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布革工程的项目管理经验
- 格式:ppt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9
第1篇 一、工程背景 我国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我国南方某省份,是一项具有防洪、发电、灌溉、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国家级水利工程。该工程总投资约200亿元,建设工期为6年。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提高该地区防洪标准,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程概况 1. 工程规模 该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包括大坝、溢洪道、发电厂房、船闸等建筑物。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高约100米,坝顶长600米;溢洪道采用开敞式溢洪道,设计流量为10000立方米/秒;发电厂房装机容量为4×600兆瓦;船闸为单级船闸,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000万吨。
2. 工程特点 (1)地质条件复杂: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滑坡、岩溶、断层等多种地质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很大挑战。
(2)施工环境恶劣:工程地处山区,施工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 (3)工程量大:该工程涉及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金属结构制作安装等大量工程量。
三、施工组织与管理 1. 施工组织 (1)项目管理机构:成立项目法人、项目监理机构、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项目管理机构,明确各机构职责。
(2)施工队伍:根据工程特点,组建专业化的施工队伍,包括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金属结构制作安装等施工队伍。
(3)施工设备:根据工程需要,引进先进的大型施工设备,如挖掘机、混凝土搅拌站、吊车等。
2. 施工管理 (1)进度管理: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施工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2)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质量标准,加强施工过程控制,确保工程质量。 (3)安全管理: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施工安全。 (4)成本管理:合理编制施工预算,加强成本控制,确保工程经济效益。 四、关键技术及创新 1. 地质处理技术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采用预应力锚索、锚杆、排水孔等地质处理技术,确保大坝安全稳定。
2. 混凝土施工技术 采用高强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材料,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3. 金属结构制作安装技术 采用数控切割、焊接、喷丸处理等先进工艺,提高金属结构质量。 4. 施工信息化技术 应用BIM技术、GPS定位等信息化技术,实现施工现场实时监控和管理。 五、工程实施效果 1. 防洪效益: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提高该地区防洪标准,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回眸鲁布革冲击波“鲁布革冲击”项目管理深化创新一、鲁布革是布依族语的汉语读音,意思是山清水秀的村寨。
鲁布革原本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布依族小山寨,坐落在云贵两省界河——黄泥河畔的山梁上。
其名声远缘起兴建鲁布革水电站。
1981年6月,国家批准在云南省罗平县与贵州省兴义市交界的黄泥河下游河段,建一座装机60万千瓦的普通大型水电站,并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
开工3年后的1984年4月,原水电部决定在鲁布革工程采用世界银行贷款,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鲁布革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
根据世界银行要求,工程三大部分之一—引水隧洞工程必须进行国际招标。
在中国、日本、挪威、意大利、美国、德国、南斯拉夫、法国8个国家承包商的竞争中,日本大成公司中标,比标底价低了43%!大成公司派到中国的只是一支30人的管理队伍,在当地施工队伍中雇了424名劳动工人。
他们开挖23个月,单头月平均进尺222.5m(7.4m/日)相当于我国同类工程的2.5倍,在开挖直径8.8米的圆形发电隧洞中,创造了单头进尺373.7米(12.5米/日)的国际先进纪录。
1986年10月30日,隧洞全线贯通,工程质量优良,工期比合同工期提前了5个月。
像形之下,我国施工队伍承担的工程,进度迟缓(种种原因),用的同样的工人,两者差距为何那么大?中国的施工企业意识到奇迹的产生源于好的机制,高效益来自科学的管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基本建设战线“投资大、工期长、见效慢”的弊端在这个工程中暴露无遗。
1985年11月,国务院批准鲁布革水电站厂房工程率先进行项目法施工的尝试,参照日本大成公司鲁布革事务所的建制,建立了精干的指挥机构,使用配套的先进施工机械,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改革内部分配办法,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项目法施工”雏形。
