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 格式:ppt
- 大小:211.50 KB
- 文档页数:23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课题讲授社会实践绪论33社会44社区44四人的社会化44五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44六社会制度4七社会结构33八社会行动44九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33十社会问题325社会控制33十二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44总计45三、课程教学内容第_章绪论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
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社会学概论》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
着重掌握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意义、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重点掌握社会需要的概念,社会需要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马克思的社会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学要层次论。
第三章社会交往
重点掌握社会交往的概念及社会交往理论。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重点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家庭的涵义及功能。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通过教学重点掌握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管理及科层制的利弊。
第七章社区
重点掌握社区的概念,农村和城市社区的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第八章阶级与阶层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什么是阶级,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理论。
第九章社会制度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制度的涵义,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第十章社会控制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控制的涵义、法律和道德在社会控制中的地位
第^一章社会问题
重点掌握社会问题的涵义极其成因,我国人口问题与劳动就业问题及解决途径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重点掌握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社会意义。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变迁理论和社会流动。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必须掌握社会现代化的涵义内容及特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学习本章要求重点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及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等方式的基本内容第十六章社会学发展综述
本章作为一般了解。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课程编号:12600023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64总学分:4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一、什么是社会学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三、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一、人口二、环境三、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二、社会运行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二、文化的类型三、文化的构成和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研究方法(6学时)一、方法论二、研究过程三、主要方法四、社会指标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6学时)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二、人的社会化三、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4学时)一、含义二、互动过程三、主要理论视角四、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6学时)一、社会网络二、社会群体三、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4学时)一、研究概述二、婚姻家庭社会学三、性社会学四、性别角色与社会控制第十章社会组织(2学时)一、概述二、目标三、结构四、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4学时)一、社区概述二、农村社区"三、城市社区四、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4学时)一、概念二、社会制度的类型和功能三、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2学时)一、社会分层概述二、理论传统三、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4学时)一、社会变迁二、社会现代化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2学时)一、城市的起源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四、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一、集体行为二、集体行为理论三、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十七章社会问题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四、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概述二、社会控制体系三、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一、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类型二、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三、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四、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一、社会建设的概念二、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社会学概论》,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4教学目的与要求--------------------------------------------------------------------------------------------- 4第一章绪论------------------------------------------------------------------------------------------------ 4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4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4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5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第四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5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5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5第五节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5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5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5第二章社会------------------------------------------------------------------------------------------------ 5第一节社会的概念-------------------------------------------------------------------------------- 5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6第三节社会的类型-------------------------------------------------------------------------------- 6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6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6第四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6第五节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6第三章文化------------------------------------------------------------------------------------------------ 6第一节文化的定义-------------------------------------------------------------------------------- 6第二节文化的特征-------------------------------------------------------------------------------- 7第三节文化的区分-------------------------------------------------------------------------------- 7第四节文化的结构-------------------------------------------------------------------------------- 7第五节文化的功能-------------------------------------------------------------------------------- 7第六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7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8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8第二节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8第三节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8第四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8第五节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8第五章社会角色----------------------------------------------------------------------------------------- 9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9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9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9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 