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构造及部位名称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5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
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
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
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
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
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
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
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
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
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
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
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
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
房屋建筑学部分名词解释1: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房屋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2:建筑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空间.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有关设备尺寸相互协阅中的增值单位(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3:跨度:建筑物中,梁、拱券两端的承重结构之间的距离,两支点中心之间的距离。
4:柱网:单层厂房、多层厂房中,承重结构柱子在平面排列时形成的网格成为柱网。
柱网的尺寸由柱距和跨度确定。
厂房柱网的确定就是确定跨度、柱距。
柱网的优点:1.有统一的模数,方便施工;2.使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稳固,有良好的抗震性;3.方便室内布置。
可以在柱与柱之间建非承重隔墙,以对空间进行任意分隔。
也可不建任何墙体,加气混凝土砌块。
创造开敞的办公空间或公共空间。
5:采光系数:室内给定水平面上某一点的由全阴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光照度和同一时间统一地点,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由全阴天天空漫射光所产生的照度的比值。
6:净高:住宅的净高,指楼面或地面至上部楼板底面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
可理解为:下层地板面或楼板上表面到上层楼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净高和层高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净高=层高-楼板厚度,即层高和楼板厚度的差叫净高)。
7:层高: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8:错层:指一套住宅内的各种功能用房在不同的平面上,用30-60cm的高差进行空间隔断,层次分明,立体性强,但未分成两层,适合大面积住宅。
9:跃层式:人们常常把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那种楼上楼下、两层一户的住宅理解为复式住宅实质上是跃层。
(注:错层和跃层错层剖面是在建筑的纵向或横向剖面中.把房屋同层的楼地面高低错开布置,主要适用于坡地建筑。
错层的位置主要选择在住宅单元隔墙:建筑的楼梯间等部位:跃层剖面主要在住宅产内采用,即俗称的“楼中楼”,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大面积户型的内部功能分区的问题,同时使主体空间更加丰富。
)10:混合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和砖木建造的11:框架结构: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烂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成而的住宅。
房屋建筑构造全面详解1、房屋构成部分:地基与基础、墙或柱、楼板与地面、门窗、楼梯、屋顶等组成。
(1)地基和基础:地基:系建筑物下面的土层。
它承受基础传来的整个建筑物的荷载,包括建筑物的自重、作用于建筑物上的人与设备的重量及风雪荷载等。
基础:位于墙柱下部,是建筑物的地下部分。
它承受建筑物上部的全部荷载并把它传给地基。
(2)墙和柱:承重墙和柱是建筑物垂直承重构件,它承受屋顶、楼板层传来的荷载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基础。
此外,外墙还能抵御风、霜、雨、雪对建筑物的侵袭,使室内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即起围护作用;内墙还把建筑物内部分割成若干空间,起分割作用。
(3)楼板和地面:楼板是水平承重构件,主要承受作用在它上面的竖向荷载,并将它们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墙或柱。