通过试点,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建设过程中,原水电部还实行了国际通行的工程监理制和项目法人负责制等管理办法,取得了投资省、工期短、质量好、效益快的效果。
鲁布革冲击亦称“鲁布革冲击波”。
1984年,我国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首次按照国际惯例对引水系统工程实行国际招标建成了鲁布革水电站。
鲁布革工程全面引入竞争机制,鲁布革水电站先进高效的建设实践对当时我国工程建设在管理体制、劳动生产率和报酬分配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中国水电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被称为“鲁布革冲击”。
“鲁布革”是布依族语的汉语读音,“鲁”是民族的意思,“布”是山清水秀的意思,“革”是村寨的意思,“鲁布革”的意思就是山清水秀的布依族村寨意思是山清水秀的布依族村寨。
鲁布革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布依族小山寨,坐落在云贵两省界河--黄泥河畔的山梁上。
其名声远播缘于兴建鲁布革水电站。
鲁布革水电站是我国一座普通大型水电站,位于云南省罗平县与贵州省兴义市交界的黄泥河下游河段。
鲁布革这个名字早已响遍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鲁布革水电站鲁布革水电站(鲁布革水力发电厂),隶属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调峰调频发电公司,位于云南省罗平县,负责运行管理位于云南省与贵州省交界的黄泥河上的鲁布革水电站,是珠江上游南盘江左岸支流黄泥河上的最后一座梯级电站。
电站总装机容量60 万千瓦(4×150MW),年平均发电量27.5亿千瓦时。
鲁布革电站是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并实行国际招投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建设的电站,被誉为中国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对外开放的“窗口”。
鲁布革电站大坝荣获过国家鲁班奖,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之一。
背景改革开放前,我国水电建设同其他行业一样,是照搬五十年代苏联的工业企业管理模式,生产经营按照国家指令计划安排。
在这种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施工企业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自营”方式,无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弊端:一是管理体制不顺;二是经营机制不活;三是施工效率低下;四是队伍素质不高;五是企业包袱沉重。
其结果是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致使水电工程难以摆脱“投资大、工期长、造价高、见效慢”的困境,制约了水电事业的发展。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者:张正华来源:《项目管理评论》2017年第05期30多年前,鲁布革水电站建设项目第一次采用世界银行贷款,首次引入国际竞争性招标,外国咨询专家和承包商带来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技术。
鲁布革项目像一颗石子在中国工程建设业激起了千层浪花,对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许多人从公开竞争性招标、建设监理和合同管理等角度,对鲁布革项目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有力推进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事业的发展。
回首30年来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各项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工程项目管理追求的核心实为项目经济性与技术性的平衡和统一。
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追求工程项目管理可理解为“工程管理”加“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方法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具体应用,其目的是在一定人力资源、资本资源、规章制度及环境条件下(项目投入)实现工程项目既定的技术要求(包括各种技术标准、质量、进度、运营及客户期望等,即项目产出)。
它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实现项目更高的技术要求,也可以是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实现既定的技术要求。
因此,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和技术性是一切工程项目管理活动所关注的两个最为本质的方面。
然而,经济性与技术性之间通常是矛盾的关系。
较高的项目技术性要求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较少的经济资源投入往往会牺牲一定的项目技术性要求。
因此,工程项目管理的灵魂是要追求在特定环境下的项目“技术—经济”天平的平衡,实现技术性和经济性的和谐统一。
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实困境现实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项目的“技术—经济”天平很容易陷入失衡的困境。
