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秋思》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秋思》教学设计《秋思》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乡的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插图,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优美。
2、感受浓浓的亲情,珍视与亲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再现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前,我想背一首诗大家听,请大家思考:这是谁的哪一首诗,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背诵,指名答:这是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啊,在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洁的明月,他借明月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那在唐代诗人张籍的眼中,秋风又带给他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的《秋思》,点课件播放《秋思》录音。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问:谁来说说秋思是什么意思?(秋天的思念)那作者在秋天到底思念什么呢?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生自由读诗。
3、指名读诗,评读。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
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
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讲解字音)4、生再读,学生评价。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
真不错。
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这首诗,大家可以借助书中的注释来理解,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请代表发言。
《秋思》教案秋思教案篇一: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音乐的手段,播放钢琴曲《秋思》,营造秋天的氛围。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对秋天有什么印象? 秋天有哪些特点?”通过展示有关秋天的图片或幻灯片,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回忆,为学习《秋思》做铺垫。
篇二:课文阅读理解教师将《秋思》课文逐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可以提问学生:“诗人是如何描写秋天的?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感受?”通过课文的解读,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情感共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篇三:课文分析1. 了解诗人杜牧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诗歌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秋思》的结构,包括诗歌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讨论。
3. 诗歌意象解读教师逐一解读诗中的意象,如“洛阳城里见秋风”、“青草池塘处处蛙”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篇四:诗歌欣赏与赏析教师播放《秋思》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并配合课文中的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可以自己感受诗歌的语调和表达方式,进一步分析诗歌的情感、意境和意义。
篇五:创设情境,写作练习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你是诗人,请你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你会怎么写?”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写作思路和创作元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赏析和分享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写作能力。
篇六:诗歌展示与评价教师可以邀请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秋天诗作,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评论。
通过展示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篇七:课堂小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获得的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欣赏和研究诗歌,培养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秋思》教学设计《秋思》教学设计(精选2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思》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语文教师身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
时代发展,古诗词虽被视为文化瑰宝,却渐被尘封,今天的学生对诗之意、诗之境、诗之美鲜有所感。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今天我们还可以说“不如授人以渔场。
”因为,身入宝山,岂可空手而归?因此,《秋思》教学设计力求引领学生走向、走近、走进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化中,入诗境,知诗意,品诗味,悟诗情,从而使本课教学收获实效。
教学目标: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光,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
(板书课题,齐读)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所以思要读得长一些。
(生再读一遍诗题)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
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
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
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一)初读,诵秋词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凄婉、哀伤、悲凉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重庆市第四届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初中组第四片区)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秋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生齐读课题。
3、解题:“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再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评读。
3、反复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互动交流。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2、学生自由读悟。
3、交流。
预设:洛阳城里见秋风。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
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预设:意万重: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思》教案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秋思》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秋思》的寓意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1.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忆五年级上学期所学的中国古诗词,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说出一些诗歌的名称。
2.新课呈现(15分钟)向学生介绍杜牧和他的作品《秋思》。
通过简要分享杜牧的生平和他在唐朝的地位,引起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兴趣。
3.阅读并分析诗歌(20分钟)让学生阅读《秋思》这首诗,并对其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先自行阅读诗歌,然后向全班分享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讨论与分享(15分钟)引导学生对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进行讨论。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歌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情感。
5.诗歌朗读(10分钟)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对《秋思》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组织学生逐句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6.写作练习(20分钟)请学生根据对《秋思》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与秋天相关的作文。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诗歌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7.总结反思(5分钟)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你对于《秋思》这首诗有什么更深的理解?b.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哪些诗歌鉴赏的技巧?c.下次你还愿意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吗?为什么?四、教学延伸1.邀请学生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学习和鉴赏。
2.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2.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资源准备1.《秋思》的诗歌教材。
2.课堂展示用的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对于《秋思》这首古代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学生们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仅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还培养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可以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
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秋思》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形式;3.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作文、朗诵等方式感受和表达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其中的意境;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作文、朗诵等方式表达对秋天的思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秋思》的文本;2.PPT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背景音乐等;3.白板、粉笔、书写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秋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秋天的共鸣;2.教师可以讲述一些秋天的人文景观或者历史典故,引起学生对秋天的思考。
步骤二:导入诗歌《秋思》1.教师播放音频,大声朗读诗歌《秋思》;2.教师解读诗歌的标题、作者、创作背景等信息,向学生引导对秋天的思考;3.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表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
步骤三:欣赏诗歌1.教师逐句解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2.引导学生尝试朗读诗歌,体味其中的韵律和节奏;3.欣赏其他相关的秋天相关作品,例如音乐、绘画等,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对秋天的表达。
步骤四:感悟与表达1.学生个人或小组撰写关于秋天的作文,表达对秋天的思考和情感;2.学生进行朗诵活动,展示他们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3.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共同感悟秋天带给人们的思考和情感。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秋天相关的诗歌,进行朗诵或背诵活动;2.学生可以参加秋天相关的文学创作活动,例如写诗、作曲等;3.学生可以进行秋天相关的美术创作,例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秋思》这首诗的作者、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并且通过朗诵、作文等方式感受和表达了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情感。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关注秋天,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热爱和思考。
《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2、采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秋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以秋天的景色或与思乡相关的话题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初读古诗: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秋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意:通过注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4. 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秋风”“家书”等,探讨它们在表达思乡情感上的作用。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乡经历或相关故事。
6. 背诵与默写: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并进行适当的默写练习。
7. 总结:回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强调思乡之情的普遍性和珍贵性。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五、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或音乐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安排进行适当调整和延伸,如让学生仿写古诗、绘制与诗歌相关的图画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创造力。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和表达能力。
秋思教学设计(优秀8篇)秋思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这首古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
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1、会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秋思》,默写《秋思》。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积累。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古诗,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准备:初读古诗,搜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秋思》,它抒发的也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从歌曲导入,唤起学生的思乡之情,有利于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走进“秋思”1、谁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概述: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
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
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2、谁能告诉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要想很好地诵读《秋思》,有必要让学生先“走进”秋天,在这种氛围、这种情感中学习,有利于学习对《秋思》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初读《秋思》1、出示课件,进行配乐情景范读,根据范读的情况画出诗的节奏和着重号。
秋思〔宋〕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学生试着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