同时将建筑物分为若干层。
楼板对墙身还起着水平支撑的作用。
底层房间的地面贴近地基土,承受作用在它上面的竖向荷载,并将它们连同自重直接传给地基。
(4)楼梯:是指楼层间垂直交通通道。
(5)屋顶:是建筑物最上层的覆盖构造层,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
它承受作用在其上的各种荷载并连同屋顶结构自重一起传给墙或柱;同时又起到保温、防水等作用。
(6)门和窗:门:是提供人们进出房屋或房间以及搬运家具、设备等的建筑配件。
有的门兼有采光、通风的作用。
窗:其主要作用是通风采光。
一般来说,基础、墙和柱、楼板、地面、屋顶等是建筑物的主要部分;门、窗、楼梯等则是建筑物的附属部件。
2、基础(1)基础的类型按使用的材料分为:灰土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按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基础、深基础。
埋置深度不超过5M者称为浅基础,大于5M者称为深基础。
按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按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
条形基础:当建筑物采用砖墙承重时,墙下基础常连续设置,形成通长的条形基础刚性基础:是指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弯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础。
房屋构造组成部分:1、房屋构成部分:地基与基础、墙或柱、楼板与地面、门窗、楼梯、屋顶等组成。
(1)地基和基础:地基:系建筑物下面的土层。
它承受基础传来的整个建筑物的荷载,包括建筑物的自重、作用于建筑物上的人与设备的重量及风雪荷载等。
基础:位于墙柱下部,是建筑物的地下部分。
它承受建筑物上部的全部荷载并把它传给地基。
(2)墙和柱:承重墙和柱是建筑物垂直承重构件,它承受屋顶、楼板层传来的荷载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基础。
此外,外墙还能抵御风、霜、雨、雪对建筑物的侵袭,使室内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即起围护作用;内墙还把建筑物内部分割成若干空间,起分割作用。
(3)楼板和地面:楼板是水平承重构件,主要承受作用在它上面的竖向荷载,并将它们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墙或柱。
同时将建筑物分为若干层。
楼板对墙身还起着水平支撑的作用。
底层房间的地面贴近地基土,承受作用在它上面的竖向荷载,并将它们连同自重直接传给地基。
(4)楼梯:是指楼层间垂直交通通道。
(5)屋顶:是建筑物最上层的覆盖构造层,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
它承受作用在其上的各种荷载并连同屋顶结构自重一起传给墙或柱;同时又起到保温、防水等作用。
(6)门和窗:门:是提供人们进出房屋或房间以及搬运家具、设备等的建筑配件。
有的门兼有采光、通风的作用。
窗:其主要作用是通风采光。
一般来说,基础、墙和柱、楼板、地面、屋顶等是建筑物的主要部分;门、窗、楼梯等则是建筑物的附属部件2、基础(1)基础的类型按使用的材料分为:灰土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按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基础、深基础。
埋置深度不超过5M 者称为浅基础,大于5M者称为深基础。
按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按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
条形基础:当建筑物采用砖墙承重时,墙下基础常连续设置,形成通长的条形基础l刚性基础:是指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弯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础。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房屋构造组成部分:1、房屋构成部分:地基与基础、墙或柱、楼板与地面、门窗、楼梯、屋顶等组成。
(1)地基和基础:地基:系建筑物下面的土层。
它承受基础传来的整个建筑物的荷载,包括建筑物的自重、作用于建筑物上的人与设备的重量及风雪荷载等。
基础:位于墙柱下部,是建筑物的地下部分。
它承受建筑物上部的全部荷载并把它传给地基。
(2)墙和柱:承重墙和柱是建筑物垂直承重构件,它承受屋顶、楼板层传来的荷载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基础。
此外,外墙还能抵御风、霜、雨、雪对建筑物的侵袭,使室内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即起围护作用;内墙还把建筑物内部分割成若干空间,起分割作用。
(3)楼板和地面:楼板是水平承重构件,主要承受作用在它上面的竖向荷载,并将它们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墙或柱。
同时将建筑物分为若干层。
楼板对墙身还起着水平支撑的作用。
底层房间的地面贴近地基土,承受作用在它上面的竖向荷载,并将它们连同自重直接传给地基。
(4)楼梯:是指楼层间垂直交通通道。
(5)屋顶:是建筑物最上层的覆盖构造层,它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
它承受作用在其上的各种荷载并连同屋顶结构自重一起传给墙或柱;同时又起到保温、防水等作用。
(6)门和窗:门:是提供人们进出房屋或房间以及搬运家具、设备等的建筑配件。
有的门兼有采光、通风的作用。
窗:其主要作用是通风采光。
