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改后001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8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优秀4篇)《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
因此,三角形的特性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来画的,而三角形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
因此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流程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神秘的金字塔,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用手比划一下。
雄伟壮观的斜拉桥,现代高科技的产物。
你发现三角形了吗?在哪里?精美的赛车上有吗?师:从古至今,三角形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奥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1教学设计(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1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的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概括三角形概念,知道三角形的特点,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在游戏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唯一性,从而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性。
3.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初步感知三角形。
2.出示三角形这一单元的结构图,使学生了解本单元将要学习哪些内容,后指出本节课重点研究三角形的特性。
(板书课题)。
二、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
1.研学活动:(1)中描出三角形。
(2)用直尺画出三角形。
(3)交流概括三角形概念。
2.展学----展学预设(1)一描:线段、首尾相连。
(2)一画: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3)概括:结合描和画三角形的过程,总结: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3.追问: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4.举例: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ABC。
给三角形起名字。
三、掌握三角形高和底得概念,会画三角形高。
出示研学提示,借助研学提示进行自学。
1.研学提示(1)读一读、圈一圈:打开书60页,抓关键词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
(2)画一画、说一说:尝试给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作一条高,和同桌说你的画法。
(3)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2.展学----展学预设(1)关键词:顶点对边垂线垂线段(2)注意画高是要用虚线,标清垂直符号相应的高和底。
(3)不同底边对应的高也不一样,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对的。
(4)当三角形中有一个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
四、三角形的稳定性1.游戏研学(1)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个学具袋,里面有若干长度相同的小棒,在单双两号组之间展开比赛。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四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特性》是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认知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特性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性,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难点: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形模型、直尺、剪刀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如:三角形的桌面、三角形的自行车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三角形的特征。
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包括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通过课件和教具进行展示和解释。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直尺和剪刀制作三角形,并测量和记录三角形的长度和角度。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问题来运用三角形的特性,如: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可以切成两个三角形等。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描述三角形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
2. 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2. 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三角形模型或图片。
2. 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
2.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自行车三角架等。
二、探究三角形的特性(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用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进行观察。
2.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三个角的特点,如内角和为180度。
3. 让学生用直尺测量三角形的三条边,发现三角形边长的关系。
三、三角形的高的概念(15分钟)1. 向学生解释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即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
2.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三角形的高,并记录下来。
3.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高与底边的关系。
四、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电路设计等。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三角形特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收集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和高concepts.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of triangles to solve real-life problems.教学难点:1. The concept of the height of a triangle.2. The application of triangle knowledge in real life.教学准备:1. Triangle models or images.2. Rulers, protractors, etc.3. Practice questions.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Introduce the definition of a triangle.2. Ask students to observe triangles in their surroundings, such as triangle rulers, bicycle triangles, etc.二、探究三角形的特性(15分钟)1.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s and observe triangle models or images.2. Guide students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angles of a triangle, such as the sum of the internal angles being 180 degrees.3. Encourage students to measure the three sides of the triangle with a ruler and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ngths of the sides.三、三角形的高的概念(15分钟)1. Expln the concept of the height of a triangle, which is the perpendicular segment from a vertex of the triangle to the opposite side.2. Ask students to measure the height of a triangle and record it.3. Guide students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ight andthe base of the triangle.四、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Distribute practice questions to students, asking them to use triangle knowledge to solve real-life problems.2. Encourag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triangles in dly life, such a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circuit design, etc.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Ask students to revie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iangles they learned in this class.2. Have students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and gns from solving problems.3. Provide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on students' performance.教学延伸:1. Ask students to collect triangle items in dly life and share them in the next class.2. Assign related exercises to consolida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iangles.教学反思:In this lesson, students wer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iangle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height through observation, oper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They also had the opportunity to apply their knowledge of triangles to solve real-life problems.六、三角形分类(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定义。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包括三角形的边和角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三角形边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三角形角的特性,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2. 利用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三角形的性质。
3. 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量角器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特性。
3. 学习三角形特性: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三角形物品,探讨三角形边的性质,如三角形的边之和为180度。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三角形角的特性,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对角线互相平分等。
