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秋颂》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2.38 KB
- 文档页数:9
秋颂课前预习.☆(人人必做)一、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眸.子()飒.爽()孤傲.()扰攘..()寂寥.()摄.住()明澈.()眷.顾()2、按原文填空秋是___的季节,是___的季节,却也是___的季节。
它饱经了春之___与夏之____,不再以受____,_____为荣。
3、解释词语飒爽:酡红:寂寥:望穿秋水:无动于衷:可望而不可即:(部分学生选做)4、本文选自,作者是,原名,台湾作家。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绘了秋天的景物,赞颂了秋天的品格,文中依次写了秋色、、、秋院、、秋风、秋水等几种秋景。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2)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
()3)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
“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份明澈。
()4)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语言优美,格调清新,但缺乏向上精神,读后给人以低落感。
B文章以诗化的语言和句式,饱含激情地赞美了秋天的美。
C作者重点描绘了秋天的外在美,使其人格化,个性化。
D从作者对秋的描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淡泊名利和豁达的胸襟。
E文章流露出作者淡然、旷达的态度,透彻的思维,体现了文章的内在美。
课堂练习.☆(人人必做)思考探究1.课文主要写了秋的哪些景物?2.文章“颂”了秋的什么品格?(部分学生选做)3.作者写秋风时,说到“代谢就是代谢。
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悟到了什么哲理?课后作业(人人必做)课外拓展空山鸟语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
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
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③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④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我想你应该懂的。
《秋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眸子、飒爽、秀逸、酡红、慑住、寂寥”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把握散文情感美、意境美、文笔美。
抓住优美、生动的词语,再现词语传达的画面,用心体会,感受散文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品味优美语言,揣摩词语。
2、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词句。
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四季之景是不同的,春天给人以柔和,夏天给人以热烈,冬天给人以肃杀,同学们可以举出人们描写秋天的诗词吗?(学生根据查阅资料答:李白“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秋瑾“秋风秋雨秋煞人”;……)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罗兰描绘的秋天,感受一下别样的秋天,别样的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字、了解作者。
1、多媒体显示:注音。
眸子()飒爽()秀逸()酡红()慑住()寂寥()2、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罗兰,原名靳佩芬,天津宁河人。
台湾女作家,善于写景状物,文笔优美。
她创作勤奋,从《罗兰小说》到现在,已有近30部作品问世。
除《罗兰小说》五辑外,还有《罗兰散文》七辑,长、短篇小说多集,以及书信体文集、诗歌剧、论文集等。
其中《罗兰散文》第一辑、第二辑获台湾中山文艺大奖。
(教师找一名学生读,了解作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时,多媒体课件显示秋景,学生感受秋韵。
)并思考:作者抓住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明确:课文主要写了秋树、秋林、秋院、秋云、秋风、秋水等景物。
(同时多媒体显示:秋树、秋林、秋院、秋云、秋风、秋水)2、教师找几名学生读相关的写景段落。
《秋颂》精品教案设计【教学构想】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要为秋天写一曲颂歌,即学习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应该说学生对秋天比较熟悉,值得写的地方也很多,但关键是要写出每个学生眼中的秋天和心中的秋天,也就是要写出他们对秋天独特的情感体验,这自然成了本次作文训练中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目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依此原则本次作文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走进秋天,了解、描绘、领悟、欣赏秋天,从而歌颂秋天、礼赞秋天。
让学生写作时做到有内容,负载情感,张扬个性,即披情人文,文现个性。
至于教材要求写一首歌颂秋天的诗,那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不应刻意教给学生一些写诗的方法、技巧和理论。
因为空对空的理论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不仅枯燥而且深奥,最终达不到写作训练的目的,也偏离了本次写作的中心。
基于此,教学时将本次作文训练课分解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寻找歌颂秋天的内容。
第二,选取歌颂秋天的形式。
第一个环节的重点是训练思维,激发情感,激情澎湃自然出好诗。
第二个环节的重点是在思维成熟的基础上训练语言、安排结构,语言生动定能感染读者。
两个环节相辅相成,最后合成—个完美的整体。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鼓励学生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要求同学们课外搜集古诗词中写秋的诗句,并抄写在笔记本上。
并做简要的分析理解。
[教学安排]一、吟咏古诗,拜访秋天通过品读吟咏秋天的诗词,感受秋天的美丽,领悟作者借秋天所抒发的感情。
