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的科学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科普知识普及大全科普知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个科普知识普及大全,涵盖多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帮助读者了解并学习相关内容。
一、宇宙科学1. 宇宙起源和演化: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目前广为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而宇宙的演化则包括星系的形成、恒星的生命周期和宇宙膨胀等。
2. 星系和星际空间:星系是宇宙中由恒星系统、星际物质和暗物质组成的结构。
星际空间则包括星际介质和星际尘埃等。
3. 星体和恒星:恒星是由气体云团塌缩形成的巨大球体,其中核心的核聚变反应提供了巨大的能量。
二、地球科学1. 地球结构和板块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而板块构造理论则解释了地球表面上地壳的运动和板块碰撞形成的地质现象。
2. 大气层和气候变化:地球大气层由不同气体组成,其中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并引发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的现象。
3. 水资源和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从地表蒸发、升华、凝结成云、形成降水最终返回地面的过程。
三、生命科学1. 细胞和遗传学: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遗传学研究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包括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突变以及基因在生物发展中的作用。
2. 进化论和生物多样性:进化论解释了生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形成,而生物多样性则指地球上各个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3. 生物生长和发育:生物生长是指生物体在体积、质量和形态上的增加,而发育则是指生物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过程。
四、物理学1. 物质结构: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物质结构研究了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排列方式。
2. 力学和运动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受力的学科,而运动学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等。
3. 能量和能源:能量是物体运动和变化的基本原因,能源则是指供给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能量形式。
五、化学1. 元素和周期表: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周期表则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分类。
科学小百科
科学小百科
1.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组成的。
2. 光速:它是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约为每秒299,792,458米。
3. 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缩写,它是负责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存在于我们的细胞中。
4.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5. 太阳系:它是包含太阳、行星、卫星、彗星和小行星等天体的一个系统。
6. 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个体的特征和性状。
7. 雾霾:是大气中悬浮的细小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混合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8. 引力:是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受到引力的作用。
9.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气候现象,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10. 哥白尼:尼古拉·哥白尼是一位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地球绕太阳公转。
这只是科学世界中的一小部分知识,希望你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兴趣,继续探索更多有关科学的奥秘。
科学知识大全
科学知识是指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科学方法获得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认识。
它包括众多学科领域,涵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天文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科学知识点:
1. 物理学:研究物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力学等。
2.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包括元素周期表、化学键、酸碱中和等。
3. 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体的结构、功能、发展和演化,包括细胞结构、遗传学、进化论等。
4. 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地质演化等,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
5. 天文学:研究宇宙的结构、运动和演化,包括天体物理学、行星科学等。
6. 数学: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的科学,包括代数、几何、概率论等。
7. 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算法和程序设计,包括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据库等。
8. 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9. 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组织和变迁,包括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
以上只是科学知识的一小部分,每个学科领域都有深入广泛的研究内容。
如果您对某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有兴趣,可以提问,我会尽力回答。