可能是整体性失衡,即从整体上片面考虑项目的技术性或经济性,而忽略另一方面。
例如,过去在纯粹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工程项目往往不算“经济账”,使工程设计或施工方案都很保守;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某些项目又因过于关注成本节约而严重损害技术性,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
也可能是阶段性失衡,即只考虑工程项目建设期内的技术性与经济性平衡,而忽略工程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期内的技术性和经济性平衡,从而导致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建设期和运营期之间的失衡。
鲁布革原本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布依族小山寨,离罗平县城约有46公里,它坐落在云贵两省界河——黄泥河畔的山梁上。
“鲁布革”是布依族语的汉语读音。
“鲁”是民族的意思,“布”是“山青水秀”的意思,“革”是“村寨”的意思,“鲁布革”的意思就是山青水秀的布依族村寨。
它的名声远播缘起兴建鲁布革水电站。
鲁布革水电站位于云南省罗平县与贵州省兴义市交界的黄泥河下游河段。
1981年6月,国家批准建设装机60万千瓦的鲁布革水电站,并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
鲁布革工程原由水电部十四工程局负责施工,开工3年后1984年4月,水电部决定在鲁布革工程采用世界银行贷款。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鲁布革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基本建设项目。
但是根据与世界银行的协议,工程三大部分之一——引水隧洞工程必须进行国际招标。
在中国、日本、挪威、意大利、美国、德国、南斯拉夫、法国8国承包商的竞争中,日本大成公司以比中国与外国公司联营体投标价低3600万元而中标。
大成公司报价8463万元,而引水隧洞工程标底为14958万元,比标底大大低了43%! 大成公司派到中国来的仅是一支30人的管理队伍,从中国水电十四局雇了424名劳动工人。
他们开挖23个月,单头月平均进尺222.5米,相当于我国同类工程的2至2.5倍;在开挖直径8.8米的圆形发电隧洞中,创造了单头进尺373.7米的国际先进纪录。
1986年10月30日,隧洞全线贯通,工程质量优良,工期比合同计划提前了5个月。
相形之下,水电十四局承担的首部枢纽工程由于种种原因,进度迟缓。
世界银行特别咨询团1984年4月、1985年5月两次来工地考察,都认为按期截流难以实现。
同样是那拨子人,两者的差距为何那么大?此时,长期沿用“苏联老大哥”的“自营制”模式的中国水电建设企业意识到这样的奇迹产生于好的机制,高效益来自于科学的管理。
他们将这种科学的管理方式演绎为“项目法施工”。
项目法施工是以工程建设项目为对象,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以企业内部决策层、管理层与作业层相对分离为特性,以内部经济承包为纽带,实行动态管理和生产要素优化,从施工准备开始直至交工验收结束的一次性的施工管理活动。
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国际招标案例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国际招标案例鲁布革电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际招标的项目,在我国首创了采用国际通用的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组织大型水电项目建设的先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和一系列项目管理经验,对我国推行国际工程招标和项目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谓之“鲁布革冲击波”。
一、鲁布革水电站项目概况(一)工程概况鲁布革水电站于1981年6月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8.9亿元,其中含世界银行贷款1.454亿美元(年息8,,偿还期20年) 。
项目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年发电量先27(5亿度,为地下长引水洞梯级电站,包括堆石大坝及首部枢纽工程、长9.4公里的引水隧洞系统1597天,要求1990年全部工程和地下发电厂房系统工程三大子系统。
项目总工期53个月,竣工。
项目工期紧,地下开挖量和混凝?浇筑量大,场地狭窄,近万人队伍聚集在不到10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施工组织协调困难。
(二)世界银行基本要求世界银行为了确保项目投资效果对项目实施提出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要求建立能够全权代表业主的甲方项目管理班子对世界银行履行合同义务,采用现代项目管理模式,对项目有关各方及项目全过程进行统一协调控制;(2)采用国际竞争性招标模式《ICB),公开招标,在世界银行成员国范围内择优选择世界一流的承包商承担项目建设任务;(3)由世界银行派出世界知名的挪威AGN咨询专家组和澳大利亚雪山公司咨询专家组,分别负责地下厂房、大坝首部工程及地下引水系统的技术和管理咨询。
二、引水隧洞工程国际招标鲁布革电站引水隧洞工程的国际招标严格按照ICB招标模式进行,整个项目招标共分四个阶段:招标准备阶段;资格预审阶段;招标组织阶段;评标定标及谈判签约阶段。
整个招标过程前长后短,招标准备充分而严密,招标手续完备而细致。
(一)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准备鲁布革电站是我国首次国际招标的水电项目,而且是首次采用固定单价式合同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