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以下简称“策勒站”)始建于 1983 年。
20 世纪 80 年代初,流沙逼近到距离策勒县城 1.5 km 处,策勒绿洲告急。
1982 年 10 月,为了解决“沙临城下”的严重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策勒县召开了沙漠化治理现场办公会议,决定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成立策勒站,开展沙漠化防治研究工作。
策勒站于 2001 年加入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网络,2003 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5 年加入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2013 年加入中国荒漠-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野外站联盟。
策勒站地处以昆仑山脉为界的青藏高寒区和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1 400 km 风沙线上唯一的沙漠研究站。
1研究目标和定位策勒站基于极端干旱区的生态与环境特征,针对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开展退化植被恢复、风沙环境治理和绿洲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推广,构建荒漠植被稳定维持、人沙关系和谐共处、绿洲农田健康发展的技术体系和优化模式,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风沙危害过程及防沙治沙技术集成与示范;②荒漠植物逆境适应策略与可持续管理模式;③绿洲农田高产稳产技术与绿洲稳定性机制;④荒漠生态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规模化应用。
2研究成果与科学贡献自建站以来,策勒站瞄准国际干旱区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坚持以干旱区绿洲和荒漠两大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与稳定维持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国家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克服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导向。
通过几代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策勒站在风沙危害特征及生态屏障建设技术、荒漠植被退化机制与稳定修复技术、农田稳产高产机理与健康管理技术、生态产业协调发展及规模化应用技术等方面产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理论成果、技术体系和示范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包括:1995 年策勒站的两项科研成果“策勒县流沙治理试验研究”和“引洪灌溉大面积恢复柽柳造林技术”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土地退化与荒漠化防治成功业绩奖”;2001 年策勒站在新垦沙荒地上连续 3 年创造的棉花单产世界纪录,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等。
塔克拉玛干沙漠固碳机理及碳汇能力评估塔克拉玛干沙漠固碳机理及碳汇能力评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之一,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
该沙漠覆盖面积广阔,气候干燥,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固碳潜力。
本文将探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固碳机理以及评估其作为碳汇的能力。
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固碳机理1. 植被固碳能力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植被主要由沙漠草原和灌木丛组成。
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在地下部分积累有机碳。
沙漠草原的根系能够穿透沙层,达到地下水层,形成深根系。
这些深根系植物可以在贫瘠的沙漠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促进植被的生长和固碳。
2. 沙漠土壤固碳能力沙漠土壤通常富含含碳量较高的残留物质,如植物残渣、枯枝败叶等。
这些有机物在沙漠土壤中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稳定的有机质。
此外,沙漠土壤的结构独特,含有较多的矿物物质和有机胶体。
这些物质能够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并形成碳酸盐,将二氧化碳永久固定在土壤中。
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碳汇能力评估1. 植被固碳潜力评估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的调查和监测,可以评估其固碳潜力。
研究发现,沙漠草原和灌木丛的固碳能力较强。
沙漠草原植物的固碳速率可以达到每年3-5克碳/平方米,而灌木丛的固碳速率可达到每年20-30克碳/平方米。
根据沙漠植被类型和覆盖度的变化,可以综合评估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的碳汇能力。
2. 土壤固碳潜力评估沙漠土壤的固碳能力主要与有机质的含量和稳定性有关。
通过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并测定有机质含量和质量,可以评估沙漠土壤的固碳潜力。
研究发现,沙漠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00厘米的范围内逐渐增加,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例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可以达到20-40克碳/平方米。
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和土壤质量,可以评估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的碳汇能力。
三、塔克拉玛干沙漠固碳潜力的应用前景1. 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固碳机理和碳汇能力为其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1、概况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塔里木盆地中央,是欧亚大陆的干旱中心,对于开展海陆、陆陆环流系统以及青藏高原环境效应的深化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沙漠风被称之为“世界沙丘的博物馆”,是开展风沙环境形成和风沙运动规律的天然实验室。
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理位置为:39˚00´N,83°40´E,海拔高度1099.3米。
2003年建站,2007被科学院正式确定为特殊环境监测站。
“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是目前唯一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系统监测和试验研究基地。
该站通过对沙漠腹地的水、土、气、生等常规监测和风沙运动规律、风沙危害形成过程、沙尘暴发生条件、植物对多重胁迫的响应、土壤水盐运移规律、防护林生态工程的稳定性、高抗逆性植物的选育、特殊沙漠生物资源开发等专项监测和试验研究,从不同时空尺度揭示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沙漠形成演变规律、生态过程和动植物抗逆机理,形成以确保塔里木沙漠公路长久安全运行为总体目标的防沙绿化技术体系,为全球性特别是北半球同纬度环境对比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针对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436公里的绿色走廊的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后期管护、林带更新、风沙灾害、稳定性等技术问题继续开展试验研究;依托塔中的已建绿地,开展沙漠腹地新人工绿州的环境变化和生态过程监测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风沙环境和风沙运移过程监测研究。