5. 应用拓展: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问题,如计算三角形面积、判断三角形的稳定性等。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等,了解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价:通过批改学生提交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课堂问答评价: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深度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数学家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三角形在科学、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2. 组织学生进行三角形主题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解释生活中与三角形稳定性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探究三角形特性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三角板、纸条、钉子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图片,如三角形的屋顶、三角形的交通标志、三角形的晾衣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的形状?2、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三角形的物体?(二)探究新知1、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然后观察摆成的图形。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总结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强调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结合摆成的三角形,向学生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角、顶点。
让学生在自己摆的三角形上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3、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介绍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方法,如三角形 ABC,记作△ABC。
4、三角形的高和底出示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教师结合图片进行讲解: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学期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学期的三角形特性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应用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点,学会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基础,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运用三角形特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学会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点。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三角形的性质。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三角形特性相关的课件,生动展示三角形的特点。
2.教学素材:准备三角形模型、图片等实物素材,便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角形的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区别。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三角形模型,观察和总结三角形的性质。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硬纸条教学过程:一、摸一摸,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三角形?今天我们更深层的研究一下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的特性)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
(学生画三角形)(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
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1.情境引入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现在长颈鹿要考考大家了。
(出示课件)你能区分出哪个是长颈鹿的家吗?请说明理由。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发展推理意识和归纳总结能力。
3.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发现问题(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展示“新首钢大桥”图片。
2.发现:很多三角形结构。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很多三角形结构?4.探索学习: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活动,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一)学生活动1.活动要求: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用4根小棒围四边形。
(小棒长度相同)2.思考:各能围出几个?你发现了什么?(二)交流分享1.作品交流。
(1)学生作品1:三角形:无论怎么围都是同样的三角形。
四边形:可以围出许多不同形状的四边形。
(2)学生作品2:三角形:围来围去只围出了这样的三角形。
四边形:角度变化了,形状就变化了。
(3)学生作品3:三角形:怎么都改变不了形状。
四边形:推动上面那根小棒,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2.提出问题:观察几名同学摆出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3.聚焦问题:三个三角形的形状一样吗?4.重合验证,感受唯一性。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通过几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感受唯一性。
5.小结提问:用3根长度相同的小棒来围三角形,只能围出这一种形状来。
结合你刚才摆小棒时的过程,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1:围出一个三角形后,如果改变小棒所成的角度,就不能正好围成三角形。
6.借助经验理解稳定性。
借助学生摆小棒时的感受,利用多媒体动图,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7.通过对比,突显三角形的稳定性。
利用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四边形边长固定时,角度可变,所以四边形容易变形。
通过对比四边形和三角形,突显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观察操作1.观察感受。
通过观察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框架的推拉过程,感受四边形易变形,三角形稳定。
四年级下学期三角形的特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特性》是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性,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性,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例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性,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性。
2.难点: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3.课件: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让学生发现三角板是由三个角和三条边组成的,从而引出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三角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自己动手画出几个三角形,并测量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和三个角的大小,验证三角形的特性。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个别或小组讨论,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以及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海拉尔铁路二校肖艳红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0~8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师生准备:
三角形、三角板、平行四边形框架、小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你能说出哪些地方上有三角形吗?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外形或表面是三角形?谁愿意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师出示下图:
师:既然生活中的三角形用处这么广泛,它具有哪些特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
(板书:三角形的特性)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1.教学三角形的意义。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三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
(2)教师演示课件摆“三角形”。
(3)分组讨论:如果我们摆三角形用的三根小看作三条线段,那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4)揭示概念
教师启发同学互相补充,口述三角形的含义。
(课件演示)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5)找一找
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请打√,不是三角形的请打×,并说
出你的理由。
(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
2.教学三角形的特征:
①画一画:师:接下来,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在自己
纸上试着画一个三角形,你们能行吗?
②生画图,师巡视。
同桌校对,找出画的不对的例子,进行
纠正。
③师:观察自己画的三角形,和同桌说一说三角形有哪些特
征?
生回答:有三条线段(或者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并依次出示课件。
④小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
师板书。
3. 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电线杆、自行车。
大家观察一下图中哪些部位是三角形的?
(2)这些部位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其它形状呢?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实验,你们就明白了。
(3)学生用学具做实验:大家观察,发现了什么?(变形)再拉三角形框,又发现什么?(不变形),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
具备什么特性?(稳定性)
(4)老师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这是三角形固有的特性。
正因为三角形的这种特性,所以像篮球架、自行车架等不少东西都采用三角形的结构。
(5)请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
(6)解决问题:同学们有办法让这个长方形不变形吗?(出示课件)椅子太摇晃了怎么办?
4. 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三角形的高。
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什么是三角形的高?2、什么是三角形的底?3、如何画三角形的高?现在请打开书81页,带着这三个问题自学。
师:谁来说一说?
生: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底。
(2)请你试着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3)教师板演画三角形的高
我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想想怎样以A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生说高的画法,师板演,并强调用三角板画高的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从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画三角形的高)
(4)小结: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做出,以另外两条边为底的高。
三、应用练习
1. 抢答题:
(1)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
(2)三角形的特性是(),具有稳定性。
(3)由三条()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4)一个三角形最多有()条高。
A、1
B、2
C、3
2. 请画出每个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材86页第1题)
在画三角形高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订正直角三角形的高时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可以分别当作底和高,也可以以斜边为底画高。
重点订正第三个三角形高的画法,让学生说说怎样来画这条底边上的高。
3. 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
4. 口答:
在上面的三角形中,以AB为底边的高是(),我还能找到以()边为底边的高是()。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题、变式题等题型的设计使学生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拓展新知,又通过对练习中生成的问题的及时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
3、看图思考:课件围篱笆。
问:哪个小动物围的篱笆牢固些?
为什么?(教材86页3题)
四、课堂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有三组底和高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海拉尔铁路二校肖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