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看月亮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看月亮》教学设计教学目的⑴能够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⑵连续长期的观察月相,养成实事求是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记录纸、月相日记表等。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月相变化情况,要求记录下每天观察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月亮的变化等,记录纸。
教学过程一、猜一猜⑴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
”(打一天体)⑵学生思考后报告:月亮。
⑶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
(板书)二、研究月亮的各种各样形状⑴动手画月亮。
师:大家说说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画出月亮的样子。
(条件允许的学校,教师可以给每组准备10张24开的白纸,发给学生画月相的纸尽量做到大小雷同,能在纸上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
这样可以方便比较、排序和发现规律。
)学生画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⑵组织交流。
(老师可相机介绍不同的月相所出现的不同时间。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这是月半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这是月初或月底时看到的月亮)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
(这是初八左右或二十二左右的时候看到的月亮)⑶研究月相。
师:我们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相互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大家画出这么多不同形状的月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揭示学生:尽可能按时间排。
师生交流,得出正确的月相排列方法。
(可能会出现右蛾初月在前还是左蛾初月在前的争论,这个留在后面通过实际观察,给月亮做日记来解决)⑷制作月相盒。
老师介绍制作方法:在一个圆形的盒子上开8个圆形的观察孔,盒盖的内部悬挂一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电筒,就可以从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的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题曲靖市罗平县阿岗镇岗德完小:高红玉(整理)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太阳和影子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4、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5、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6、太阳的位置越高,物体的影子越(短),太阳的位置越低,物体的影子越(长)。
7、太阳的位置越高,气温越(高),太阳的位置越低,气温越(低)。
8、一年内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相等。
9、纬度越高,夏季白天(越长),冬季白天(越短)。
地球北极则是半年(白天),半年(黑夜)。
10、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太阳大约在(西方)。
11、影子与太阳分别在物体的两侧,影子的底端是与物体相连的。
12、影子是(灰色的),无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一样。
13、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的长短是(不变的)。
14、(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2、太阳钟1、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2、(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3、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4、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5、根据日晷晷面所放置的位置不同,日晷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立晷)、(斜晷)等。
6、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第一单元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1.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
2.能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3.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4.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于太阳的运动有关。
5.知道完整的实验记录对结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手电筒、竹篾、米尺、竹竿、表格、作业纸。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看见教室外面的阳光了吗?(提醒学生不可正视太阳)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高度)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上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傍晚、中午......)二、组织讨论,总结影子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总结出太阳运动的规律:由东向西,由低到高再到低。
影子变化的规律:由西向东,由长到短再到长。
三、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师生共同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学生做好记录。
四、画出物体的影子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己完成练习,教师选出几个学生的作业全班展示,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画之前是怎样想的。
五、猜猜时间,体验生活教师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什么时间拍摄的,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收集整理有关太阳和影子的其他知识。
2.太阳钟【教学目标】1.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3.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太阳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根据当地的维度制作太阳钟。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制作太阳钟的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引起学生科学前概念1.播放“锄禾日当午”FLASH动画.2.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诗句中是什么时间?(学生说出中午时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根据诗句中的“日当午”知道是中午。
10月31日,听了老师的《看月亮》一课,有点感触。
回顾这课,《看月亮》是地球与宇宙方面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太阳和影子》、《昼夜交替》,了解了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头脑中建立了两者的位置关系的模型,但这节课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能建立起地球、月球、太阳三者之间位置关系的模型,对学生来说,很抽象,有些难度。
从这节课来看,体现出了钱老师的一些设计的理念:一、问题的提出来自于学生思考的矛盾本节课之前,钱老师就提前让学生每天晚上6点30开始观察月亮,上课前简单的交流,、学生自然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下半个月怎么大家都没有观察到月亮呢?是月亮藏起来了吗?还是天气不好呢?如果是藏起来了,那为什么它总是在下半个月藏起来呢?这里的问题,来自学生观察后的思考,是真正的科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想探究的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基于学生观察的结果由于在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观察了月相,所以谈话就从学生观察到的月相开始。