1.竞说有关写秋的诗句,营造浓浓的读写气氛。
2.欣赏、品读秋之美,激发勃勃的赏美热情。
3.从古人笔下了解秋天的特点,发现具体的描写秋天的方法。
二、观察联想,礼赞秋天用自己的语言抒写自己心中的秋之歌,尽量写出自己对秋天感受最深的一点。
《秋颂》教学设计【设计缘起】(要修改)《秋颂》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增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所选文章都是古今名家描写四季风光的优美散文。
学习这一单元,不仅要了解作者描绘了哪些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更要掌握写景的技巧以及作者托物寄意的写法。
《秋颂》是某某著名女作家罗兰的一篇散文。
课文抓住秋季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描绘其形其色与描摹其风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神兼备,生动地表现了秋天之美。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停留在纯粹的写景层面,她巧妙地把“秋之美”和“人之美”一步步地结合起来,借秋抒情,使得主题得到深化。
教学本文时,应着重通过反复诵读、品析语言来悟情悟理。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季节特征来选材、写景的方法。
反复诵读、品析语言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1.学习抓住季节特征来选材、写景的方法。
把“秋之美”和“人之美”结合起来抒发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对比导入古今文人普遍具有悲秋情怀。
X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羁旅情思,家国之忧;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渲染了中秋望月怀人的凄清氛围;马致远一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游子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而某某女作家罗兰却对秋天钟爱有加,她的散文《秋颂》,清新隽永,别具一格。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笔下别样的秋的世界。
二、检查预习眸.子酡.红寂寥.澹澹.钓叟飒..爽慑.住眷.顾飒爽:豪迈的样子。
萧疏:稀疏,稀稀落落。
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世俗羁绊的人,旧时多指隐士、道士等。
三、感受别样之秋(一)自由诵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抓住了秋的什么特征来表现秋天之美的?2.为了表现这个特征,课文依次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借鉴朱自清散文《春》一文概括画面的方法(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试着给本文每幅画面拟个小标题(通常是2-4个字,加上一个“图”,组合起来)。
《秋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充满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学习这首诗中的生字词。
2、体会作者对秋的无尽赞美之情。
3、学习本文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对诗的无尽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满载希望的季节,所以自古至今,秋是很多文人赞颂的对象,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由英国著名的诗人济慈写的赞颂秋天的诗。
二、作者介绍:济慈,英国诗人。
三、课文主题解读:面对果实累累,丰收在望的秋天,作者有感而发,抒写了一曲对秋天的赞美之歌。
体现的对秋天的无尽赞美之情。
四、诗歌导读:1、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3、仔细体会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诗歌的大意。
丰收与成熟繁忙与喜悦果实累累粮仓奔忙果枝弯弯田沟酣睡果仁清甜田中拾穗好花常开等待果汁4、诗歌重难点解析:(1)本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我们知道散文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带有主观色彩。
因此要着重通过读来品味语言文字。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来体会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感情。
(2)朴素的语言文字饱含着对秋天的深深赞美之情。
5、写法简析:(1)总分的结构方式。
文章第一节用概括性的语言点明秋天是一个成熟与结果的季节,而后又从果实、果枝、果仁、好花四个方面分别写了秋天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
(2)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二节用第二人称------你,以拟人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充满繁忙,心怀喜悦的秋天,显得亲切自然而又真实。
五、课堂巩固训练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别样的秋,别样的情——《秋颂》教学设计▇设计: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 夏熔亮▇点评: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 张正耀【设计缘起】(要修改)《秋颂》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增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所选文章都是古今名家描写四季风光的优美散文。
学习这一单元,不仅要了解作者描绘了哪些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更要掌握写景的技巧以及作者托物寄意的写法。
《秋颂》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罗兰的一篇散文。
课文抓住秋季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描绘其形其色与描摹其风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神兼备,生动地表现了秋天之美。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停留在纯粹的写景层面,她巧妙地把“秋之美”和“人之美”一步步地结合起来,借秋抒情,使得主题得到深化。
