一次接触都会留下痕迹”。
每一名罪犯都会把某种东西带到犯罪现场,也会把某种东西带离犯罪现场。
3.物证双联论三、物证的分类1.通用分类法(1)物品物证(2)化学物证(微量、痕量物证)(3)生物物证(4)痕迹物证(5)文书物证(6)音像物证2.按存在形式分类(1)瞬间型物证:以短暂的形式存在,很容易消失或转变。
例如:气味、温度、痕迹和压迹、特征、湿度(2)图纹型物证:产生于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常以印痕、压痕、纹迹、标记裂痕等形式存在。
例如:血溅图案、玻璃裂痕形状、火燃烧图形、家具位置图、子弹、弹道的痕迹、足迹、痕迹的图案、轮胎或刹车时的痕迹、衣物或物品的痕迹图纹、火药残余物的形状、材料被破坏的痕迹、身体位置(3)条件型物证:由特定的事件或行为产生的。
如果没有认真仔细的记录,这种证据很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可以消失。
光、烟、火、位置(地点)、交通工具、尸体(4)转移型物证:可以由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接触产生。
(物质交换原理)3.按犯罪形式分类(1)杀人证据(2)盗窃证据(3)抢劫证据(4)强奸证据4.按物质类别分类(1)金属类(2)玻璃类(3)塑料类5.按证据的一般性质分类(1)物理(火器、工具、枪械)(2)化学(纤维、化学品、火药)(3)生物(血液、精液、毛发、组织)6.按证据物理形态分类7.按待解决的问题分类8.按产生证据的方式分类9.按证据的特殊类型分类四、物证的特征1.关联性(双联性):案件事实——物证——受审查的事实2.不可替代性:不可用任何其他同类客体替换,否则双联性便遭到致命的破坏3.客观实在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等待有专门知识的人对其进行识别、提取和使用4.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提取使用不能离开科学技术五、物证技术学概述1.概念:物证技术学(Physical Evidence Technology),研究物证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物证技术的概念及其作用
(一)物证技术的概念
物证技术,是指对案件中各种物证所进行的发现、记录、提取、显现、保管、检验和鉴定的科学技术的总称。
它不仅能够解决刑事案件中有关物证方面的专门性问题,也可解决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中关于物证方面的专门性问题,因此是整个司法活动中解决物证专门性问题的科学技术。
长期以来,公、检,法机关以及法学界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解决物证专门性问题的技术进行了命名,如公安系统称之为“刑事技术”,检察院系统称之为“检察技术”,法院系统称之为“司法技术”,法学界称之为“物证技术”、“司法鉴定”或“法科学”等。
其实,“技术”、“鉴定”或“科学”与“物证技术”在主体内容上没有实质差别。
物证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证,而物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研l究物证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各式各样的,物证技术与物理学(力学、光学、电学等)、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都具有密切的联系。
(二)物证技术的研究内容
物证技术主要包括物证摄影技术、痕迹检验技术、文件检验技术、法医检验技术、物质成分检验技术、音像物证检验技术等内容。
1、寻找、发现、识别物证的技术。
任何一个刑事案件的侦破都是从寻找、发现物证开始的。
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往往是潜在的、微量的,如果不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就根难发现。
闻此,物证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在犯罪现场寻找、发现物证的各项技术。
同时,对在寻找、发现阶段找到的痕迹要进行识别,确定哪些痕迹可能是作案人所遗留的。
2、记录、提取物证的技术。
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对已发现的物证必须进行记录、提取,这是证实物iIE与案件的关联性的重要步骤。
对物证的记录必须做客观、全面、准确,除了进行文字记录以外,还必须进行照相、绘图和摄像;对不同的物证要分别采用相应的技术方法予以记录,保证记录曲质量。
对现场所发现的各种物证,条件许可的情况都要进行提取。
物证的种类不同,提取的方法也各异,无论采取何种提取方法,一是要保证提取的质量,不能破坏、污染物证,要求按照规定的提取方法、要求和程序提墩;=是要征得事主的同意并办理登记手续。
3、显现、保管物证的技术。
案件现场遗留有大量的潜在的物证,必须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显现出来。
不管是在现场还是在实验室进行显现,都应当选择最佳显现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只有将潜在的痕迹通过技术手段显现出来,才能达到证明案件事实真相的目的。
这是物证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物证的保留技术包括物证的包装、运送、管理以及存储等。
它是体现物证作用的关键环节,它的好坏对能否使物证起到证据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
4检验、鉴定物证的技术。
检验、鉴定物证的技术主要包括如何利用物品、物质、痕迹所反映出的外部特征、属性等进行同一认定或种属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