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来央行的货币政策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经历的经济周期第二次下降周期 1995-1999 (2000年上半年经济有所回升,但下半年起,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第三次上升周期 2002-2007第三次下降周期 2008-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2007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具体阶段性分析: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1997~2004 积极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调整收入分配,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在需求不振、经济增长乏力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时滞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作用是:——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到2001 年,共安排国债项目8600 项,国债资金的投入有效带动其他配套资金的投入,使国债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近3 万亿元。
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使我国连续几年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提高了居民收入,刺激了消费增长。
1999 年以来,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
1999 年至2001 年,居民消费分别增长6.54%、9.1%和10.1%。
——保持了进出口稳定增长。
1998 年以来,分三次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货物平均退税率达到15%。
同时,完善了加工贸易管理,扩大了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效地刺激了对外出口。
——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
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及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方向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2000 年,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分别增长13.8%、14.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6.1 个百分点。
——建成和开工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过去4 年中,共加固大江大湖堤防3 万多公里,长江沿岸移民建镇200 多万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55 万公里,增加铁路新线4000 公里、复线1988 公里;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已经开工;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等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但它有一些局限性:国家宏观调控过分,挤兑了民间投资。
2004 至今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
CHINA FINANCIALYST APR. 2010156金融文摘FINANCIAL DIGEST1978年至1985年,合理安排和控制各项财政开支,加强财政监督,坚决反对浪费,以便把财政赤字压缩到最低限度,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确保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基本平衡。
1986年至1989年,一方面全国货币发行量仍然过大;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企业又感到资金紧缺,这需要在坚持紧缩金融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信贷结构等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1990年至1994年,银行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继续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调整贷款结构。
发展经济,广辟财源,增收节支,改善财政困难状况,合理安排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和物价总水平。
1995年至1996年,增强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的宏观调控能力,组建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始试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适当控制货币供应总量,保持币值的稳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历年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201112227 臧凯一、演变历史以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而建立起正式的中央银行体制为标志,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践。
在总体上,我国货币政策可以1997年作为分界线,之前主要是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表现出抑制需求的特征;之后是以反通货紧缩及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表现出扩大需求的特征。
当然,具体到不同的周期阶段,货币政策在实施中也会存在着扩张与紧缩的方面。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在我国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普遍的认识是把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也当作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则明确地将货币政策的目标界定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1984—1997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1)1984—1986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在中共十二大提出“翻两番”战略目标的激励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至1984年第四季度,经济已显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为满足高速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财政收支出现较大赤字,而弥补赤字的货币超量发行,使得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抢购风潮”。
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应该说,这次货币政策实践是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的行政和计划干预向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间接调控过渡的第一次重大尝试和标志。
不过,由于当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政策工具也不完善,因而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2)1987—1991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为了满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从1986年第二季度开始通过赤字财政来维持投资与消费需求。
2010年到目前我国采取了那些货币政策工具?为何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政策针对不同金融机构是否存在区别?若存在区别,解释其意义。
答:2010年到现在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加息,下面逐个进行列举: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0次:1、央行宣布自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大型商业银行和小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是15.5%和13.5%。
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流动性。
2.、2月12日,央行决定从2010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3、央行2日宣布,决定自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
调整后,大中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
一方面是为了回收流动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强对通胀风险的管理。
4、10月份央行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6家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上述6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这样,四家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5.5%。
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是指对金融机构实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
为了调控国内通胀压力。
同时,此举也表明,央行会继续专注于采用数量型工具,而不是通过加息来管理流动性与控制通胀,短期内加息可能性不大。
5、11月10日,央行决定从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年内第四次全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而此前被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6家银行则提高至18%。
中国货币政策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时期。
以下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发展阶段:
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实
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货币政策主要以控制物价为主要目标。
人民币被严格管理,外汇管理严格,货币供应受到计划经济的调控。
2.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
推进,中国开始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货币政策也开始逐渐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
人民币汇率开始逐渐市场化,并推出了金融市场改革,如发行人民银行票据和人民币债券等。
3. 经济改革与金融改革时期(1994年-200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加强了宏观调控,实施了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
人民银行改变了货币政策工具,开始使用利率政策来调节货币供应和需求。
4. 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调整(2008年至今):全球金融危
机发生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来应对经济放缓的问题。
这些措施包括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等。