教学本文时,应着重通过反复诵读、品析语言来悟情悟理。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季节特征来选材、写景的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品析语言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1.学习抓住季节特征来选材、写景的方法。
2.掌握把“秋之美”和“人之美”结合起来抒发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对比导入古今文人普遍具有悲秋情怀。
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羁旅情思,家国之忧;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渲染了中秋望月怀人的凄清氛围;马致远一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游子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愁苦之情;而台湾女作家罗兰却对秋天钟爱有加,她的散文《秋颂》,清新隽永,别具一格。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笔下别样的秋的世界。
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眸.子酡.红寂寥.澹澹.钓叟.飒.爽慑.住眷.顾2.补充词语解释飒爽:豪迈的样子。
萧疏:稀疏,稀稀落落。
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世俗羁绊的人,旧时多指隐士、道士等。
三、感受别样之秋(一)自由诵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抓住了秋的什么特征来表现秋天之美的?2.为了表现这个特征,课文依次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借鉴朱自清散文《春》一文概括画面的方法(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试着给本文每幅画面拟个小标题(通常是2-4个字,加上一个“图”,组合起来)。
学生诵读,寻找,思考,概括,讨论,交流。
师生评价,明确如下:1.由课文开篇一句“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可知,作者抓住了秋“明澈”的特征来表现秋天之美。
2.秋枫图、秋林落日图、秋院图、秋云图、秋风图、秋水图。
(二)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
学生带着下列问题模拟朗读课文:1.作者笔下的秋之美景各有各的神韵,试从原文中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互动交流,最后明确:枫树(林):飒爽,秀逸,洒脱,孤傲秋林落日:凄楚之美秋院:幽寂秋云:澹澹,悠悠秋风:纯净秋水:明澈2.你认为下列词语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秋天的品质?飒爽孤傲凄楚寂寥清寂澹然纯净明澈闲逸成熟充实淡泊分小组查词典,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或用法。
“淡泊”:对于名利淡漠,不看重;“飒爽”:常形容人精气饱满,神采飞扬;“孤傲”:孤僻高傲,超然,指对他人的情感、意见或利益的冷漠;“凄楚”:指凄凉悲哀的心情;“寂寥”“清寂”:形容寂静冷清的氛围。
“澹然”:安静的样子。
常指人或事物的状态。
“纯净”“明澈”:多用于事物的质地、成色等方面。
“闲逸”:安闲舒适。
“成熟”:文中指庄稼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充实”:文中相当于“富足”。
由此可见,最能概括秋天品质的词语应是“淡泊”这个词语。
3.纵观全文,秋天之美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者的情感又是什么?讨论后明确:秋天之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美在明澈,美在闲逸,美在淡泊。
(板书)作者对秋天之美的情感是一个“颂”字,即赞颂、赞扬的意思。
四、欣赏别样之人带着思考下列问题,有选择地研读重点段落:1.文中只写了秋,只赞颂了秋吗?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文中不仅描写、赞颂了秋之美景,还写到了人,赞颂了人。
可以说,写秋不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也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根本目的。
写秋是为了写人,颂秋是为了颂人。
2.文中哪几段写到了人?作者赞颂了这些人的哪些方面?文中写到人的段落有:第1段: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神像秋。
第5段: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第8段:“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第10段: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
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
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
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反复研读这四段文字,圈点勾画,寻找揣摩,小组交流:第1段:“有人”:眸子明澈,风神闲逸。
第5段:“我”:“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链接罗兰《写给秋天》中的一段话帮助理解: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
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
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引导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
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第8段:“不识字钓叟”:自由自在,寄情山水,不屑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
(链接白朴《沉醉东风·渔父》白话译文帮助理解,原文见注释。
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蘋花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
