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嫩平原湿地数据模型与GIS数据库的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15.68 KB
- 文档页数:4
龙源期刊网 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作者:王宗明张柏宋开山刘殿伟张树清李方国志兴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01期摘要: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在获取松嫩平原三期土地利用动态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成因及其所引起的生态价值的变化。
结果表明,从1986年到2000年,松嫩平原草地、水域和湿地面积大量减少,耕地、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在增加。
该地区总生态价值从1986年的34 926.10×106美元减少到2000年的31 744.54×106美元,减少率为9.11%,净损失值为3 181.56×106美元。
1995-2000年的5年时间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对生态价值变化的空间区域分析表明,黑龙江省部分生态价值损失不大,而吉林省部分,特别是吉林西部环境脆弱带生态价值损失较多。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价值损失;遥感和GIS;松嫩平原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149-06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平原的中部,是我国最好的制作物种植区和国家最为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之一,该地区的粮食生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02年全国100个产粮大县中,松嫩平原占21个,而且前10名全部位于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农业生态系统是由林草自然生态系统演替形成的,随着人类活动的干预日益增大,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形成了今天的人工农业生态系统。
演替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干预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次是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变化。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开垦林地和草地为代价,使大量的林地和草地成为农田,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状态。
由于近年来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导致东部黑土区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西部生态脆弱带出现湿地损失、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和草原退化等环境退化问题。
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疆域宽广且人口众多的大国,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分配和利用始终是一个难题。
我国至今已进行了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最近一次完成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于2007年展开,距今已过去十余年,二调的成果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土地规划需求,因而在2017年开展了由国家主导的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
三调以图斑为基本单位开展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分类》是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基本文件,到本地区判定土地类别,务必肯定土地类别不会重复不会遗漏,保证所有部分的土地全面覆盖,能够有效的在未来自然资源调查中起到支柱作用。
对于农用地这样存在多重管理并有着重复需求的土地类型进行利用近况、质量情况及属性标注的基础上,同时促进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特别专项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现有成果。
根据国家统一标准,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充分利用全国现有数据,整体完成国家土地利用基础数据,获取实时准确关于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可用性的数据,进一步完善国家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信息管理和成果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和空间规划的要求。
供给侧结构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登记统一确认,土地和空间利用控制,土地和空间生态恢复,空间管理能力现代化和国家土地空间规划体系建设。
伴随着第三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项目开展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设已经成为热点问题,因为它是整个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核心部分。
而且,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导致城市的发展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正处于一个急速扩张的状态,农村与城市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却来却多的开发区正在如雨后春笋斑涌现,许多未利用土地正在被用于经济开发,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必然会使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产生巨大变化。
这时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才会在以后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事半功倍,才能对土地进行正确快速的利用,并对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着深厚的意义。
基于MODIS遥感定量反演的松嫩平原生态环境要素
李昭阳;汤洁;王晨野;孙平安
【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2009(32)5
【摘要】以MODIS遥感影像为基础,在各种气象参数和遥感空间建模的支持下,应用定量遥感反演技术,获取了松嫩平原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陆面温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四种生态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栅格影像。
通过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总结了各种生态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对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湿度、陆面温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进行了定量研究。
【总页数】7页(P776-782)
【关键词】遥感定量反演;生态环境要素;相关性;松嫩平原
【作者】李昭阳;汤洁;王晨野;孙平安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79
【相关文献】
1.基于MODIS影像的松嫩平原土壤湿度反演特征研究 [J], 吴欣睿
2.基于MODIS数据的松嫩平原西部芦苇湿地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J], 田艳林;刘贤赵;毛德华;王宗明;李延峰;高长春
3.基于卫星遥感MODIS数据反演南昌市2004—2015年空气质量变化研究 [J],
李永辉;汪洋;易清传;陈良富
4.基于开源框架的生态环境要素遥感定量反演平台构建 [J], 刘宇昕;王斌;王兆徽;张峰;宋清涛
5.基于地理环境要素的叶面积指数遥感定量反演 [J], 蔡雯洁;沙晋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源遥感数据支持下的松嫩平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松嫩平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其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本文以多源遥感数据为支撑,对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松嫩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涵盖了多个省份和地区。
该区域生态环境复杂多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源遥感数据,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数据源。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数据,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多源遥感数据的应用3.1 数据获取与处理首先,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手段获取松嫩平原的遥感数据。