教师、从学生观察到的月相总结出了3个现象。
1.月亮的亮面总是向着太阳。
2.月亮每天月相在变化,亮面越来越大。
3.同一时间,月亮每天的位置不一样。
基于这三个现象,教师提出了两个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这里的两个问题的提出,是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
但是如果这里的环节,问题能由学生自发提出,是学生在自然而然的观察之后提出的,则就更好了。
三、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比较到位。
这一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教室里的方位,太阳的位置,这为下面的教学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先和学生讨论,形成了对上半个月月相的认识,这里体现出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
3.抓住了初一、十五这两个特殊的时间,让学生初步摆出地球、太阳、月亮的位置,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月相的变化。
4.小结比较到位,对一个月月相的变化和月亮运动的方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及时的小结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月相的变化,建立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位置关系。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5课《看月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看月亮》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五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月亮,让学生了解月亮的形状、变化以及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于月亮他们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月亮的形状、变化以及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以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亮的形状、变化以及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亮的形状、变化以及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月亮变化的原因,以及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对月亮的认识。
2.新课导入:介绍月亮的形状,让学生了解月亮的圆形特征。
3.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讨论月亮为什么会变化。
4.知识拓展:讲解月亮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月球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的原理。
5.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物模型,深入理解月亮的变化原因及与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6.总结提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月亮形状、变化及与地球、太阳之间关系的掌握程度。
7.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月亮,记录月亮的变化,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月亮形状:圆形月亮变化:月相变化月亮与地球、太阳:月球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课时教案
主备教师:李玲执教教师:教学内容:看月亮
教学目标:
1.能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2.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
3.能设计一些方法,真实地记录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材分析:
《看月亮》是本单元第四课。
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平时的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兴趣。
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某一事物的爱好只是一时兴趣,自觉性差,对事物的长期观察缺乏耐心,在长期的观察中会渐渐地失去兴趣。
基于这样现状我们的科学教师就要想出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习的兴趣,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由地探究,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很有趣,探究会有很大收获。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白球、地球仪、卡通图像、记录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1.之前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月相的一些知识。
知道了月亮的一些特点,月亮的一些形状的变化,还有不同时间月亮的变化。
2.现在呢我们来帮小灰灰一个忙,什么忙呢,小灰灰与喜洋洋他们在玩捉迷藏,现在呢小灰灰谁也没找见,大家来帮帮他,看怎么样就能够找见,喜洋洋他们呢。
二、新知探究(深入理解)
1.好了,现在各组组长来老师这里领一下材料,咱们在帮小灰灰的时候呢,也要留心观察做出记录,小组一起完成一幅月相图。
2.领到材料呢,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老师强调一下,能够顺利帮咱们完成月相图的话,最重要的一点,当太阳的学生一定要提醒月亮白半球要一直朝向太阳。
3.小组4人,2人模拟太阳和月亮,另外2人观察做出记录;然后交换一下,第二次观察的人看一下你们观察到的和第一次记录的一样不一样,有没有什么区别,然后四人讨论,画出月亮的形状,贴在记录单上。
4.完成记录单后,老师让几个小组上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其他小组在下面认真听,看你们小组与讲解的小组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5.接下来呢,咱们在记录单月相图的基础上,来发挥写一下能够容易帮助咱们记忆的口诀。
6.现在,咱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有时候黑夜也会一直看不见月亮呢。
好了大家用模型演示一下,完成记录单上的表格,然后说说为什么咱们会看不见月亮呢。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这部分知识咱们就学完了,下去呢,同学们要继续把一个月的完
整的月相记录全,表现好的呢,老师会奖励他一个小地球仪。
接下来,老师呢来个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老师同学身边的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
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
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
”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
”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思考一分钟左右。
师:这位同学你来说说看?
生:我认为应该是张三。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过年的时候春节是初一,
师:初一有什么特别吗?
生:初一是看不到月亮的,是新月。
师:你真的是太了不起啦,说的完全正确,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师:其实啊,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
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怎么样,你猜对了吗?
四、总结提高
师:这节课我们都讲了哪些内容?
生:月相的变化规律
生:月相变化的原因
师:大家都学会了吗?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讲了两个问题,就像我们刚刚这位同学所说的月相的变化是由规律的以及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也简单的让大家了解了一下农历的相关知识。
布置一项作业,回去后观察几天的月相,并把他们画下来。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