30个科学知识点总结科学知识点涉及广泛,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围绕这些领域,总结30个科学知识点。
一、物理学知识点:1.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巨大的爆炸,形成了宇宙背景辐射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约占原子质量的99%,电子约占原子质量的1%。
3. 运动定律: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分别是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4. 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热和能量转化的科学,其中包括热平衡、热力学循环等内容。
5. 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物体成像、光的折射、反射等现象。
6. 电磁学:电磁学研究电荷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包括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内容。
二、化学知识点:7. 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按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同一周期内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而质量递增。
8. 化学键:化学键是由原子间共享、转移或共享-转移电子而产生的,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9.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由于原子的重新组合而引起的物质变化,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等。
10.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保持稳定的状态。
11. 化学催化:化学催化是指某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加速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其自身的化学性质。
12. 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核组成的纯净物质,目前已知118种元素。
三、生物学知识点:13. 生物基因: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编码形成,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特征。
14. 细胞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15.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态、结构和生态角色的逐渐变化。
16. 生物分布:生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包括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根据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生态适应。
科学小常识100条1. 雪花是由冰晶聚集而成的。
2. 石头不会发光,但是一些矿石可以发光。
3. 太阳是由氢气聚集而成的,它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
4. 人类的基因组成了DNA分子,它包含了我们的遗传信息。
5. 雷电是由云层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放电所产生的。
6. 香蕉是一种浆果,而草莓却不是。
7. 地球上70%的表面被水覆盖。
8. 鲨鱼是一种软骨鱼,它没有骨骼。
9. 火焰的颜色可以通过燃烧的物质来决定。
10.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因此没有风。
11. 雷声是由闪电产生的,因为闪电会使周围的空气迅速膨胀和收缩。
12. 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帮助身体抵抗自由基的损害。
13. 金属是一种良好的导电体,因为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14. 火山喷发时会喷出熔岩、火山灰和气体。
15. 紫外线可以引起皮肤晒伤和皮肤癌。
16. 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
17. 鸟类的羽毛可以保持身体的温暖,并帮助它们飞行。
18. 蜜蜂的蜜是由花粉和花蜜混合而成的。
19. 钢是由铁和碳合金化而成的。
20. 鱼是一种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1. 人类的大脑由数百亿个神经元组成。
22. 水的密度最高的温度是4摄氏度。
23. 水是一种溶剂,可以溶解许多物质。
24. 人类的眼睛可以感知到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25. 酒精是一种可以使人醉酒的化学物质。
26. 蛇是一种冷血动物,它们靠日光来取暖。
27. 火星是太阳系中第四颗最接近太阳的行星。
28.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
29. 破碎的镜子不会带来七年的厄运。
30. 气温会影响气压,气压高时天气晴朗,气压低时天气多云或下雨。
31. 火焰需要氧气才能燃烧。
32. 地球自转一圈需要24小时。
33. 蜘蛛丝是世界上最坚韧的自然材料之一。
34. 青蛙的皮肤可以通过呼吸来吸收氧气。
35. 鸡蛋是一种完整的食物,它包含了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
36. 火焰是一种氧化反应,它产生了光和热。
科学小知识有哪些科学小知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科学小知识:1. 行星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也自转。
这导致了我们的一天有24小时,一年有365天。
其他行星也有类似的运动,但它们的时间不一样。
2. 太阳能:太阳是我们的主要能源之一。
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用于供电、加热和照明等方面。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3. 重力: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这被称为重力。
重力使我们能够站立在地面上,也使物体下落。
重力还影响着行星和其他天体的运动。
4. DNA:DNA是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分子。
它包含了生物的遗传信息,并决定了生物的特征和功能。
DNA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
5. 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含有所有已知化学元素的表格。
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进行排列。
周期表对于理解和组织化学元素至关重要。
6. 光的折射和反射:当光通过介质界面时,它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折射是光通过界面时改变方向的现象,而反射是光从界面上弹回的现象。