9第六章社会互动----------------------------------------------------------------------------------------10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10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10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10第四节集合行为----------------------------------------------------------------------------------10第七章社会群体----------------------------------------------------------------------------------------11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11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11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11第八章家庭-----------------------------------------------------------------------------------------------12第一节家庭概述----------------------------------------------------------------------------------12第二节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12第三节家庭的功能-------------------------------------------------------------------------------12第四节转型社会中的家庭----------------------------------------------------------------------12第五节家庭的未来-------------------------------------------------------------------------------13第九章社会组织----------------------------------------------------------------------------------------13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13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13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结构-------------------------------------------------------------------------13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14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4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14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5第三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15第四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15第五节社会流动----------------------------------------------------------------------------------15第十一章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16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设置-------------------------------------------------------------------------16第二节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16第三节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16第十二章社区--------------------------------------------------------------------------------------------16第一节社区概述----------------------------------------------------------------------------------16第二节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17第三节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17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7第一节社会变迁----------------------------------------------------------------------------------17第二节社会现代化-------------------------------------------------------------------------------18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18第四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8第十四章社会问题-------------------------------------------------------------------------------------18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18第二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19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19第四节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19第十五章社会控制-------------------------------------------------------------------------------------19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19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19第三节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20第十六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20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20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0第三节社会保障概述----------------------------------------------------------------------------20第四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1第十七章社会发展的评估与预测-------------------------------------------------------------------21第一节社会指标概述----------------------------------------------------------------------------21第二节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21第三节社会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评估------------------------------------------------------ 21第四节社会预测----------------------------------------------------------------------------------22第十八章社会调查-------------------------------------------------------------------------------------22第一节社会现象的测量-------------------------------------------------------------------------22第二节社会调查概述----------------------------------------------------------------------------22第三节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22第四节调查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23第五节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23第六节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23第七节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2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目的与要求“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系统讲授社会学知识的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 2)社会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 4)社会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等;( 5)社会运行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社会调查等。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社会学的历史与理论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西方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1、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2、西方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三、文化与社会运行1、文化的构成2 、文化问题的探索3、文化的功能第二章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三章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二社会角色的类型三社会角色的扮演四社会角色的失调第四章日常生活与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的涵义二、西方关于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戏剧理论3、本土方法论4、社会交换论三社会互动的情境四社会互动的方式五、集合行为第五章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概述(二)群体的主要类型二、群体结构模式第六章婚姻、家庭一、历史上的婚姻形式二、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三、现实中的婚姻家庭1、婚姻家庭的变化状况2、婚姻家庭问题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地位及社会不平等的理论解释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流派三、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四、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设置一、家庭设置二、政治设置三、经济设置四、教育设置五、宗教设置第九章社区和城市化一、社区概述二、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第十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人类社会的主要社会形态二、社会变迁的类型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四、西方社会变迁理论五、社会现代化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一、社会问题解决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1、社会整合理论2、文化失调理论3、社会解体理论4、价值冲突理论四、我国当代社会问题1、人口问题2 、环境问题3、两极分化问题4、信任问题五、社会控制及特征、类型1、社会控制的特征2、社会控制的类型六、社会越轨与中国当前犯罪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一、社会保障及其构成二、世界主要社会保障模式三、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一、社会学研究程序二、社会学研究主要范式。