2、重大在研项目3、成果通过十余年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运动规律,制定了沙漠公路沙害划分标准;发展了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种选育技术,成功筛选出了适宜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防风固沙植物种;集成创新了流动沙漠地区高矿化度灌溉造林的技术体系,拓展了干旱区生态工程建设水资源的利用范围;建立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立地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创建了流动沙漠地区大型防护林体系的结构模式;分析评价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优化完善了流动沙漠地区大型防护林工程可持续管护技术。
塔克拉玛干沙漠:广袤的沙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也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这片广袤的沙海,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地理文化,吸引了无数探险者和研究者。
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沙丘连绵,形态复杂。
沙漠表面被厚厚的沙层覆盖,形成了独特的沙丘群。
这些沙丘形态各异,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蘑菇,有的像波涛汹涌的海浪。
在阳光的照射下,沙漠呈现出金黄色,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
沙漠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干燥、炎热、多风是这里的典型特点。
在沙漠中行走,常常会感到强烈的阳光照射在皮肤上,让人感到皮肤干燥、疼痛。
沙漠中的风力有时会达到惊人的程度,一阵风过后,沙丘会随风移动,形成新的形态。
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沙漠中的水资源更加珍贵,也更加容易受到风沙的影响。
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孕育出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沙漠中的植物种类虽然不多,但每一种都显得特别坚韧。
例如,胡杨树是沙漠中的重要植物,它们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成为沙漠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此外,沙漠中的动物种类也十分丰富,如骆驼、蜥蜴、沙鼠等。
这些动物在沙漠中找到了生存的方式,与环境形成了和谐的共生关系。
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古代游牧民族迁徙的重要路线。
历史上,许多历史事件和传说都与这片沙漠有关。
例如,传说中的楼兰古城就位于沙漠中,曾经是一个繁荣的文明中心,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为因素,现在已经成为了废墟。
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政府和当地居民已经意识到了保护这片土地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建立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沙漠的干扰;同时也在沙漠中开发了一些旅游项目,让更多的人能够亲身体验这片神秘的土地。
总之,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一片广袤的沙海,它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地理文化吸引着无数探险者和研究者。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仔细介绍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沙漠之一,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
它的面积约为337,000平方公里,相当于德国的面积。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一个干旱、高温和风沙频繁的地区,被誉为“地球上最严酷的地方之一”。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气候条件极端恶劣。
这个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降雨,年平均降雨量仅为50毫米左右。
由于缺乏水源,这里的气温极高,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摄氏度以上。
同时,由于地势低洼,蒸发速度也很快,造成了水分的大量流失。
这种干旱、高温的气候条件使得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生物和人类难以生存的地方。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势起伏,沙丘交错。
这里的沙丘形态各异,有高耸的沙山,也有连绵起伏的沙岭。
其中最著名的是“罗布泊沙丘”,它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最大的沙丘,高达300多米。
这些沙丘是由于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所形成的。
沙尘暴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大特点,由于沙尘暴带来的沙尘覆盖,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地貌景观。
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尽管干旱和高温的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存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但仍有一些适应沙漠环境的动植物在这里生存繁衍。
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许多特有的植物,如野葱、盐藜、白刺等。
这些植物能够抵抗干旱和高温,为沙漠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
沿着丝绸之路,塔克拉玛干沙漠曾是中国和中亚地区重要的贸易通道。
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和古墓葬遗址分布在这个地区。
莫高窟、吐鲁番古城等文化遗址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了解古代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窗口。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一个气候恶劣、地势复杂、生物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的地方。
它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的探险家和旅游者。
同时,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人们研究气候变化、沙尘暴等自然现象的重要场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这个神秘而又美丽的沙漠将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位于亚洲中部的最大沙漠之一,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
它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之间,是一个干旱、荒芜而又神秘的地方。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塔克拉玛干沙漠经历了漫长的形成演化过程。
首先,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生代晚期的第三纪时期。
在那个时候,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经历了一连串的构造运动和地壳抬升,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准现代构造形貌。