这些现象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物体。
7. 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由单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
它们可以是细菌、原生动物或其他微生物。
尽管它们只有一个细胞,但它们能够完成许多生命活动,如进食、呼吸和繁殖。
8.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组成。
生物体和环境之间发生着相互作用和依赖。
生态系统可以是森林、河流、海洋等自然环境,也可以是城市、农田等人工环境。
9. 人类进化: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非人类祖先逐渐演变而来。
人类与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
通过考古学和基因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进化历程。
10.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指的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
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
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以上只是科学小知识的一部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身边的科技知识有哪些_身边的科学原理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都感觉到身边的很多事物都蕴含着科学知识。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身边的科技知识,欢迎来阅读,仅供参考。
身边的科学知识一、为什么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开花?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的地方,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物质。
这物质有加速生长的功用,每遇到光线时,便会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茎部便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来整棵植物就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了。
二、煮鸡蛋为什么在凉水里浸过后皮就好剥?鸡蛋是由蛋壳、蛋白、蛋黄构成的,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蛋壳和蛋白之间有一层很薄的蛋壳膜,这是蛋白质的明胶,在鸡蛋内部还有气室(气泡),越是新鲜的蛋,气室越小,放的时间久了这个气室就渐渐变大,在煮鸡蛋时,气室内的空气就膨胀,有一部分气要跑到蛋壳外面来,蛋煮好后立即浸入凉水里时,因气室内减压,水会进到蛋壳内,因为水进到了蛋壳和蛋白之间,所以蛋壳就好剥了。
三、物体加热后为什么会膨胀?物体被加热后,随温度的不断升高,构成物体分子的运动也逐渐加剧,于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的距离也就一点一点地拉大了,也就是说,从物体的整体上看,物体就变得膨胀了。
还有,物体的膨胀率是由物体本身所决定的,物质不同,其膨胀率也各不相同。
四、为什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我们看到星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
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五、为什么海水大多是蓝、绿色?望向大海,很多时也发现海水呈现蓝、绿色。
可是,当你把海水捞起时,透明无色。
原来,海水本身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水没有大的分别,也是透明的。
我们所看到的蓝色、绿色,其实是海水对光的吸收能力而产生出来的现象。
只有绿光能被海水吸收,从而反射出来;当海水更深时,蓝光也被吸收,海水看上去便成了蓝色。
身边的科学小知识小学生科学小知识都有哪些呢?
1、空气中的氧气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
2、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3、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糖和氧气的过程;
4、空气中的水蒸气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5、湿度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含量;
6、地球是由多层组成的,有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7、地球的表面称为地表,包括大陆、海洋、河流、湖泊等;
8、地球上有四大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9、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也是太阳系的中心;
10、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7.3天的时间。
科学常识66例1. 地球是一个蓝色的行星,由70%的水覆盖着。
2. 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源来源,提供了光和热能。
3. 鱼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
4.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产生氧气。
5. 蜜蜂是植物传粉的重要角色,帮助植物繁殖。
6. 青蛙是两栖动物,从蝌蚪变成成年青蛙的过程叫做蝌蚪变态。
7. 水是生命的基础,人体约70%由水组成。
8. 电是一种能够传导电流的物质,可以用来驱动设备和提供光明。
9. 动物通过呼吸系统获得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10. 空气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11. 卫星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天体,用来传输通信和观测地球。
12. 雨水是大气中水蒸气凝结形成的,通过降水来滋润植物和补充水源。
13. 人类的智力大约是其他动物的6-7倍。
14. 化学反应会改变物质的性质,产生新的物质。
15. 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16. 水的冰、液体和蒸汽是三种最常见的物质状态。
17. 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八大行星组成。
18. 镜子可以反射光线,使我们看到自己的倒影。
19. 遥控器可以用来控制电器设备,通过无线电波发送信号。
20. 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118种元素。
21. 电力可以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热能或机械能。
22.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3. 大脑控制着人的思考、记忆和行为。
24. 地球的磁场可以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暴和宇宙射线的影响。