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之各章思维导图第一章: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1.1 地理环境与乡土社会的关系1.2 乡土社会的特点:熟人社会、礼俗社会1.3 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家族、村落1.4 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与变动性第二章:乡土社会中的权力与秩序2.1 长老统治与教化权力2.2 社会规范与礼治秩序2.3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刑罚2.4 权力与秩序的维护机制第三章:乡土社会中的性别与婚姻3.1 性别分工与家庭角色3.2 婚姻制度与乡土社会3.3 婚姻选择与家族利益3.4 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关系与家庭和谐第四章:乡土社会中的经济生活4.1 土地制度与农业生产4.2 乡土社会中的经济组织:家庭、家族、村落4.3 市场经济与乡土社会的互动4.4 乡土社会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第五章:乡土社会中的教育与文化5.1 乡土社会的教育观念与教育体系5.2 文化传承与乡土社会5.3 乡土社会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5.4 乡土社会的艺术与娱乐生活第六章:乡土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6.1 乡土社会的传统与现代性6.2 乡土社会的变迁动力:政治、经济、文化6.3 乡土社会的现代化困境与出路6.4 乡土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与社会责任第七章: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交往法则7.1 人情世故与面子观7.2 乡土社会中的互助与合作7.3 社交礼仪与交往规范7.4 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与乡土社会的网络结构第八章: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8.1 传统美德与乡土社会的道德体系8.2 道德教化与乡风民俗8.3 乡土社会中的善恶观念与行为评价8.4 道德实践与个体修养在乡土社会中的体现第九章:乡土社会的岁时节庆与民俗活动9.1 传统节日的由来与意义9.2 乡土社会中的节庆习俗与民间信仰9.3 民俗活动与乡土社会的生活情趣9.4 岁时节庆在维系乡土社会凝聚力中的作用第十章:乡土社会的环境保护与生态观念10.1 乡土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0.2 传统农业与生态平衡10.3 乡土社会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10.4 生态观念在乡土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第十一章:乡土社会的宗教信仰与精神生活11.1 宗教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11.2 乡土社会中的宗教仪式与信仰实践11.3 精神寄托与乡土社会的心理健康11.4 宗教信仰在乡土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变迁第十二章:乡土社会的未来发展展望12.1 乡土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2.2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土社会的发展12.3 乡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12.4 乡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前景与可能性第十三章:乡土社会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方式13.1 方言土语与乡土文化的传承13.2 乡土社会中的谚语、俗语和成语13.3 语言艺术在乡土社会交往中的应用13.4 乡土语言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变迁第十四章:乡土社会的饮食习惯与食物文化14.1 地方特色饮食与乡土生活的关联14.2 食物在乡土社会中的象征意义14.3 乡土社会中的饮食礼仪与节日食俗14.4 传统饮食习惯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五章:乡土社会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15.1 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地域特色15.2 乡土社会中的手工艺传承与发展15.3 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5.4 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市场化的挑战第十六章:乡土社会的乡贤文化与社区治理16.1 乡贤文化的内涵与历史作用16.2 乡贤在乡土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力16.3 社区治理中的乡贤参与与民主实践16.4 乡贤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第十七章:乡土社会的教育与人才培养17.1 乡土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17.2 乡土社会中的教育公平与普及17.3 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制度的融合17.4 乡土教育在培养乡土情怀与国家认同中的作用第十八章:乡土社会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播18.1 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18.2 乡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与创新18.3 乡村旅游对乡土社会的影响与挑战18.4 乡土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通过这些章节的思维导图,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乡土中国》这本书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乡土社会,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大纲一、《农村社会学》考研大纲一、总体要求掌握关于农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认识农村社会现象,对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农村社会学的产生第二章中国的农村社会学1、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2、乡村建设运动第三章农民1、农民的涵义和特征2、农民的社会化第四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1、农村的婚姻观2、农村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3、农村家庭网络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1、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演变2、我国农村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和功能3、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建设第六章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1、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2、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和特征3、农村社会流动第七章农村社区1、农村社会及其特点2、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结构3、农村社会发展第八章农村社会问题及社会控制1、农村社会问题2、农村社会控制第九章农村社会保障1、农村社会保障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演变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第十章农村社会变迁1、农村社会变迁及其特点2、影响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3、中国农村改革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农村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观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2、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3、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第十二章中国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1、农村城市化的理论2、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实践3、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目标和内容4、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及实践三、参考书李守经主编. 《农村社会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发展经济学》考研大纲一、主要参考教材《发展经济学》,中国科技出版社,2004,赵邦宏、宗义湘、张润清主编二、总体要求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三、章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1、发展经济学的产生2、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发展中国家”的由来及称谓3、发展中国家分类4、发展中国家特征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性质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四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和方法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意义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第一节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结构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结构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二节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古典主义思路的观点3、新古典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三节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激进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3、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建议第四节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主义思路1、代表人物及产生背景2、新制度主义思路的主要观点第五节简析四种基本思路1、各种思路的特点2、各种思路的优缺点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亚当·斯密(Adam Smith)2、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3、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 Malthus)4、约翰·穆勒(John Atuart · Mill)5、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 · List)6、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第二节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思想2、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前提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表达及数学推导4、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应用5、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第三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索洛模型的基本思想2、索洛模型的前提假设3、索洛模型的数学推导4、对索洛模型的评价第四节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1、新剑桥学派经济增长模型的前提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