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涉及税收的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30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税收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税收法律责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提高税务人员的法律素养,强化税收法律责任意识,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的法律责任纠纷,旨在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使税务人员深入了解税收法律责任的相关知识。
二、案例介绍(一)当事人基本情况原告:某市某区税务局被告:某企业(二)案情简介2019年,某企业因涉嫌虚开发票,被某市某区税务局立案调查。
经调查,该企业自2017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手段,骗取国家税款。
某区税务局依法对该企业作出如下处理:1. 收缴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追缴相应税款;2. 对该企业处以罚款,罚款金额为骗取税款金额的1倍;3. 对企业负责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
企业不服处罚决定,向某市税务局申请行政复议。
某市税务局经复议,维持了某区税务局的处理决定。
企业仍不服,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诉讼过程1.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2. 在审理过程中,合议庭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辩论。
3. 人民法院认为,某企业虚开发票,骗取国家税款,其行为已构成犯罪。
某区税务局的处理决定合法、适当,遂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四)案例评析1. 案例特点(1)涉及税收法律责任:该案例涉及虚开发票、骗取国家税款等税收违法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2)涉及税收执法程序:该案例涉及税务稽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税收执法程序。
(3)涉及法律适用:该案例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的适用。
2. 案例分析(1)税收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征税收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其特征包括:①违法性:税收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是存在税收违法行为。
②惩罚性:税收法律责任是对违法行为人的惩罚。
③平等性:税收法律责任对所有违法行为人均适用。
(2)税收法律责任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违反本法规定,造成税款损失,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税收责任法税法主体的违法责任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违反法定义务,均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说来,税法主体承担的主要是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例如,纳税主体违反其依法纳税的义务,从事偷税、欠税、抗税等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应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纳税人违反有关税务管理方面的义务时,应在限期内履行义务,否则将被处以罚款等行政处罚。
又如,征税主体违反其依法征税的义务,违法擅自决定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的,应依法撤销其违法决定,改按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征税,并由该征税机关主体的上级机关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如果征税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不征或者少征应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应对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给予行政处分。
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的具体责任承担,体现在税法、刑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之中。
为了优化税法的实效,保障征纳双方的权利的实现,许多国家都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法律责任。
这也是体现税法严肃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违法纳税人的法律责任(一) 纳税人违反税务管理规定的法律责任税务管理制度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及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等具体制度,违反这些具体制度规定,多属一般违法行为,纳税人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违反税务登记、账证管理规定的法律责任如果纳税人有下述行为:(1)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2)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3)未按照规定将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税务机关备查;只要具备其中的一种行为,税务机关即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此外,纳税人未按照规定使用税务登记证件,或者转借、涂改、损毁、买卖、伪造税务登记证件的,亦依照上述规定处理。
另外,纳税人违反法律规定,在规定的保存期限以前擅自损毁账簿、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的,税务机关可以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税法讲义之税法总论01:税法概念一、税收与税法的概念及关系什么是税呢?我们先来个说文解字,将税这个字分拆一下:禾和兑,禾,是禾苗、谷物,兑,是兑换、移交、上缴。
谷物上缴即为税,这是最初的实物税形式。
而现代意义上的货币税,我们一般将其定义为: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的规定,强制、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税收的概念进行分解,需要大家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分配在形式上是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工具,而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分配关系;2.税收分配的依据是政治权力,它有别于按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土地进行的分配;3.税收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及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公平分配等需要;4.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而一般分配的主体是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5.税收分配的客体即对象是国民收入或剩余产品价值。
进一步理解税收概念,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也称形式特征,统称“税收三性”。
税收的第一性是强制性,即税收是国家依据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征收,不交税或少交税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强制性是保证。
富兰克林曾经说过:“税收像死亡一样不可避免”。
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的第二性是无偿性,即国家征收税款后,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而是通过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等方式用于纳税人身上,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
无偿性是核心。
税收的第三性是固定性,即税收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征收的,“对谁征税”、“对什么征税”、“征多少税”等都有明确的税法规定,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固定。
税收三性的关系是:强制性决定无偿性,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和要求固定性。