25. 太阳系中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旋转,沿着椭圆轨道运行。
26. 雾和云均由悬浮在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微小水滴组成。
27.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转化为电能。
28. 物体在没有其他力的情况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是牛顿第一定律。
29. 人类的基因组成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30. 地球的内部由固态的地壳、熔融的地幔和铁磁性的外核和内核组成。
31. 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可以在许多不同的环境中生活。
科学常识100例1.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行星,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
2. 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H2O。
3.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使物体朝向地心运动。
4. 太阳是一个恒星,它是太阳系的中心,提供了地球所需的光和热能。
5.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能量和氧气。
6. DNA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7.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所有生命形式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8. 进化是生物种群随时间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9. 光是一种电磁辐射,它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每秒约30万公里。
10. 声音是通过物质的震动传播的机械波。
11. 地球的大气层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组成的。
12. 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原子重新排列的过程。
13. 静电是由带电粒子引起的电荷积累和静止的现象。
14.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单位为安培(A)。
15. 岩石是由矿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
16. 粒子加速器是用于加速和研究微观粒子的大型科学设备。
17. 昆虫是动物界中最丰富和多样化的类群之一。
18. 银河系是我们所在的星系,其中包含数百亿颗星星。
19. 镜子可以通过反射光线产生镜像,镜像与实物左右对称。
20. 大脑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负责思维、感知和控制身体活动。
21. 全息照相技术可以记录并再现物体的三维图像。
22. 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23. 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24. 大气压力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小,因为大气层在不同高度的密度不同。
25. 常见的化学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存在于自然界,其他是人工合成的。
26. 霍金辐射是由黑洞边缘产生的辐射,使黑洞逐渐失去能量。
27. 火焰是可燃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可见光和热能。
28. 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在圆上的线段的长度,它的两端点是圆的切点。
纳米银-知道
纳米银(Nano Silver)就是将粒径做到纳米级的金属银单质。
纳米银粒径大多在25纳米左右,对大肠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数十种致病微生物都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不会产生耐药性。
动物试验表明,这种纳米银抗菌微粉即使用量达到标准剂量的几千倍,受试动物也无中毒表现。
同时,它对受损上皮细胞还具有促进修复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遇水抗菌效果愈发增强,更利于疾病的治疗。
专家认为,这种纳米银抗菌微粉还可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纺织服饰、水果保鲜、食品卫生等领域.
目录
纳米银的特点:
1.纳米银是粉末状银单质,粒径小于100nm,一般在25-50nm之间。
2.纳米银的性能与其粒径有直接关系。
研究发现,粒径越小,价态越高,杀菌性能越强。
应用领域:
纤维(织物、成品),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生态环境,日常生活用品。
细节应用:
棉、麻、丝、涤纶、晴纶、氨纶、粘胶纤维、蛋白纤维、成品布料、服装、床上用品、日用纺织品、玩具等、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的焊接,电子浆料、水产养殖、园艺设施、土壤改良、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洗涤用品、玻璃器皿、包装类纸制品、特殊行业用纸、除臭剂、医药外用抗菌凝胶、塑料制品。
产品特点:
永久性抗菌洗涤不影响其功能;具有天然色彩,可调配颜色,应用后不影响染色、可完全替代铅系、锡系焊接、无毒害,无污染、永久性除菌,不伤害人体。
使用方法:
直接或间接使用。
神奇的纳米银-----七大抗菌特点
纳米(nm)是继微米之后的目前最小的一种计量单位,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即毫微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银,是利用前沿纳米技术将银纳米化,纳米技术出现,使银在纳米状态下的杀菌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极少的纳米银可产生强大的杀菌作用,可在数分钟内杀死650多种细菌,广谱杀菌且无任何的耐药性,能够促进伤口的愈合、细胞的生长及受损细胞的修复,无任何毒性反应,对皮肤也未发现任何
刺激反应,这给广泛应用纳米银来抗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是最新一代的天然抗菌剂,纳米银杀菌具有以下特点:
1.广谱抗菌
纳米银颗粒直接进入菌体与氧代谢酶(-SH)结合,使菌体窒息而死的独特作用机制,可杀死与其接触的大多数细菌、真菌、霉菌、孢子等微生物。
经国内八大权威机构研究发现:其对耐药病原菌如耐药大肠杆菌、耐药金葡萄球菌、耐药绿脓杆菌、化脓链球菌、耐药肠球菌,厌氧菌等有全面的抗菌活性;对烧烫伤及创伤表面常见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及其它G+、G-性致病菌都有杀菌作用;对沙眼衣原体、引起性传播性疾病的淋球菌也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一种抗生素能杀灭大约6种病原体,而纳米银可杀灭数百种致病微生物。
杀灭细菌、真菌、滴虫、支/衣原体、淋球菌,杀菌作用强,对抗菌素耐药菌有同样杀灭作用!