同时,中国还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影响力。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环境以及国家发展目标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
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也将继续调整和完善。
中国近几年货币政策解读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货币市场利率,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首先,央行采取了逆周期调节措施,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引导银行信贷投放,以稳定经济增长。
同时,央行也注重控制通胀风险,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防止通货膨胀。
此外,央行还加强了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金融违规行为,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货币政策的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央行实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改革,推动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改革利率形成机制,央行推动了市场利率的逐步市场化。
此外,在资本市场方面,央行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一方面,中国经济正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货币政策需要更加灵活适应新情况。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加,这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近几年的货币政策旨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目标。
央行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经济增长、控制通胀风险和加强金融监管。
货币政策改革的进展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中国将继续改进货币政策框架,以应对新的经济形势,保持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2003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
12月21日,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89%下调到1.62%,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维持1.89%不变10月29日,报经国务院同意,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并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
2004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变。
2005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
一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6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58%提高到5.85%。
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6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执行8%存款准备金率,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暂不上调。
8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9月15日起提高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执行4%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8月19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中国近五年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2007年货币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向货币政策结合,简称“双松”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减税和增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减少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收购有价证劵等方式向流通中投放货币,以增加社会总需求。
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双松”政策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增加,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但是如果政策力度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则会带来通胀风险。
:2008年的货币财政政策2008年货币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就好似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2009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国加加大通关过财政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和投入,财政投入得领域主要涉及教育,农业,还有就是关键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
积极的财政政策:目的在于保证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和稳定运行。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使用的,货币政策涉及银行利率的调节,现阶段,为应付金融危机,我们国家降低了银行存贷款利率,目的是刺激国民消费和减轻大中企业的贷款压力,保证国民经济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的基本生活所需。
2010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二是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用经费。
四是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
2003年来以来央行历次利率政策发布:(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2-07-0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利率浮动区间2012-06-07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07-0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04-0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02-0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0-12-2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0-10-1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8-12-2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2008-11-2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10-2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10-0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8-09-1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12-2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9-1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8-21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7-2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5-18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3-1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6-08-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2006-04-27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12-27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10-14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08-22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07-21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05-19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和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利率2005-03-16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2004-10-282003年以来央行历次存款准备金政策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2-05-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2-02-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11-3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6-1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5-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4-1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3-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2-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1-1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12-1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11-1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11-1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05-0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02-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01-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8-12-2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2008-11-2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10-0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8-09-1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6-0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5-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4-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3-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1-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