税收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基本标志,也即“是税不是税看三性”。
什么是法呢?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规范。
什么又是税法呢?税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4.04.24•【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滕伟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四庭庭长董保军最高人民法院刑四庭副庭长姚龙兵最高人民法院刑四庭审判长张淑芬国家法官学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研究人员文章来源:《法律适用》2024年第4期摘要为了依法惩治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有效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两高”制定、发布了《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该解释坚持问题导向、主客观相统一、与时俱进等原则,明确了危害税收征管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明确了对有关罪名的理解,最主要的是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作了限缩解释;明确了新型犯罪手段的法律适用;根据危害税收征管犯罪特点,明确了补缴税款、挽回税收损失,有效合规整改的从宽处罚规则;明确了危害税收征管犯罪涉及的单位犯罪处罚原则等问题。
关键词税收犯罪司法解释逃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2024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4〕4号,以下简称《解释》),自2024年3月20日起施行。
这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司法文件;是依法惩处危害税收征管犯罪,保障国家税收利益、维护税收秩序,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司法文件;也是顺应打击犯罪需要、回应执法司法需求的重要司法文件,对各级司法机关正确办理相关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为便于司法实践正确理解和准确适用《解释》,现就制定背景、起草思路、原则和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解释》的制定背景税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公司偷税漏税,法人代表和财务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第二编\第三章第六节危害税收征管罪偷税漏税未达到犯罪的,行政处罚上只对单位进行所偷税款0.5-5倍罚款。
如涉及犯罪,则会被叛坐牢和罚金。
最主要的责任在法人,当然如果有证据证明财务也有故意偷税行为,也会追究责任。
偷税的金额决定了是否入刑.偷税漏税罪我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了偷税罪,第二百零三条规定了对偷税的处罚:依据新《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犯偷税罪,偷税数额占应缴税额10%以上不满30%且偷税数额在10000元以上不满10万元,或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过两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缴税额30%以上且超过10万元的,处以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偷税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自然人犯偷税罪处罚。
偷税罪:是指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进行虚假申报的纳税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六节危害税收征管罪第二百零一条【逃税罪】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中国刑事辩护网提供第二百零二条【抗税罪】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拒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拒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新《刑法》中关于税收犯罪的规定有什么纳税⼈采取欺骗、隐瞒⼿段进⾏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数额巨⼤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
新《》中关于税收犯罪的规定有什么第⼆百零⼀条【】纳税⼈采取欺骗、隐瞒⼿段进⾏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数额巨⼤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
扣缴义务⼈采取前款所列⼿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多次实施前两款⾏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有第⼀款⾏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已受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次以上⾏政处罚的除外。
中国⽹提供第⼆百零⼆条【】以暴⼒、威胁⽅法拒不缴纳税款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拒缴税款⼀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拒缴税款⼀倍以上五倍以下罚⾦。
第⼆百零三条【】纳税⼈⽋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段,致使税务机关⽆法追缴⽋缴的税款,数额在⼀万元以上不满⼗万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缴税款⼀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数额在⼗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缴税款⼀倍以上五倍以下罚⾦。
第⼆百零四条【、偷税罪】以假报出⼝或者其他欺骗⼿段,骗取国家出⼝退税款,数额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骗取税款⼀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数额巨⼤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数额特别巨⼤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并处骗取税款⼀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或者。
刑法第201条行刑转化条款立法完善探究——以明星片酬的税收法律制度为例引言随着中国电影及娱乐产业的迅速进步,明星片酬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然而,近年来一些明星因演出片酬高企而涉嫌逃税、偷漏税等问题被曝光,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的广泛谈论。
对于明星片酬的税收法律制度,应如何对其进行规范和完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本文将以明星片酬的税收法律制度为例,探讨刑法第201条行刑转化条款在立法上的完善探究。
一、明星片酬的现状及问题明星片酬的高额现象不容轻忽。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的扩大,明星片酬的金额也逐渐提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与争议。
一方面,明星因为自身的著名度和市场价值,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勤工作,所获得的片酬也应当合理。
而另一方面,一些明星以高额片酬为名,逃税、偷漏税等行为有增无减。
这种行为既违反了税法,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损害了整个娱乐产业的健康进步。
二、行刑转化条款的立法完善刑法第201条行刑转化条款是对犯罪从事危害较小和尚无法避开法律制裁的人,赐予轻刑或免除刑罚的一种制度打算。
明星片酬的税收法律制度需要在立法上进行完善和探究,行刑转化条款的运用将成为探究的重点。
起首,应设立明星纳税优惠政策。
明星作为娱乐行业的重要角色,对于推动电影业经济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应针对明星的特殊职业属性和社会贡献,设立明星税收的优惠政策。
明确纳税取得明星著名度所带来的收入,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他们税收肩负的压力,从而增加其合规纳税的乐观性。
其次,应加强对片酬支付的管理和监管。
建立完善的制度监管与执行机制,强化对片酬合理性的审查和确认。
在片酬支付过程中,明星、制片方和税务部门需要紧密合作,确保合法、合规的支付。
同时,对于发现违法行为的个案,税务部门应当加大依法查处的力度,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此外,应加强税收信息共享和国际合作。
随着明星的国际化和跨境合作的不息深度,合理的国际纳税合作机制也成为了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