一般来说,基础、墙和柱、楼板、地面、屋顶等是建筑物的主要部分;门、窗、楼梯等则是建筑物的附属部件2、基础(1)基础的类型按使用的材料分为:灰土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按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基础、深基础。
埋置深度不超过5M者称为浅基础,大于5M者称为深基础。
按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按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
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建筑的物质实体一般由承重结构、围护结构、饰面装饰及附属部件组合构成。
按其所处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基础、墙和柱、楼盖层和地坪层、饰面装饰、楼梯和电梯、屋盖、门窗等。
建筑的分类:①在宏观上习惯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和农业建筑②按建筑的使用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用建筑③按照建筑的修建量和规模大小可分为大量性建筑和大型建筑④按照建筑的层高可分为底层建筑、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
⑤按照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类建筑(重要建筑一级或二级、一般建筑二级或三级、临时建筑四级)⑥按照设计建筑的使用年限可分为四类:一类五年临时,二类15年次要,三类50年普通,四类100年纪念性。
模数、基本模数、扩大模数的概念:模数是选定的标准尺寸单位,作为尺寸协调中的增值单位。
基本模数是模数协调中选用的基本尺寸单位(数值规定为100mm,符号为M,1M=100mm)导出模数分为扩大模数(基数为3.6.12.15.30.60)和分模数(基数为m/10,m/2,m/5)按墙体所处的位置分:外墙、内墙,按布置方向分:纵墙、横墙。
墙体按结构竖向的受力分类:①承重墙:直接承受楼板及屋顶传下来的荷载②非承重墙:不承受外来荷载。
砖混结构中非承重墙分为:①自承重墙:仅承受自身重量,并把自重传给基础②隔墙:把自重传给楼板层或附加的小梁。
框架结构中非承重墙分为:①填充墙:位于框架梁柱之间的墙体。
幕墙:悬挂于框架梁柱的外侧起保护作用。
按墙体的构造方式分为:实体墙、空心墙、组合墙。
按施工方法分为:块材墙、板筑墙、板材墙墙体的设计要求:1、结构方面的要求:①结构布置方案:指梁、板、柱等结构构件在房屋中的总体布局。
②墙体承载力和稳定性:承载力是指墙体承受荷载的能力,墙体的高厚比是保证墙体稳定的重要措施。
2、功能方面的要求:①保温与隔热要求:外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使室内温度环境在外界环境气温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相对的稳定,减少对空调和采暖设备的依赖。
第一章 绪论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造组成以及各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与构造方法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艺术造型、技术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并运用物质技术手段,适当地选择并正确地决定建筑的构造方案和构配件组成以及进行细部节点构造处理等。
第一节 建筑的构造组成建筑的物质实体一般由承重结构、围护结构、饰面装修及附属部件组合构成。
承重结构可分为基础、承重墙体(在框架结构建筑中,承重墙体则由柱、梁代替)、楼板、屋面板等。
围护结构可分为外围护墙、内墙(在框架结构建筑中为框架填充墙和轻质隔墙)等。
饰面装修一般按其部位分为内外墙面、楼地面、屋面、顶棚等饰面装修。
附属部件一般包括楼梯、电梯、自动扶梯、门窗、遮阳、阳台、栏杆、隔断、花池、台阶、坡道、雨组成如图所示。
篷等。
建筑的构造和图建筑的物质实体按其所处部位和功能的不同,为叙述的方便,又可分为基础、墙和柱、楼盖层和地坪层、饰面装修、楼梯和电梯、屋盖、门窗等。
基础 基础是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它的作用是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递给地基。
因此,基础必须坚固、稳定而可靠。
)墙和柱 墙体作为承重构件,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递给基础。
在框架承重的建筑中,柱和梁形成框架承重结构系统,而墙仅是分隔空间的围护构件。
在墙承重的建筑中,墙体既可以是承重构件,又是围护构件。
墙作为围护构件又分为外墙和内墙,其性能应满足使用和围护的要求。
)楼盖层和地坪层 楼盖层通常包括楼板、梁、设备管道、顶棚等。
楼板既是承重构件,又是分隔楼层空间的围护构件。
楼板支承人和家具设备的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递给承重墙或梁、柱,楼板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
楼盖层的性能应满足使用和围护的要求。
当建筑底层未用楼板架空时,地坪层作为底层空间与地基之间的分隔构件。
它支承着人和家具设备的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递给地基。
它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并需均匀传力及防潮。
饰面装修 饰面装修是依附于内外墙、柱、顶棚、楼板、地坪等之上的面层装饰或附加表皮,其主要作用是美化建筑表面、保护结构构件、提高建筑物理性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