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数那些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
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第10段:“某些人”:淡泊名利,“透澈”,“洒脱”。
归纳小结:赞人:眸子明澈风神闲逸品质淡泊(板书)由颂秋到赞人,运用了托物抒情的写法,凸显了课文主旨。
五、品悟别样之情品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作者的匠心所在。
总体上读出一种雍容恬淡的语气,有几处需要适当地读出重音:第一句的“淡泊”;第二句的“不再”;第三句的“一切”。
最后一句中的后一分句,品读时语调要低沉一点,语速要缓慢一些,“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四个词,一词一顿,显示出一份淡定从容。
讨论:1.第一句中“成熟”“收获”“充实”“淡泊”四个词,哪一个是表意的重点?明确:第一句是一个带有转折意味的句子,“却”是转折连词,表意的重点是“却”后边的“淡泊”一词,交代了秋的品质,加强了肯定语气。
2.从第二句你能揣摩出秋的心理吗?明确:春天万物生长,生机勃勃,春以受赞美为荣;夏天麦浪滚滚,草木繁盛,夏以被宠爱为荣;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而秋却不求赞美与宠爱,淡泊名利。
3.最后一句中,为什么作者要把“秋”字单提出来,而与前面的内容用逗号隔开?明确:把“秋”字单提出来,有强调意味,表明秋在作者心目中分量之重。
而分量之重,又是因为秋是“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
此句既是写秋,又是写人,把“秋之美”和“人之美”完美地统一起来,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对二者的欣赏和礼赞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的朴素愿望——做一个淡远闲适、淡泊名利、了无杂念的人。
六、课堂小结罗兰的这篇“小语”体散文,语言清新、隽永,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
作者抓住秋的“明澈”特征,选取典型秋景,表现秋的风神、品质,抒发赞颂之情。
在动人的秋景背后,作者感悟着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就把“秋之美”和“人之美”完美地统一起来,表现了独到的人生体验,显示出罗兰散文智慧的风采。
板书设计:美在明澈眸子明澈美在闲逸颂秋赞人风神闲逸美在淡泊品质淡泊托物抒情设计者的话:【设计突破】《秋颂》属于罗兰“小语”体散文,短小精练,含蓄隽永,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增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所选文章都是古今名家描写四季风光的优美散文。
但与其它四篇文章略有不同的是,《秋颂》没有对所选秋天景物作细致生动的描写,而是着重勾勒其神韵,欣赏其品质;此外,课文虽用大部分篇幅颂秋,根本目的却是为了颂人,表现一种生活态度。
基于此,本设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求突破:一、白描手法显神韵与前边的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夏》相比,《秋颂》一文尽管也精选了秋天的几样景物进行描写,但并没有调动多重感官,用墨如泼地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
作者用极其省俭、概括、传神的语言,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把景物的特征和情态勾勒出来,如枫树(林)的飒爽、秀逸、洒脱、孤傲,秋云的澹澹、悠悠,秋水的明澈等。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重音,并结合生活体验,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就能够顺利地感受秋的神韵。
二、比较分析见品质为了向读者展现心中别样的秋天,作者用词丰富,有的表现秋的特征,有的表现秋的神韵,有的表现秋的品质,而秋的品质是作者要表述的重点,怎样让学生更好懂呢?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出示一组十二个词语,让他们分小组查词典,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或用法,比较分析,思考哪个词语最能概括秋天的品质。
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辨析能力也得到训练。
三、托物抒情丰意蕴文章题为“颂秋”,实际不是单纯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巧妙地把“秋之美”和“人之美”一步步地结合起来,写秋是为了写人,颂秋是为了送人。
在分析“秋之美”的基础上,找出写人的句子,补充链接材料,读中揣摩各种人的表现。
这样借秋抒情,托物寄意,使得意蕴丰厚,主题也得到深化,从而含而不露对表达了作者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四、隽永语言寄真情文章语言清新、含蓄、隽永,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秋的形象具体可感;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作者的见解;两处引用,语言诗化,韵味无穷;运用叠词,如:“悄悄”“澹澹然”“悠悠然”“闲闲的”“远远的”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长句短句交替使用,灵动飞扬。
为了避免单纯赏析语言带来的碎片化效果,在课文分析过程中穿插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作者对秋别样的真情。
点评:从文本出发,欣赏生命的色彩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张正耀苏教版新修订七(上)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台湾著名散文家罗兰的名篇《秋颂》,这是一篇文笔清新隽永、意境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夏熔亮老师在没有现成资料的情况下,独立钻研,精心设计,准确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从文本出发,充分体现了文本所着力表现的生命色彩。
一、关注生命形式散文是作者的生活体认、倾向态度的表现,当他通过自己的文章全盘透明地表现自己的时候,那凝结着活脱脱生命意识的内容的结构,便显示着生命的形式的幻觉、特定的思想与情感,呼唤着与之相应的特定性的文本结构。
夏老师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引领学生充分展开了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