12-0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11-1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10-1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9-0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7-3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5-18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4-2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4-0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2-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1-0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6-11-0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6-07-21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答记者问2006-06-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6-06-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2004-04-2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04-04-25历次货币政策变动后,股市的表现:2008年11月27日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中国近20年来货币政策变化分析作者:乔浩来源:《财讯》2016年第14期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调整国内经济走向,应对国内外经济危机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保证充分就业、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国内外收支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越是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的国家,越是要求更成体系的货币政策支持。
货币政策作为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一直以来都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成熟,货币政策对于政府部门调整国家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至今,在短短的20年内爆发了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但事后来看这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货币政策。
因此研究分析中国近20年来的货币政策变化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
货币政策金融危机货币供应量1998—2002年货币政策分析(1)宏观经济形势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各国的货币纷纷贬值,中国政府为维持国内经济稳定,在巨大的压力下决定人民币不贬值,凭借着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顶住压力,不断接下他国抛售的人民币,最终渡过难关。
但是,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十分明显,出口量下降,出口竞争力缩小,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是该时期的显著特征。
1998年,我国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洪涝灾害,给本来就脆弱的经济又添压力。
尽管我国经济仍能保持增长态势,但明显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国内投资及消费需求都有所回落,通货紧缩压力大。
1999年之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加快,物价水平在经历波折之后也趋于稳定,同时居民消费水平(CPI)停止下降,上升趋势良好。
在2001年,通过扩大对外开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国内经济总体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得到健康发展,GDP总值达到109655亿元,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
(2)货币政策措施第一,大幅度的降低利率。
在1998—2002年这5年内共降息5次,中央银行通过这5此降息在利率结构及利率水平上都做出了较大调整。
总的方向来说,就是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银根松动,支持国家扩大内需的总需求政策。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根据形势需要适时调整,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
全年货币信贷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0.1万亿元,同比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9%。
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从当时经济运行情况和通货膨胀形势看,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3%;全球普遍面临较强的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我国2008年第一季度CPI涨幅为8%,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攀升,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
综合考虑美国次贷危机等不确定因素,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通货膨胀内外部成因的分辨和预测,灵活协调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
在2007年六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2008年上半年利率政策保持平稳。
针对“双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大量流入的态势,主要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对冲多余流动性,上半年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冻结的流动性大约占新增外汇占款所吐出流动性的70%。
同时,指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规划。
年初,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安排了全年新增贷款规划3.87万亿元。
冰雪灾害发生后,为满足抗灾救灾资金需求,2月份根据金融机构类型和各地受灾情况,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了第一季度信贷投放进度。
5月份汶川地震发生后,立即放开了灾区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约束,并引导全国性银行加强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加大对灾区信贷投入。
年中,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将全年新增贷款预期目标提高至4万亿元以上,指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并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经济运行态势和体制环境不同,共进行了6次紧缩型的宏观调控,时间段分别是:1979—1981年、1985—1986年、1989—1990年、1993年下半年—1996年、2003年下半年—2004年、2006年2008年。
在前四次宏观调控中,首先,当时针对的都是经济波动中已经出现的超过11%的“大起”高峰。
1978年经济增长率达11.7%,1984年达15.2%,1987、1988年达11.6%和11.3%,1992年达14.2%。
其次,当时针对的都是经济的全面过热或总量过热。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和一个“半周期”。
每次GDP的增长率到达波峰,都伴随着或者可能伴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过热”症状,于是国家采取相应措施为经济降温,因此,1978年以来的三十年里,国家共进行了5次宏观调控,分别发生在1979年-1981年、1985年-1986年、1988年-1989年、1993年-1995年以及2003年至今。
1977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增长。
1978年中央提出了加快发展的目标,并且强调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
当年GDP增长率达到了11.7%的高点。
迅速增长的基建投资使财政支出大大增加,1979年出现了赤字。
财政支出的增加导致需求增长,超出了计划,而计划之外的产品供给,相当一部分采取议价方式,这就抬高了物价指数。
而且,为提高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发了工资、奖金和补贴,社会购买力快速增长,供不应求的状况更加严重,于是,国家调高了多种产品的价格,1980年的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7.5%。
中央从1979年开始采取措施,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
1980年之后变得严厉,年底调整了国民经济计划,降低各项指标,压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当年还发行了48亿元国库券,冻结企业和居民的余钱,抑制需求的过快增长。
这些措施实施之后,GDP和物价指数的增长率都在1981年开始下降。
货币政策历史1.计划经济时期的货币政策(1949年至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的是封闭式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货币政策主要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
这一时期,人民币作为国内唯一的法定货币,其管理和区域分配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配合国家财政政策,保障资金供应以支持政府主导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
2.改革开放与市场化改革(1978年至1993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货币政策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
随着经济主体的增多和市场活动的活跃,中国人民银行逐步调整了货币政策工具和操作方式,从单一的行政指令性管理转向更灵活的市场化手段,并开始注重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运行。
3.法制化与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确立(1995年至今)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明确了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同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更加关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作为主要的中介目标。
1)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公开市场业务,通过买卖短期国债等金融工具进行流动性调节,标志着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进入21世纪,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再贷款与再贴现政策、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多种工具,并且在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货币政策框架,例如引入宏观审慎政策,以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并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结构性改革需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4.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至今)自199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包括取消贷款利率上限、放宽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等措施。