然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图像配准等步骤,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生态环境参数提取利用遥感技术,提取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参数,包括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湿度等。
这些参数能够反映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
四、生态环境变化分析4.1 植被覆盖度变化通过分析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发现松嫩平原的植被覆盖度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其中,植被覆盖度在近年来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表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4.2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发现松嫩平原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农田、林地等生态用地逐渐增加,而建设用地等非生态用地逐渐减少。
这表明人类活动对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3 土壤湿度变化通过对土壤湿度的分析,发现松嫩平原的土壤湿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在干旱季节,土壤湿度较低,而在雨季,土壤湿度则较高。
这表明气候因素对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5.1 研究结论通过多源遥感数据的分析,发现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RS和GIS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作者:祝文华张卓彤张红娟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摘要:使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定量提取湿地信息,与普遍的野外调查有着广泛的感测范围、大量的信息、快速的更新速率。
本文采用保定市易县的2001年和2010年的TM遥感数据,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的遥感图像上提取湿地信息并对湿地信息进行时空变化研究。
结果表明,易县天然湿地的面积减少,而人工湿地面积有所增加。
关键词:湿地、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湿地研究背景和意义湿地是水体与陆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的陆地表面与在该土地上生长繁衍的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1】。
湿地生态被人们称之为“地球之肾”。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就使面湿地生态遭到了破坏。
随着湿地研究的持续推进,湿地生态系统逐渐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关注焦点【2】。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共同使用为定量提取湿地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3】。
湿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的湿地研究主要包括滨海湿地的研究、沼泽湿地研究、湖泊湿地研究以及人工湿地的研究【4】。
对滨海湿地的研究主要针对黄河流域和辽河三角洲区域;在沼泽湿地的研究方向在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影响的动态监测上。
在湖泊湿地的的水文、地质、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体系已经颇为成熟;在人工湿地方面,立体农业的桑基鱼塘便是很好的例子。
国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科研机构和国际性组织对全球的湿地系统进行深入研究【5】。
部分国家还签署了《湿地公约》,增强了对湿地的保护和研究的动力,进而为人类谋福利。
3 研究区数据处理易县地处华北平原的西北地区,呈西高东低的地势,该地区以山地为主,其次是丘陵、平原。
该县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大约560mm。
易县的总土地面积约2540.85平方公里,自然生态系统完善。
采用TM影像的成像时间分别为2001年和2010年,影像比较清晰,可以满足监测的需要。
使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湿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的方法与要点湿地资源是地球上最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
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
而要对湿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数字化测绘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使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湿地资源调查与规划的方法与要点。
首先,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核心工具之一。
利用GIS技术,可以将地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实现对湿地资源的全面调查与规划。
通过收集现场采集的数据,如地形、水质、土壤类型等,结合遥感图像和卫星影像的分析,可以实现湿地资源的高精度测绘和可视化表达。
其次,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湿地资源调查与规划中的应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是数据收集与整理。
在调查之前,需要明确所需数据的种类和准确性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采集。
同时,要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其次是数据分析与处理。
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对湿地资源的各项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比如,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获取湿地植被的类型、覆盖度与变化趋势等信息;通过地理空间分析,可以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脆弱性,为湿地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除此之外,数字化测绘技术还可以实现湿地资源的动态监测与更新。
湿地资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通过建立数字化测绘数据库,可以实现对湿地资源的实时监测与更新。
比如,通过地理空间分析工具,可以实时监测湿地植被的变化,为植被恢复与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另外,数字化测绘技术还可以辅助湿地规划与决策。
通过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不同的湿地利用方案进行模拟和比较。
比如,可以利用多重约束条件的地理空间分析工具,对湿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最后,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还需要关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湿地资源调查和规划涉及大量的敏感数据,如湿地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情况等。
黑龙江省湿地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王维芳;李国春;吴素丽;周华
【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33)003
【摘要】以GIS技术为手段,在收集大量有关湿地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了黑龙江省湿地GIS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利用此数据库,可以进行图形信息与属性信息的双重查询,同时可以构造条件表达式,进行复杂的查询.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出黑龙江省湿地的数量、类型、生态特征、地理分布、主要保护动植物以及与湿地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将GIS技术用于全省湿地保护与管理,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王维芳;李国春;吴素丽;周华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大庆市邮政局;东北林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P208
【相关文献】
1.基于 GIS 的 SWAT 模型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J], 冯珍珍;马孝义;樊琨;李忠娟;余淼
2.MAPGIS在建立空间数据库中的应用研究 [J], 赵海霞;孟红;张志青;魏丽琼
3.基于ArcGIS的黑龙江省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库相关技术探讨 [J], 田杰
4.RGMAPGIS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应注意的问题 [J], 谢铭英;高云;李宝琦
5.基于WebGIS黑龙江省林业资源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J], 张天军;闫明;周玉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