2.强效杀菌
据研究发现,A g可在数分钟内杀死650多种细菌。
纳米银颗粒与病原菌的细胞壁/膜结合后,能直接进入菌体、迅速与氧代谢酶的巯基(-SH)结合,使酶失活,阻断呼吸代谢使其窒息而死。
独特的杀菌机理,使得纳米银颗粒在低浓度就可迅速杀死致病菌。
3.渗透性强
纳米银颗粒具有超强的渗透性,可迅速渗入皮下2mm杀菌,对普通细菌、顽固细菌、耐药细菌以及真菌引起的较深处的组织感染均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4.修复再生
纳米银可促进伤口愈合,促进受损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去腐生肌,抗菌消炎改善创伤周围组织的微循环,有效地激活并促进组织细胞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减少疤痕的生成。
5.抗菌持久
纳米银颗粒利用专利技术生产,外有一层保护膜,在人体内能逐渐释放,所以抗菌效果
6.安全无毒
早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生银,无毒;美国公共卫生局1990年《关于银毒性的调查报告》中说明:银对人体无明显毒副作用;纳米银是局部用药,银含量少,是最安全的用药方式。
经试验考察发现小鼠在口服最大耐受量925mg/kg,即相当于临床使用剂量的4625倍时,无任何毒性反应,在兔的皮肤刺激实验中,也没有发现任何刺激反应。
7.无耐药性
纳米银属于非抗菌素杀菌剂:纳米银能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比抗菌素更强,10nm大小的纳米银颗粒独特抗菌机理可迅速直接杀死细菌,使其丧失繁殖能力,因此,无法生产耐药性的下一代,能有效避免因耐药性而导致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银在现代医学上的应用
Ø 1884年,德国产科医生F. Crede(克劳德),把浓度为1%的硝酸银溶液滴入新生儿眼中,预防新生儿结膜炎导致的失明,使婴儿失明的发生率从10%降到了0.2%,直到今天,许多国家仍在使用Crede 预防法。
1893年,C. Von Nageli(纳格列)经过系统的研究,首次报道了金属(尤其是银)对细菌和其它低等生物的致死效应,使银有可能成为一种消毒剂。
从此,对银的利用进入了现代时期。
银以多种形式应用于现代医学,包括:
(1)银盐:0.5%的硝酸银是治疗烧伤和创伤的标准溶液;10-20%的硝酸银溶液涂抹,可以用于治疗宫颈糜烂。
(2)磺胺嘧啶银:哥伦比亚大学Charles L. Fox(弗克斯)教授将银和磺胺嘧啶化合,产生的磺胺嘧啶银,其活性比单独的磺胺活性至少强50倍。
1968年,磺胺嘧啶银(Sulfadiazine Silver)引入市场,由于它对各种细菌、真菌都有高效的杀灭作用,能够自然、无痛地对伤口部位进行完全修复,不用植皮,已成为治疗外伤(如烧伤)的重要药物。
目前已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3)胶体银或银蛋白:是有效的局部抗感染物质,胶态银可以用于妇科消毒杀菌。
(4)镀银物质:银研究的创始人,A. B. Flick(弗莱克)博士开发了一种银的产品,即在绷带上涂一层银,作为敷料使用。
受他的启发,人们利用银的抗菌性,陆续开发了镀银缝合线、镀银导管等。
目前美国已有十几种含银产品,作为医疗器械获得了FDA的上市批准,包括银敷料、银凝胶、银粉末和其他类型的医疗产品。
如果今天有时间的话,我还会和大家讲一下21世纪最前沿的纳米医学应用的研究课题。
你譬如说纳米在增强人的DNA的潜力方面的研究,在开发控释药品方面的研究,在生物靶向技术方面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