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2003年来以来央行历次利率政策发布:(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2-07-0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利率浮动区间2012-06-07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07-0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04-0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1-02-0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0-12-2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10-10-1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8-12-2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2008-11-2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10-2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10-0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8-09-1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12-2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9-1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8-21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7-2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5-18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3-1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2006-08-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2006-04-27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12-27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10-14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08-22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07-21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2005-05-19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和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利率2005-03-16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2004-10-282003年以来央行历次存款准备金政策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2-05-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2-02-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11-3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6-1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5-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4-1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3-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2-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1-01-1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12-1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11-1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11-1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05-0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02-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01-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8-12-2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2008-11-2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10-0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2008-09-1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6-0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5-1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4-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3-1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01-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12-08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11-1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10-1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9-0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7-30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2007-05-18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4-29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4-0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2-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7-01-0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6-11-0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6-07-21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答记者问2006-06-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6-06-1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2004-04-25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04-04-25历次货币政策变动后,股市的表现:2008年11月27日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
27日两市股指大幅高开,三率齐降的利好一步将股指带上2000点,随后大盘出现几波回落走势,并跌破10日均线支撑,部分个股在经过上午调整后有向上突破迹象,两市成交量再超千亿。
2008年10月29日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早盘A股受到降息的影响高开,随后围绕周三的收盘点位反复震荡。
午后指数急速拉高,,但飚升后明显出现买盘不足的趋势,在此影响下,A股尾盘冲高回落。
2008年10月8日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0月9日,早盘沪深股市双双高开,但指数并未高走,反而继续出现小幅下跌的局面,此后多空围绕平盘位置展开争夺,午后随着金融股的震荡回落,大盘重新出现翻绿走势,下跌家数逐渐增多,但普遍跌幅不大,临近收盘沪深两市股指突然跳水,沪指失守2100点。
2008年9月15日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从2008年9月25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
9月16日,大盘上午有所企稳后,下午跌势蔓延,银行股大面积跌停,拖累上证综指再度跌穿2000点,沪指在一轮跳水中再创盘中新低,最低跌至1974.39点。
2008年6月7日从6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6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0日A股市场一改近期小幅阴跌常态而大幅跳空低走,双双创出本轮调整以来的盘中最大跌幅。
沪指开盘报3202.11点,跌257.34点,跌幅7.73%,深成指开盘报11212.84点,跌968.07点,跌幅8.25%。
2008年5月12日从5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3日沪指开盘报3515.71点,跌66.74点,成交金额1250.9亿;深成指开盘报12727.76点,跌91.87点,成交金额655.2亿。
2008年4月16日从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17日沪指略微低开,深指小幅高开。
沪指开盘报3286.41点,下跌68.86点;深成指开盘报12104.31点,下跌400.20点。
2008年3月18日从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19日沪深大盘双双高开,沪综指开报3746.05点,上涨77.15点;深成指开盘报12767.97点,上涨278.95点,。
两市共成交9.2亿,较昨日增长近一倍。
2008年1月16日从1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月17日沪深大盘继续低开,沪综指开报5235.91点,下跌54.7点;深成指开盘报18173.99点,下跌178点。
两市共成交14亿,较昨日增四成。
2007年12月20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12月21日两市小幅低开,沪综指开盘报5017.19点,下跌26.34点,深成指开盘报16542.93点,下跌82.48点。
2007年9月15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17日(周一)沪综指上涨109.21点,涨幅2.06%,成交额1687.52亿。
深成指上涨280.67点,涨幅1.54%,成交额882.45亿。
2007年8月22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受8月21日晚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的消息影响,早盘沪深两市双双大幅低开,股指早盘震荡走高,在金融、地产股的轮番推动下,沪深两市先后刷新历史高点。
沪指涨幅0.50%,成交1621.98亿。
2007年7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7月23日周一两市大幅跳空高开,沪市开盘报4091.24点,上涨32.39点,深市开盘报13615.30点,上涨197.34点。
两市大盘高开高走单边震荡上行,做多人气迅速聚集。
截至收盘,两市共成交2351.1亿元,成交量明显放大。
2007年5月19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5月21日,沪市开盘:3902.35点,低开127.91;报收4072.22点,涨幅1.04%。
2007年3月18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低开后大幅度走高,开盘2864点,收盘3014点,突破3000点,全天大涨2.87%,随后一路强劲上行至36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