这导致了该地区的环境气候的变化。
其次,从第四纪冰期开始,气候逐渐变得干燥。
随着气候的干燥化,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不断形成。
沙丘的形成是由于风力作用,将沙粒吹到一起形成一个个山丘。
这些沙丘不断迁移和堆积,形成了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独特景观。
再次,受到亚洲季风和高山阻挡的影响,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降水非常有限,平均年降水量约为80毫米。
这种干燥的气候条件,加上高温和强风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沙漠化的速度。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山被风和水侵蚀,形成了一系列沙漠特有的地貌景观,如流动沙山、风蚀地、沙丘等。
最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演化过程中,人类活动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的增加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
过量的采矿和农业灌溉,以及过度放牧和过度伐木等都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综上所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地壳构造抬升,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干旱、风力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都加速了沙漠的形成和扩展。
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演化过程对于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价值。
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恢复与沙尘暴治理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之一,位于新疆和青海的边界地区。
由于其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长期受到沙尘暴的困扰,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研究者们进行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植被恢复与沙尘暴治理的研究。
一直以来,植被恢复被认为是沙尘暴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入适宜的植物,在沙漠地区建立植被覆盖,可以防止沙尘暴的形成与传播。
然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降水稀少,气温极端,土壤贫瘠,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很大的难题。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与观察,探索出了一系列的植被恢复方法。
首先,他们发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适宜生长的植物主要有草本植物和灌木类植物。
这些植物具有较强的耐旱抗逆能力,能够适应沙漠环境的生长条件。
其次,研究者们还发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合理的水资源利用非常重要。
他们利用地下水、雨水等水源,通过灌溉等方式,为植物提供水分,增加植物的生长机会。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不同的灌溉方式和水肥管理技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适应能力。
除了引入适宜的植物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外,研究者们还探索了其他与植被恢复相辅相成的治理方法。
例如,他们研究了沙漠地区的风力状况,通过设置沙障、固沙网等防护措施,减少沙尘暴对植被的破坏。
同时,他们还开展了土壤改良研究,探索了不同的土壤调节技术,以改善土壤养分和结构,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在植被恢复与沙尘暴治理的研究中,不仅需要科学家们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与支持。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植被恢复与沙尘暴治理项目的投入,提供技术支持和经济资金。
同时,公众也可以积极参与到植被恢复与沙尘暴治理的行动中,通过义务劳动、环保义工等形式,为沙漠治理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植被恢复与沙尘暴治理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参与的双重努力,我们有望找到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沙漠变为绿洲,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
1、概况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塔里木盆地中央,是欧亚大陆的干旱中心,对于开展海陆、陆陆环流系统以及青藏高原环境效应的深化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沙漠风被称之为“世界沙丘的博物馆”,是开展风沙环境形成和风沙运动规律的天然实验室。
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理位置为:39˚00´N,83°40´E,海拔高度1099.3米。
2003年建站,2007被科学院正式确定为特殊环境监测站。
“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是目前唯一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系统监测和试验研究基地。
该站通过对沙漠腹地的水、土、气、生等常规监测和风沙运动规律、风沙危害形成过程、沙尘暴发生条件、植物对多重胁迫的响应、土壤水盐运移规律、防护林生态工程的稳定性、高抗逆性植物的选育、特殊沙漠生物资源开发等专项监测和试验研究,从不同时空尺度揭示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沙漠形成演变规律、生态过程和动植物抗逆机理,形成以确保塔里木沙漠公路长久安全运行为总体目标的防沙绿化技术体系,为全球性特别是北半球同纬度环境对比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针对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436公里的绿色走廊的可持续利用所面临的后期管护、林带更新、风沙灾害、稳定性等技术问题继续开展试验研究;依托塔中的已建绿地,开展沙漠腹地新人工绿州的环境变化和生态过程监测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风沙环境和风沙运移过程监测研究。
2、重大在研项目
3、成果
通过十余年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运动规律,制定了沙漠公路沙害划分标准;发展了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植物种选育技术,成功筛选出了适宜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防风固沙植物种;集成创新了流动沙漠地区高矿化度灌溉造林的技术体系,拓展了干旱区生态工程建设水资源的利用范围;建立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立地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创建了流动沙漠地区大型防护林体系的结构模式;分析评价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优化完善了流动沙漠地区大型防护林工程可持续管护技术。
研发形成了高矿化度水灌溉造林技术体系,在被称之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建成了436公里绿色走廊。
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08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十大环境友好工程。